《中外教育史》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史》课程介绍一、课程背景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早的氏族部落的教育到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开设了《中外教育史》这门课程。

本课程将介绍世界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变革等。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2. 培养同学们对教育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3.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古代教育:介绍世界和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2. 中世纪教育:介绍中世纪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宗教教育、大学教育等;3. 近代教育:介绍近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 ** 等;4. 现代教育:介绍现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等;5. 中国现代教育史: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我们将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史的发展。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将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意义学习中外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学习中外教育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中外教育史》参考书目

《中外教育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湖南教育社版,1994年版。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选读书目:
1.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熊月之:《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加】许美德著,周勇译:《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7.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丹麦】曹诗弟,泥安儒译:《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37Q08A 学分:2 周学时:2 总学时:34 开课学期:2.2 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修读条件: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为先修课程网络课程地址: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学前教育系二、课程简介《中外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二战前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家庭教育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从而揭示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规律。

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录像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讲解等方式,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主要特点,重点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学前教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课程主要内容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中华民国的学前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古代西欧的学前教育;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现代六国的学前教育以及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等。

重点围绕中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家庭教育特色、教育家教育思想等展开。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各历史阶段学前教育的特点,同时掌握历史上主要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学前教育现象,理解教育规律,并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发,指导实践。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各历史阶段学前教育的特点;了解主要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总结中外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能力目标: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学前教育的历史问题,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借古明今,对当今我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一些反思性的建议;同时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教育家的主张。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中外教育思想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脉络,理解和掌握教育思想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并通过汲取历史上伟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精华,提升自己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2学时)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与特点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思考题:1、教育思想史的特征是什么?2、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发展轨迹(2学时)一、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起源和发展二、外国教育思想史的产生和演变思考题: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2、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特征和比较(4学时)一、重世俗与重神性二、重道德与重功利三、重政务与重自然四、重和谐与重竞争五、重整体与重个体思考题:1、中国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何在?3、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西方教育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第四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学时)一、人性理论二、治乱学说三、人才观念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性问题、治乱学说和人才观念是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性恶论和性善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有哪些?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中国古代的教学论二、中国古代的教师说三、中国古代的读书法四、中国古代的德育论五、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思想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思想七、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思想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对现代教育有何意义?2、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3、中国古代德育理论有何当代意义?第六章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二、关于教学问题的论述三、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四、关于体育及音乐教育问题的论述五、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论述思考题:1、外国古代德育理论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2、外国古代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七章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4学时)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诞生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八章外国近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教育学的萌芽二、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外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九章中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8学时)一、孔子的生平与学说二、墨子的生平与学说三、荀子的生平与学说四、颜之推的生平与学说五、韩愈的生平与学说六、朱熹的生平与学说七、王守仁的生平与学说八、王夫之的生平与学说九、蔡元培的生平与学说十、陶行知的生平与学说思考题:1、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试评述中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思想的贡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外教育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外教育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中外教育史》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小时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大纲:
1、中国教育史部分: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历史上的科学制度;历史上的书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杨贤江的教育思想;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梁漱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外国教育史部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洛克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论;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斯宾塞的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学说;杜威的教育理论;列宁的教育理论;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思想;赞科夫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二)参考书目:
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类别: 教师教育专业课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考核方式: 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及规律, 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以便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鉴往知来;同时, 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掌握那些对今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宝贵经验, 并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教育家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增强和激励其投身幼教事业的信念。

二、课程教学要求(一)注意本课程与中国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二)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 应突出重点、难点, 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 新动向。

(三)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学前教育的历史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 集思广益, 借古明今, 对当今我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四)注意帮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 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六)必要时对重点章节或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可在讲授基础上,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 写出读书报告,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行课程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中外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学前教育发展的概况, 难点是各历史时期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 学而得的。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 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 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 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 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 重视行动。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作 用
三 (一)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校 教育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 的口号,凡是愿意学习 的人,无论等级高低,都可以收他做学生。实行开放性 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 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 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 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 族文化的发展。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身教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以身作则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亦称“身教”。 他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他回答子 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 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 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也。”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光辉 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1.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湖南教育社版,1994年版。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选读书目:
1.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熊月之:《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加】许美德著,周勇译:《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7.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丹麦】曹诗弟,泥安儒译:《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