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练习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历史课后题答案

7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P47-P48动脑筋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②我认为有用。
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举出实例加以说明)P49-P50活动与探究1.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2.女孩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全是对立的,吵得可热闹啦!”男孩说:“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
”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男孩说的有理。
3.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
第10课“秦王扫六合”P57-P59动脑筋1.秦王嬴政在用人政策上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
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后作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孔子与百家争鸣太仓市刘家港中学政史地组章大奇课程标准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师生问答、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课前准备初一学生,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学过程一.导入步骤:我们今天把这节课的加一个副标题,《孔子与百家争鸣》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1.你知道孔子吗,你知道孔子的名言吗?二.教学内容:记一记:孔子相传为圣人,思想教育都精明,主张“爱人”察民情,“为政以德”反酷刑,办学收徒三千人,因材施教出贤能,启发学生多思考,主张温故而知新,言行收录在《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德”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读一读:《论语十则》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
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新
支点
将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列成表格,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与
媒体教具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时间: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学生甲饰),弟子2(学生乙饰),弟子3(学生丙饰),众弟子(全班学生饰)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
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
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
七上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帛书《老子》
《老子》书影
返回
百家争鸣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主要思想 “仁” “仁政”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兼爱”、“非攻” 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代表作
《论语》 《孟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竞赛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 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九流——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 经为题的文章叫什 么? 八股
《孟子》书影
庄子像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 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 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 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 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 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 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
三、百家争鸣
1、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2、儒家:孟子——“仁政”、 反对一切战争、合理利用资源。 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孙武——“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七年级历史第9课_中华文化的勃兴(二)_0课件2人教版

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1.提出“仁”的学说。
思 想 方 面
2.主张“爱人”,“为政以 德”。 3.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1、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 无类。
教 育 主 张
2、因“的学说 反对战争,主张“仁政” 主张按自然规律办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著作
备注
《春秋》 “至圣 先师” 《孟子》 “亚圣” 《荀子》 《道德 “道圣” 经》
道 家
老子 庄子
《庄子》 战国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武
• 检测题 • 一、单项选择题 • 1.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 A.“仁”的思想 • B.“兼爱”的思想 •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 2.“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 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 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 • A.以“德”教化人 • B.有教无类 • C.因材施教 • D.当仁不让
•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 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 B.学术繁荣 • C.社会大变革 •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 9.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持相反看法的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庄子 •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
• • • • • •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用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什么意思? (2)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他是哪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 • (3)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 12.在我们的校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不良的现 象: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脚印、球印,崭新的课 桌上刻下了一些乱糟糟的东西。请分别采用儒家、 道家、法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解决的 办法。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课时)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教学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填写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列表派别代表人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孙膑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3.孔子编成的史书《春秋》依据的是历史材料。
4.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是。
5.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6.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 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诸子百家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可以从祭孔图片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言:孔子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物了,至今依然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百家争鸣又有哪些思想学派呢?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引入新课。
教师指出:在先秦时期,文化上除了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以外,在思想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将本节主要内容以板书的形式通过提问学生展示出来。
百家争鸣起于春秋 鼎盛于战国 儒家孟子儒家孔子春 儒家荀子秋 道家老子 道家庄子 战国兵家孙武 兵家孙膑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根据板书,依据教材内容对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和著作进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同步测试(无答案)基础达标一、填空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的活跃局面。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
2.孔子,名,字,春秋末年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和“”两部分。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以“”教化人民,以“”治国。
4.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的学生有多人,比较著名的有人。
5.《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是时期的军事家写的一部军事著作。
二、选择题1.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下面哪一部书()。
A.《春秋》B.《尚书》C.《论语》D.《礼记》2.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个学派的是()。
①孔子②墨子③庄子④荀子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3.“为政以德”是下列哪家学派的思想()。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孔子D.墨子5.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A.施仁政于民B.实行“法治”C.“道法自然”D.“兼爱”21.“失败是成功之母”体现的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兵家D、法家能力提升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在古今社会,下列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行为是()。
A.以强凌弱B.乐于助人C.以大欺小D.杀富济贫2.(2006年,浙江金华)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A.“仁”的思想B.“兼爱”的思想C.“非攻”的思想D.“无为”的思想3.今天,我们要想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可以查找的一部重要古书是()。
A.《论语》B.《春秋》C.《国语》D.《老子》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5.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A.老子和孔子B.孔子和孟子C.老子和墨子D.韩非和孙武6.墨家的创始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孟子7.“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一观点符合今天的()。
A.发展的观点B.保护环境的观点C.休渔政策D.“仁政”的观点8.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B.孙武C.韩非D.董仲舒9.(2007年,广东模拟)“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A.孙武B.孟子C.孙膑D.庄子1 .下列哪句话反映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主张()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因材施教2.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是()A、老子B、庄子C、墨子D、孟子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5. 记载了孔子言行的著作是()A、《离骚》B、《老子》C、《论语》 D 、《孟子》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7. 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学说与商鞅的思想相接近()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8.推测下列言论属于老子的是()A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9.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今必胜古B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政治改革C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D治国必须用严刑峻法10. 孔子是我国去代茗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学派是()A道家B孺家C墨家D法家11. 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12.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
这体现了孔子A.礼治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教育的思想D.民生思想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检测题(1)一、单项选择题1.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A.“仁”的思想B.“兼爱”的思想C.“非攻”的思想D.“无为”的思想2.“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A.以“德”教化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3.主张以柔克刚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庄子D.墨子4.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家是A.孔子B.孙子C.孙膑D.韩非5.下列哪些人物与孔子是同一学派的①孟子②墨子③荀子④庄子⑤韩非: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⑤6.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7.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评奖”A.孔子B.墨子C.老子D.庄子8.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观点相反的是A.儒家和道家B.儒家和法家C.道家和法家D.墨家和法家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10.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持相反看法的是:A.孔子和老子B.孟子和庄子C.荀子和庄子D.荀子和韩非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用也。
”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什么意思?(2)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12.在我们的校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不良的现象: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脚印、球印,崭新的课桌上刻下了一些乱糟糟的东西。
请分别采用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11.(1)进山伐树要按时令,这样树木才能连续利用。
(2)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才能造福人类。
12.儒家观点:进行思想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建立好的校风,以后该怎样做,让同学们思想上有所改变。
道家思想:找这些同学谈心,让他们多学习学习周围的同学们。
自我发觉错误、自我改正。
这样,既不伤害同学自尊心,也有利校风建设。
法家思想:制定规章制度,使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否则给以处罚,使同学们改掉不良的行为。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检测题(2)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D. 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2. 下列语句出自《论语》的是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 “春秋无义战”3.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的繁荣 C.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B.社会大变革 D. 频繁的争霸战争4. 主张“兼爱”“非攻”的是A.墨子B. 孟子C. 孔子D. 庄子5. 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A.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D. 法家思想6. 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A.孔子B. 荀子C. 孟子D.老子7. 以下几种主张,属于孟子的是A.主张“兼爱”“非攻”B.认为“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D.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8. 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A.苛政猛于虎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9. 以下各项,出自于韩非的是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B.希望人们互助互爱C.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提出“仁”的学说10.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哪家学说和商鞅的思想最相近A.道家B. 儒家C. 墨家D.法家二、非选择题11.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2)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
(3)想一想,以上孔子的这三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12.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
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二、非选择题11.(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2)“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3)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可联系自己实际谈一下)12.用道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 )A.商鞅B.老子C.孔子D.屈原2.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 )A.因材施教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温故而知新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2003年9月28日上午8时,纪念孔子诞辰2554年祭孔大典仪式在曲阜孔庙举行。
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如果你想更深一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可以参看下列哪种古籍( )A.《诗经》B. 《尚书》C. 《春秋》D. 《论语》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6.下列几种主张,哪种是孟子的思想( )A.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B.反对“仁政”,提倡法制C.主张“为政以德”D.合理开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7.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8.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C.孟子 D.荀子9.在治理国家时,强调“无为而治”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这是谁的看法()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11.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兼爱”、“非攻”B、“仁”C、民贵君轻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1999年宜昌市中考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3.(2000年黄石市初中毕业会考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孔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D.庄子主张“道法自然”维度B 能力提高15.想想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6.有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采取道家无为(顺其自然)的方法更有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