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05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应 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促进学习策略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育者可以通过 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段学习和分散复习,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个性化教学
了解学生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能力,可以帮助教育者制 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结构与功能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短 时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的听觉系统有关,而工作记忆则 涉及多个认知系统的协同作用。
联系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 种扩展
工作记忆可以看作是短时记忆 的一种扩展,它不仅包括信息 的暂时存储,还涉及对信息的 操作和处理。
信息在两者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
差异
存储时间
短时记忆的存储时间通常在几秒至几分钟之间,而工作记 忆的存储时间则相对较长,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信息处理方式
短时记忆主要涉及对信息的暂时存储和简单复述,而工作 记忆则涉及更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操作,如分析、组合和推 理等。
信息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存储7±2个信息单元, 而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同时处理和存储更多 的信息。
影响个体的思维速度、 学习能力、推理能力 等认知能力。
工作记忆的模型与结构
模型
工作记忆的模型通常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情景缓冲器 等部分。
结构
工作记忆的结构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负责暂时存储信息,长时记 忆负责长期存储和提取信息。
03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差 异与联系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 为4个项目,且存在个体差异。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短时记忆

第五章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系列扫描,搜索到所需的项目立即 停止(自我停止搜索,指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 项目匹配后,不再搜索),符合认知经济的原则 但为什么sternberg实验发现被试是按从头至尾的 完全搜索(指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顺 序比较)?
Sternberg认为扫描过程、匹配过程、决策过程 是分开的,且非常迅速,且扫描一旦启动就有完成趋 势,难以停下。决策过程需时较多,为求工作效率, 才全部比较之后只做一次判定。
德罗莎Derosa、特卡克Tkacz,1976以鸟儿起飞、 打高尔夫球等动画图片为材料,发现记忆集合的图是 随机的,反应接近系列扫描。图片是连号的,反应是 平行扫描。而有意义的连号图,不管是顺序还是随机 呈现,都支持平行扫描。这说明个体对有/未组织的 材料,处理模式不同。正如把数字或字母组块成联系 更紧密的模式会改变短时记忆的容量。试验中用生活 中经历过一定组织的比人工的未组织的材料,更有生 态效度。
2、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有强烈的言语听觉性质,还存在视觉编 码和语义编码。
前述posner1967AA、Aa字母的视觉匹配试验发现 AA视觉编码的优势最多只能维持2秒(0、0.5、1秒) 科罗尔Kroll1975对波斯纳实验改进:在第一个 字母呈现后、第二个呈现前中间,让被试口头重复耳 机中听到的字母,以干扰形-音转换,使被试更久的 在短时记忆中保留视觉编码。发现AA对的视觉编码优 势可达8秒。
解释:复述、分心作业都需要占用资源,1单词 是1组块,3辅音字母、3单词是3组块,1组块占用的 资源少。 Posner1966、Watkins1973都发现:复述作业难 度大,则保持受损大;反之则小。
3、有关遗忘的有关观点、理论 ①皮特森提出消退理论decay theory,认为 遗忘是因为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消退时时间 的函数,是不可避免的,复述可延缓消退的开始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3.分组: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 成一组。它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
各成分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分组确实有利于短 时记忆。 举例:电话号码
身份证号码 银行帐号
4.组块大小与短时记忆容量的关系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 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贮存有限说)
3 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 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 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经排除刺 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除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这些感觉代码以外,短时 记忆还有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 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
➢ 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 ➢ 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
操作。
▪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 知识的存储也叫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 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象,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 存储是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
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 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组块受到材料性质的影 响。
2.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 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 多。
Smith(1954) 二进制数字实验
▪ 提取(retrieval)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记忆力下降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短时记忆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

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果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了记忆分初级和次级的二重学说,初级记忆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指长时记忆。

然而,短时记忆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忆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及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1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

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词表系列开始部分,因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

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的当前的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目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

第五章短时记忆

第五章短时记忆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双重模型
四、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双重模型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一、 遗忘进程 L.R.Peterson和M.J.Peterson的实验表明,短时 记忆保持信息短暂,若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不同 时距 延缓 回忆 测验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遗忘进程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组块
Chase和Simon (1973),象棋大 师 、一级棋手和 新 手。看实际棋局(中 盘、终盘)复盘,记 录扫视和复盘时间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组块
给象棋大师 、一 级棋手和 新手呈 现包含25个棋子 的真实棋局,5s, 根据记忆复盘。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组块
Chase和Simon(1973)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组块 计算。他们认为,通过对被试复盘时,一个个地摆棋子的 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组块来。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二、对Strnberg 研究的批评
三、 直通模型与双重模型 直通模型,Wickelgren(1973) 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人可直接 如果结合能量有限的 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臵。 观点呢? 短时记忆项目的 熟悉值或痕迹强度 直通模型还可解释系列位臵效应, Theios等(1973) Baddeley等(1973) 但它不能解释反应时为什么会随着记 发现,常见词的反 发现,重复出现的项 忆集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 应时快于非常见词。 目反应时减小。
3、完全系列扫描与自我停止扫描
9

5 7 9 3 5 6
9

5 7 9 3 5 6
一、Strnberg 的经典研究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短时记忆例子

短时记忆例子

短时记忆例子短时记忆是人类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暂时储存信息的过程,对于学习、识别新事物、掌握新知识以及有效地利用和应用已有知识都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时记忆,可以保存信息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记忆力,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有关短时记忆的小技巧和实例,以便更好地提高记忆力。

一、要搞清楚记忆的概念要正确理解短时记忆,首先要了解短时记忆的定义和概念。

短时记忆是在你眼前消失后,你能够过一段时间记住的信息,也就是你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清晰的记忆的能力。

一般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在7(±2)个单位左右,短时记忆的时效通常在30秒至2分钟之间。

二、有效利用短时记忆要有效地利用短时记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是有效提高短时记忆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当你能够聚焦注意力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记住短期信息。

(2)运用联想法。

联想法可以帮助你把短期信息联系到你已经熟悉的某些东西上,例如,你可以把刚学过的概念联系到家庭成员的名字上,这样就能更好地记住概念了。

(3)多重重复。

多重重复指的是你可以多次重复一些新学到的东西,因为不断地重复会把刚学过的内容更加深入地植入你的脑海中。

(4)分段记忆。

分段记忆也是一种有效发挥短时记忆力的方法,而且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

例如,如果你想要记住一篇诗歌,你可以分成两段来记,这样就可以先把前半部分的内容记住,然后再把后半部分的内容记住。

三、短时记忆的实例在实际生活中,短时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实际的短时记忆实例:(1)当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住,以便在考试时回忆出来,这就是采用短时记忆的一个例子。

(2)商人在进行谈判时,他们要把对方提出来的要求及其背后的原因记住,这样才能把握住谈判的主动权。

(3)雇主在面试求职者的时候,要把这些求职者的特点熟练地记住,以便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

(4)消费者通常会把购买时选择的商品及其价格记住,以便下次再次购买时,能够有效地比较价格,得到最好的价格优惠。

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推荐文章清明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记忆演讲稿热度: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记忆演讲稿6篇热度:贵州旅游随笔:我们的记忆从这座城开始热度:高中有关记忆话题的作文1000字热度:写记忆的高二作文700字热度:短时记忆即保持时间在1'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也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特征。

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欢迎参阅!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1.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2.时间短暂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3.复述的作用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

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

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妇让被试识记三辅音连串后立即对某3位数进行“倒减3”的出声运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钟减出1个数,以干扰被试的复述。

结果发现,间隔6秒,有68%的被试不能回忆,间隔18秒,则有将近90%的被试不能回忆起三辅音连串。

B.B.默多克不仅用三辅音连串,还用三词组合作为实验材料,用上述方法做过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短时记忆系统——学习材料

短时记忆系统——学习材料

一、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亦称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如,从朋友处听来一个电话号码,马上根据记忆来拨号,过后就记不住了,这种现象就是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1)听觉编码听觉编码指通过听觉通道对信息进行转换加工的过程。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例如:康拉德(Conrad,1964)在研究中用视觉方式依次呈现B、C、P、T、V、F等辅音字母,要求被试严格按顺序来进行回忆。

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2)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指视觉通道将信息以视觉代码形式保持的过程。

这是短时记忆的另外一种编码形式。

例如,1969年有研究者让被试判别两个字母是否是同一个字母。

两个字母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样(如AA),称为同形关系,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音一样,而形不一样(如Aa),称为同音关系。

两个字母的呈现方式分为同时呈现和先后呈现。

结果发现,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同形关系的字母反应更快;当间隔一两秒呈现时,同形关系和同音关系的反应时间没有差异。

由此研究者认为,由于同形关系比同音关系具有形的优势,因此在依靠视觉编码进行编码的作业中显示出了优势。

由此可以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通过复述和组快化的方法存储。

(1)复述复述指借助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复述又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两种形式。

机械复述指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进行重复性的、简单的心理操作,使记忆痕迹得到加强,但不一定能进入长时记忆;例如,让我们通过漫画《岂有此理》的故事(下图)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机械复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研究还发现,信息的加工速率与材料性质 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即加工速率随着记忆容量的增 大而提高,短时记忆容量愈大的材料,扫描也愈快。
加工速度 (ms) 记忆容量 (项目)
数 字
33.4
7.70
颜 色
字 母
38.0
40.2
7.10
6.35
字 词
几何图形
47.0
50.0
5.50
5.30
随机图形
无意义音节
68.0
73.0
3.80
3.40
五、工作记忆
(一)工作记忆的发展进程 (二)工作记忆的组成 (三)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联系
(一)工作记忆的发展进程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对信息暂 时保持与操作的系统。它是由英国心理学 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
支持实验: Theos等(1970)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 常见词。 Baddeley和Ecob(1973)也发现,如果识记项 目表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项目多次出现 ,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评价: 直通模型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 近因效应),但它也面临考验: 1.短时记忆是如何知道识记项目的位置的? 2.如果信息的提取是直通的,那么为什么反 应时会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演示
全部扫描
Hale Waihona Puke 部分扫描理论评价: Sternberg的方法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加因 素法,该理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也受到 质疑: 1.实验中最多只应用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与 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 2.该理论认为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从头到尾的系 列扫描,但无法正确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该理论在解释信息加工的个别差别(速度和 风格)方面力度不够。

图1 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
(三)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联系
巴德利(Baddeley,1992)认为,他关于
工作记忆的观点是对短时记忆思想的一种 深化,而不是与之相对立的。现在短时记 忆已不再被视为一种被动的、暂时的、容 量有限的储藏室,巴德利等学者所研究的 工作记忆强调的是工作记忆扮演着主动的 角色,而不是信息的短暂储存。
视觉呈现字母矩阵
听觉呈现字母混淆矩阵
三、视觉编码实验: 原型匹配实验: Posner(1969 1970)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 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 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 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 用的字母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 书写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如(AA),另 一种是书写不同,读音相同,如(Aa)。
二、直通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 威克尔格伦(Wickelgren)认为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不是 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 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认为,短时记忆中信息的 提取并不是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的,大脑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 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该模型认为,短时记忆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 或痕迹强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定。在大脑内部有一个判断 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 标准则作出“否”反应。 熟悉值与标准的偏离程度越高,作出是或否反应的速度也 越快。
莫雷(1986)的实验就证明了汉字短时记
忆具有明显的视觉编码机制。在莫雷的研 究中,记忆材料为汉字,实验自变量为字 型复杂程度、字义的使用频率以及噪音类 型,因变量采用信号检测论指标。结果发 现,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证明了汉 字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机制。
四、语义编码实验 前摄抑制为先学的知识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实验 采用连续四次组进行。图中实点虚线表示实验组的成 绩,空心虚点表示控制组成绩。在前三次实验中,实 验组和控制组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即向被试呈现三个 字母(每次实验所呈现的三个字母不一样),然后让 被试用20s的时间完成一个计算作业,以防止被试重 复所看到的三个字母。在第四次实验中,控制组学生 看到的依然是字母,而实验组看到的则是三个数字, 在完成一个计算作业之后,两组被试的回忆成绩发生 显著的变化。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组的被试。 表明,计算作业对实验组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说明了 语义记忆在短时记忆存在的心理真实性。
主管工作记忆中信息的流动方式,从其 他记忆系统如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对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较精细的加工和 存储。
工作 Click to add Text 记忆
语音回路
以串行加工的方式,把言语信息 转化为听觉编码并通过语音回路 对它进行加工和存储
视觉空间 画板
主要以心象的形式对视觉和空间 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实验范式:给被试视觉呈现一列数字(识
记项目),如5、8、7、3,一个个相继呈 现,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1.2s,全部数 字呈现完毕,过2s,再呈现一个数字(测 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被试判定该 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作出 “是”、“否”反应,计时也随之停止。
第五章
一、有限容量
早期的研究:
短时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William Hamilton 撒黑豆的研究,6-7; Jacobs的研究:念一系列无序数字,结果回忆最大量为7个。
现代研究: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 个组块。 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 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 2.知识经验与组块: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 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多。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是通过系列扫描以从头至尾扫描方式来实现的。 可以将之理解为扫描模型(Scanning Model)。 Saul Sternberg的实验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研究 范式。其实验假设为:如果被试要对短时记忆集 中所有识记项目进行全部扫描后才能进行测试项 目进行“是”或“否”判断的话,那么,被试进 行正确判断需的反应时不应随记忆集的大小而变 化。而实验结果却显示,被试的反应时会随短时 记忆集的增大而延长。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扫描不 是进行全部的扫描,而是进行有序的系列扫描。
实验结果:同时呈现, AA 的反应时少于Aa 的反应时间;间隔情况下,前者的反应时间 增加,并逐渐缩短两者的反应时间。 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中还存在着视觉编码。 其条件如下: 1.在短时记忆初期,首先产生视觉编码, 然后才出现形声转换。 2.在大量的非言语信息加工中,形声转换 无法迅速进行,这时短时记忆直接以视觉方 法进行编码。
三、双重模型 Atkinson和Juo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 信息的提取既包含扫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 方式,简言之就是两头直通,中间扫描。
Atkinson和Juola(1973)提出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双 重模型 他们设想,输入的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 称为知觉代码;字词还有意义,即有概念代码。知觉 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一个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 不同的激活水平(activity level)或熟悉值(familiarity value)。 在大脑内部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 C1),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高于这个标准 ,人便可迅速地作出“是”反应;另一个是低标准( C0),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低于这个标准 ,人就可迅速地作出“否”反应。照atkinson和juola 看来,这是一个直通过程。但是,对于具有一个熟悉 值低于“高标准”而高于“低标准”的探测词,则要 进行系列搜索,才能作出反应,所需反应时也较多。
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声音、图形和语 义编码的证据) 1.回忆错误实验表明:人们在回忆时产生错 误主要发生在声音相近的字母混淆上。说明短 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是声音代码或听觉代码。 2.即使使用视觉材料作为刺激,其代码也仍 有听觉性质,在短时记忆中出现形声转换,而 以声音形式贮存。 3.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 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 ,因此,常将听觉的 (Auditory) 、 口 语 的 (Verbal) 、 言 语 的 (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二、听觉编码实验: 该实验是Conrad(1963,1964)设计的。实验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视觉呈现刺激,第二 个阶段为在白噪音背景上,听觉呈现刺激。实 验所用的刺激为6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其中 有些字母的发音相似。如C和V,S和F等(见图) 。刺激字母呈现后,要求被试按原来的顺序回 忆字母。通过比较原序列与被试回忆序列,统 计出被试的回忆错误,得出两个统计表。由表 中可以看,字母发音越接近,被试的回忆错误 越大,表明在短时记忆中信息是以听觉的方式 进行编码的。
第二节 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关于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的含义 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 工过程(Encoding)。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叫做代码 (Code)。 本节要说明的是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以什么形式贮存和被进 行加工。
听觉编码(A.V.L) 短 时 记 忆 的 信 息 编 码 感觉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1、平行扫描:如果 测试项目与记忆集 中全部项目同时进 行比较,那么被试 的RT不会随识记项 目的数量或记忆集 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1)从头至尾的系列 扫描:对记忆集中 的全部项目按顺序 检查一遍,然后才 判定测试项目是否 与记忆集中一个项 目相匹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