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合集下载

X线检查方法(精)

X线检查方法(精)

第十篇五官第一章眼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一、平片检查1.普通摄影(1)眼眶20°后前位(眼眶正位)或23°后前位(柯氏位)显示眶窝及眶壁结构,并可观察附近鼻窦及前颅凹底部。

(2)眼眶侧位:显示眶窝、眶顶及眶底,并可观察蝶窦及蝶鞍。

(3)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显示视神经孔、眶上裂、眶顶、眶内壁、同侧额窦及后组筛窦。

2.体层摄影可较清晰显示眶壁结构。

一般可采用正位(冠状面)、侧位(矢状面)及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体层摄影。

二、造影检查1.眼眶肌圆锥造影可分为气体和阳性碘剂对比剂两种。

(1)空气眼眶造影:按一般球后穿刺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从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向眶窝后上内方穿刺,先用过滤空气2~3ml注入球筋膜囊内,再进针深3~4cm,达肌圆锥内,若抽吸无回血即注入空气10~15ml。

退针时,向肌圆锥外注入2~3ml空气,然后拔针。

(2)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常用有机碘制剂,如泛影葡胺等,用普鲁卡因稀释,浓度宜控制在20%左右。

常规球后穿刺,注入3~5ml对比剂,向肌圆锥内注入3~5ml对比剂,勿使对比剂溢出肌圆锥,以免妨碍对肌圆锥影像的观察。

上述检查于注射完毕拔针后,应立即摄眼眶正位和侧位片。

此造影方法用于眶内肿物的定位。

有眼部急性或慢性炎症、眼球穿通伤者忌用眼眶肌圆锥造影。

造影反应一般较轻。

如眼部肿胀、疼痛、结膜下出血、视力障碍等,可密切观察或对症处理。

2.眼眶血管造影眼眶血管造影分为眼动脉和眶静脉造影两种方法,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鉴别,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眶内急性炎症时忌用。

眼动脉造影采用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用于眼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等血管疾病。

眶静脉造影可经内眦或额静脉穿刺,或经面静脉切开插管,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8~l0ml(用穿刺法应压迫同侧额静脉),立即摄正位或华氏位片和侧位片。

3.泪囊造影用以观察泪道和泪囊的形态大小、行径和通畅情况,主要用于泪囊及鼻泪管慢性炎症、瘘道及肿瘤诊断。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影像技术学 普通X线摄影基本知识

影像技术学 普通X线摄影基本知识
➢ 用于肺部、隔上肋骨、胸椎侧位等。
深呼气后屏气
➢ 使膈肌上移,增大腹腔上下径线,减小腹腔前 后经线。
➢ 用于膈下肋骨、腰椎、腹部、骨盆等摄影。
五、X线摄影的优缺点
透视
优点
缺点
✓简便、经济、省时
✓同时观察形态和功 能,多角度观察
✓点片
✓检查时间长
✓受辐射剂量高于摄片检查, 1次前方向 • 背掌方向
摄影方向
冠状方向
R
L
躯干:左右方向,右左方向
四肢:内外方向,外内方向
上下方向(轴)
背底方向
摄影方向
切线方向:中心线与病灶边缘相切 斜射方向:中心线与被检体矢状面呈角度
➢ 正位 ➢ 侧位 ➢ 斜位 ➢ 轴位 ➢ 水平位 ➢ 其他
摄影方位
1、正位:被照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平面平行
立位 坐位 半坐位:坐姿,背部后倾斜 卧位
➢ 仰卧位:背部贴摄影床 ➢ 俯卧位:腹部 ➢ 侧卧位
✓ 左侧卧位:身体左侧贴摄影床 ✓ 右侧卧位 斜位:身体长轴与探测器成角度
摄影方向
摄影方向:中心线入射被照体的方向
✓ 矢状方向 ✓ 冠状 ✓ 上下 ✓ 斜射
摄影方向
矢状方向
➢ 前后方向 • 掌背方向
在日本 X线和CT检查更为普遍,每年新增癌症 病例中3.2%由这两种检查所致。
14 12 10
8 6 4 2 0
吸烟
肾脏CT
肝脏CT 泌尿X线检查
腰椎X线检查
每万人死亡概率
胸部X线检查
对生育的影响
男性
➢ 精子减少:中度 15-20 cGy;明显 50 cGy;严重 100 cGy;消失 200-600 cGy
✓明室
X线摄影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普通X线检查——X线摄影常规

普通X线检查——X线摄影常规

普通X线检查——X线摄影常规一、X线摄影操作常规【操作步骤】1. 阅读申请单核对被检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X线号、了解病情。

明确摄影部位及检查目的。

2. 确定摄影位置一般以常规概观片为主,局部片为辅。

3. 准备非急腹症患者的腹部平片检查应提前做好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或前晚服缓泻剂);腹部、盆腔、下部脊柱摄片,应询问患者近期曾否做过有关造影检查,以免造影剂遮盖被检部位。

4. 衣着及敷料的处理被检部位可着薄棉织品衣服,除去可造人工伪影的其他物品。

5. 选择胶片根据摄影部位及检查情况,选择适当的胶片(大小、类型)和增感屏(光谱、增感率、颗粒度等);两分割摄影时应按解剖学位置,使影像上下方位一致,便于阅片对比。

6. 标记准确标记被检者的资料( X线号、检查日期、方位等及其他(如造影剂引人时间、体层厚度、病变部位局部定位等) 。

7. 测量体厚,训练呼吸动作。

8. 摆摄影位置按要求正确摆好位置,对好中心线,调整摄影距离及照射野。

9. 拟定并调节摄影条件根据被摄部位的厚度、组织结构情况等选择适当的管电压、管电流及曝光时间。

10. 经复核无误后曝光。

11. 摄影后处理摄影完毕,移开X线管,协助被检者离开摄影台;填写摄影单;胶片打印。

【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

2. 掌握禁忌症。

如疑颅底骨折的病人禁止摄颅底片;垂危病人应先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作检查。

3. 摆位动作要轻柔、迅速、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对特殊病人(如怀疑脊柱骨折者)更应小心,必要时可改变投照方向(如水平照射等)进行摄影以减少搬动,防止加重损伤。

4. 检查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和蔼;检查异性病人时,态度要端庄,必要时可请第3人在场。

5. 爱护设备,机器操作要轻柔、准确,严禁超载使用;X线曝光中严禁调动各调节器。

二、摄影原则1. 焦点的选择摄影时,在不影响X线球管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 以堤高X线照片的清晰度。

小焦点一般用于四肢、头颅的局部摄影。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 优点: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没有散射线的影 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 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 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 见光;其次或者,或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
(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
(一)感光效应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 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 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 之为“感光效应”
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
(2)固定管电压法
在X线摄影中值是固定的,作为照片密度的补 偿,随着被摄体的厚度d和密度p而变化。
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20,所用的值成倍下降
3、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不论是改变的X线摄影方法,还是固定技术, 都未能完全解决如何获得一张优质X线照片的 摄影条件问题,因此有必要恰当地解决诸因素 (、 mAs、几何条件、感光材料、滤线栅、 增感屏性能、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 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
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 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
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
②激光诱导成像
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
②干式喷墨成像
医用X线照片:
• X线胶片的观察:
•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 生一定的影响。

普通X线投照体位

普通X线投照体位

普通X线投照体位四肢X线摄影【适应证】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全身性骨疾患。

【禁忌证】X线四肢摄影检查基本上没有特殊的禁忌证。

所以,下文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证。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3.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4.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5.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等。

6.针对检查部位,准备适当的防护物品。

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手掌紧贴暗盒,五指自然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及指端。

3.单独检查2~5指的某一指正位时,均采用此体位,用片大小酌情而定。

(二)手——掌下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第5掌骨和指骨内侧贴近暗盒,手内旋,使手掌冠状面与暗盒成45度角。

3.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暗盒。

4.摄影距离为90~100cm。

5.中心线经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

3.检查拇指和示指时,采用拇指侧靠片的侧位;检查3~5指侧位采用小指侧靠片。

(三)腕关节——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90度。

2.手呈半握拳,腕关节置于暗盒中心,腕部掌面紧贴暗盒。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腕部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曝光量高低最终不是影响影像的密度高低,而是 影像的噪声水平。在保证符合诊断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小的曝光条件,降低辐射剂量。
2.曝光指数(EI)
间接代表了噪声水平。为控制噪声水平、修正曝光 条件提供了客观依据。计算机对信号直方图进行计 算得出曝光指数,或者根据感兴趣解剖区域的平均 像素值计算出曝光指数。 曝光指数与到达探测器上的剂量有关,它反映的是 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表面的空气比释动能,所描述 的是成像板或探测器剂量而非病人入射剂量。
当变换增感屏的种类时,把S1/S2作为增感系数KS计算,即 可方便地求出新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
1.滤线栅 滤线栅能有效地滤除散射线,提高影像质 量,但也会降低胶片的感光效应,故在实际使用中应 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原滤线栅的曝光系数为B1,管电流量为Q1;当新滤线栅的曝 光系数为B2时,则其管电流量Q2为
(四)鲜明的锐利度
1.概念 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 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
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 如: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 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 ,控制照片斑点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三、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二)适当的影像密度
1.光学密度过低 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
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 所 致。 2.光学密度过高
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 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背方向 (ventrodorsal;V-D)
前后方向 (anteroposterior;A-P)
背腹方向 (dorsoventral;D-V)
后前方向 (posteroanteri精o品r课;件P-A)
冠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左、右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冠状面平行。 右、左方向(right left;R-L) 左、右方向(left right; L - R)
2、
坐位
3、仰卧位 卧位
4、俯
5、侧卧位
6、右前斜位 位
7、左前斜
8、右后斜位 位
精品课件
9、左后斜
精品课件
二、四肢体位
1、屈、伸位 2、内旋、外旋位 3、内收、外展位
精品课件
一、一般摄影方向
矢状方向 冠状方向 斜方向 水平方向 轴方向
摄影方向
精品课件
矢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前、后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矢状面平行。
体厚超过15cm或用60kV以
片均需加用滤线器。
精品课件
4.曝光条件的选择 X线机特性、暗室技术、胶片特性、增
感屏特性、滤线设备的使用及环境温度; 被检者的年龄、性别、体厚、体质、病变 性质及诊断要求等,都是曝光条件选择时 要考虑的因素。
精品课件
5.中心线与斜射线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中心线要垂直于暗
盒照射,使被照体的投影变形最小,但 对于某些部位,为避开影像的重叠或满 足于肢体的生理及病理弯曲,可将中心 线倾斜或利用斜射线进行投照。当倾斜 中心线照射时,要对暗盒位置做相应调 整。
精品课件
6.X线管、肢体、暗盒的固定 普通X线摄影中要获得清晰的
影像,必须在曝光时使X线管、被照体、 胶片三者固定。被检部位可用压迫带、沙 袋、棉垫及泡沫砖等固定,并满足拍摄体 位的要求及被检者的舒适。摄影位置摆设 完毕,要锁紧X线管和片盒托盘固定钮。
X线摄影标记
(一)标记内容 X线照片标记的基本内容有X线片
号、序号、摄片日期以及检查部位的方位 等,除此之外,医疗机构的名称以及被检 者的姓名、性别和年龄等也是X线照片的 标记内容。
精品课件
1.X线片号及序号
X线片号是按照被检者的就 诊先后次序编排的数字号码,而序号则 是同一被检者摄取2张以上以及在不同时 间所摄取的X线片的数字号码。每一位被 检者在同一个医疗机构只占一个X线号, 同一日
态:摄影完毕后,将
◆X线机安全状
上并固定,控制台各
X线管放至床面
最低位置,关机并关 精品课件
调节旋钮调至
▲胶片 采用透明薄片作支持体(片基),涂上卤 化银乳剂而制成的感光材料。 ▲照片 记录有被照体影像信息,并经暗室化学处理 后的胶片。 ▲胶片分格摄影 将一张胶片用铅板遮盖不曝光部分, 分别拍摄两张或两张以上的方法。
精品课件
二、四肢摄影方向
上肢 1.桡尺方向 2.尺桡方向 3.背掌方向 4.掌背方向
精品课件
下肢 1. 向 2. 向 3.
胫腓方 腓胫方 背底方
三、头颅摄影方向
颅骨矢状方向: 1、前后方向 2、后前方向 颅底轴方向: 1、颌顶方向 2、顶颌方向
精品课件
切线方向: X线束从组织、器官或病灶的边缘
3.耳垂额状面:沿外耳孔作解剖学水平面垂直线,将头 颅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冠状断面,称为耳垂额状面。
精品课件


第1颈椎
第2颈椎
第3颈椎
第4颈椎
第5颈椎

第4胸椎间隙
第6胸椎
第7胸椎
第7胸椎间隙
第11胸椎
第1腰椎
第3腰椎
第4腰椎
第5腰椎
第2骶椎
尾椎
脊椎体表定位表3-1-1
身体正面观所在平面 上腭
后前斜
(3)斜位片 根据X线穿过方向而定,
时“正放”。
位时“反放”,前后斜位
“正放”,上下方
(4)轴位片 下上方向时
精品课件 向时“反放”。铅字应 放置在距暗盒边缘
2.键盘直接输入法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
的数字X线摄影,如CR等。利用电子计算 机键盘,将X线片号、被检者姓名、性别 和年龄等照片标记内容输入到计算机内, 经计算机处理后可清晰地显示在照片上。
亦称解剖学上的颅骨基线,或水平线。 5.听鼻线:外耳孔与鼻中棘的连线。
此线约与上齿咬合面平行。 6.听口线:外耳孔与同侧口角的连线。
精品课件
基准面
1.正中矢状面:将头颅纵向分为左、右均等的两部分的 切面。 矢状面:虽不位于正中,但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面。
2.解剖学水平面:经颅骨听眶线,将头颅分成上下两部 分的水平断面,称为解剖学水平面。
11.X线机使用完毕,应使机器处于安全状态,关 闭机器总电源。
12.机房要保持清洁干燥,要防止药物、尿液、有 害气体等具有酸碱腐蚀性的物质对机器的侵蚀。
制和交接班制
13.严格执行岗位责任
运行、故障及
度。对机器的使用、
维修,必须有记录。
精品课件
X线摄影原则
1.大、小焦点的选择 根据摄影的 需要以及参照X线管的使用说明书要 求进行选择。一般在X线管负荷允许 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进行摄 影,以提高照片的锐利度。
精品课件
3.辅助法 在进行X线摄影过程中,如果
发生未 做任何标记现象,应及时采取 辅助法。用蓝、黑色墨水将X线片号及摄 影日期等基本标记内容书写在X线照片无 银盐沉积的透明区。这种方法也可用于 点片后的处理。
精品课件
X线机使用原则
1.使用前要详细阅读X线机使用说明书,掌握机 器的性能、规格和要求。
精品课件
◆X线管长轴:X线管阳极端至阴极端的中心轴线。 ◆遮线器:安装在X线管窗口下方,以控制铅板活动而 调节照射野大小的机械装置。 ◆中心线:X线束中心轴线上的 X线。 ◆斜射线:X线束中,中心线以外的X线称为斜射线。 ◆摄影床中线:摄影床上、下端中点的连线。 ◆阳极效应:X线管阳极端有效焦点面积小,射线量分 布少;X线管阴极端有效焦点面积大,射线量分布大。
精品课件
斜方向
1.X线束从被检者的矢状面和冠状面之间射入
背腹第一斜位
背腹第二斜位
腹背第一斜位
腹背第二斜位
2.X线束向头侧、足侧倾斜
精品课件
水平方向、轴方向
水平方向:X线束与地平面呈水平面平行 呈水平方向射入被检体时,摄影方向称 为水平方向。
轴方向:X线束与被检者的组织、器官长 轴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摄影方向。
精品课件
人体各部位的方向和位置
一、一般方向和位置
1、上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后:腹侧和背侧 3、内侧、外侧:正中矢状面 4、近侧、远侧:心脏 5、浅深:体表
精品课件
二、四肢的方向和位置
1、尺侧、桡侧 2、胫侧、腓侧 3、手掌侧、手背侧 4、足背、足底
精品课件


一、基本体位
1、立位
精品课件
(二)标记方法
1.铅字法 铅字法是利用铅能阻挡X线的原理,将镂字的 铅字贴于暗盒,摄片时经X线照射投影于胶片上。由于 铅标记制作容易、放置简单,故为目前医疗单位常用 的标记方法之一。常规X线照片铅字标记方法为:
(1)正位片 前后位片“正放”,后前位“反放”。
(2)侧位片 躯干部摄影标记一律“反放”,方位标记 以近片侧为准,即左侧靠片时放置“左”字,右侧靠 片时放置“右”字。四肢摄影标记一般与正位片相同 放置。铅字排成与肢体长轴平行。
化选择。
被照体
精品课件
胶片a 胶片b
3.滤线设备的选择
(1)滤过板 滤过板的作用是吸收X线管产生的软 射线,减少被照体皮肤的受照剂量,降低照片的 灰雾,提高照片的质量。X线管窗口除固有过滤 外,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不同的千伏值来选用附 加滤过板。
(2)滤线器 滤线器安置在被照体与暗盒之间, 一般
上管电压摄
▲屏-片组合 根据不同的摄影要求,选用不同感色 域胶片时应于相应的增感屏匹配使用。 ▲整体片 照片范围包括肢体或器官中某一重点观察 部分的X线照片。 ▲功能片 能显示关节活动情况及器官生理功能情况 的
X线照片。
片记录所发现的具
▲点片 在透视下用胶
变部位影像的过程。 精品课件
有诊断价值的病
二、解剖学姿势及基准轴线、面
精品课件
2.焦-片距及物-片距的选择
根据投影的原理,在X线摄影工作中,被
检体应尽量贴近暗盒。而焦-片距从理论上讲,越远
越好,但实际上要考虑机器的性能、X线管的负荷、聚
焦式滤线栅的使用、物-片距的大小、
焦点b
被照体的厚度等因素。焦-片距
的选择应以被照肢体影像放大、
焦点a
失真及模糊不影响诊
断为宜,进行最优
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
人体直立 两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下足并拢,足尖向前 双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 掌心向前
精品课件
基准轴线与面 垂直轴
基准轴线(体轴):人体位于标准姿势时的轴线。
垂直轴:上至头顶,下至尾端并垂直于
地平面的轴线。
矢状轴(腹背轴):自腹侧面到达背
侧面,与垂直轴线呈直角交叉,与地

面平行。

3.曝光前,先做暗盒装片、被检者体位摆设等工
作,可使X线管有充分的预热时间。
影技术选择和
4.曝光前必须做好摄
曝光时禁止调动各
曝光条件选择,
阳极全速运转后方 精品课件
种调节器。旋转 可加高压。
5.使用中应通过看、听、嗅观察机器有无异常 现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停机,进行检修。
6.严格按X线管的规格要求使用,严禁过载使用。 连续使用时要注意观察X线管热储量,一般管 套表面温度不可超过50℃,以防靶面熔化,X 线管损坏。
通过,与局部凹陷或突出部位呈切 线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