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
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1.
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
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
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
鼓励与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并结合血液的组成。
高中生物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高中生物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高中生物还原糖的鉴定实验1 实验目的鉴定实验的目的是要区分不同的还原糖。
生物体行还原反应时,还原糖的质量和量的大小决定了这些反应的效率,所以鉴定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实验材料准备实验需要使用蔗糖溶液,柠檬酸溶液,硝酸铵溶液,色谱板,甘油,红外光谱分析仪。
首先将实验材料准备好,并依次按照所需量加入实验用烧杯内进行稀释。
3 实验步骤首先,将准备好的溶液加入稀释后的烧杯,然后在中逐步加入柠檬酸溶液,直到溶液变淡为止;然后用硝酸铵的溶液滴入,直到溶液的pH 值达到4.2为止。
接着将甘油加入,以使试剂键合还原糖;第四,将色谱板加入,以观察溶液中还原糖的浓度;最后,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测量溶液中还原糖的可见吸收率,以此分析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和种类。
4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的还原糖量为4.32%,可见吸收率为2.45%。
通过对溶液中还原糖的大致分析,可以判断溶液中含有葡萄糖、果糖、枯草糖、蔗糖等四种还原糖。
5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鉴定实验的操作要求非常严格,有以下几点不可忽略:(1)首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清洁,防止外来物质影响实验结果。
(2)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高纯度水,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3)在加入柠檬酸溶液时,应注意控制溶液的酸碱度,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4)在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时,应正确设置测量参数,以此确保精确测量。
(5)最后,一旦实验结束,应即及时清理实验材料,以保证实验室的卫生。
6 结论高中生物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的目的在于区分还原糖,从而掌握生物还原反应的效率。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准备、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我们可以准确鉴定出实验中不同的还原糖,从而受益。
还原糖测定教学设计(精)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原理
引导
总结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中预测定与测定的关系
讲授
听讲、思考
作业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具体操作;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时,为什么要趁沸滴定,为何要进行预测?
考核与评价
课堂表现、作业
了解还原糖的分类
了解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理解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注意事项
态度素质目标
积极进取,勤于思考
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教学重点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
教学条件要求
教材、图片、视频、技术标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引入、讨论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参考资料
食品分析技术王晓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设计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告知(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
引入(任务)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案例引入、讨论交流
课件、视频
听讲、思考、讨论
实施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具体操作
引导、启发、讨论
图片、视频、动画
听讲、思考、讨论
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
食品中一般成分的检验
学时
学时
任务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学时
学时
知识点(技能点)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学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还原糖分类、测定方法、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操作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会正确运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中还原糖含量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教学设计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教学设计引言:还原糖是一类具有还原性的糖分子,其能够被一些化学试剂还原为相应的醇。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是学习糖化学的关键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还原糖的性质以及其在食物中的存在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高中生的还原糖鉴定实验的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 学习还原糖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使用化学试剂对还原糖进行鉴定;3. 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葡萄糖溶液;2. 蔗糖溶液;3. 淀粉溶液;4. 碘液;5. 贝克试剂(铜硫脊试剂);6. 高锰酸钾溶液;7. 称量盘;8. 试管;9. 镊子;10. 温水槽。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预先准备好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浓度适当;b) 配制好碘液、贝克试剂和高锰酸钾溶液;c) 准备好试管,标记清晰。
2. 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步骤:a)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b) 加入几滴贝克试剂,观察颜色变化;c) 将试管放入温水槽中加热片刻,再观察颜色变化。
3. 鉴定非还原糖的实验步骤:a)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b) 加入几滴贝克试剂,观察颜色变化;c) 将试管放入温水槽中加热片刻,再观察颜色变化。
4. 另外,还可以进行淀粉的鉴定:a) 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b) 加入几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观察葡萄糖溶液的实验结果:a) 初始状态下,贝克试剂呈蓝色;b) 加入葡萄糖溶液后,贝克试剂由蓝色转为红色;c) 在加热后,溶液变为黄绿色。
2. 观察蔗糖溶液的实验结果:a) 初始状态下,贝克试剂呈蓝色;b) 加入蔗糖溶液后,贝克试剂保持蓝色不变;c) 在加热后,溶液仍保持蓝色不变。
3. 观察淀粉溶液的实验结果:a) 初始状态下,加入碘液的淀粉溶液呈蓝黑色;b) 加热后,溶液仍保持蓝黑色不变。
通过对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其具有还原性,能够将贝克试剂的蓝色还原为红色,并能够在加热后将溶液颜色还原为黄绿色。
实验报告还原糖测定(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还原糖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还原糖在食品、生物样品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还原糖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将斐林试剂还原成砖红色沉淀的糖类物质。
斐林试剂是一种含有CuSO4和NaOH的混合溶液,在加热条件下,Cu2+被还原成Cu2O,形成砖红色沉淀。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多少与还原糖的浓度成正比。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斐林试剂、NaOH溶液、CuSO4溶液、葡萄糖标准溶液、蒸馏水。
2. 仪器:试管、试管架、酒精灯、恒温水浴锅、移液器、滴定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斐林试剂:将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按1:9的比例混合,现配现用。
2. 配制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g葡萄糖,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配制成10m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
3. 样品处理:准确称取待测样品0.1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ml,配制成0.01mg/ml的样品溶液。
4. 实验步骤:a. 取一支试管,加入1ml斐林试剂;b. 取另一支试管,加入1ml样品溶液;c. 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2分钟;d.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5. 结果处理:a. 将实验结果与葡萄糖标准溶液进行对照;b.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样品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至沸腾,观察到样品溶液变为浅蓝色,随后逐渐变为棕色,最终形成砖红色沉淀。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样品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了砖红色沉淀。
这说明样品中含有还原糖,且其浓度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的沉淀量成正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样品溶液加热至沸腾时,需保持沸腾状态2分钟,以确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充分反应。
2. 实验结果中,样品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说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还原糖的鉴定

实验材料
• (1)实验仪器:解剖刀、研钵、漏斗、纱 布、漏斗架、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 灯、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胶头滴管。
(2)实验材料:斐林试剂A液:0.1g/ml的 NaOH溶液、斐林试剂B液:0.05g/ml的 CuSO4溶液、SiO2、H2O、苹果、西瓜、土 豆。
实验原理
• 还原糖+斐林试剂
水浴加加热
砖红色沉淀
(氧化亚铜)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
1.可溶性还原糖
选材:含糖量较高的白色或近于白色,苹果、梨最好 。 制浆:去皮、切块、研磨 制备组织样液: 过滤:(用单层纱布) 显色反应 取液:(2mL)
现象:
实验探索
• 苹果、西瓜、土豆做该实验结果是否会一 样?分别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
2
3
4
材料
蒸馏水
苹果汁
西瓜汁
土豆汁
试剂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
实验现象 无 砖红色 无 无
还原糖的鉴定
糖的分类
• 一、还原性糖:是指分子中含有还原性基 团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等
二、非还原糖:分子中不含有还原性基团的 糖就叫非还原性糖,如我们常见的蔗糖、淀 粉等。
实验目的
•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并动手操 作 • (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问题。 •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理)人教版教学教案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案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案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演示教学课件)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还原糖的鉴定(最全版)PTT文档

A液 质量浓度的NaOH溶液
B液 质量浓度的CuSO4溶液 3、苏丹III
苏丹III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 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四、实验步骤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 取材、研磨、过滤 取样
取2ml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砖红色沉淀
4、观察。
2、脂肪+苏丹III A液 质量浓度为的NaOH溶液
A液 质量浓度的NaOH溶液 取2ml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橘黄色
脂肪+苏丹IV
红色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鉴定的有机物
滴入3~4滴双缩脲
适宜材料
选用的材料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的鉴定
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 3、调焦;
2、对光; 4、观察。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 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原理:
如用酒精灯直接加热,Cu2O沉淀颗粒较小,呈现黄色。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 加热(煮沸2min),观察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加热(煮沸2min),观察
花生种子
取一支试管注入
加热(煮沸2min),观察
如用酒精灯直接加热,Cu2O沉淀颗粒较小,呈现黄色。
B液 质量浓度的CuSO4溶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蛋白质
富含蛋白质的 生物组织
豆浆
• 深入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常见的可溶性糖有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蔗糖。前三种糖分子中都含有游离的 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还原性糖, 而蔗糖的分子中没有,因此叫非还原性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一、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讨论实验指导的关键。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演示实验,创建情景,引入新课题。
(2)通过PPT、探究学习和讨论等方法来获得信息。
(3)通过讲解、演示、PPT展示、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习题等,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2)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发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验证实验及探索实验的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解剖刀、研钵、漏斗、纱布、漏斗
架、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胶头滴管、量筒。
(2)实验材料: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 溶液、斐林试剂B液:0.05g/ml的CuSO4溶液SiO2、H2O、苹果、土豆、菠菜。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交流、练习法、问答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
【展示】一个装有刚配好的斐林试剂的试管。
【老师】这是一种蓝色的溶液。
【展示】一个装有苹果汁的试管。
【设问】这是刚榨好的苹果汁,猜猜我要干什么?很简单,我要把苹果汁倒入蓝色溶液的试管中,那大家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抽问
【学生】回答
【老师】到底他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老师】演示
【老师】想知道结果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
【老师】展示
【学生】观察
【老师】哎?看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那老师再把试管放在水浴装置中,加热,看看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老师】演示
【学生】观察
【提问】溶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啊?
【板书】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学生】回答:变红了。
【老师】溶液由蓝色最终变成砖红色了。
【设问】溶液由蓝色变成砖红色,神奇吧?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思考
【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老师】这个神奇魔术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PPT】实验原理
【讲解】苹果汁里含有还原糖,与刚才蓝色的溶液即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最后生成了砖红色的沉淀。
【板书】一、实验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
【PPT 】糖的分类 【讲解】还原性糖是指分子中含有还原性基团的糖。
常见的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分子中不含有还原性基团的糖就叫非还原性糖,如我们常见的蔗糖、淀粉等。
【讲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原理。
【PPT 】实验目的
【讲解】本节课要求大家(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并动手操作
(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问题。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板书】二、实验目的
【讲解】建于这样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之上,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
做实验,就要准备实验材料。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我们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呢?
【PPT 】三、实验材料
【讲解】我们要用到的实验材料有:(1)实验仪器:解剖刀、研钵、漏斗、纱布、漏斗架、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胶头滴管。
大家看看桌上的实验仪器,和PPT 上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都有了呢?没有的一会在做实验前,把他们准备好。
【板书】三、实验材料
仪器
材料
再看看我们需要的(2)实验材料: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 溶液、斐林试剂B液:0.05g/ml的CuSO4溶液SiO2、H2O、苹果、菠菜、土豆。
【老师】实验选材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我们做还原糖的鉴定时要求所选的材料:必须富含还原糖,且材料最好无色,为什么呢?
【板书】材料:富含还原糖,且最好无色。
【解释】如果材料的颜色过深就会对实验造成遮蔽现象,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
像菠菜、鸢尾的叶子中就富含还原糖,但是它们都不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一般以苹果和梨最好。
【PPT】
【拓展】注意:一定是成熟的苹果和梨!未成熟的果是不能作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的,因为未成熟的果实中主要含的是淀粉,前面讲到了,淀粉是非还原性糖。
这样实验现象就不明显。
【提问】知道老师为什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菠菜、土豆三种材料呢?【学生】思考
【讲解】老师给大家提供这三种材料,就是要大家做对照,看看是不
是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材料的颜色过深就会对实验造成遮蔽现象呢?斐林试剂能与还原性糖生成砖红色沉淀,那与非还原性糖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一会大家就这样做。
【老师】现在大家心中应该有心仪的材料了,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练习题:
【PPT】
【老师】讲解练习
【老师】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
【PPT】实验过程
【板书】四、实验过程
【讲解】首先,制备组织样液:
洗涤、去皮、切块
研磨﹢过滤
收集滤液
这就是制备组织样液大体过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展示一下。
【老师】实验展示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在刚才的操作中,和老师先前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
【讲解】老师在研磨的时候加入了SiO2,有什么作用呢?研磨时加入SiO2,是为了使研磨更加充分。
【PPT】
【讲解】样液制备好了,我们就可以鉴定了
【PPT】
【老师】取2ml的组织样液,再用另一试管取2ml新配置的斐林试剂。
组织样液是无色的;斐林试剂是蓝色。
然后将两者混合,混合后轻轻地振荡一下,使溶液混合均匀,溶液变成什么颜色了?还是蓝色的对吧。
然后就像老师一开始做的那样,放入水浴装置中进行加热,要注意实验安全:试管底部不能触及烧杯底部,以免受热不均,发生炸裂。
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还要保证实验操作者的安全,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拓展】要注意我们用的斐林试剂,一定是新配置的!
【板书】斐林试剂必须现用现配。
【拓展】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为什么呢?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生成酒石酸络铜离子,酒石酸络铜离子和可溶性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混合后会因酒石酸有一定的还原性而自发地缓慢产生氧化亚铜沉淀,而氧化亚铜是砖红
色沉淀,这就会给实验带来误解。
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
【老师】我们明显地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蓝色→砖红色,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那为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组织中含有还原糖。
【PPT】实验结果
【板书】现象:蓝色→砖红色,
结论:生物组织中含有还原糖。
【回顾】重点回顾选材、操作过程
【老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我们的实验。
下来大家思考一下(1)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鉴定还原糖的存在吗?(2)如果怀疑你某个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糖,那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
实验结束后打扫好实验卫生。
八、板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鉴定
一、 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 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
实验目的:
三、 实验材料:
仪器
(1)材料:富含还原糖且最好白色
材料
(2)斐林试剂必须现用现配。
四、实验过程
配置组织样液 鉴定
五、实验结果
现象:浅蓝色→砖红色
结论:生物组织中含有还原糖。
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