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时期的内治外扩甲骨文翻译

合集下载

《商颂玄鸟》原文注释及翻译

《商颂玄鸟》原文注释及翻译

《商颂玄鸟》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天命玄鸟1,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2。

古帝命武汤3,正域彼四方4。

方命厥后5,奄有九有6。

商之先后7,受命不殆8,在武丁孙子9。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10。

龙旂十乘11,大糦是承12。

邦畿千里13,维民所止14,肇域彼四海15。

四海来假16,来假祁祁17。

景员维河18,殷受命咸宜19,百禄是何20。

【译文】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

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

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

武丁确是好后代,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

千里国土真辽阔,百姓居处得平安,四海疆域至极远。

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

景山外围大河流,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

【注释】1.玄鸟:黑色燕子。

传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燕卵而怀孕生契,契建商。

2.宅:居住。

芒芒:同"茫茫"。

3.古:从前。

帝:天帝,上帝。

武汤:即成汤,汤号曰武。

4.正(zhēnɡ):同"征"。

5.方:遍,普。

后:君主,此指各部落的酋长首领。

6.奄:包括。

九有:九州。

传说禹划天下为九州。

《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南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7.先后:先王。

8.命:天命。

殆:通"怠",懈怠。

9.武丁:即殷高宗,汤的后代。

10.武王:即武汤,成汤。

胜:胜任。

11.旂(qí):古时一种旗帜,上画龙形,竿头系铜铃。

乘(shènɡ):四马一车为乘。

12.糦:同"饎",酒食。

13.邦畿:封畿,疆界。

14.止:居住。

15.肇域四海:始拥有四海之疆域。

四海,《尔雅》以"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四海"。

甲骨文的翻译难度超乎寻常,看完商王武丁的这条卜辞,你就知道了

甲骨文的翻译难度超乎寻常,看完商王武丁的这条卜辞,你就知道了

甲骨文的翻译难度超乎寻常,看完商王武丁的这条卜辞,你就知道了《三字经》中对商朝有简短的描述:“汤伐夏,国号商,四百载,至纣亡。

”司马迁的《史记》则记述得比较详细,这样我们大致可知:商朝是中国继夏之后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时被周武王所灭。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商朝仅是一个存在于文献和传说中的朝代;甲骨文发现之后,人们对商朝的一切才逐渐明了,同时也验证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

商周时期,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商王非常崇拜神鬼,凡事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来看,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也发现用其他动物骨头来刻辞的,如牛的肋骨,或鹿、羊、猪的胛骨,甚至人的头盖骨,但数量极少。

占卜前,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在修整好的甲骨上钴凿,先挖长槽,再挖钻圆穴。

长椭圆形梭状的巢槽叫作“凿”,圆形的巢槽叫作钻,凿和钻都不能透过骨面,只做到距骨面最薄处。

凿钻的数目根据甲骨的大小和需要来定。

经过凿钻以后的甲骨由掌握占卜的史官保存,需要占卜时才取出来。

占卜时用火在这些巢槽上烧灼,使正面相应的部位现出裂纹,而巫师们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定吉凶祸福的。

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由于甲骨文字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即卜问之事;占辞,视兆而定吉凶;验辞,记占卜后应验结果。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在殷周交替时代最为剧烈。

都邑,是政治与文化的标志。

自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

太昊的墟(,)在东方,大庭氏的库(,)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

少昊和颛顼的墟(,)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

只有史官称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处不同。

但尧的号是陶唐氏,其坟墓在定陶的成阳(山东定陶)。

舜的号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

可能因为洪水之灾,兖州在黄河下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迁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

禹时的都邑虽然无法查考,但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都邑和其他地名从经典上能够查到的都在东部,和商部落的人杂处黄河、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

商朝取得天下以后,其都邑没有固定过,前后迁都五次,但都没超过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

所以自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只有周独自在西部崛起。

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讨平协助叛乱的东夷奄国之君,灭掉五十国。

这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

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

而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

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

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来说,则舜、夏和商都在东部,只有周崛起与西方,所以夏商两代的文化基本一样。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

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勋曰:“不可。

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

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

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

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

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

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

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

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

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

”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有删节)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

②蹇硕: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案:报案B. 促来杀我促:赶快C. 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厚:厚道D. 而欲杜人之口乎杜:杜绝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欲杀正和以免其负B. 甚见亲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 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D. 且污我刀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出,火且尽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3分)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A. ①③⑤B. ③④⑥C. ②④⑤D. 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

最早的火灾记录在商代

最早的火灾记录在商代

最早的火灾记录在商代作者:来源:《人生十六七》2015年第11期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火灾记录是发生在商代武丁时期,用甲骨文记录了奴隶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仓。

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灭火的详细记录。

而据《周礼》记载,周朝设有管理火政的官员:司烜、司爟、宫正。

司烜的职责是:“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仲春”即春季第二个月,火星出现,司烜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这便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犹如今日农村传达通知时敲铜锣一般。

司爟负责对在国都中或城郊野外造成火灾者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

在古代,人们多采用禁火吃冷食的办法来消防。

每年到干燥的仲春,司爟敲打木铎传达命令,禁止生火。

可这时正是春耕开始的时候,老百姓必须吃饭,因而在禁火期开始之前就得准备好干粮。

宫正为宫中诸官之长,古人以火烛照明,容易失火,尤其是春秋两季,风大物燥,用火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宫正的职责之一,便是监督宫中严守火禁,提醒防火。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乐喜担任司城,他“知将有火灾,素戒备火之政”。

他主张:在火灾蔓延之前,要拆掉一些小屋,以切断火路;要贮备一定的灭火用水和砂土等。

据《礼记》记载,春秋时期,夜晚以火把照明,举火者须“不让、不辞、不歌”(不准与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必须做到专心职守、心无旁骛,用左手举火把,右手抱着未点燃的火把,因为火把容易烧完,必须备有随时续火的火把,还要准备一个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乱溅。

举火者必须坐屋角,因为屋角非活动中心。

汉代消防与治安不分家在古代,水火盗贼不分家,消防未独立分离出来并设置专门的机构,消防治理与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执金吾是朝廷负责防御和处理盗窃和水火等非常事件的官员,“金吾”是两端鎏金的铜棒,此官执之以示权威和处理非常事件的权力。

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城市均设有治安消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或派出所。

汉代火政官有:别火、夜士。

甲骨文字解释

甲骨文字解释
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释为余。卜辞中余字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尚书》、《周礼》、《国语》等古籍中作“余一人”或“予一人。”《尔雅。释诂》:“余,我也。”
甲骨文牛字。象牛头形。
字中之乃雄性家畜之形符,甲骨文字对畜兽之性别分别表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从户从口,即启字。《说文》:“启,开也。”甲骨文户字作日,半个门字,即一扇门, 即 ,以手开门谓之 ,卜辞中用为云开天晴之义,或又增口作 ,同。又作诸形,增加义符曰表示云开日出。
咸字从戍从口。《说文》:“咸,皆也,悉也。”甲骨文戍()是一种兵器。或云咸乃喊之初文。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典籍中作巫咸,咸是殷之元臣,并列于先王同受祭祀。
“”甲骨文“春”字构甚多。《说文》:“春椎也。从“”从日,“”春时生也。屯声。篆书“春”作“”,与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从“林”(或从“”)从“辰”从“又”,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曰”在“”中。”甲骨文“莫”字从“”或从“林”。日落“”中或“林”中,表示天色已晚。此即“暮”字。“莫”与“暮”为古今字,“莫”被借为虚词后便又增一日字以作“朝暮”之“暮”。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或写作“”,从二(上)从大。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叶说近是。

甲骨文显示:商朝武丁时期已有周国!司马迁又一记载被推翻?

甲骨文显示:商朝武丁时期已有周国!司马迁又一记载被推翻?

甲骨文显示:商朝武丁时期已有周国!司马迁又一记载被推翻?按照中国政治传统,元朝之前的历朝国号往往与龙兴之地有关,秦汉唐宋莫不如此,史书上一笔一画将来龙去脉记载得很清楚,但由于夏商周三朝过于久远,历史记载残缺不全,于是夏商周国号由来也就成了一个谜团,本文重点聊一聊周朝国号来历。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迁都岐山时,“豳(bīn)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说明古公亶父迁都之前部落名称应该是“豳”族,而不是周族。

唐朝张守节注释《周本纪》时说:“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也就是说,古公亶父迁都岐山,居住在岐山山脚下的周原,于是就将部族更名为“周”。

然而,对于史书记载的周朝国号起源,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古公亶父姬姓部族早有“周”之名称,迁都岐山之后,才有“周原”这一地名。

其中原因之一是,甲骨文中“原”字本义是源头,周原是周人源头之意,姬姓部族几经迁徙,最终大致迁徙到了帝喾分封周后稷之处,因而将之命名为周原。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学者在甲骨文中找到了证据,终于揭开了周朝国号来源之谜,由此也找到了田氏代齐不改国号的原因。

01:甲骨文中早已存在周国早在武丁时期,甲骨文上就已经记载了周国,当时商周关系极为紧张,商朝对周国杀气腾腾。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显示,武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中华第一女帅妇好就是武丁妻妾之一。

甲骨文卜辞记载:“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剪灭周方国),由王事。

丁未卜,侯.......弗敦周(敦伐周方国),八月。

甲午卜,宾贞:令周乞牛多(子)。

”可见,在雄才大略的武丁领导下,商朝最终打服了周国。

商周关系暂且不谈,重点在于周国历史悠久,至少在公元前1192年之前就已经存在。

而且,周国敢与商朝争锋,说明周国的国力较强,而不经过漫长的发展期,又很难与商朝争锋,因此周国的历史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周”字的甲骨文写法(见下图),犹如四方的田地里长着植物,四个小点或是庄稼或是劳动的奴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