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掠影》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况是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将掌握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传统文化、人文思想、艺术特色、科技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3、情感目标:学生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起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古代礼仪制度等。

2、历史发展:从夏商西周到明清,重点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重大历史事件。

3、人文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艺术特色:涵盖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5、科技成就:讲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等。

6、当代文化:分析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五、评估与考核1、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评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交讨论报告,根据报告质量给予评分。

3、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给予评分。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36个学时,每学期安排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0111013课程学时:3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二、文化的结构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三、文化的传承1.文化进化论2.文化传播论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文化的起源2.中国文化的孕育3.中国文化的萌动4.中国文化的定型5.中国文化的发展6.中国文化的隆盛7.中国文化的强化8.中国文化的转型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1.延续性2.伦理性3.政治性4.世俗性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课程的重点、难点: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变迁。

本文将根据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探讨其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电影史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课程将涵盖从早期无声电影到当代电影的各个时期和流派,以及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培养对电影的审美能力、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1. 早期无声电影时期本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早期电影的技术特点、制作方法和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先驱人物和作品,如《定军山》和《神女》等。

同时,还将涉及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影响。

2. 电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

同时,还将探讨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故事结构和美学风格等方面的突破和变革。

3. 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创作本部分将通过学习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了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抗战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电影作为社会反映和批判的媒介在这些时期的作用。

4. 当代中国电影这一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发展和成就。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状况。

同时,还将探讨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和风格,如社会现实题材、文化认同和个人情感等。

三、教学方法1. 影片观看与分析学生将通过观看电影作品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电影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和意义。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来表达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

2. 文献阅读与研究学生将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电影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英语学分: 4 分总学时: 72 学时周学时:4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化的简要介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可满足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全部内容分为十四个章节,其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第二章. 中国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三章. 民俗,第四章旅游。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历史叙述法、对比研究,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化概况(2学时)1.教学内容1.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本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3/4和二年级英语写作课程3/4,同时任教二年级限定选修课程中国文化。

本课程较受学生欢迎由于本课程的教材以及课堂授课和讨论都以英语为主导语言,又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式授课模式,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研讨,学生们已能够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初步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部分精髓,也开始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发挥自己语言专业的专长特点,在此课程中巩固了最基础的基本语言技能,以此学生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和增强。

本课程任课教师曾参与编写和发布了:<<美国英语口语>>初级/中级)(编著) (编者)//<<高考英语热门阅读>> (编著) (副主编)(//<<透视雅思考试>> (编著) (编者//<<中考英语阅读>> (编著) (编者)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文化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Culture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 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 2先修课程:综合英语授课对象:英语师范;英语三、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

旨在传授系统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主要侧重于对中国文化(主要相关话题)的学习,并以此探讨中国文化的精髓。

同时,针对英语语言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基本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教材和课堂授课和讨论都以英语为主导语言,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课堂研讨,学生能够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谈论有关中国文化的一些主要论题,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The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F121740008032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英语听力(1)、英语阅读(1)参考文献:《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廖华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畅谈中国》,王志茹,陆小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二、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介绍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及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充分展现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

支撑培养要求1,2。

2.重点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支撑培养要求1,2。

3.提高独立获取英文知识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5。

4.培养英文交际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4。

5.培养编译和创作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3。

6.培养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美感和情怀。

支撑培养要求6,7。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国家概况支撑学习目标1,2(建议4学时)教与学要求: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中国政治体制、地理概况与历史脉络。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国家政治体制主要内容: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知识点2: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知识点3:历史脉络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行政区域;人口;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知识单元二:文学宗教艺术支撑学习目标1,2,5(建议8学时)教与学要求:了解中国的文学宗教艺术,掌握介绍哲学和宗教、文学和艺术英语表达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英文授课)
课程编码学分总学时 36
一、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划分为三块: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被设定为翻译专业第二学期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翻译专业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化的简要介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可满足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

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达到四级或接近四级水平,本门课程是英文授课。

三、教学环节、内容
Part ⅠIntroduction
Chapter I An Overview
Part Ⅱ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 2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Chapter 3 Literature
Chapter 4 Arts
Chapter 5 Education
Chapter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 7 Sports
Part ⅢFolk Customs
Chapter 8 Traditional Festivals
Chapter 9 Culinary Culture
Chapter 10 Dress and Adornments
Chapter 11 Architecture
Part ⅣTourism
Chapter 12 Major Tourist Cities
Chapter 13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pter 14 Travel Tips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中国文化概况-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主编廖华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2. 《中国文化掠影(新)》主编丁往道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