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说明

合集下载

竞赛说明书

竞赛说明书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手册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2008年12月尊敬的老师、同学:您好,为方便您了解“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校团委特制作了本手册,其中介绍了“挑战杯”的基本情况、参赛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如何参赛等几方面的内容。

校团委希望与您共同为我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蓬勃开展做出贡献,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贡献。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2008年12月1日目录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1)二、教师参加指导“挑战杯”的良好效果 (2)三、教师参予指导“挑战杯”的方式及相关激励 (2)四、目前我校参赛作品情况及分析 (3)附录一:近三年我校参加“挑战杯”情况附录二:近五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情况统计附录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摘录附录四:“挑战杯”获奖作品经典案例摘录附录五:“挑战杯”部分获奖作品参赛经历责任编辑:刘禹辰、龚舒、李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分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类,每两年一届间隔举办,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圣会”。

1、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1989年开始在奇数年举办,已举办十届。

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它的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

下届比赛将于200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校团委现正面向全校征集申报“挑战杯”的作品)2、创业计划竞赛:从1999年开始在偶数年举办,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成功举办六届。

目前,创业计划竞赛已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道,成为“挑战杯”旗帜下的重要赛事,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

(本手册是为迎接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而制作,因此主要介绍了“挑战杯”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的资料此处从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

一、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资格及作品申报1.参赛资格:凡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2.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不含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3.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自行拟定。

4.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行评审。

5.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6.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及历届“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三、竞赛奖励1.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赛分自然科学类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评审规则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评审规则

附件2竞赛章程(经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介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介绍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介绍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杯名一、“挑战杯”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挑战杯”竞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以及苏步青、钱三强、卢嘉锡、周光召、朱光亚、费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也为竞赛题了词。

由于“挑战杯”竞赛活动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

到目前为止,“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例如:2008年举行的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09年举办的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10年举行的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11年举办的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如此交叉举行。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介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

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俗称“小挑战杯”,因为相对另一个项目,这个竞赛开展得晚)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自1999,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年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举办了七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一、“挑战杯”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十二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二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初赛参赛手册主办:校团委什么是“挑战杯”?如何参加“挑战杯”?“挑战杯”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你希望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吗?那么,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小册子吧……前言:为什么要参加“挑战杯”竞赛?天津科技大学“挑战杯”是校内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科研和创业作品竞赛活动。

“挑战杯”的参赛面广,课题选择自由度大,学术含量高,年年都吸引了众多科研及创业爱好者同场竞技。

它不仅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更成为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天津科技大学“挑战杯”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每一届都是校内焦点,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注。

参加“挑战杯”学生们将会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锻炼:学习钻研的机会——通过挑战杯,可以和同学合作,在互相学习中激发灵感;更可能得到名师指导,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欣喜。

各个院系的实验室、资料室对“挑战杯”的参与者也大多是一路绿灯。

“挑战杯”能提供给你尽可能多的便利和资金、人力支持,使你拥有一个更好的陶然书海,求索真知的机会。

发掘自己的潜力——“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宗旨重在挑战。

所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灵感,只要你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

探索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苦,也可能经历坎坷失败,从一次次挫折中吸取教训,完善自我,获得宝贵的科研经验。

当大功告成之时,你会欣喜地发现,除了成功之外,你更大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更多的潜力!准备明天的腾飞——参赛同学的获奖情况将被存入本人档案,部分优秀作品经专家组评选后送交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为校争光,为己添彩。

参赛作品中确有实际价值的作品,“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会积极对外推介,使作品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句话,“挑战杯”竞赛将是一个学生描绘多彩明天的重要一笔。

挑战杯”竞赛给我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开拓我们的思维,发挥我们的想象,实践我们的想法,最终,证明我们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吧!第一部分:什么是“挑战杯”竞赛?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经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推荐评审(3月6日) 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评选出
12件作品参加省挑战杯。
13
Logo
参赛作品的准备及相关要求
❖ 完整的参赛作品包括哪些材料?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申报书+学术论文+支撑材料” 注意事项: 1、学术论文必须为中文,采用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包括标 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含前言、试验方法、过程、结果、 讨论、结论等),字数在8000字以内。 2、支撑材料可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论文作者要与作品作者 相匹配)、与学术论文内容相关的照片、图片。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 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 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内。
5
“挑战杯”简介
Logo
❖ 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 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 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 得超过两人;
❖ 参赛作品数量:
Logo
湖南竞赛:
至多十二件,各门类作品应有适当比例。每人限报一件,每类 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申报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 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研究生作品总数的1/2。
全国竞赛:根据省级竞赛成绩进行推荐,主要是特等奖及部分一 等奖的作品
8
“挑战杯”简介
Logo
❖ 相关奖励:
“挑战杯”简介
❖ 湖南省竞赛: 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5%、10%、
30%、55%。 政策:竞赛以计算学校团体总分进行排名。授予总分第一名的为
“挑战杯”,2—10名为“优胜杯”。 我院2009年获得全省优胜杯。主要是获得特等奖一项
10
“挑战杯”简介
Logo
❖ 我校相关措施:
对获得湖南省及全国竞赛奖项的学生给予奖金:
3、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 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 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 关鉴定材料。
15
参赛作品的准备及相关要求
Logo
❖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注意事项:
4、本科生一般不报送学术论文作品;调研报告需以 实践调研为基础,主张团队合作(跨年级、专业)。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偶数年举办。)
• 校级——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省级——“挑战杯”湖南省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国家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
“挑战杯”简介
Logo
❖ “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
•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技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 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 赛;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 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 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 发明、小制作。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推荐者所在单 位(学院或系所)确认。
7
“挑战杯”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说明
目录
Logo
1 “挑战杯”竞赛简介
2 第十届全省“挑战杯”竞赛安排
3 学校备赛安排
4 参赛作品的准备及相关要求
“挑战杯”竞赛简介
Logo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89年发起,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 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 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奇数 年)。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
➢ 全国竞赛:
80%左右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按三个作品类别,本专科生、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评 审;
入围终审决赛作品按3%、8%、24%、65%设特、一、 二、三等奖;
按团体总分(特、一、二、三等奖分别按100、70、40、 20分计算),第一名获“挑战杯”,第二至二十一名获“优胜 杯”。
9
Logo
奖项
全国竞赛
湖南省竞赛
特等奖 一等奖 三等奖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科技奖学金 (元)
10000
5000
4000
5000
4000
2000
1000
11
Logo
第十届全省“挑战杯”竞赛安排
❖ 2012年11月:组织发动阶段 ❖ 2013年3月:组织申报和初评阶段
3月20日前报送作品至全省组委会,同时进行网上申报。
❖ 2013年4月:全省复赛阶段
作品展览、演示筹备。
❖ 2013年4月底全省决赛和表彰阶段
举行参赛作品展览(展板、实物、作者现场讲解)、作品终审 (评委对每件作品进行现场问询,拟评特等奖作品参加答辩)、 作品转让洽谈活动。
12
Logo
学校安排
❖ 1.动员修改阶段: 1月初至3月初:作品修改完善阶段。
❖ 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 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 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 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 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作品进行评审。
6
Logo
“挑战杯”简介
➢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Fra bibliotek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 聘请专家(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评定出 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 作品,给予奖励;
• 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4
Logo
“挑战杯”简介
❖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凡在竞赛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 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专科 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含留学生,不 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14
Logo
参赛作品的准备及相关要求
❖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申报书+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支撑材料” 注意事项: 1、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 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作品字数超过限额50%的将直 接淘汰。 2、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