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学生用)
伶官传序学生版

《伶官传序》活动单一、学习目标(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
所谓五代,是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
2、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3、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4、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的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三、走近作者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参考p114《唐宋八大家小传》)第一课时活动一:文本研习1、(初读课文)大声朗读全文,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注意加点字的的读音)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系.燕父子逸豫.2、小组内一人主读,组内人员集中智慧纠正字音和停顿。
3、齐读4、整体感知: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活动二:文本翻译1、(再读课文)个人独立思考,要求翻译全文。
2、合作,集中解决预习中出现的字词上的问题;3、指定一名学生翻译,在纠错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完善。
第二课时活动三:文本理解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2、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必会用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它。
那么作者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呢?(用课文原句回答)3、全班齐读2、3两段,概括段落大意。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反问——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设问——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与人”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正反对比论证(理)
(对比盛衰之境地)
连用两个疑问句
学习文言知识
故方其壮①也,举②天下之豪杰莫③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④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 夫祸患常积⑥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⑦,岂独伶人也哉!
分析理解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答: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答: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分析理解
本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叙述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一史实?明确:事例论证晋王三矢的史实——复仇灭敌——“得天下”原因——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的《唐本纪》中,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拖沓,且不符合序论的体制。此处选用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但其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为慎重,欧阳修在其前面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故事的传说性质。这个事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文言知识
呜呼!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②非人事③哉!原④庄宗之所以⑤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立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呜呼!”——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转折关系反问句,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 “原庄宗……可以知之矣”——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说明本文的立论依据,引起下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31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导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 ——欧阳修
朗读正音
伶(líng)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 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 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四月丁亥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则指每月 最后一天。
B.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庄宗被焚后,他将其骨葬 入皇陵。对于作乱的郭从谦,他先假意任用,后诛之。
C.《传》指的是史传,即史书,史册。文中引用了“君
以此始,必以此终”来总结庄宗的命运。《左传》
D.“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是一个被动句,意为(庄 宗)被郭门高弑杀,被伶人用乐器焚烧。
为养子。
被 (于军中)置酒
②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 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 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202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秀课件

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语气词,多么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装)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 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作者欧阳修简介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教学,不具纸笔,用 芦苇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著名文学家、史学 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诗、 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唐宋八大家”中宋代 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晚 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论证,第三段反面论证。
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 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也被 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 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 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 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 此吗?
人教版 必修 高二年级 第二册 伶官传序_语文_必修4_人教版

检查预习 课堂巩固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检查预习 课堂巩固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 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 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 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客有问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 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 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 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 六一乎也? ”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导入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 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 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听录音,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②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由此得出了怎 样的结论?
算一算: 1、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
926年分别多少岁?
想一想: 2、这几年里,在他身上又分别发生了
什么事?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范本1份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范本1份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 1【教材分析】《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明确:“世言晋王。
《伶官传序》导学案学生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少牢(shǎo) 仇雠(chóu) 伶官(línɡ) B.俳优(pái) 欤(yú) 契丹(qì) C.盛以锦囊(shènɡ) 溺(nì) 汾州(fén) D.度曲(dù) 沾襟(jīn) 李存勖(xū) 解析:A 项“少”应读“shào”;C 项“盛”应读“chénɡ”;D 项“勖”应读“x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D 。
A 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 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 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 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B 。
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
B 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六国与.秦皆诸侯 解析:B 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 、C 、D 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函.梁君臣之首 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解析:A 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B 、C 、D 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之古代散文《伶官传序》执笔:任姝寰审核:日期:2013年2月12日星期一《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正字音:
盛.()衰之理盛.()以锦囊.()伶.()官
及仇雠.()已灭函.()梁君臣之首三矢.()
系.()燕父子以组为.()天下笑逸豫
..()
困于所溺.()契.()丹
2、词类活用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函.梁君臣之首()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3、古今异义词
与其
..所以失之者古:()
今:()
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古:()
今:()
则遣一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
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古:()
今:()
原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古:()
今:()
4、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G、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介词短语后置:被动句:
判断句:省略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课堂探究
1、学生阅读课文及注释后填写下表
后唐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
从表格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
2、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盛”与“衰”的语句
3、作者由此而生发怎样的感慨?
4、作者写李存勖盛衰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过手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少牢(shǎo)仇雠(chóu)伶官(línɡ)
B.俳优(pái)欤(yú)契丹(qì)
C.盛以锦囊(shènɡ)溺(nì)汾州(fén)
D.度曲(dù)沾襟(jīn)李存勖(x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哉
..以一少牢告庙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C.与其所以
..而纳之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六国与.秦皆诸侯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
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D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