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伍员之死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习: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习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左.,乃陷大泽中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汉军围之数.重寡者百数.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D.所当.者破当.室者死解析:选C。
A项,几;人数。
B项,跟随;嘱托。
C项,带领。
D项,抵挡;掌管。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此天之.亡我”中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D.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日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的;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动词,到、去、往;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子中与“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B.不忍杀之,以赐公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解析:选C。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侥幸B.然今卒.困于此卒:终于C.亡.其两骑耳亡:损失D.吾为若德.德:恩德解析:选A。
A项,应为“被君王宠幸”的意思。
6.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项羽英勇无敌”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②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③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④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解析:选B。
①写了项羽被围于垓下半夜突围;⑥写了项羽的知耻之责。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情势垂危,气氛悲凉,与虞姬诀别时“泣数行下”更是慷慨悲凉,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却又无奈的心情。
(完整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10荆轲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荆轲[ 基础稳固层 ]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曩者目摄之B.荆轲嘿而逃去C.其意不厌D.持千金之资币物【分析】 A 项,“摄”通“慑”,威慑,震慑; B 项,“嘿”同“默”;C项,“厌”通“餍”,知足。
【答案】 D2.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适合B.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擅:据有.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攻取D.而丹质于秦质:责问.【分析】 D 项,质:做人质。
【答案】 D3.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组是()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A.不忍杀之,以.赐公北蕃夷狄之.鄙人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燕王拜送于.庭C.精兵锐卒必竭于.外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D.愿为诸君快战.【分析】 C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介词,依据/ 介词,用; B 项,构造助词,的/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D 项,动词,发出/ 介词,替。
【答案】 C4.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子受而舍.之B.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C.使使以闻.大王D.臣国内之王者.【分析】 B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 B5.以下各组句子中句式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A.嘉为先言于秦王荆轲者,卫人也B.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C.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归而求为报秦王者D.燕小弱,数困于兵【分析】 D 项,分别是省略句和被动句。
A 项是介宾构造后置句。
B 项是判断句。
C 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阅读提高层 ]( 一 ) 阅读下边文段,达成6~ 10 题。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伍子胥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伍子胥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伍子胥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一、字音伯嚭.(pǐ)夫湫.(jiǎo)会.稽(Kuài)子胥.(xū)劓殄.(tiǎn)俾.无遗育(bǐ)专愎.(bì)沮.毁(jǔ)微伺.之(sì)鞅.鞅(yànɡ)鸱.夷革(chī)二、通假字①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ì)”,延续,延长②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嘱托,托付③详.病不行详,通“佯”,假装④常鞅.鞅怨望鞅,通“怏”,不满意⑤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⑥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悬挂三、一词多义(1)微⎩⎪⎨⎪⎧①且嚭使人微.伺之 副词,暗中②微.子之言 动词,没有(2)使⎩⎪⎨⎪⎧①其使.于齐也 动词,出使②且嚭使.人微伺之 动词,派③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名词,使者 (3)用⎩⎪⎨⎪⎧①用.太宰嚭计 动词,采用②无所用.之 动词,使用(4)为⎩⎪⎨⎪⎧①夫差既立为.王 动词,做②以伯嚭为.太宰 动词,担任,任命③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动词,成为④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替(5)以⎩⎪⎨⎪⎧①以.伯嚭为太宰 介词,把②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动词,带领,率领③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④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连词,相当于“而”⑤必树吾墓上以.梓 介词,把 (6)之⎩⎪⎨⎪⎧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助词,的②吴王将许之.代词,代越国③今吴之.有越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而⎩⎪⎨⎪⎧①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连词,表转折,可是(8)其⎩⎪⎨⎪⎧①其.后五年 代词,那②乃率其.众以助吴 代词,他的③其.爱信越殊甚 代词,他(9)于⎩⎪⎨⎪⎧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介词,在②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向③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介词,给(10)若⎩⎪⎨⎪⎧①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我令若.父霸 代词,你的 四、古今异义 ①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经受艰苦困厄。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强化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由前面所学的悲剧人物引至本课。
【三】整体感知1、伍员及相关背景伍员〔?~前484〕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
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
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传至平王时,由于荒淫残暴,国势日衰。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入吴后,助吴公子姬光谋得王位。
伍子胥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
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托付他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
最终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
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
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承王位。
吴国乘机攻越。
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重伤身亡,将死时嘱太子夫差勿忘越杀父之仇。
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湫〔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军。
课文故事由此开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5.1伍员之死课件鲁人版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伍子胥(伍员)必定成为一个铁杆的楚 国热爱者。他的祖先伍举,就是那个劝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名臣,楚国后来成为超级大国楚庄王后来成为 “霸主”就有伍举的一份大功,所以伍家后代在楚国一直很有名气。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已经是太子建的太傅了,哥哥叫伍尚,哥俩都以德 才兼备为大家称叹。这种情况下,伍子胥爱国还爱不及呢,怎么可能 有叛国念头? 可是,楚平王失去了人性。太子建信任太傅伍奢,不信任少傅费无 忌,费无忌羞嫉交加,阴险地使了连环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 子建挑选媳妇,秦女十分漂亮,费无忌诱引平王:“秦女绝美,王可自 娶。”楚平王于是另外给太子建娶妻而自娶秦女并极度喜爱她,很快 生下了儿子熊轸。费无忌继续挑拨平王:太子对你很有意见啊。伍 奢知费无忌陷害太子建,气愤地说:“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 亲乎?”费无忌火上浇油开导了一句:大王不采取行动,必被太子所擒。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一、识记字音 伯嚭 (pǐ) 夫湫 (jiǎo) 会 稽(kuài) . . . 子胥 (xū) 劓殄 (yì tiǎn) 俾 无遗育(bǐ) . .. . 易 种(yì ) 专愎 (bì ) 沮 毁(jǔ) . . .
微伺 之(sì ) 鞅 鞅(yàng) 鸱 夷革(chī) . . . 二、通假字 (1)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ì ”,延长,延续) (2)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 (3)常鞅鞅怨望(鞅鞅,通“怏怏”,不满意) (4)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5)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风餐露宿、昼伏夜出、饥寒惊 惧、无衣无食,伍子胥重病民,上天还算有眼,让他活了下来,他从江 苏的丹阳一路要饭来到了吴国的苏州。 吴王僚非常赏识伍子胥,答应出兵楚国为他报仇。然而事情没有 那么顺利,他成了别人的夺权工具。吴王僚的堂弟公子光先劝哥哥 不必为一个外国人伍子胥而与楚国结怨,转而对一筹莫展的伍子胥 说:如果你能帮我杀死吴王僚我一定帮你伐楚! (有删改)
高中语文鲁人版史记选读第五单元英雄悲歌 第5单元9垓下之战训练落实提升

[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楚兵罢食尽B.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C.左右皆泣;莫能仰视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解析】A项,“罢”通“疲”。
B项,“傅”通“附”。
D项,“辟”同“避”。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兴之暴.也暴:暴虐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C.然羽非有尺寸..尺寸:一点点凭借或者资本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纵:即使【解析】A项,暴:突然。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连词,来;B项,“因”均是趁机的意思;C项,“与”前一个是动词,赐予;后一个是连词,和、同;D项,“之”前一个是主谓之间,取独;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期山东..为三处B.地方..千里C.吾知公长者..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解析】A项,“山东”古义是山的东面,今义是山东省;B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与中央相对的地区;C项,“长者”古义是品德高尚的人,今义是年龄较大的人。
【答案】 D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C.汉骑追者数千人D.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解析】B项是省略句,“千金”之前省略介词“以”。
其余各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自如.. B.而广意气C.还,赏不行..与士共之.. D.饮食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提分必备】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 .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 B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 C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D .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解析:选D 。
沮: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辍谢,详.病不行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D.⎩⎪⎨⎪⎧且嚭使人微.伺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解析:选B 。
A 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
B 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C 项,“详”通“佯”,假装;了解。
D 项,暗中,悄悄地;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解析:选D。
A项,让伍子胥自杀;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译文:(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译文: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
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 D.①②④解析:选D。
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解析:选B。
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译文: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
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讲得好。
”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
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
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
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
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
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
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
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
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
”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
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