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是近代新青年革新精神的本质所在,它表达了近乎英雄主义的无
畏挑战,也揭示了对传统常规的反抗,与从容不迫的从容推移。
从思想内涵来看,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真谛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首先是追求
自由,追求自由注重人们身心自由,明确所有人具有平等的权利,维护公民政治。
其次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追求自白的权利,不可去干涉、压迫,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才能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创新。
第三是团结四肢,团结四肢指的是团结祖国人民,弘扬友爱,感召更多的像鲁迅一样的精神能手,把国家的繁荣和盛世延续到后代。
最后是推翻传统畸规,推翻传统畸规注重追求进步,反对传统落后思想以及死板宗教,主张吸取传统优点不受控制,用先进技术来完善旧有体制。
透过鲁迅立人思想,人们痛定思痛,学会深入思考,革新传统,实现自我发展,构建崭新的未来,把个人愿望实现、追求理想,彰显自己完整的进步可能性,从而全面展现个人的原则性。
鲁迅对教育的看法.

鲁迅先生对教育的看法深刻而具有前瞻性,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鲁迅对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1. 立人为本:鲁迅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即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摆脱旧文化和旧教育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改革国民性:鲁迅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从改革国民性做起。
他批判了旧文化中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 尊个性张精神:鲁迅提倡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昂扬精神的个体。
4. 教育的现代性:鲁迅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5. 教育的实践性:鲁迅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教育方式。
6. 教师的角色:鲁迅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7. 教育与社会:鲁迅认为教育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教育改革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他倡导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8. 批判旧教育:鲁迅对旧式的封建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9. 提倡白话文教育: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白话文更接近民众,更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鲁迅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

现当代文学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胡朝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摘要: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吃人”思想的坚定批判者,作品也含有“立人”思想,做到了破中有立。
本文第一部分写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第二部分写其价值,并站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挖掘其“立人”思想价值,以期推动当代人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价值一、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鲁迅“立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
在留学阶段,写出了表明其“立人”思想的作品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鲁迅的这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成熟的过程。
(一)以救心为主旨的“立人”之志众所周知,由于鲁迅的家庭背景的人生经历,奔赴日本求学最初是学习医学课程。
在“幻灯片”事件后,极大的刺激了鲁迅的思想的转变。
鲁迅深切的感触到中国的衰败,是肉体之下的血液、精神的堕落。
由此,鲁迅拿出的解决的方案是:用手中的笔墨,直指国人的灵魂,从根源出解决才是正道。
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文章的结构是:先破后立。
鲁迅先生按其文本的逻辑思路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拿来主义”。
虽说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来说,但也含有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细读这篇文章,联想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其实都是应然如此。
中国在总体上来讲可以说也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人,要想从扭转危机必须做到“拿来主义”。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是他早期的一篇代表性的论文,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个很颇具主观感情色彩的论述,其中的“剖物质,排众数”的观念对时下中国仍具有警策性意义。
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单纯器物的发展和物质上的满足,真正的归结核心在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社会所要服务的宗旨和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二)以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为核心的“立人”之心中国古代的小说所写基本围绕: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等这类主题。
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作品,在潜藏文本中表现的是群体性的思想观念,追求是的“大团圆”式的结果。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鲁迅立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立人思想深受中国近代历史变革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首先,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通过讽刺、嘲笑和讥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贫穷和愚昧。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困境。
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相信人性中既有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他批判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敢于思考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鲁迅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他倡导人们要追求真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鲁迅对民族觉醒的呼唤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鲁迅深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落后,他痛心于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悲惨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他力图唤醒人们对他国的认识和认同,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鲁迅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呼唤也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中国人。
综上所述,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和言论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和对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09现当代文学方璐摘要:人所共知,“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
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
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
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关键词:“立人”思想、故事新编一、“立人”思想的渊源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省察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
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
因此,鲁迅提出“立人”思想附和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20世纪初,中华民族阽危,国民不争,令无数志士焦心沥血。
梁启超忧虑中国人“无血性”,决意“振刷国人的精神。
邹容作《革命军》,坦言四万万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而是奴隶,奋力疾呼“吾愿我同胞……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另一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昏睡的国民,竟不惜蹈海以警世。
与当时许多先驱者相比,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更切肤、更深邃,他从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到人的精神之潜力,看到人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更新的原动力。
“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1】中国的孱弱根病在国民。
因此,在中国培养理想人性是当务之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自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2】鲁迅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构思了具体操作“国民性”改造的理路,在思想领域里改造国民精神,剔除非人的奴性,兑现人的价值,以达到“立人”的终极意义。
然后再通过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浅论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成

西安
705 ) 104
要 ] 鲁迅 立人 思想 的 内涵 就是 关注人 ,通 过 改造人 的 生存 环境 和人 的精 神 ,达tz 的彻底 解放 。在鲁 迅 “ l ,- 立人 ” 思 想的 形成 过
程 中,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 因素。梁启超的 “ 新民说”、章太炎的个人 的绝对 自由都给 了鲁迅极 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鲁迅人 学思想又从 西方近现代思想资源中汲取 了大量的养料。从鲁迅对各种学说和观点的取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根
一
、
的精 神 和人 的 生存 环境 。他注 重人 ,强调 对人 的关 注 ,因而 又被 称 弄 清所 立之 人 的生存 现 状 ,必 须 “ 先行 发露 各样 的劣点 ,撕 下 那好 为 “ 学 ” 。鲁迅 认为 ,中 国要实 现 现代 化 “ 在立 人 ,人 立而 后 看 的假 面具 来 ” 。这样 才能 引起 疗 救 的注意 ,才能 根治 其痼 疾 ,立 人 首 凡 事 举 ” 。也 就是 说要 想 “ 国 ” ,最根 本 、最关 键 的任 务 是 “ 兴 立 出 “ 新人 ”来 。鲁 迅对 中 国人 生存 现状 做过 这样 深 刻 的揭示 : “ 想 人 ” , “ 人 ”是 “ 国” 的前提 。所 以 ,鲁 迅 “ 人 ”思 想 的精 做奴 隶 而不 得 和暂 时做 稳 了奴隶 ” 正是 由于 这种 长 期 的窘态 生 活 , 立 兴 立 神 实质 在 于摒 弃 国 民劣 根 性 ,重 塑 新 型 的 民族 性 格 , 以达 到 “ 兴 中 国人 身上 积淀 下 了相 当多 的劣 根性 ,奴性 意识 、面子 观念 、看客 国 ”的 目的。他 所从 事 的文 艺 运动 就是 通 过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和传 统 心态 以及 麻木 、冷漠 、愚昧 、保 守 、卑怯 等 。这 些 劣根 性不 仅妨 碍 文 化 来 “ 人 ” 的一 种 手 段 。鲁 迅 的 “ 立 立人 ”思 想 ,重 在 个 体 , 了他 们做 为一 个 真正 的 “ ”而 存 活 ,同时 也妨 碍 了 中华 民族作 为 人 “ 尊个 性 而 张精 神 ” 。在他 看 来 , 国家 的独立 、富强 、民主 、是 必 个 真正 的 民族 而 “ 自立 ” 。可 以说 ,鲁 迅 是含 着热 泪对 中国 国 民 须 以保 障每一 个 具体 个 体精 神 自由为前 提 。 “ 致人 性 于全 ” ,是 其 性 的劣根 性进 行 深入 剖析 。其 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主要在 于 揭示 国 民的 策 略 ,鲁 迅 一 生 为 之 奋 斗 的 ,就 在 于人 的精 神 的解 放 和 人 性 的 健 灵 魂也 引起警 醒 ,从 而去 掉 自己身上 的奴 隶性 和 各种 因袭 的精 神 枷
【名师讲题】“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鲁迅在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
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
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
由此形成了鲁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鲁迅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鲁迅小说对剖析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思想家的特质,他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这就是它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和描写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3.对农民关注本身也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4.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中的他是最独特的存在,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立人思想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
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必然包含多种层面的意义,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关照并予以多义性解读,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接近其思想本质。
本文将选取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是非论:“科学”与“救国”
鲁迅对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在此前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等文已有所体现。
他认为,科学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通贸迁,利于前时……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他还指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以知真理为唯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而不是为了追求实利,所以他们“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
在此意义上,科学成为人的精神、智慧和道德的统一体,也便具有了“人性之光”。
同时,青年鲁讯并不迷信国人所热衷的科学之于救国的各种学说,他审慎地指出:那些“抱残守阙之辈”,却“耳新声而疾走”,而“借口科学,怀疑中国古然之神龙”的人,实际上却不知“科学何物,适用何事,进化之状奈何,文明之谊何解”,其真实的心理是“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
对于“汝其为国民”、“汝其为世界人”、“破迷信”、“崇侵略”、“尽义务”、“同文字”、“弃祖国”、“尚齐一”的论调,鲁迅将其斥之为“伪士”的“恶声”。
而对那些“取经”的留学生,鲁迅讥讽道:“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
对那些“竞言武事”和“辁才小慧之徒”,鲁迅形象地描绘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对那些倡导发展工业、商业、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的人,鲁迅批判他们“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
为此鲁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
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可见,青年鲁迅在科学与救国的态度上,是非立场是鲜明的。
二、取舍论:“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
在对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态度上,青年鲁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追溯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后,认为19世纪宗教革命、政治革命之后,“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结果形成“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的现象;”在对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考察后,他认为“多数相朋,而仁义之途,是非之端,樊然肴乱;惟常言是解,于奥义也漠然”,苏格拉底、耶稣、布鲁诺等被残害的事例就是明证。
所以“治任
多数,则社会元气,一旦可隳”。
为此,他真诚地呼唤“唯一者”施蒂纳的“以极端之个人主义现于世”,“言行奇觚、为世希有”者叔本华的“主我扬己而尊天才”,“卓尔不群之士”易卜生的“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己”,并认为,只有这样的超人或英哲出现,天下才能太平。
而人们过分推崇物质的结果便导致“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因此说,物质和众数不过是一些非根本的现象,不能真正让国家屹然独立于世界,根本的出路在于“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
三、协调融合论:
青年鲁迅的“立人”思想显然不是对生命本体追问的结论,而是他沉浸于现实救国主旋律中所做的思考。
无论是“立国先立人”,还是“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都带有严复、梁启超等为强国而维新、为维新而“新民”的思想痕迹,救国的情怀可见一斑,这也是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但是,在青年鲁迅那里,“立国”固然是目的,但这个目的是“自觉至,个性张”的自然结果,是由下而上的自觉行为,即要在“立人”的思想纲领下,走一条“先觉者的个性解放→国人的个性解放→立人→立国”的道路。
显然,在根本上,究竟是以“立国”为最终目的还是以“立人”为最终目的构成鲁迅选择上的一个矛盾。
当然,这个矛盾是潜在而未被察觉的。
因为从学理角度来看,二者本不冲突。
然而,回顾历史便可清晰地发现,伴随着五四启蒙运动的落潮,现代中国便接连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翻身压倒启蒙”以及当下“发展压倒启蒙”的局面,而且每一次的“压倒”又都是打着“国”字旗号。
也就是说,在实践中,“立国”与“立人”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充满着无法调和的对立和矛盾,而且始终是“国”压制和排斥着“人”。
原因在于,无论民族主义者还是阶级论者,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拒绝和排斥以人的解放和人权的获得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尽管他们表面上并不否定自由、民主、人权,甚至公然将其写入宪法,而实际上却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还要冠冕堂皇地抬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特殊国情论”做挡箭牌。
说到底,就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压制和扼杀“立人”思想,使其不得翻身解放。
因此,对现代中国来说,“反封建”始终是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因为“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这场革命——人的解放如果不彻底,轻则让本国人民在炼狱中爬行拜年,中国是其中典型;重则给整个世界带来莫大的灾难,这就是德国和日本反人类罪行的祸根所在。
”所以说,舍弃“立人”这一必修之课,中国的现代化永远不能步入正轨。
这个潜在的矛盾,鲁迅在“沉寂”十年后,最终予以彻底解决,即确立了以“人”为一切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启蒙思想作为他一生的
理想追求。
以上对鲁迅“立人”思想的解读,显然只是冰山一角难及全面,更深层次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在有限的阐述中,我们仍能够通过这种多元的视角,较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鲁迅思想的源头和本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鲁迅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