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和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

合集下载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肉脯。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民主斗士。

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白话文学的鼻祖”和“文学革命的掌舵人”。

鲁迅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开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先河。

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人性的深刻剖析、人民意识的唤醒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处境,思考社会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2 探讨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民意识的唤醒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方式,反映出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鲁迅的作品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引发了中国民众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鲁迅的作品包括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无不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乱象和人性丑恶的揭示。

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折磨的描写,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更在社会意义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也让我们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引发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

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

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

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撰写的《故事新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想像奇诡,诙谐风趣,寄托遥深,被称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可以获得文学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以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如封建迷信、旧文化的束缚、社会的丑陋等。

这些问题虽然在百年前的旧中国,但在当代的中国依然存在。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现代读者可以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激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立思考和勇于抗争的人格魅力。

他在作品中揭示了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勇敢地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他的作品鼓励现代读者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对抗不公和不义,不被现实所束缚,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正直、勇敢和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冲突。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现代读者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革,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语言,仍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深入人心,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现代读者在阅读鲁迅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和情感的震撼,享受到艺术的愉悦。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培养现代读者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现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善恶、社会的真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现代读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可以启发现代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勇敢抗争不公,还可以帮助现代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冲突,感受文学的美和艺术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鲁迅立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立人思想深受中国近代历史变革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首先,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通过讽刺、嘲笑和讥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贫穷和愚昧。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困境。

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相信人性中既有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他批判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敢于思考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鲁迅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他倡导人们要追求真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鲁迅对民族觉醒的呼唤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鲁迅深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落后,他痛心于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悲惨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他力图唤醒人们对他国的认识和认同,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鲁迅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呼唤也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中国人。

综上所述,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和言论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和对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在言论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是一种准备步骤,也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开始向更加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鲁迅广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讽刺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反映了他对旧时代的讽刺和反对旧习惯的厌恶。

他利用讽刺和诙谐来表达他对旧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反对和追求新生活的向往。

他的小说内容贯穿着反战、反抗压迫、反革命的主题,激发起广大读者推翻旧社会制度的行动。

此外,鲁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他采取全新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形式上对文学实验,其辛辣的语言、超现实的构思,都使文学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也探索出多种新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譬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形而上学等,从而发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浪潮。

鲁迅的作品为巨大的古典诗歌手法带来了全新的起点,他的作品提出的新的文学概念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对讽刺性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发挥着极大的社会作用,引导社会和文化走向更加自由和进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总之,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他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以及对新生
活的向往、对旧习俗的反对。

他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为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宝藏。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鲁迅思想在中国思潮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鲁迅,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是一位极富思想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皆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

鲁迅所倡导的思想、文化和教育,对于后来中国的现代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此放眼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他的影响力始终熠熠闪烁。

一、鲁迅思想的价值所在鲁迅思想的价值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时代转型下的思想解答;其二是对于现代文化进步的推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

鲁迅思想的批判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其批判目标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保持的命运观、人性观以及社会观等等方面。

鲁迅倡导的思想体系反映出的是一个社会走向现代性的思想解答,这也使其批判更加具有价值。

同时,鲁迅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值得继承的精神,因此,他的思想不是完全的否定和对立,而是在批判基础上的挖掘、发掘和创新。

其二,鲁迅思想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上,换言之,鲁迅思想充分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出路。

这也是鲁迅思想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鲁迅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进程的意义鲁迅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对于中国自身现代性实现的推动,指引了中国自身文化进程走向现代性化的奋斗;其二是对于整个东亚文化的影响,鲁迅作为东亚现代文化先锋,对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三是对于全球文化的推动,更是以其深沉的思想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一股现代文化大潮。

三、鲁迅思想的批判价值21世纪后中国在迅速崛起,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时候,鲁迅思想的批判价值更是得到深入的反思和重视。

正是在鲁迅“言必称陋”,“落拓不羁”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审视萌生了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文化自身“信心危机”的一种体现。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远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写实风格,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大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描绘,展现了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狂人日记》、《阿Q正传》、《风声》等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塑造,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鲁迅的思想贡献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思想贡献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启蒙的作用。

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实,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

鲁迅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真实的信息,唤起了社会对改革的渴望和呼声。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其次,鲁迅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呼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

他以自己的典范示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的文学观念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对后来一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反对封建礼教,支持妇女解放,主张劳动者的权益,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贡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关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历史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成长于一个传统的士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后来他赴日本留学,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并通过小说、杂文等形式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

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狂人日记》、《呐喊》等,鲁迅以鲜明的语言和犀利的批评展现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关注。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鲁迅的影响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促使了社会上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首先,鲁迅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揭露和批判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其次,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呼吁人们坚持真理和正义。

这种精神对后来的民主运动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以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和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
2011-09-22 20:58:13作者:张梦阳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浏览次数:73 网
友评论0 条
中国鲁迅学是与五四运动所开创的人的精神解放同步展开的。

1918年5月,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浪潮中,一篇格式别致、忧愤深广、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月刊四卷五号上发表了,这是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8个月之后,在1919年2月1日出版的《新潮》一卷二号上,出现了一篇署名记者的《书报介绍》,向广大读者推荐《新青年》杂志,称“《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的(Symboism)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

这位记者是傅斯年,他对《狂人日记》的这次评论,应该看做是中国鲁迅学史的发轫。

鲁迅自《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阿Q正传》等一系列小说和杂文、散文,出版了《呐喊》、《彷徨》、《坟》等集子,《阿Q正传》还翻译到国外,受到大文豪罗曼·罗兰的赞许,在中国文坛确立了权威地位。

1927年11月10日,茅盾以方璧名义在《小说月报》18卷11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鲁迅论》,成为中国鲁迅学史上的里程碑。

茅盾认为鲁迅的价值在于使读者由阿Q等“老中国的儿女”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开出反省的道路。

这其实是鲁迅在中国最为重要的价值。

指出这一点,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和简明的概括,道出其中的意义,茅盾是第一人。

其实质正是点中了“人的精神解放”之穴位。

瞿秋白于1931—1933年期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与鲁迅结下了亲密的友情。

他认真研读了鲁迅杂文以后,编成《鲁迅杂感选集》,选收1918 至1932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鲁迅杂文75篇,并加长篇序言,于1933年7月以何凝名义由上海青光书店出版。

这篇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就正式问世了。

《序言》把鲁迅的思想发展概括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指出:鲁迅最根本的精神是“为着将来和大众牺牲的精神”,“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

纵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就当时来说,还是把中华民族对鲁迅的认识推向高峰,是前一时期鲁迅研究成果的精神总结。

1935年5月29日起,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和《国闻周报》上连载,每隔一周左右就有整版大文刊出,其阵势和影响都是空前的。

1936年1月,结集成书由北新书局正式出版,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问世了。

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此书遭到贬斥,作者李长之先生也为之遭了一辈子罪。

鲁迅本人其实是希望听到“入木三分”的深刻批评,反对“搔痒不着”的浮浅赞谀的。

《鲁迅批判》一书最为可贵之处,正是其科学的批判态度,开辟了鲁迅研究领域的学理化道路,象征着鲁迅研究界学理精神的勃兴,也兆示着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科学精神的崛起与挣扎,预示着坚持独立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的周年祭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鲁迅论》,称赞鲁迅“在艺术上成功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具有
“政治的远见”,这是因为“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也是因为他“深知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法”,“透彻地明了中国的历史”。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作出了新的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的鲁迅论,远远超越了中国鲁迅学史上以前的所有鲁迅论,把中华民族对本民族伟人的认识提升到了最高境界,长期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宗旨,笼罩达半个多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研究的务实派学者还是做出了许多成绩。

其中足以留存在学术史上的是:冯雪峰的《鲁迅创作的特色和他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唐弢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论鲁迅的美学思想》;王瑶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李长之的《文学史家的鲁迅》;林辰关于《古小说钩沉》的考证与研究;王士菁在1948年出版的第一部《鲁迅传》基础上重写的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等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十年的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开始了。

中国文化遭到空前的大浩劫,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被踏倒在地,唯独鲁迅被推上了“神坛”,成为“文革”倡导者们恣意利用的政治工具。

然而另一方面,鲁迅的书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借以沿续文化脉络的唯一寄托,鲁迅又一次拯救了中国文化。

“文革”中鲁迅研究务实派还是作出了实际的贡献,如李何林先生给后世留下了坚实的学术成果:《鲁迅的生平及杂文》、《〈阿Q正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鲁迅〈野草〉注解》等。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2000年的24年中,中国鲁迅学取得了重大进展。

总的趋势是鲁迅走下了神坛,还以文化巨人的本来原貌,中国鲁迅学也逐步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留在学术史上的成果众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发现与阐释。

1981年,王得后在《鲁迅研究》第5辑上发表了长篇论文《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首次提出鲁迅独特的思想是“立人”。

1990年,林非的《鲁迅和中国文化》,应该说是对鲁迅的“立人”思想予以了系统、独到的深刻阐释。

以后,鲁迅研究的前沿学者实际上都在继续从事着这一工作。

而到1997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鲁迅‘立人’思想学术讨论会”和中国鲁迅研究会于1998年7月在辽宁丹东市召开的“鲁迅的‘人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上,这一研究的宗旨就完全明确化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现代视野祛魅,还鲁迅的真实原貌,成为新世纪鲁迅学的一大特点,深化了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以现代哲学的视野重新审视鲁迅,这样就更加显豁地突出了鲁迅的“立人”思想。

我最近提交给纪念鲁迅诞生一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长篇论文,题为“鲁迅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与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认为鲁迅的“立人”实质上是立科学思维。

鲁迅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由于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国人思维的扭转的,所以比单一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产生了大得多的综合效应,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了少有人可比的巨大影响。

我就是试图从思维学的角度,进一步阐发鲁迅的“立人”思想。

人民出版社对此表示肯定,准予出版。

鲁迅“立人”思想的发现与阐释,实质上不仅使鲁迅本身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中人,不再是某种工具,而且意味着鲁迅研究者也由诠释者变为独立、自觉的科学研究者。

这正是中国鲁迅学史最根本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