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立人

合集下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鲁迅生平简介详细 1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__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光绪__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__(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__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__,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__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__(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鲁迅英雄事迹范文10篇

鲁迅英雄事迹范文10篇

鲁迅英雄事迹范文10篇鲁迅英雄事迹篇1一张国字脸,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一字胡。

这就是鲁迅留在大众心目中的比较“官方”的形象了,那一双深邃的眼睛,让人感觉和鲁迅的犀利文风大相径庭,没有一星半点的气势逼人。

给人一种朴实内敛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这是鲁迅对大众的照片,所以显得比较“俯首甘为孺子牛”吧,但对与敌人,鲁迅就会“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在小时候家境非常好,是一个地主家庭。

可是后来因为祖父的入狱,使鲁迅家境贫穷。

父亲母亲的病情使得年幼的鲁迅不得不为家庭操劳,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看遍了人间疾苦,也为鲁迅回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小说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如果鲁迅没有源于生活的疾苦,那么,他怎么能写出高于生活的小说呢?如果没有幼年的历练,说不定鲁迅也会成为一个“富二代”整日沉迷与花天酒地之中了。

鲁迅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也不是生下来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他在幼年时也只是个贪玩的孩子,也会去摘覆盆子,摘木莲;也会因为草堆里的赤练蛇而害怕;也会因为去上学而不能玩耍而烦恼……鲁迅也常常遇到地位的烦恼,因为他是少爷,所以很多和他小时候玩的朋友,长大了见到他,都会毕恭毕敬叫上一声:“少爷,……。

”鲁迅肯定是因此感到烦恼的,这种烦恼,朱自清也是遇到过的吧,这一点在他们两人的文章中都有体现,朱自清写的是记事,有朋友来找他,一口一个先生,最后朱自清干脆不理他了。

而鲁迅则是用虚拟的人物写出,鲁迅的文章都是以这种方式出现的。

在《风波》中,七斤和七斤嫂,都是靠赵太爷来判断皇上坐不坐龙庭。

为什么我们抗日用了十年才成功,还是依靠美国和苏联的帮助,我们中国的人口少吗?不少。

军队战斗力差吗?可以说很差。

我看过一个战斗的伤亡,我们中国的军队伤亡比例是3:1,就是3个中国人才能打过一个日本人。

那么为什么军队的战斗力差呢?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不行,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被杀害?还不是奸细在捣鬼。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被偷钱包,你会去揭发他吗?也许你会,但你回家问问你的家长,他们是肯定不会。

鲁迅的_立人_哲学_佛文化与_野草_之八

鲁迅的_立人_哲学_佛文化与_野草_之八

2010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10 第31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31N o.4收稿日期:2010-02-20作者简介:杜方智(1938-)男,湖南永州人,教授,研究方法:鲁迅、柳宗元、佛文化。

鲁迅的“‘立人’哲学”———佛文化与《野草》之八杜方智(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0006)摘 要:鲁迅的“立人”哲学包括“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方面,它的产生有一历史发展过程。

“立人”哲学与佛文化、自主思想、众生平等、重善奉行有一定的联系。

鲁迅在《野草》中,借用佛文化从四个方面实施“立人”哲学:信仰意识与看客心理,献身精神与自私行为,自主立场与奴才德性,战士英姿与庸众丑态。

关键词:鲁迅;“立人”哲学;平等;信仰;献身;庸众;看客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10)04-0079-05 鲁迅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认真研究佛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原因,他“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①其次是感情原因,从日本回国后,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荒原,孤独、苦闷、悲哀、失望,看不到前途,看不见曙光。

而他与朱安女士的不幸婚姻,更使他陷入绝望无助的境地。

他在无法排遣的“痛苦”、“寂寞”中感到:“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②再次是学术原因,他阅读佛教典籍,认真钻研佛文化,是为古典文学研究搜集材料,寻找证据,拓宽眼界,开辟新途。

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比较起来,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他的“立人”哲学。

一 “立人”哲学包括“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方面,他是鲁迅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改造国民性”,就是对一个民族整体的、固有的、消极的精神文明道德素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所谓“立人”,就是对一个民族群体的、应有的、积极的精神文明素质进行与时俱进的建设。

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主张

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主张

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主张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专制王朝统治下那种残酷而畸形的历史面貌,鲁迅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将广大的民众从被他们所扭曲和凝聚而成的奴性主义状态中间解放出来,“合理的做人”,“成一个独立的人”和“觉醒的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正是通过人性解放的艰苦努力之后所得出的结果。

鲁迅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致力于思考广大的民众如何才能够确立自觉的意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将自己的国家推向辉煌灿烂的前程。

针对着晚清时期“兴业振兵”和“立宪国会”这样的一些主张,他坚持地斥之为“抱枝拾叶”,甚或是为了“遂其私欲”,而认为根本的问题是“首在立人”。

他在当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欧美之强”的“根柢在人”,因此强调“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

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并未做到充分地“立人”,并未发挥出人们处于平等氛围中间的自由与独创的精神,“兴业振兵”与“立宪国会”这样的措施,肯定也是无法获得完满的实现的。

而只有在经历了充分与完整地“立人”之后,人们的素质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能够自由与独创地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得以站立在整个世界的前列,去积极地“角逐列国是务”,这样才有可能翱翔于整个世界的顶空。

鲁迅还进一步阐述了“立人”的关键,是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

从真正能够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而言,就应该都能够在一种合理、健康和有序的体制中间,充分地发挥出高度的聪明才智与独创个性来,而绝对不能够只由某个独裁的帝王来发号施令,亿万的人们却只能匍匐在地,点头称是,歌功颂德,高唱入云。

像这种生存状态底下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虚假与空洞的符号而已。

鲁迅正是根据自己“立人”的想法,又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

鲁迅的名言警句100句

鲁迅的名言警句100句

鲁迅的名言警句1.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2.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做,敢当。

5.英雄的血永远是无味国土上人生的盐。

6.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渺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9.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10.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时发现无路可走。

11.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12.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为某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13.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

14.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7.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

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8.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19.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20.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21.骂别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则自己不做事,而骂别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

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

22.同一件事,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可贵。

从鲁迅笔下的女性看其“立人”思想

从鲁迅笔下的女性看其“立人”思想

从鲁迅笔下的女性看其“立人”思想作者:黄一楠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6期[摘要]提及鲁迅的作品,“改造国民性”是永远无法避及的话题,而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

可以说在鲁迅毕生的文学创作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

而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几位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女性作为切口,从这几个女性的命运中探讨“立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女性“立人”1.国民性问题探索鲁迅曾说:“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

”可以说,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探索。

而鲁迅一生创作的这种国民性思想的“根”,可以说都种植在他的早期思想里了。

而研究鲁迅的早期思想,其核心又是他所说的“根本之图”,亦或是现在所被研究界概括的二字“立人”。

而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也可以说是直指国民性的方方面面:有直指虚伪的,痛斥“面子”、文饰,痛心冷漠,讥嘲“老成持重”,还有一部分是呼吁解放妇女、重造国之母的,如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所写的《我之节烈观》这样的战斗檄文,接着又有了《祝福》、《明天》、《离婚》等一系列作品。

2.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生动的女性角色,在这些鲜活的形象的背后,是积淀着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血泪。

犹记得那个冬雪天里,日夜不忘地说着“我真傻”的祥林嫂,在一遍遍痛苦的回忆后,换来的不是大家的同情与理解,反而被这群麻木的人们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

当然,以上只是其中典型,还有其他如《伤逝》中的子君、《风波》中的八一嫂子、《阿长和》中的阿长等等。

3.女性角色与“立人”思想在鲁迅当时的思想中,要救中国,当然必须先救“孩子”,这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处就有所体现。

女性在一个孩子的生命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救孩子,首先必须救母亲,去唤醒那些已经有了觉醒意识的女性。

因此,有了爱姑,子君这一类比起祥林嫂,单四嫂子更进了一步,对现实做过切切实实抗争的女性。

鲁迅中学立人德育

鲁迅中学立人德育
《走近鲁迅》《留住鲁迅》 《鲁迅作品选读》(选修校本课程) 鲁中之声、鲁迅文学社、轩辕摄影社
鲁迅校本课程
鲁迅特色社团活动 “祭鲁”活动
每年清明时节举行“祭鲁”活动
课本剧《风波》
课本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鲁迅文化景观
待添加的元素
待添加的元素
谢谢各位,欢迎指导 结束
鲁中学柯桥校区祝立春
参观县气象站 参观宝业集团 县消防大队
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 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绍兴名贤馆、越文化博物馆
(3)“2+1+1”素质工 程
(4)“四大”节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节 系
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一项素养(硬笔书法)
4、鲁迅文化工程
(1)鲁迅文化景观 (2)鲁迅文化活动 鲁迅文化节
参观学校的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故里 观看由鲁迅作品拍摄的电影 倾听鲁迅知识讲座 表演鲁迅作品的“课本剧”
孝事父母,敬老爱幼
黄顺源:文科实验班学生高中学习规划及学习方法指导
调节情绪快乐学习——毛太松
学会学习葛伯军
高一学生理科学习方法指导
1.(2)成人仪式
时间:每年12月份
学校领导讲话,向学生表示热烈祝贺
主要流程:
县团委领导、关工委、家长代表讲话 戴成人帽、面向国旗承诺 学生代表发言 走成人门 ★“请青春在责任中闪光”主题班会
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 的国际视野、民族情结、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帮助树立正确的 同情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立人”德育的内 容 重点关注:
身心健康发展、素质全面发展、人文重点发展

鲁迅的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

鲁迅的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

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思辨加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扭转中国人思维的。

很早就有这样的提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应拘泥于个别词句和教条,主要是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那么读鲁迅的经典,也主要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

为什么要深读鲁迅,学习鲁迅的思维方法呢?因为鲁迅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无论是中国反封建的“政治革命”还是“思想革命”,立足点都是人,是人的思维。

只有人的思维改变了,政治和思想才能变化。

否则,一切照旧。

即使表面变了,实质仍然一样。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最直接,鲁迅和陈独秀、胡适所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书面文字从文言转型为白话,实质上也是一场中国人的思维转变。

这不仅是文、言一致,最重要的是思维与文字的一致,是思、言、文三维一致。

也就是心头、口头、笔头“三头”一致。

这对于扭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接受现代思想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试想倘若仍然是文言,用白话思维,再转换成文言写作,或者干脆完全用文言思维、说话和写作,像孔乙己那样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岂不成为笑话?鲁迅在杂文《透底》中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

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

”“阴沉木做的”头脑,怎么能很好地接受现代思想?鲁迅是推动与实践白话文最有力者,也是改变中国人思维的最强动力。

从文言文一跃而成鲁迅那样老熟、畅达、意蕴深厚的白话文,表达出那样独特、深刻、丰厚的思想,至今少有人比肩,该是多么难得啊!仅此一点,鲁迅就无愧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过:“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感官的人为富于智慧;技术家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

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靖日记[DH-000168]鲁迅立人立的是人的创新力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不自由的政治、文化制度,孔孟老庄的压抑人的思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可怕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所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套在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躯上。

中国人的思想之手、思想之脚,分别被套上了思想之铐、思想之镣。

于是,中国人的思想,就再也无法挣脱这思想的镣铐,而获得其他先进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思想自由。

睿智的鲁迅,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的苦难。

中国思想女神,每日身戴镣铐,漫步在痛苦的地狱里。

鲁迅看到了这一切。

于是,鲁迅就决定英雄救美。

首先,鲁迅把所看到的一切残酷的现状,告知了世界;接着,鲁迅就开始用“文字之钥”,打开这思想镣铐;最后,鲁迅亲手把这思想镣铐,仍得远远的。

于是,中国思想女神,在被禁锢了数千年后,终于获得了自由。

鲁迅对中国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字贡献,不可估量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地狱里的惨景;更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愤怒地、流着泪地呐喊着,把这惨景,赶紧告知世界,以引起各方的警醒和解救。

正像瞿秋白在【鲁迅杂文选集-序言】中所说的:鲁迅肩扛了思想地狱的沉重的地狱之门,呐喊着让地狱中的人们赶快出来,使他们的思想从黑暗地狱,走到太阳底下。

瞿秋白是深知鲁迅文字和思想的巨大启蒙作用的。

难怪鲁迅视瞿秋白为唯一知己。

鲁迅性格孤傲,不被常人所理解,生活中,被鲁迅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很少;而被鲁迅视为知己的,文字中所记载的,仅瞿秋白一人。

鲁迅为什么要视瞿秋白为知己呢?因为,鲁迅从瞿秋白的对其的评论文字里,看出了瞿秋白是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的;而别人,在解读鲁迅思想上,谁也达不到瞿秋白的思想高度。

瞿秋白站在了极为特别的思想视角上,清晰地看到了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

鲁迅,大家从照片中,都知道他长得什么样;而这只是鲁迅的身体形象。

但是,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到底什么样,就是瞎子摸象,各言其感,始终无法统一。

我们应该从鲁迅对瞿秋白的高度评价中,感悟出瞿秋白眼中的鲁迅的思想形象,才是最真实的。

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始终是困扰鲁迅研究界之迷。

人们在鲁迅思想形象的迷宫里,苦苦追寻,但是,总无大获。

其实上,鲁迅的思想,是多方面、多纬度、多棱角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是鲁迅的主要的思想形象,而不是次要的思想形象。

就是说,鲁迅到底把哪一方面的思想,看得最重呢?从瞿秋白的【序言】中,我们已经看出来,鲁迅是自己思想自由的追寻者,也是中国人思想自由的解放者。

鲁迅倾其一生的主要精力,所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解除中国人思想上的镣铐,使其获得思想自由,以具备各方面的创新力、创造力。

一枚刻着“戎马生涯”的印章,始终陪伴在鲁迅身边。

鲁迅首先视自己为战士,然后才是文人。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似乎更喜欢别人称他为战士。

冯雪峰、茅盾、巴金、胡风,是鲁迅生前的不多的被鲁迅所信任的人,在历次理论争论中,他几个人,始终支持鲁迅,从未改变,鲁迅视他们为真正的朋友。

所以,冯雪峰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鲁迅和其他文人不同的是,其他文人,开始就想当文人,后来也进入了文学领域;而鲁迅,开始就没有打算成为文人,鲁迅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文学领域,鬼使神差地、莫名其妙地,就当起了文人。

别人成为文人,是自己逼迫自己的;而鲁迅的成为文人,是被中国现实所逼迫的。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开始本想学医,以医治中国人的身体痛苦。

某一天,鲁迅走进了电影院,他在电影上看到,当俄国人杀中国俘虏时,电影画面上的实录的周围的中国看客,面无表情,麻木得像喝醉了酒,只是好奇地看。

这给鲁迅极大的思想震撼。

从此后,鲁迅发誓,要用文字拯救中国人的麻木的思想。

鲁迅说:若像动物一样地没有思想,再强壮的躯体,也没有用;这样的身体强壮、思想麻木的国民,病死多少,是不足惜的。

终于,中国人的麻木的思想,逼迫鲁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鲁迅决计要用文字醒民救国。

而争气的伟大的鲁迅,也终于没有辜负大众的期望,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正像他的名字一样,鲁迅心中最重要的是“立人”思想;鲁迅要在中国,树立真正的具备自由思想、具备创新能力的人。

鲁迅认为,若中国想立起来,先得中国人立起来,而更先得中国人的思想立起来。

鲁迅写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醒民救国,把中国人的思想引领到创造、创新的道路上;而只有中国思想摆脱了镣铐,中国思想具有了创造、创新的功能和力量之后,中国也才具备创造、创新的功能和力量,中国也才能真正发达、发展。

从“立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但在鲁迅的时代以及中国的一贯的观念里看,“个性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仅仅指出鲁迅“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力量和地位,也要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尊严与荣誉”这一事实,就被认为是对鲁迅的最大歪曲。

据说这是把鲁迅描绘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维护个人利益、地位、尊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8)这种反常的心理在我国盛行多年,反倒成了“常理”了。

但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在鲁迅的思想中,虽然有着“自我牺牲”的因素——这是他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影响,也是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与他的“幼者、弱者、下者本位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鲁迅拒绝无条件的牺牲以至泯灭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就如钱理群说的,“他没有因为片面强调为国家、民族、社会及后代牺牲,而根本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走想变相的新奴隶主义(9)” 。

鲁迅的牺牲,是有限度的,而且有对象的,那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而不是少数谋私利者。

对于那些为了谋取私利而利用鲁迅或其他真正的改革者的“自我牺牲”的人和行为,鲁迅是极其敏感的,总是毫不犹豫的做出最猛烈的反击。

在《牺牲谟》里,鲁迅对那借着“同志”、“牺牲”的名义,要穷尽余力地剥夺“我”的一切,甚至连最后一条“裤子”也要夺去的人与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攻击。

(10)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很自觉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人格。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真心支持革命,但又自觉地与各政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为某一集团某一政党所专用。

而一旦他发觉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借“革命”之名来贩卖自己私货,甚至使用残暴的手段来压迫人民的时候,鲁迅总是毫不妥协地进行抗争。

在“五卅惨案”之后,鲁迅就彻底与国民党决裂了;之前他与国民党之间也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而在著名的“两个口号”之争的事件以及与周扬的论战中,鲁迅更是异常敏感地觉察到,徐懋庸等人接着“革命”的名义与政府的权力来压迫进步知识分子,限制人们思想自由,动辄加之以“莫须有”之罪名,甚至威胁要“实际解决”(11),以此来牟取个人私利的“新奴隶主义”本质。

他指出徐懋庸等“欲以‘国防文学’一口号去统一作家,也先豫备了‘汉奸文学’这名词作为后日批评别人之用。

这实在是出色的宗派主义的理论”,说“那些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而轻易诬陷别人为‘内奸’,为‘反革命’,为‘托派’,以至为‘汉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因为他们巧妙地格杀革命的民族的力量,不顾革命的大众的利益,而只借革命以营私。

”对于这种打着“革命”的旗帜来行“新奴隶主义”的行径,鲁迅是看得非常透彻而且非常警惕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为“奴隶总管”(12),他们的“新奴隶主义”也是封建主义的变种。

鲁迅的这种独立精神和个性主义,在早期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他早期的文章《摩罗诗力说》里,他列举了世界上众多追求自由,反抗压迫而且能“撄人心”的“摩罗诗人”的例子,如日耳曼诗宗瞿提(W.von Goethe)、裴伦(拜伦)(G.Byron)、修黎(雪莱)(P.B.Shelley)、普式庚(普希金)(A.Pushkin)等,他们都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

而诗人的责任,就是要“撄人心”,以自由独立的精神来反抗压迫,作“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并以次精神来启蒙人们。

在这篇文章里,集中的体现了鲁迅的“摩罗”精神与个性主义。

鲁迅的这种精神,贯串了他的一生,直到后来他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这种精神依然深植在他的心中。

他的不屈于强力,彻底地反封建,主要也是受了这种精神的鼓舞,以及发展自我、解放国人的强烈追求。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13);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立人思想”表现在哪些作品里的哪些人物身上?“立人思想”之我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和开路先锋,其思想广博深邃,充分体现了一代宗师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

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

而其中最能体现先生意愿的便是被后人称颂的“立人”思想。

那么,先生何以要奋臂疾呼“立人”二字呢?立人思想究竟富含那些深意呢?首先要提及的是“弱者本位”思想。

我们知道,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主题的新文化运动,从某个意义上也是宣扬“人道”和“人性”的解放。

鲁迅先生基于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将着眼点放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无产者和妇女、儿童身上。

对普通劳苦大众表现了极强的亲和感与同情(当然,这并非说先生对弱势群体的天然缺陷是不与揭露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