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乡中心学校简介
新店镇中心学校简介

新店镇中心学校简介
新店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64年,原名“红星小学”。
1972年秋开办附设初中班,1976-1979年办过两届二年制高中,后更名为“新店乡中心学校”。
2003年秋,教育体制改革,分离出附属初中班,成立“新店中学”,仅设小学部在中心校。
1997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2006年评为“市级文明学校”。
校园占地5350m2,总建筑面积5194m2,现有在校生733人,是新店乡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又是乡党委、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人烟稠密,招生范围广,生源充足,承担着乡政府所在地周边、半径为5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子女的基础教育工程,覆盖22个村民小组1020户4135人,据预测,到2020年,中心学校将有16个教学班,在校生800人,住宿生400人。
中心学校现有2幢教学楼,1幢教师宿舍,1幢学生宿舍,1幢学生食堂,1幢办公室,“鲁甸8.03地震”已成危房,已停止使用。
急需对其进行重建和改造。
新店乡中心学校地址平稳,从建校也来没有发生过任何自然灾害。
新店乡中心学校
2014年10月14日。
垫江县新民小学百年简史

垫江县新民小学百年简史1908年(光绪末年),清末废科举后,乡人卢开业、田作林、童义封等在新场禹王宫(现新民小学校址)创办蒙学一所,始名“新场蒙学”。
1925年(民国十四年),新场蒙学改为“垫江县第三高级小学”。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8月,全县高小并校时,二高、三高及普兴镇立小学合并,设在周嘉镇,更名周嘉小学。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新民、曹家合并为新曹镇后,又恢复“垫江县新曹镇中心小学校”,校址仍设在新场禹王宫。
有高级3班,学生115人,初级4班,学生129人。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改称为“垫江县新民乡中心国民学校”,有教师12人,高级4班,学生128人。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有教职工14人,高、初小8班,学生208人。
十二月七日,垫江解放,垫江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
1950年,改称“垫江县新民镇中心小学校”。
1952年,改名“垫江县新民乡完全小学校”,有教师11人,高、初小8班,学生162人。
12月,成立少先队,有队员115人。
1955年,改称“垫江县新民镇小学”,有教职工24人,高级6班,初级8班,学生709人。
9月,建立共青团支部,团员19人。
1956年,9月23日成立教育工会,原小教联会员35人转入工会。
1957年,文教科拔款修建一楼一底教室8间,有高级6班,学生300人,初级8班,学生440人。
1958年,有教职工23人,13个班,学生500余人。
下半年,全国大跃进,大办钢铁,学校迁址到董家湾和何家湾(现七桥1社),学校原校址用于办农业机械厂炼钢铁,直到1961年上半年学校才迁回原址,农业机械厂迁往新民街董家祠堂。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武斗影响,学校停课半年多,桌凳、档案部分受到损失。
但帽合、白云、大通、白象等边远村民校仍坚持上课。
1970年秋,学校更名为“垫江县新民小学”,中心校有教职工33人,小学13班,学生685人。
并开始办“戴帽”初中,招有4个教学班,学生220人。
新民镇胡家坡小学简介

新民镇胡家坡小学简介胡家坡小学,始建于1956年, 1999年迁于现址(新民镇西大街)。
学校占地面积800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绿化面积2014平方米。
现有三层10个教室的教学楼一栋,教师宿办室10间。
学校服务范围为胡家坡、峪子、后川三个自然村,及西大街企事业单位职工及个体户子女中的适龄儿童。
辖区内现有6——11周岁适龄儿童3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学校现设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3人,辍学率为0;历届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学校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岗位合格16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8人,初级职称3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3人,县级优秀教师3人。
岗位合格率、学历达标率均为100%,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村镇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计算机教室、实验室等部室配备齐全。
少队部器材达125件,体音美器材780件,仪器室、自然实验室器材694件;卫生保健室药品器械11件;图书室共有图书11180册,其中师均120册,生均30册;30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和远程教育室全天使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
学校教风正、学风浓,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学生语言文明,行为规范。
目前,学校实现了硬件设备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师资队伍优质化,素质教育经常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五化”目标。
1999年,我校被县教育局评为“普实先进单位”;2001年被市教委命名为“市级示范小学”;同年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校园”;2002年,被市环保局、市教委命名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2003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2004年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2006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同年又被未来出版社等14家单位命名为“红孩子书屋”;2008年被县教育局授于“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示范学校”;2009年被县教育局考评为年度综合工作三等奖;2011年三月彬县综治办授予“平安校园”;2011年7月28日我校编写的一年级校本教材《行为养成》在全市中小学《校本教材》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市教研室二等奖。
一、青南支教优秀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评选结果

序号
标题
姓名
单位
1
植入式教学中的收获与感悟
殷志平
黄南州同仁县第三完全小学
2
海西州高级中学直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薛兴元
海西州高级中学
3
感悟网班携手前行
马菊香
海北州祁连县民族中学
4
收获对比
祁德文
海北州祁连县民族中学
5
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
马桂兰
大通县极乐乡中心学校
二等奖(13名)
序号
标题
顾兴林
大通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王芳
青海昆仑中学
4
把握学情、立足课堂、提高成绩
郭得存
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中心学校
5
静待花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李蓉
青海师大二附中
6
重实效促发展---拉加女子学校语文课教学专项教研活动反思
肖宇汉
民和县马场垣中心学校
7
如何在藏区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1
如何在低中高年级开展有效作文的研究
刘凤菊
海东市平安小学
32
尊重多元文化,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
李培升
互助县塘川镇甘雷中心学校
三等奖(14名)
序号
标题
姓名
单位
1
四十年园丁四十年幸福
杨宏良
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
2
一路收获,一路感动
马英莲
青藏铁路花园学校
3
诵读美文,厚积情趣
刁文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4
难忘的支教路藏区的教研情
陈辉顺
海东市平安三中
7
新民中心学校校训校风

新民中心学校校训、校风解读
一、校训、校风
1、校训: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
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特有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2、校风: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
二、新民中心学校校训: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师生都要好学,由学而不厌的老师培养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实现师生共同得到提高的目标。
三、新民中心学校校风: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书。
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读书,就全人类而言,应如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读书已经具有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双重属性。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已不仅仅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而且“让读书成为习惯”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广大师生提出的时代要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与中华民族充满“阳光”的未来……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不断地通过读书促进思考,基于思考而读书,成为成长、成熟的主要途径。
学生在不断的读书中获得成长的营养,进步的阶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需要读书,通过读书注重于扩充知识,更借以涵咏性情,修持道德。
我们向往书香飘满校园的欢畅,我们要把爱读书,善思考的良好学习方式内化于新民中心校师生的成长旅程中,从内心涌起读书的热情,喜爱读书、热爱读书、酷爱读书,情感伴随着升华,让读书成为习惯,在品读中成长,促进“教学相长”的结果。
平凡的坚守——记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新民中心校教师董华秀

平凡的坚守——记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新民中心校教师董华
秀
雷琛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教育时政)》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在我心里,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平凡,但却神圣,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
而感到自豪。
”说这话的是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新民中心校(以下简称新民中心校)教师董华秀。
新民中心校是桂林市叠彩区最边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在这里,董华秀已经默默耕耘了20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始终怀着这样的自豪感,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她所热爱的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雷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个“90后”教师的别样青春--记桂林市叠彩区临社小学教师张安
2.生命因你
更加美丽--记桂林市叠彩区胜利小学教师胡比珍3.走进文本走向学生——记桂林
市叠彩区拱极小学语文教师刘继芳4.平凡中的不平凡——记虎林市第一小学副校
长于秀华5.平凡中的不平凡——记虎林市第一小学副校长于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中心学校简介

民族中心学校(校本部)简介一、学校基本概况太和县民族中心学校始建于1996年,座落在团结东路北侧,是太和县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
2015年11月,在太和县区域教育布局调整中,民族中心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正式挂牌成立。
她依托民族中心校,下辖五所公办小学,两所民办小学,18所民办幼儿园,全校师生17000余人。
民族中心校初中部占地面积176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129平方米,现有有64个教学班,4391名学生,215位教师。
省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2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人。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民族中心学校确立了“和谐教育,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博爱自强”为校训,形成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校风,“敬业乐教,爱生奉献”的教风,“勤学善问,多思精练”的学风。
二、领导关怀,促进发展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民族中心校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各级领导多次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县教育局领导在新教学楼建设、学校功能室和图书的增加、教师队伍的优化等各项工作中检查督促。
学校依托均衡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硬件设施极大改善,班子队伍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品位的提升,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把教育均衡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召开了六次均衡发展推进会,完善资料建设,加强辖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目前初中部有教学楼三幢,图书实验楼一幢,实验室7个,学生微机室9个,艺术教室6个,有计算机438台,多功能会议厅1个,师生开放式阅览厅1个。
藏书109775册,生均25册。
三、完善各功能室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学校加强实验室、仪器器材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音体美室等“八室”建设和管理使用。
完善各室制度及职责,专人负责,做好各类器材、设备的管理和保养,填写好各项管理记录。
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提高使用率。
新集乡民小学解说词2008.3

新集乡中心小学简介新集乡中心小学位于新集乡西南部,学校始建于1936年,1990年被乡党委、政府定为乡中心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87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40平方米,生均4.3平方米,校园硬化面积为1600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19人,其中女学生120人。
专任教师14人。
2006-2007学年度,适龄儿童总数188人,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15周岁24人,完成率100%,小学毕业生30人,毕业率100%。
学校布局合理,教学设备较为齐全,现有图书室、仪器室、电子备课室、电教室。
我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多年来,区、市、县乡各级领导多次深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还教学生如何做人,特别是“三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人间处处有温情。
我校突出强德育,抓养成,用媒体,促质量的办学特色。
形成了“爱岗敬业,文明有志,争创一流”的校风和“勤奋好学、勇于探究”的学风,坚持“构建和谐,管理育人”的宗旨,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名列全乡前茅。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
我们全体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利用远程教育建立校园局域网,实行电子备课,加强校本培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还组织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
上街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法规、环境保护、安全教育等,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打扫卫生。
在校内组建了绘画、手工等兴趣小组。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开展“一二一”读书活动,即每周读一本好书,背两句格言或好诗,每学期写好一本读书笔记。
面向新世纪,创造新辉煌,近年来,在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96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先进“手拉手联谊学校”,2003年被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人武部政工科、团县委评为“彭阳县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两次被中共彭阳县委、彭阳县人民政府评为“普初、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学校,也曾被教体局多次评为“全县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全县教学统考成绩第一名等,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市级县级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乡中心学校简介
一、基本情况
新民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38年,位于民和县新民乡政府所在地——千户湾村,距离县城25公里。
2018年3月由新民乡初级中学和新民乡中心小学合并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下辖8个教学点和一所幼儿园。
学年初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6人,教职工35人。
现学校占地面积21273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78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143平方米。
学校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2栋,食堂1栋,锅炉房1栋,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清晰。
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先后被评为青海省红领巾示范校,民和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学校,多次在民和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获奖。
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农村,建和谐校园,育合格学生,打造精特色,争创一流。
”培养目标是:“成人、成功、成才。
”学校以“勤、严、慧、实”为校风,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
为校训。
学校以常规立校,教研兴校为工作要求。
教师坚持树立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勤育严教,为人师表,学生尊师重教,勤学好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色办学成效凸显。
三、教育教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攀升。
在民和县2015—2016学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四年级获二等奖、五年级获三等奖;2016—17学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四年级获二等奖。
共青团团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活动和社团活动教育一直是我校的特色。
学校组建了书法、篮球、乒乓球、音乐、美术、舞蹈、综合实践等7支学生课余社团。
这些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载体,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为核心,着眼素质,培养能力,学校由此被评为青海省红领巾示范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正在创建“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培养“勤奋、活泼、严谨、博学”的学生。
构建和谐、民主、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拼搏,我校一定会成为有特色的、家长满意的农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