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W市为例
从供需关系角度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以秦皇岛市为例

表1 说明 目前社区群众参加体育 活动的主要 目的为健身
2 . 1 参加社 区体育锻炼人群年龄 结构
从图 1 来看社 区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群 主要 为 5 5岁 以上 , 但各年龄阶段均有一定的人数 , 这就说 明社 区体育锻炼 的人群 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 。这说 明一定 时期 内社 区公共体 育
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体育工作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 适应社会 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 在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 中具有重要的 基础地位 , 我们必须 予 以充 分认识 和高度 重视。 ” 国家体育 总 局局长刘鹏 2 0 1 2年 1 1 月2 7日在全 国体育发 展战略研 讨会上 特别指 出, “ 体育 工作必须按 照党 的十八大 精神 , 全面把握 我 国社会发展新要求 和人 民群 众新期 待 , 科 学制定适 应时代 要 身意识影响。
周
浩
ZHOU Ha o
摘
要: 本文以秦皇 岛市为列 , 分析 了社 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 需求与社 区公共体育服务体 系提供 的体
育公共服务之 间的矛盾 , 并对城市社 区公共体育服务体 系建设策略进 行 了探讨 。
关键词 : 城市 ; 社 区; 体育 ; 公 共服 务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wh a t c o mmu n i t y r e s i d e n t s ’d e ma n d s o f s p o r t s nd a wh a t
D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t h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S u p p l y a n d De ma n d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存困境分析及发展路径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存困境分析及发展路径目录1. 内容概述 (3)1.1 背景概述 (3)1.2 研究意义 (5)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6)2.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7)2.1 机构设置及组织架构 (8)2.2 服务设施及资源现状 (10)2.3 服务内容及覆盖范围 (11)2.4 服务质量及用户满意度 (12)3.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存困境分析 (14)3.1 资源配置不足 (16)3.1.1 场地设施短缺 (17)3.1.2 体育人才缺口 (18)3.1.3 经费保障不足 (19)3.2 服务模式单一 (20)3.2.1 缺乏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22)3.2.2 活动内容枯燥缺乏创新 (23)3.3 用户参与率低 (24)3.3.1 缺乏有效的动员和宣传 (26)3.3.2 公众意识提升不到位 (27)3.3.3 服务脱节群众实际需求 (28)3.4 管理体制僵化 (29)3.4.1 管理模式滞后 (31)3.4.2 信息化建设不足 (31)3.4.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3)4.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路径 (34)4.1 加强资源整合与配置 (35)4.1.1 推动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资源开发 (37)4.1.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公益事业 (38)4.1.3 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40)4.2 推广多元化服务模式 (41)4.2.1 开发特色体育活动、体验课程 (43)4.2.2 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44)4.2.3 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45)4.3 提升用户参与度 (47)4.3.1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实施全员参与体育 (49)4.3.2 加强体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51)4.3.3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体育管理决策 (52)4.4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管理模式 (53)4.4.1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系 (55)4.4.2 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智能体育平台 (57)4.4.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服务活力 (58)1. 内容概述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并探索其发展路径。
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来自上海的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来自上海的启示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来自上海的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参与与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组织能力不足等。
本文将以上海为例,探讨这些困境的原因,并提出路径选择,以期为其他地区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借鉴。
一、资源分配不均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另一方面是各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差异。
首先,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是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扶持的不同,各地区在体育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存在差异。
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体育强省,上海在体育设施建设、特色项目的培养等方面投入较多资源,具备较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基础。
而其他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达到类似的水平,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另一方面是各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差异。
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投入和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大型的社会组织能够动员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一些小型的社会组织由于资源有限,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
这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弱势群体很难获得足够的体育服务。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间合作,实现资源的统筹和优化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的地区和社会组织进行扶持,推动资源的均衡分配。
同时,各社会组织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困境。
这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标准不高、服务能力不足等方面。
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1.在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中,公共体育器材单一,场地利用率不高,居民的活动场所以广场为主;2.在设施管理制度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不足;3.社区体育组织服务中,体育组织类型单一,主要是体育协会,居民的体育活动不够丰富;4.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这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活动的需要;5.在体质监测服务方面,能够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标签: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1前言众所周知,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一直以来是重中之重,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能满足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对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提高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效率,为齐齐哈尔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三个区的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背景,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300份问卷,所有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形式,保证问卷的回收率。
本次问卷回收248份,回收率为82.7%,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2.2%。
2.2.2.1问卷的效度检验结合有关专家进行多次修改和调整,最后的结果显示,问卷的设计满足本次研究要求,具有有效性。
2.2.2.2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采用再测法,两次测试间隔20天,其相关系度数R=0.8304,P<0.01,说明发放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2.3数理统计法对数据的统计采用百分比计算。
丹东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丹东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一、丹东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1.体育设施不足目前,丹东市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区内,乡镇和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少。
在市区,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地区,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市区的体育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运动人口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丹东市的市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运动人口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有的体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市民的活动需求,尤其是在夜晚和冬季天气条件下,市民的健身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体育服务水平不高目前,丹东市的体育服务主要以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为主,缺乏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专业化的训练服务。
体育服务水平的提升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优质的体育资源,而这些方面目前也存在着不足的情况。
二、对策研究1.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针对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丹东市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市郊和乡镇地区,需要增加运动场地和体育馆等设施,以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在市区内也需要进行体育设施的更新和扩建,以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2.完善体育服务体系为了提高体育服务水平,丹东市应该完善健身指导和专业训练服务的体系,引入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组建健身和体育培训团队,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专业化的训练服务。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健身服务推广活动,提高市民体育服务的品质。
3.促进体育资源共享为了满足市民的运动需求,丹东市还可以通过促进体育资源的共享,例如与学校和企业合作,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企业的健身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体育服务。
还可以发展体育旅游业,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体育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加强对体育服务的监管为了保障市民的体育权益,丹东市还需要加强对体育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体育服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提高体育场馆和活动的安全性和质量,保障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
2023年全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调查报告2篇

2023年全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调查报告2篇报告一:2023年全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全市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二、调查结果1、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显示,全市居民中有75.8%参与过公共体育活动,其中男性居民参与率为81.6%,女性居民参与率为68.5%。
参与居民中,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的占比最高,达到63.5%。
2、公共场所需求情况在公共场所需求方面,居民对于运动器材、场地设施、卫生设施等的要求较高。
调查显示,居民对于更加多样化的运动器材和场地设施需求不断增加,对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环境卫生等方面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3、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全市居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2)推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公共体育活动。
(3)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提高市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
(4)深化公共体育服务改革,推动落实政府与社会共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益。
三、问题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2、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内容和质量仍有待提高,缺乏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无法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
3、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不足,市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率较低。
4、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运营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
四、建议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现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优化配置和排布,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
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常州市区为例

沈阳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43作者简介:於振朋(197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沈阳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於振朋 鞍山师范学院摘要:通过对沈阳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建设的促进措施。
关键词:沈阳市;社区体育文化;供给现状社区居民在社区特定范围内经过长期的体育物质文化活动实践和精神文化活动实践逐渐形成了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内的各种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现象的总称。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区体育文化的有效供给,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效果的可靠有效,吸引着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参与。
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国民体质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沈阳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完善情况《沈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和《沈阳市全民健身条例》为全民健身的实施管理提供了法制化和规范化基础。
当前沈阳市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正是以此作为法律执行依据,但在具体制度的操作和执行上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
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延续了单位体制下所形成的“单位意识和组织参与”,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忽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只做表面文章的情况。
通过对沈阳市社区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居民认为所在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情况“较好”的分别只占到11.4%和21.7%,可见大多数居民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社区体育的法规制度体系基本依托于行政法范畴,缺少其他相应的法律细则,在法制化环境方面尚有待优化。
(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社区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社区在体育文化的活动组织上仍然沿用老一套的工作方法,在内容选择上对于居民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显然无法做到满足,使得居民对于社区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供给兴趣寥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大学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毕业小论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论文题目:--以W市为例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4 年8月17日作者声明本毕业小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小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小论文(设计)成果归浙江工业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学号:010*********作者签名:(手写有效)20 年月日(手填时间)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名字2014 年8月17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体育健身与休闲的意识也逐步提高,体育消费能力不断增长,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组织逐渐意识到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显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有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单元,理应着力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浙江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其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机制在全国具有引领和模范作用。
本文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选择浙江温州市鹿城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相关研究,试图分析鹿城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结合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提出完善温州鹿城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方式。
关键词:社区;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目录引论 (1)一、鹿城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置供给的总体概况 (1)(一)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的多样性 (1)(二)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出单一性 (2)(三)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呈现出复杂性 (3)二、温州鹿城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4)(一)体育场地和设施依然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4)(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4)(三)体育立法不完善 (5)(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仍较单一,效率不够高 (5)(五)对体育企业的管理亟待规范 (5)(六)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出现的安全隐患和成本问题 (5)三、对完善温州鹿城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建议 (6)(一)转变体育管理体制 (6)(二)灵活选用不同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 (6)(三)完善法律制度 (7)(四)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7)(五)加强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与评估 (7)(六)各主体建立联动机制,完善供给网络 (8)结语 (9)主要参考文献 (10)引论世界公认的三次人类文明的高峰与体育运动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一次是古希腊文明,它兴起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第二次是在曾自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它是近代第一次现代化工业革命的代表,催生了户外运动;第三次是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将竞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推到了极致,同时还衍生了休闲体育,使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国际竞技体育和以休闲健身为标志的大众体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形式。
①体育,除了是运动锻炼方式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关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和人的基本权利。
体育公共服务在整个公共服务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体育健身与休闲的意识也逐步提高,同时消费能力不断增长,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组织逐渐意识到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显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有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这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浙江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其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机制在全国具有引领和模范作用,本文选择浙江温州市鹿城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相关研究。
一、鹿城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概况(一)供给内容的多样性1.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2013 年“十大民生工程”工作任务的通知》(温委办发〔2013〕14号)要求,研究制定《2013年温州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方案》,分解建设指标,落实建设用地,督促工程进度,市本级共投入3609万元,在全市新建农村社区健身广场100个、省小康体育村300个、登山健身步道30条、塑胶跑道10000平方米,改建门球场、市区街头篮球场25片,全市新增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05万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市区新增30所公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共达到80所。
2.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一是借力我市全国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体育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猛发展,市级体育协会由36个发展到51个,县级体育协会达到272个,乡镇级体育协会1000多个,发展态势列全省之最。
二是加强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培训了太极拳、体育舞蹈、健身气功、健身排舞、地掷球、登山、风筝等项目教练员、裁判员1012人次;新增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556人,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18000多人,达到了体育强市要求的占总人口2‰的标准。
三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一年来,全市各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站共为4万多名群众进行了体质测试,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3. 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一是市本级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每月组织举办一次大型示范性群众体育活动。
自1983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30届元旦万人健身跑、31届春节横渡瓯江冬泳活动、5届百镇千村万场篮球赛、5届城市社区运动会等。
二是加快推进民间划龙舟运动发展。
6月12日,举办了2013温州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共有98支龙舟(包括19支竞赛龙舟、89支传统龙舟),约5000运动员参赛。
台湾龙舟队和华侨队龙舟队参赛,海峡两岸同河竞渡,海外游子欢度端午,促进了温州与台湾的体育交流。
三是各县(市、区)积极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如龙湾第四届滩涂趣味运动会、瓯海首届社团运动会、乐清第47届职工篮球赛、瑞安外滩千人万米长跑赛、永嘉第二届全县干部职工运动会、文成全民健身跑活动、平阳第六届运动会、苍南第四届运动会等。
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体育社团经常性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其中51个市级协会举办各类体育活动537项。
(二)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出单一性查阅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局官方网站以及各县区体育局网站以及通过访谈,得知现阶段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政府。
一方面从温州市鹿城区的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现状来分析,无论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举办还是群众体育的组织还是当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权和办理权。
例如每年举办的武隆国际山地户外公开赛、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重大比赛,群众体育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以及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像合川区的龙舟比赛、城口县的红色运动会、云阳的登梯比赛,大部分有当地政府、各区县政府以及体育局和各区县体育局来组织。
笔者认为温州市鹿城区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所以形成了政府供给体育活动的现状。
当时访问鹿城区举行青少年篮球比赛的一位负责人说:“此次比赛的组织、开展、资金的投入均都是由鹿城区政府、鹿城区体育局投入。
虽然有很多企业参与活动赞助,但是不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当时最大的赞助商,鹿城区鸿星尔克品牌商以及远鹏公司就投入资金来说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群众体育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有政府提供。
例如2009 年,建成的131个群众体育场地,全民健身中心26,体育公园9 个,健身路径349 条,篮球场1694 个,乒乓球台3238 个,2010 年完成的150 个社区路径工程、1000 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新资助命名20 条全民健身登山步道以及新创建1000 个“文体中心户”、10 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以及2011 年兴建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健身广场,社区健身路径工程,登山步道142 条,大部分由政府提供。
又如鹿城区建立体育馆,此场馆气势恢宏,容纳量大,每年都组织大型运动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现成为了鹿城区一条独到的风景线。
但建设鹿城区体育馆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温州市鹿城区政府,政府拨款承包给公司建设,但承包公司不参与体育馆的投资,仅仅是承包即拿政府的资金来兴建体育馆。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温州市鹿城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开展还是从体育健身设施的兴建,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这样不仅造就了政府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供给主体的单一性,而没有把市场激活。
(三)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呈现出复杂性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主要是指资金来源的渠道。
资金是体育公共发展必要的条件,若没有资金任何事业都无法进步,无法发展,所以说资金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前提。
温州市鹿城区政府非常重视对于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资金的拨放。
目前,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包含以下方式,其一是政府出资办体育公共服务;其二是政府委托企业或个人兴办体育公共服务;其三是企业和个人直接投资兴办体育;其四是利用捐款集资的方式兴办体育。
而现阶段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出资,呈现出供给方式的单一化。
温州市鹿城区政府对于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主要基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
2013 年温州市鹿城区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见表4)。
表1 2013 年温州市鹿城区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项目金额(万元)全民健身路径工程95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99.7雪炭工程2199.0全民健身中心646.9全民健身基地35.4俱乐部建设152.5培训管理159.1修建体育场地368.3其他1250.1注:数字来源《2010 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编从表1 中可以看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951.6 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99.7 万元,雪炭工程2199.0 万元,全民健身中心646.9 万元,全民健身基地35.4 万元,俱乐部建设152.5 万元,培训管理159.1 万元,修建体育场地368.3 万元,其他投入1250.1 万元。
温州市鹿城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资金大部分都有政府来承担,但是随着群众体育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单一的供给方式越来越难以市民日益增加的体育需求,所以应采取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二、温州鹿城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一)体育场地和设施依然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温州鹿城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且质量水平、管理效率需要提高,现有社会体育设施的规模依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