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形象术语汇总

古诗鉴赏形象术语汇总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清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赎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为主。
情感:思妇--(见上2)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象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捣衣双鲤
王安石《泊船瓜州》)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猴、杜鹃、斜阳、乌鸦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 营、请缨、羌笛
(唐)王建
画”“香薰一架
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清幽安 静和书斋的素净雅 致,表现了将军的 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③通过“吟 哦”“任狂 疏”“爱读英雄 传”等动作、神 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
咏物诗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
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结构作用
根据在诗歌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见前面“景物描 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 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 字字愁。
[注] 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语言篇

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例组1:织简答析案下三面要这首点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 、
•
1、当明年确万诗里中觅的封侯诉形,衷象匹情是马什戍么梁陆;州游。关河梦断何处,
形 •尘2暗、旧结貂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象 鉴 赏
• 3、胡指未明灭形,象鬓的先秋意,义泪是空什流么。(此生思谁想料内,容心和在观天山, 身 注点:老态沧沧度洲洲,。)水作边者,的古情时感隐、者所理居想之、地追。求陆、游品晚年性居等于)
、 形 象 鉴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情节。(鉴赏依据)
赏
·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人
诉衷情 陆游
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
•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 快清新,有如民歌。通过自问自答
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 船家女形象。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自然特点
寓意
象征意义
曾柳
未黄而狂 飞花蔽天
仗势狂傲 遮天蔽日
倚势猖狂 得志一时的小人
曾逐春风 美好快乐 自伤迟暮 李柳 秋蝉斜阳 肃杀凄凉 老来沉沦
一枝一叶皆言志,万水千山总关情——谈古诗形象的鉴赏

一枝一叶皆言志,万水千山总关情——谈古诗形象的鉴赏一枝一叶皆言志,万水千山总关情谈古诗形象的鉴赏
古人曾将诗歌视为“控尘拂遗篇”,将对宇宙和自然界的探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以诗句的形式留存于古籍,成为当时一种盛行的文化形式。
此外,古人也借助诗句中多彩的形象讲述着自己的感叹和思考。
如果仔细观察古诗的诸多图像,可以发现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而是能够放大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态度的有趣图像。
因此,评价古诗形象非常重要。
首先,要评价古诗的形象,需要从主题出发,古诗主要是描写自然环境,还有历史、传说、社会等内容,因此,观察古诗中关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诗人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例如,《滁州西涧》中出现的许多形象,比如“桃花流水鳌头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次,要评价古诗形象,需要了解其语言形式。
古诗通常以比喻、借景抒情、以物象声,达成美感目标,而且多以象征性的、形象的、有节奏的语言描绘出精彩的形象,比如《江雪》中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类的表述,它以精练又富有意象的词句来描写空旷、萧瑟的环境,形成一种低沉而引人入胜的感受。
最后,要正确评价古诗的形象,还需要把握其创作背景。
古诗的创作大都是内心的倾诉,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宗教观念的制约。
因此,理解古诗的形象,不能单纯的从诗歌本身出发,还要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去解读古诗中所
描绘的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总之,观赏古诗形象,需要从古诗的主题、语言形式和创作背景三个方面出发,以感受诗人情感和思想,更深入地理解古诗中所揭示出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

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一、古诗词的形象1.人物形象主要指主人公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诗人塑造的诗中人物形象等)。
2.景物形象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山川、河流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3.事物形象主要指诗词中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征等。
二、古诗词的语言1.语言风格淡雅闲适、朴素自然、豪迈雄奇、婉约细腻、清幽委婉、直率洗练、旷达奔放、悲壮慷慨、沉郁顿挫等。
2.语言内容(1)意象语言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指诗词中蕴含诗人情感、思想、观点等的景物,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
常见的景物(事物)在古诗中往往表达着某种固定的情感,如白发多表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浮萍、柳絮等多表现漂泊的孤寂等。
(2)情感语言指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例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孤、苦、悲、伤、怨、恨、乐等词语。
(3)象征语言托物言志诗中使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这些物象体现的特征、品格就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品格。
例如蝉多表达诗人清高的品格:松柏表达孤直的性格:飞鸟表达居无定所等。
(4)特定语言指诗词使用的一些用典、用事特征的语言。
例如"秋水"多指眼睛;"尺素"指书信;"杨花"指性格多变:"登临"表达对家国的思念、昔盛今衰的悲凉等。
3.语言特色指古诗词在使用语言时体现出的词句变化特征等。
例如词类活用、语序颠倒、叠词(又叫"叠字")、炼字、诗眼等。
三、古诗词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这里重点讲述描写、抒情。
(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的一种写作手法。
1)描写手法2)景与景的关系常见的景物关系有动静、虚实、乐哀、抑扬、古今等,以及远近、色彩的明暗、浓淡等。
(2)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储备▪1、人物形象类型▪(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1)细节刻画法。
(2)比兴牵引法。
(3)烘托渲染法。
▪(4)抒情寄托法。
(5)对比衬托法。
(6)通过事件来表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方法点拨--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激愤。
【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课堂演练】▪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咏他人---咏自己)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痛苦。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分析思路】▪(1)读懂诗歌———主旨(四看)▪(2)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3)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四看➢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练习】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家居城郊、野径桑麻、篱边秋菊的景物描写,显示了陆鸿渐隐居之地的幽僻、高雅,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写出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练习】分析下面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复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法(通过细节来刻画)▪(2)烘托渲染法(用环境来烘托)▪(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直接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情)▪(6)通过事件来表现▪▪古诗中的事物形象:▪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诗人通过这种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咏物诗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07年海南、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答题步骤:▪1、形象特定含义▪2、本诗主旨或情感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简析鹧鸪在词中的意蕴。
答案: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听了令人寒心。
借此表达了他对前途的忧虑,也揭示了他的凄凉心境。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
(2006年湖北卷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感慨。
(2008年湖北卷1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8分)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②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 1、分析思路▪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鉴赏方法▪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