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真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原始社会,人类无法解释火的来源,火的危险性及实用性让人感到既恐惧又崇拜,于是就出现了用一系列的神及神话故事来解释火的来源的现象。

下列关于火的使用,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B.北京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D.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2.寒假期间,张良实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3.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

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

下列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A.尧B.炎帝C.舜D.禹4.《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禹死后启继位B.舜让位于禹C.建立军队D.制定刑法5.下图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高超的青铜工艺B.古老的汉字艺术C.灿烂的商朝文明D.动荡的社会生活6.“尊王攘夷”一词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大意是齐桓公会过问和制止那些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而他也借助着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

齐桓公打着这一旗号的目的是()A.维护天子权威B.争夺中原霸主C.扩充齐国疆界D.控制少数民族7.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辛勤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8.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下列属于他的思想是A.“仁政”B.“无为”C.“兼爱”D.“法治”9.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综合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综合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综合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还学会使用打制石器的古人类是()A.北京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位于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位于北京的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些文物共同佐证了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的国家B.中国大地上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C.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3.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B.尧发明了文字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D.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4.我国早期国家的三个朝代,正确的更迭顺序是A.夏、周、商 B.商、夏、周 C.夏、商、周 D.周、夏、商5.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6.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

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A.弱肉强食B.人口数量减少C.国家变弱D.逐渐趋于统一7.有人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A.春秋时期诸侯称霸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C.战国时期大国争锋D.商鞅变法成效巨大8.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由此可以看出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9.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举发弹劾)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

该官吏的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刺史D.使者校尉10.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的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带答案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带答案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

最有价值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A.考古发掘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神话传说2.歌谣“骨柘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下列那个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海洋文明C.城市文明D.游牧文明4.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是()A.公元9世纪40年代B.公元前9世纪40年代C.公元8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8世纪40年代5.“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全国很多地方举行巡展。

其中有商代最大的青铜器(如下图),你知道它是在哪里出土的吗?()A.河南省B.陕西省C.山西省D.河北省6.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其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诸侯国势力逐渐缩小B.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7.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橘(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8.国家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他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A.墨子B.孔子C.老子D.韩非9.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颂扬嬴政A.灭六国,统一全国B.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C.凿灵渠,沟通湘漓D.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10.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图①→图②→图③→图④B.图③→图②→图④→图①C.图②→图③→图①→图④D.图④→图①→图③→图②11.通过下图可以获取的基本史实是A.汉朝教育的发展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豪强地主的强大D.西域各国派使者到长安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远古传说虽蕴含着一些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历史,而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下列属于史实的是()A.炎帝教民耕种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C.大禹治水D.黄帝大战蚩尤2.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人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

这些史前社会的历史情景再现依据的是()A.考古发现B.神话传说C.史书记录D.专家口述3.黄帝陵是全球炎黄子孙心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是海内外华人华侨与祖国联系的重要纽带。

以下发明创造与传说中的黄帝无关的是A.制作铁农具B.挖掘水井C.建造宫室D.发明弓箭4.“汤作《汤誓》,讨伐夏桀,击败桀后把其流放到南巢……”材料记述了“汤”A.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的统治B.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C.建立了周王朝D.开创了禅让制5.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19年,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

”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C.体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6.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A.商业活动的发展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水利工程的兴修D.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7.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A.齐国、燕国 B.燕国、楚国 C.楚国、赵国 D.齐国、楚国8.“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主张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A.“无为而治”B.“仁”C.“仁政”“礼治”D.“以德化民”9.2240年前秦朝的建立,中国历史实现了第一次大一统。

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

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影视剧关于远古时代的场景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下图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是:A.B.C.D.3.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因为贤德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历史上把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A.选举制B.世袭制C.禅让制D.投票制4.春秋时期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郡县制5.“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协调和组织不同工序的管理人员,不是个人,家庭甚至一般村社所能完成的,所以青铜铸造业始终被王室和贵族所垄断,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权力”,这种把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和地位联系起来的观念,在当时是借遍认同的,并已形成为一种制度,夏、商、周三代在找矿、采矿、冶炼、铸造等技术工艺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当时世界各国的最高峰。

下列属于材料中说明的青铜铸造业发达的原因是()①祭祀和战争的需要②官营手工业保证了青铜制作的正常进行③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④青铜器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⑤找矿、采矿、冶炼、铸造工艺水平的不断积累和提高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6.春秋后期促进农业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的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B.纺织业和煮盐业C.争霸战争D.金属货币出现7.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A.尊王攘夷,大国称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兼并D.诸侯争战,争霸兼并8.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综合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哪种方式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A.遗址中灰烬、烧石和烧骨B.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学家的论文、著作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有学者认为“神话的虚构是一目了然的,传说则包含有事实的成份,即使这成分很少。

”据此理解,以下属于传说的是()A.元谋人B.半坡居民C.炎黄二帝D.盘古开天4.《三字经》中说:“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这反映了夏商周的兴亡更替。

夏、商亡国的共同原因是A.天灾频繁B.屡次迁都C.外族入侵D.暴君暴政5.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而作。

重832.84千克,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这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①规模宏大于组织严密③分工细致④种类单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

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A.弱肉强食B.人口数量减少C.国家变弱D.逐渐趋于统一7.“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变害为利,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伟大“生态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A.B.C.D.8.商鞅变法体现的是百家争鸣中哪家的思想A.道家B.儒家C.法家D.兵家9.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一直存在到20世纪。

如果说中国的西方名宇(China)由秦(Ch'in)而来,那是恰当的。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是指()A.统一货币B.车同轨C.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修建长城10.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从根本上反映了()A.都县制度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B.法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战国时期的作用C.统治者的残暴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D.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利于秦朝的统治11.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社会局面比较安定1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的早期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2.考古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

下面图片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反映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为了治理水患,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材料中的“他”是()A.尧B.舜C.禹D.黄帝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C.后期统治者不修德行D.国家发生严重的叛乱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②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③刻铸在青铜器④目前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成语与齐桓公有关的是A.卧薪尝胆B.尊王攘夷C.一鸣惊人D.围魏救赵7.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C.秦灭六国统一全国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8.习在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下列主张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②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③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9.它开创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后来的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它”是A.皇帝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10.下列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包括: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观察下表,分析秦汉两朝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目的是()秦朝西汉秦始皇下令焚烧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通过某种研究方法得出了“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的结论。

这种研究方法是A.研究化石B.肉眼观察C.经验推断D.走访了解2.考古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围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过着()A.狩猎采摘生活B.游牧渔猎生活C.农耕定居生活D.铁犁牛耕生活3.传说中的蚩尤兄弟都是铜头铁额,善造兵器。

四位同学分析传说中隐藏的历史信息,结论合情合理的是()A.小明同学:证明史前时期真的有外星人光临地球B.小红同学:说明中国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发明了火药C.小何同学:反映古代先民掌握一定的金属冶炼技术D.媛媛同学:表明古代先民身体中的金属含量比较高4.《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什么制度使“大同社会”被打破?()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郡县制5.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而作。

重832.84千克,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这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①规模宏大于组织严密③分工细致④种类单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进入春秋时代,周王朝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诸侯国势力崛起,一些大的诸侯竞相争霸。

下列对“霸”的理解准确的是A.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B.统一整个国家C.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 D.推翻周王室的统治7.历史发展显示出一个定律:处在巨变的时代,有能力彻底改变的国家强,改变不彻底的国家乱。

下列事件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三家分晋B.盘庚迁都C.长平之战D.废除井田制8.复旦大学校训出自中国某部典籍中的名句:“博闻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部典籍是()A.《韩非子》 B.《论语》C.《道德经》 D.《墨子》9.“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适用于评价秦A.商鞅变法B.统一中国C.修筑长城D.焚书坑儒10.(汉)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人类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多数人类学家的看法是()
A . 古猿进化说
B . 恐龙起源说
C . 上帝造人说
D . 女娲造人说
2.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 . 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C . 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D .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3. 下列哪些能够反映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中比元谋人进步()
①利用石块打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②还保留有猿类特征
③已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过定居生活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4.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5.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A . 黄帝
B . 禹
C . 炎帝
D . 舜
6.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 . 牧野之战
B . 春秋争霸
C . 楚汉之争
D . 官渡之战
7. 下图为某中学“魅力历史”社团在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图,你认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 墨家思想
B . 韩非学说
C . 老子论道
D . 先师孔子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 世袭制
B . 郡县制
C . 分封制
D . 行省制
9.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0. 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A . 长安
B . 洛阳
C . 成都
D . 杭州
11. 在中国,国家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
A . 炎黄部落的形成
B . 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
C .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 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2.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 . 曹操建立魏国
D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3. 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A . 《本草纲目》
B . 《齐民要术》
C . 《天工开物》
D . 《水经注》
二、综合题
14. 仔细观察下图书法,回答问题。

(1)写出以上书体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采用的字体是上图中的________;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的字体是________。

(3)书体的发展演化有什么规律?
(4)你最喜欢哪种字体?为什么?
(5)在电脑打字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书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16.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材料一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括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民贵君轻,仁政于民——________;无为而治,顺其自然——________;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________;以法治国,中央集权——________。

(3)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
(4)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