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PPT课件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第一代类似,但通过改变药物 的结构和取代基团,降低了嗜睡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常见的 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工艺
总结词
第三代抗组胺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前两代有所不同,通常是通过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这些药 物的作用机制更加明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组胺受体的活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常见的第三 代抗组胺药有奥洛他定、依巴斯汀等。
抗组胺药是一类通过与组胺受体 结合,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结构,抗组胺药 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01
02
03
拮抗H1受体
抗组胺药主要通过拮抗H1 受体,抑制组胺引起的过 敏反应。
抑制炎症反应
部分抗组胺药具有抗炎作 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 释放。
抗胆碱作用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抗组胺药简介 • 抗组胺药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 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工艺 • 抗组胺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相互作用 •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新型抗组胺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 的症状变化,避免长期使用或过量使 用。
禁忌症
对某些抗组胺药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同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 应慎用或禁用。
05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与疗 效评价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是一类可以抑制组胺受体的药物。
组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人体的许多组织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免疫细胞等。
当机体受到刺激,如过敏原的进入或组织损伤等,组胺会被释放出来,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传导增强等。
抗组胺药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作用:
1. 阻断组胺受体:抗组胺药可以与组胺受体结合,防止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受体的活化。
根据组胺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抗组胺药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组胺受体,如
H1受体、H2受体等。
2. 减少组胺的释放:一些抗组胺药还可以抑制组胺在体内的合成和储存,从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这种作用可减轻机体对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3. 抗炎作用:一些抗组胺药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如红肿、痒等。
总的来说,抗组胺药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少组胺的释放和发挥抗炎作用来缓解过敏反应和炎症症状。
它们常被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抗组胺药

3.失眠 • 苯海拉明和异丙嗪可用于治疗失眠,特 别是因变态反应性疾病所致的失眠。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 第一代H1 受体阻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为镇静、嗜睡、乏力等中枢抑制现象。 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船以及高空作 业等。 • 其次是消化道功能障碍。 • 第二代H1 受体阻断药不良反应较少,阿 斯咪唑和特非那定偶尔可致致命性心血 管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应用
• 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对十二指肠 溃疡疗效更佳,能迅速改善症状并促进 溃疡愈合。 • 此外,可用于卓-艾氏综合征(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 以 及 其 他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症。 • 还可用于胃食管返流症,治疗时每日剂 量分两次服用效果更好。
【药理作用】
• H2受体阻断药能可逆地与组胺竞争H2受体 • 该类药物最重要的作用是减少胃酸分泌。 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以及组胺、五肽胃 泌素、拟胆碱药、进食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减少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量,能促进溃 疡愈合。 • 此外,还可对抗组胺对离体心脏的正性肌 力作用和正性频率作用;并部分对抗组胺 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作用。
【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 • 本类药物对Ι型变态反应的荨麻疹、枯草 热和过敏性鼻炎等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效 果较好; • 对昆虫咬伤引起的皮肤瘙痒和水肿也有 良好的效果; • 对药疹和接触性皮炎有止痒效果,但对 已引起的皮肤损伤无效。
2.防止晕动病和呕吐 • 苯海拉明和异丙嗪对晕动病、妊娠呕吐 以及放射病呕吐有镇吐效果。防止晕动 病时需于乘车、船前半小时服用。
组胺受体阻断药 组胺受体阻断药 Antihistamines) (Antihistamines)
概述
•组胺(histamine)是一类内源性的生物 组胺(histamine) 组胺 胺,调节着广泛的细胞反应包括过敏反应 炎症反应、胃酸分泌等。 、炎症反应、胃酸分泌等。 • 1972年发现了H2受体阻断剂,把组胺受 1972年发现了 受体阻断剂, 年发现了H 体分为H 体分为H1、H2型 •近年来又在中枢神经的几个区域中发现了 近年来又在中枢神经的几个区域中发现了 受体, H3受体,它可能与组胺在中枢中的反馈调 节有关
抗过敏药缓解过敏症状的西药及正确用药指南

抗过敏药缓解过敏症状的西药及正确用药指南过敏症状是人体对特定物质产生过度反应的表现,常见症状包括喷嚏、鼻塞、眼痒、喉咙发痒和皮肤红肿等。
针对过敏症状,现代医学发展了一系列的抗过敏药物,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并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南。
一、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其作用机制是阻断组胺与组胺受体的结合。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有以下几种:1.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和苯海拉明。
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副作用包括嗜睡和口干等,一般已不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2.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和去甲乙酰氯苯那敏。
这类药物没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更适用于长期治疗。
副作用轻微,但可能出现口干和咽干等。
二、类固醇药物类固醇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过敏症状。
常见的类固醇药物是鼻腔喷雾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使用时需要遵循以下指南:1.正确使用喷雾剂:将药瓶摇均匀后,将喷嘴放入鼻腔,轻按药瓶使药液喷入鼻腔,同时轻吸一口气,避免使药液流到喉咙。
2.注意用量: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过量使用。
3.定期复查:长期使用类固醇喷雾剂需要定期复查鼻腔黏膜情况,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
三、抗白细胞介素药物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症状较为有效。
常见的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包括:1.奥美拉唑:主要用于控制重度过敏性哮喘,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狭窄和气喘。
2.帕珠单抗: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等疾病。
用药指南如下:1.需要医生处方:这类药物严格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患者不宜自行购买和使用。
2.定期复查:使用抗白细胞介素药物需要定期复查免疫功能和肝肾功能等,以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四、使用抗过敏药物的注意事项1.遵循医嘱: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按照用药剂量和使用频率,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是一种常用于缓解过敏症状的药物。
它们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来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皮肤红肿等。
抗组胺药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种类型。
1. 避免与酒精、其他镇静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嗜睡等副作用。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3. 对抗组胺药过敏者禁用。
4. 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抗组胺药在缓解过敏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使用时应注意安全,遵循医生的建议。
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
抗组胺药的使用与注意事项除了前文提到的抗组胺药的基本信息,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它们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我们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
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非常重要。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过敏反应不同,所以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抗组胺药时,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了解抗组胺药的可能副作用。
虽然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然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消化不良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抗组胺药的使用时间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抗组胺药应在过敏症状出现前使用,以预防症状的发生。
如果症状已经出现,抗组胺药也可以用于缓解症状,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并不能治愈过敏,只能缓解过敏症状。
因此,除了使用抗组胺药外,还应该积极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以从根本上预防过敏的发生。
抗组胺药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过敏症状的药物,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遵循医生的建议,了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积极寻找过敏原,以预防过敏的发生。
抗组胺药与生活方式的调整1.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房间,特别是床单、窗帘等容易积聚灰尘的地方。
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减少室内过敏原的浓度。
2. 避免接触宠物:宠物皮屑是常见的过敏原之一。
如果你对宠物过敏,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或者将宠物安置在户外。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

皮肤病:皮炎、湿疹,肛门瘙痒等
眼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五、禁忌症
➢ 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 ➢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
➢ 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 角膜溃疡 ➢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 ➢ 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霉菌感染等
核酸代谢 诱导特殊mRNA合成 --- 转录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 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摄取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三、药理作用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1. 抗炎作用
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炎症(物理、化学、生 物、免疫等) 炎症初期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凡与组胺竞争同一受体,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叫组胺受体阻断药,根据其对
组胺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又分为H1、H2、H3受体阻断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
组胺受体亚型:H1、H2、H3
H1受体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及呼吸道阻力 刺激皮肤神经:痒 鼻黏膜分泌增加:流鼻涕 增强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的趋化性:炎症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 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3. 抗毒作用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内热原的敏感性
不能中和内毒素,对外毒素损害亦无 保护作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能在平时听得多了,但是什么是抗组胺药物问起来,很多人都解释不了,那么什么是抗组胺药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抗组胺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药物的定义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抗组胺药物的受体类型目前已知组胺受体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红肿、痒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H3受体的作用尚在研究中。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 4mg tid。
小儿 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 25mg,qd~qid。
脑益嗪 (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 25mg,qd~qi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1、概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
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2、非索非那丁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异名】MDL16455【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
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
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
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
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
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认为是高效、长效、低毒特点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非索非那丁在哮喘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直接拮抗H1受体的作用;2、对粘附分子的活性:研究发现非索非那丁通过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可以显著减少体内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即使药物浓度低至10~10mol/L,也可显著降低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释放白介素-8和可溶性ICAM-1的水平。
3、稳定炎性细胞活性: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包括稳定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通过抑制嗜酸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TH2细胞因子的活性等;4、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如拮抗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5-羟色胺的作用;5、气道效应:非索非那丁可以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抑制吸入变应原诱发的致敏豚鼠的支气管痉挛,并可以降低吸入乙酰甲胆碱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而对气道内的嗜酸细胞没有影响。
【临床应用】非索非那丁由Aventis公司生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已占所有抗过敏药物的40%左右。
临床研究表明非索非那丁有较强的支气管解痉效应,单次口服非索非那丁180mg 可以产生比吸入色甘酸钠气雾剂大3-5倍的气道保护效应。
临床研究证实,连续口服非索非那丁四周后,哮喘患者在症状评分、支气管解痉剂的用量、肺通气功能指标和气道反应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以生活质量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对1 948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服用60 mg,每日一次,结果表明非索非那丁不仅可以显著改善鼻部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非索非那丁已成为欧美各国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
另外,由于近年来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配伍禁忌,且有一定的心脏毒副作用,而非索非那丁没有发现心脏毒性,上市后短短两年,在美国市场的使用量已上升为第二大品种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
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
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剂量(60 mg,bid)的28倍和63倍,也没有延长QTc。
临床试验也证实即使大剂量口服非索非那丁也不诱发心率失常,这是非索非那丁区别于其他抗组胺药物的最大特点。
【注意事项】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FDA将非索那丁划为孕妇用药中较不安全的C类。
2.对本化合物或活性成分过敏者慎用。
3、左旋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商品名】Xyral、迪皿【体内过程】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持续时间分别达24.4小时,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
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由两种等量对映结构体组成的外消旋西替利嗪在体内的代谢无需经过肝脏,口服左旋西替利嗪4小时和8小时后血浆浓度几乎是右旋西替利嗪的两倍,其代谢产物主要从尿液排出,口服32小时后50%-6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少量随粪便排出。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 、乙氟利嗪等被列为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一定亲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
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广泛,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
为了研究西替利嗪对映结构体的疗效,在健康成人志愿者中采用了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和右旋西替利嗪(Ucb28557)对组胺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进行随机、双盲和交叉试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发的皮肤疹块和潮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5mg 左旋西替利嗪抗组胺活性优于5mg西替利嗪,提示左旋西替利嗪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而另一对映体右旋西替利嗪没有显示拮抗H1受体的药效。
【临床应用】左旋西替利嗪于2001年2月上市,为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处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等,具有作用起效快、效应强而持久和副作用少的优点。
【用法和剂量】临床常用剂量成人为5mg,每日一次。
【副作用】无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未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特非那定、阿斯咪唑等)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注意事项】适用人群广泛,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美国FDA将之划定为孕妇用药的B类(比较安全),临床用于儿童(包括婴儿)也是安全的。
4、地氯雷他定【商品名】恩理思;芙必叮;Calrinex;Neoclarityn ;Aerius【异名】DescarboethoxyIoratadine ;NEW 2001;脱羧氯雷他定;去氯雷他定;去乙氧基羰基氯雷他定【化学名】8-氯-6,11-二氢-11-(4-哌啶亚基)-5H-苯并-[5,6]环庚烷[1,2-b]吡啶【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口服约3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 消除半衰期约27小时,证据表明连续给药不会在体内产生有临床相关意义的药物蓄积,没有发现食物对地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生影响。
【药理机制】地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长效三环类的第三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氯雷他定相似,但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
人类口服地氯雷他定的药效约是氯雷他定的10至20 倍,在动物约是氯雷他定的2.5至4倍,在拮抗人类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H1 受体的作用也强于氯雷他定,且具有强极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地氯雷他定对外周神经H1组胺受体选择性比氯雷他定更强、且作用时间长。
地氯雷他定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酒精也无强化作用,因此对酒精引起的精神运动变化无易化(加强)作用,也没有发现抗胆碱作用,与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地氯雷他定对心脏无毒性作用,Schering-Plough研究所的报道指出,高剂量地氯雷他定对受试者不产生心血管毒副作用,在该项研究中,24例健康受试者口服地氯雷他定45mg/天(临床用量的9倍)或安慰剂,连续10天,期间进行31次心电图监测,QTc延长幅度不超过6.5%(或24msec),口服地氯雷他定的受试者的最大QTc为433msec,服用安慰剂的最大QTc为429msec,PR间期①及QRS时间无差异,表明地氯雷他定对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
由于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物,其药理机制与氯雷他定相似,除可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外,还有其他抗炎活性包括:①抑制IgE和非IgE介导的嗜碱/肥大细胞合成IL-4和IL-13的能力;②嗜碱/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膜稳定作用,抑制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③抑制RANTES等粘附分子的表达;④阻止炎性细胞的跨内皮运动和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浸润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