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防控指南第二版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国境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指南(第二版)12页

国境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指南(第二版)12页

附件国境口岸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指南(第二版)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有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载量,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人员在检疫查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转运、卫生处理等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基于以上传播特点,为了做好口岸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各环节的个人防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技术文件,在《口岸防控埃博拉出血热操作指南(第一版)》的《埃博拉出血热的个人防护技术指南》基础上,结合口岸检验检疫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估。

根据本口岸现场工作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参照附件),明确各岗位、流程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个人防护。

本技术方案是通用要求,可做适当的调整。

2. 环境感染控制。

建立便捷的查验通道,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避免工作环节和工作人员交叉重叠,降低相互感染污染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环境消毒。

穿脱个人防护用品须在专门区域,因地制宜,设立明确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区域内设施物品摆放合理到位。

3. 个人防护要求。

进入污染区前,必须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进入污染区后,不得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调整。

在污染区,工作人员必须保证没有一丝皮肤暴露,如防护用品发生破损须立即离开污染区,脱去防护用品,如发生暴露按暴露预案处理。

脱防护用品风险巨大,动作要慢轻柔,尽可能减少气溶胶产生,脱的过程需有专人监督。

4. 设立防护监督员。

为了防止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发生暴露,现场需安排一名防护监督员。

防护监督员需熟习防护用品及穿脱过程,知晓发生暴露后的处置流程,其本人防护应参照进入污染区工作人员。

防护监督员不进入污染区,不参与具体操作工作,在指定穿脱点,对工作人员穿脱防护用品过程给予监督、指导和帮助。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

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

埃博拉预防与控制课件



5、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 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6、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要求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7 、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 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8 、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 当立即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 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3、高危人群: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及其用物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主要症状

一、潜伏期: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 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 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 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 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医护人员防护
(五)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 照 A 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臵于符合 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本、警告用 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臵于具有防水、防破损、 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 够的吸附材料。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 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检验,护送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 的防护措施。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埃博拉病毒防控指南.

埃博拉病毒防控指南.

带血的
出血
咳嗽 (通常是从口鼻)
18
出现疑似埃博拉案例, 应该如何反应
电联医疗中心并告知病情 听取建议,患者可能会被 送往专门的医院 隔离病人远离他人,避免 进一步扩散 特别留心病患的呕吐物和 排泄物
19
1
埃博拉病毒宣导意识 工具箱
2014年
免责声明:本次说明会仅用于教育目的,不能取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 果对于上述话题存在疑问或疑虑,请您咨询专业医疗人士。
© 2014 AE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Pt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 or distribution is prohibited.
什么是埃博拉?
埃博拉由病毒引起。 引起危重疾病,伴随出血(埃博
拉出血热)。 死亡率最高达到90% 尚无疫苗,无药可医 病毒传染性强;短时间内可以传
染给很多人。
3
埃博拉如何传播?
埃博拉患者 会将病毒传染他人
•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如 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 • 病人家属 • 医护人员
埃博拉后期症状
病人的病情 会十分严重
8
埃博拉患者死亡率高 多数感染者会死亡
9
埃博拉的预防
如何避免感染?
10
远离埃博拉
接触埃博拉
患者或死者
都有可能会感染该病毒。
远离病人和埃博拉死者……..
11
请勿接触
请勿接触埃博拉患者的体液
血液
呕吐物
粪便等排泄物
12
请勿接触
请勿接触埃博拉患者的体液
患者的任何体液
埃博拉死者的尸体 也具有传染性。
请务必小心。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讲课文档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讲课文档
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性传播可能性;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
现在六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六页,共44页。
人际传播形式
➢ 院内感染
➢ 家庭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现在七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七页,共44页。
人群易感性和易患人群
➢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现在十五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十五页,共44页。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测
核酸检测 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病毒分离
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 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 (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 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 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 的个人防护。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九页,共44页。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 (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 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 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非定点医院 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对于疑 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 房进行诊治。
➢ 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现在十八页,总共四十四页。
第十八页,共44页。
治疗
➢ 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 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22页word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22页word

附件4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各环节的个人防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文件,制定本指南。

一、个人防护措施接触或可能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污染环境的所有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具体措施包括:1. 手卫生所有人员日常工作中均应加强手卫生措施,进入污染区域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之后,离开污染区域、脱去个人防护装备后均应执行手卫生措施。

2. 手部防护进入污染区域、进行诊疗活动和实验室操作时,至少需佩戴一层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以下简称一次性手套),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加戴长袖橡胶手套,在接触不同患者、手套污染严重或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并进行手卫生。

3. 面部和呼吸道防护进入污染区域时,至少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与病人近距离(1m以内)接触,或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液体喷溅的操作时,呼吸道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风险,应戴N95级别或以上的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佩戴前应做密合性检查;眼睛、眼结膜及面部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风险时,应戴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

4. 皮肤防护预计接触患者产生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飞沫时需穿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在接触大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时应加穿防水围裙。

5. 足部防护进入污染区域时,穿覆盖足部的密闭式防穿刺鞋(以下简称工作鞋)和一次性防水靴套,若环境中有大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时应穿长筒胶靴。

二、不同暴露风险等级时的防护措施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低风险:对预计不会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做好标准预防措施。

(1)适用对象:污染区域外的一般医务人员或其它辅助人员,或在患者转运、诊疗、流调过程中预计不会接触患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工作人员,如密切接触者流调人员、工作组织者、司机、翻译和引导员等。

07.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解析

07.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解析

附件2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血液中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能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

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

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

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标本采集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4管,其中2管送指定的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2管保存于样本采集单位或所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待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用于其他病原体的筛查;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分离血清;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以下,标本保存不超过1周可置-20℃。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一)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为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 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患者标本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附件2)。

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使用受限,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发病后3天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应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防控指南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2.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留观、疑似患者实行单间隔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疑似或确诊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3.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4.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5.患者出院、转院、死亡时,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6.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7.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应当用密封防渗漏尸体袋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三、物体表面、地面、复用物品等的消毒(一)物体表面的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门把手等物体表面首选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2%双链季铵盐或75%的乙醇擦拭消毒(两遍),每天1~2次。

遇污染随时消毒。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

清理的污染物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系统。

(二)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

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2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每天1~2次。

遇污染随时消毒。

(三)复用物品如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

必须复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可采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四)终末消毒:房间、转运车辆等密闭场所的终末消毒可先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喷雾消毒,推荐用量均为20 ml/m3~30ml/m3,作用30-60分钟后再对重点污染部位、物品、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清水擦拭干净,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四、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等级,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等措施。

(一)低风险暴露防护措施。

对预计不会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人员,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做好标准预防措施。

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做好手卫生。

(二)高风险暴露防护措施。

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增加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等措施。

在诊疗过程中,应当戴双层乳胶手套(推荐外层手套为长袖)、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眼罩、防护面屏或头罩、工作鞋、长筒胶靴、一次性防水靴套。

接触患者、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和清洁消毒人员,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加戴长袖加厚橡胶手套。

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

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原则。

1.在进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救治工作前,每一位医务人员都需接受正确穿脱防护用品的培训,经过实践操作合格后方可进入隔离区域。

2.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穿戴前先检查用品的质量。

防护用品穿脱具体场所根据病房、实验室布局不同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前应当正确穿戴好防护用品,保证没有暴露的皮肤,并不得在污染区内再行调整。

穿着应以安全、利于脱卸为原则,并确保诊疗工作能够顺畅进行。

重点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和手的防护。

4.脱摘防护用品时遵循从污染到洁净的顺序,原则上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

在脱摘过程中,避免接触面部等裸露皮肤和粘膜。

脱摘个人防护用品前如外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复用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

5.穿脱防护用品时应当在经过严格训练的监督人员的监视及指导下正确完成,监督人员需在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过程中给予监督、指导及帮助。

监督人员应充分知晓穿脱防护用品的所有程序,并知晓发生暴露后的处置流程。

穿脱区域应配备穿衣镜。

(四)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

1.定点收治医院接诊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患者时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见下图:图1.穿防护用品流程—从清洁区到潜在污染区图3.脱摘流程—从污染区返回潜在污染区2. 和定点收治医院相比,非定点收治医院主要承担接诊和转运任务,原则上不涉及侵入性操作,防护应以接触隔离为主,可视具体情况增加一次性防护面屏或头罩、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穿一次性防水靴套等防喷溅隔离措施。

非定点收治医院接诊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患者时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见下图:图5.穿防护用品流程图6.脱摘流程(五)正确进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要求,在诊疗工作和脱摘个人防用品过程中,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

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

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或清水冲洗。

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七)实验室标本转运要求。

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标本转运应当按照A 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置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吸附材料。

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护送过程中的医务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医务人员健康管理(一)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症状,应当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立即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隔离和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三)严密防护下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安排好班次进行轮换,合理控制工作时间,注意避免因热负荷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