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合集下载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

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

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

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

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

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_5

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_5

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2023年《新教育》读后感1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

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

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

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心得体会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研读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深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尤其是对其第二信条: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感悟良多。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不管是教给学生天文地理,还是语言文字,这都是作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内容。

大部分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信条是“育生命自觉”。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

明白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限度之内的事情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

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意识。

“生命自觉”这个词让我感到很新鲜,对于教师而言,在职业困惑提前到来之时,具有“生命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教师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教师应该善于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教师只有自觉完善自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呼吁关注教师的生命自觉,关注教师的心理素养。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走向“生命自觉”,并以享受的心态从事艰难的和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更要引领每一个孩子走向“生命自觉”。

一个孩子,初中都快念完了,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学校念书,当然也就不愿意去努力学习——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都说“扶贫先扶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差”也应“先辅志”,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未来作规划、作打算的,也是不会努力学习的,就更谈不上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有感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条培养学生就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通读完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提出的十二条信条后,我感触颇多,叶澜教授分别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三个方面提炼总结了这三者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和基本准则,概要式的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出了12条教育信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条一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这一点,因为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你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机器,现代科学发达,时常会让人误解了教育本身的含义,借助许多媒体我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是这种便利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

正如信条中所说的,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交往,而交往只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依赖于或者说是指望于一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可以带来多大的方便,而是要做科技的主人,擅长并合理的运用信息科技去辅助教育而不是主导教育,作为主人扬长避短的运用信息技术,勿忘了教育的初心。

在第二大板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几条信条中,我深刻解读了信条五中所提到的“教与学”应相辅相成。

正如文章中所言:师和生、教和学绝非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

没有学的教构不成教学当然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但不能作为主体存在,做好学科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千万不能将它认作是教师的全部工作。

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有时候反而比学科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那可真是让我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对教育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叶澜老师一开口,就感觉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就像武林高手散发的内力一样,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她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理念,那可不像以前我听的那些干巴巴的理论。

她强调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就想啊,以前我理解的教育好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在下面记记背背。

但叶澜老师这一句话,就把教育的范围一下子给拓宽了。

教育原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让我们懂得天地之间的大事小事,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培育我们内心对生命的自觉感悟。

这就好比,教育不是光给你鱼,而是要教你怎么去钓鱼,还得让你知道为什么要钓鱼、钓鱼的时候要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啥的。

叶澜老师在讲座里还提到了课堂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课堂那真的是沉闷得像一潭死水。

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可按照叶澜老师说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段生命历程。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老师和学生都是演员,都在这个舞台上互动、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老师不能是那种只知道按照剧本念台词的演员,得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表演的节奏和内容;学生也不能是坐在台下只看不动的观众,得积极参与到这个表演当中来。

这样的课堂,光想想就觉得有趣多了。

而且叶澜老师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让我眼前一亮。

教师可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生命的激活者”。

这就好比是厨师,可不是只把菜炒熟了端上桌就行,而是要把食材里的营养和美味都给激发出来。

教师就得像这样,把学生身上的潜力、对学习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激活。

我突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好伟大,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有改变学生生命轨迹的力量。

看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燃了一把火,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我就想啊,如果每个教育者都能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去做,那我们的教育得多有希望啊。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叶澜教授的讲座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听完之后,我那叫一个“脑袋被知识撑得满满当当”,满到感觉随时能冒出智慧的泡泡来。

讲座一开始,叶澜教授那气场就像自带聚光灯,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她说话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传授绝世武功秘籍,深入浅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在她嘴里就变得像唠家常一样好懂。

我原本以为教育理论嘛,肯定是那种枯燥得能让人打瞌睡的东西,但是叶澜教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理论变得鲜活又有趣。

她讲到关于教育中的“生命”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像突然被点醒了一样。

以前我就觉得教育就是老师教学生知识,考个好分数就行了。

但叶澜教授让我看到,教育其实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宇宙,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就像在花园里种花,不能只想着把花种得规规矩矩,而是要让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是有点歪歪扭扭的,那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小时候,我在学习上总是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当时要是老师能像叶澜教授说的这样看待我的那些想法,说不定我能更早地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呢!还有啊,叶澜教授提到教育的动态性,我感觉这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时代的发展随时调整。

这就好比你在做一道菜,不能按照一个老菜谱一成不变地做,得根据食材的新鲜程度、食客的口味喜好随时变变花样。

不然的话,做出来的菜可能就没人爱吃,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餐桌。

在讲座过程中,我也特别佩服叶澜教授的见多识广。

她举的那些例子就像是从世界各地、各个时代搜集来的宝藏一样。

有古老东方教育的智慧,也有西方现代教育的创新,感觉她把整个教育界的精华都揉进了这个讲座里。

我就像一只小松鼠,在知识的森林里,被这些闪闪发光的例子吸引得目不暇接,忙着把这些宝贵的坚果都收进自己的小脑袋仓库里。

听完叶澜教授的讲座,我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感觉自己以前就像在教育的大门外瞎转悠,现在终于找到了那把开门的钥匙。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 叶澜读后感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 叶澜读后感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叶澜读后感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回归突破生命实践叶澜读后感》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正能量的读物,通过叶澜的生命实践让人们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1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

”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

我们要变已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目标。

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

”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

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

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一、课前“二度设计——多分把握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

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

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

“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

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
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

“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

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构建起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姓名:陈璐
学号:2011210096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