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合集下载

满井游记全解

满井游记全解

廿二日天稍 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
二十 略微 偕同
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 之鹄。
肥沃的土地
逃脱笼子,从笼中飞出去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 暖和,偕同几个朋友 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 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 (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起初、开始
于 时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
袁宏道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 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 安县)人。袁宏道在文学上反 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 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的性灵说。与兄袁宗道、 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后人称他们为“公安派”。
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 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 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 《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在登山临水 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 情也格外高涨。
而蹇者,亦时时有。
骑驴(名→动)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柳梢在 风中飘荡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 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 (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 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尚 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猛,强劲
湿透

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
(发语词,可不译) 因为 坏,耽误
潇洒

满井游记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满井游记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满井游记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满井游记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文言文满井游记的译文篇一文言文满井游记的译文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唯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冬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稍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高的杨柳在堤岸两旁排列着,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天高地阔,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鸟。

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层的,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的像刚从镜匣里拿出的镜子,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里溢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冲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刚刚经过梳洗打扮。

柳条将要吐芽,柔嫩的树梢在风中散开。

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年轻女子,也时时能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

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出水面呼吸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全身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区的田野上并不是春天没有到来,不过是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1、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内容赏析
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何种修辞手
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袁宏道,字中郎, 号石公。湖北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 道合称“公安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他们的创作主张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世人称
为“公安体”。
主题探究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 色,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山水的情怀。
课下作业
1、背诵文章第二段;
2、写一篇以“春游”为话题的作文;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若脱笼 之鹄
始知郊田之外未 始无春,而城居 者未之知也。
余之游 将自此 始
心情:
烦躁 无可 奈何
轻松 喜悦
感叹 赞美


厌倦官场 生活, 寄情山水 的兴致
城中余寒
(叙事)
欲出不得 全景 : 微润、空阔 总 寄厌 情倦 山官 水场 的生 兴活 致,
满井春色
(描写 )
心情 : 若脱笼之鹄 分: 水、山、柳、麦 人、鸟、鱼
思考探究
1、课文每一段各写了些什么?分别采用了哪种 表达方式? 记叙 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天气。 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美景。 描写 第三段:表述自己能够有此 议论 闲情出游的原因。 2、第一段中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 个字概括)这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用烘托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 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 后文作铺垫。
袁宏道
满井,是地名, 在北京东直门外东 北三里,明清两朝 是京城近郊的一个 风景区。因有一口 古井,“井高于地, 泉高于井,四时不 落”而得名。
袁宏道,明代文学 家。字中郎,湖广 公安(今湖北省公 安县)人。与兄宗 道、弟中道,并称 “三袁”,是“公 安派”的创始者,他 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作品多写闲情逸 致,对当时政治现 实有所批判。

3、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怎样?主要描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河水——
总印象: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山峦—— 柳条—— 麦苗—— 游人——
清澈亮丽 鲜妍明媚
柔美婀娜
生机勃勃 怡然自乐 喜气洋洋
春 意 盎 然
鸟鱼——
4、找出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看看作者的心情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局促一室 之内,欲 出不得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 (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 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三、用原文填空
1、第一段中属正面描写的句子是:燕地寒,花朝节后, _________________ 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侧面描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总写郊外春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3、用比喻手法烘托出作者的轻松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4若脱笼之鹄 、写游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写鱼、鸟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悠然自得 皆有喜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以物比物) 写出了水初解时的清澈亮丽,极为新颖贴切。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以物比人) 不仅写出了山的明媚亮丽,还透出青春活力。 ⑷麦田浅鬣寸许。 (以物比物) 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 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生机勃勃。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要点:我们不能“局促”于一室一地,而要走 出去,关心外面的变化,那收获就更大一些。

29 满井游记

29 满井游记

•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 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 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 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 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 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 美好的东西。
游记文章,重在 写景,本文描写满井春 色,由远而近,由面到 点,层次分明,详略得 宜;用贴切、新奇的比 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 结合,高下相属,光鲜 悦目,色彩缤纷,集中 到一点,烘托了大自然 的春之“喜气”。
作业
•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 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 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 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 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 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 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 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 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廿 靧 罍 浃 呷
niàn huì léi jiá xiā
辄 鬣 蹇 曝 堕
zhé liè jiǎn pù
huī
整体感知
1.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3.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表现季 节特征? 4.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你能从中看出作者什么 心情? 5.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
3、如何 理解“始 知郊田之 外未始 无春,而 城居者未 知也。”
• 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 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 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 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 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 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 境界升华的表现。
1、这篇游记写 初春景象,从 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作者 在描写中渗透 了怎样的感情?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 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3、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娟然如拭(助词:......的样子) 4、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 游人虽未盛 (即使) 5、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助词“之”的用法 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 “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 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当今是否还在 用。 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 在当今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 在当今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 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 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当今这种 用法已不用。)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 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 (但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 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 (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 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 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 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 脸刚梳好的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 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但)用泉水 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 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 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 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 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家近, 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任务分析】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

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

《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②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重点: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4、教法与学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⑴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⑵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过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

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
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
二、感知课文
(说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主要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

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

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其魅力。

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
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色。

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①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②的感情比较热烈,欢快;第③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

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听读结束,学生举手发言。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

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拓展延伸
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

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

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吗?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

(板书:独抒性灵)
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则》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

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

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
师:(课堂总结,然后组织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