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 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慕课逐字稿

中国饮食文化慕课逐字稿

中国饮食文化慕课逐字稿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大家好,欢迎来到本节课程。

在本节课程中,我们将要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朝。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重视饮食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在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成为饮食文化宝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其中,中国的四大菜系是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

这些菜系各自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烹制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本节课程中,我们将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传统的餐桌礼仪和烹饪技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饮食视为一种社交文化,所以在饮食时要遵循一定的餐桌礼仪。

同时,烹饪技艺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中国烹饪技艺丰富多样,包括切、炒、煮、煎、炸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要求烹饪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在本节课程中,我们将要探讨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已经被世界所认可。

中国菜馆和烹饪技艺在世界各地都有体现,成为许多国家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了世界人民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和健康,许多中国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在本节课程中,我们将要展望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未来,中国饮食文化将会继续推陈出新,将更多的健康、营养和美味融入到中国的饮食中。

同时,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中国饮食文化也将更加国际化。

通过科技手段和创新,中国饮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结语好了,本节课程就到这里结束了。

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程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和学习中国饮食文化,掌握更多的中国烹饪技艺和健康饮食知识。

谢谢大家的收听。

《饮食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课件

《饮食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课件

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 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 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 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 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 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 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 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 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 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 鳖甲。
第二节
中医饮食理论选介
一、结构均衡饮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素问· 藏气法时论》
五谷:“五谷”之说不一,一般是指稻、麦、黍、稷、菽 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 类。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 食作物。 五果: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 硬果。 五畜: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 五菜:各类菜蔬。

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 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 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 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 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 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 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 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 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
三、温凉平衡饮食



《灵枢· 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 沧沧”。 《千金翼方》:“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 灼唇,冷无冰齿。” 如:我们人体一般最适宜吃饭的温度是10到40 度,一般最能耐受的高温就是50到60度,如果 超过60度以上,就会对食管的细胞造成损伤, 久而久之可能会发生一些癌变。

基于慕课的中医食疗学教学改革分析

基于慕课的中医食疗学教学改革分析

基于慕课的中医食疗学教学改革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学模式发生巨变。

“慕课”(Moocs)形式也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带来巨大影响。

慕课教学形式所具有的优点让学习者耳目一新,特别在医学院校中,慕课能将理论与实践加以良好呈现,强化了课堂讲授,可发挥示范作用。

本文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中医食疗学课程特色,采用慕课形式分析该科目在养生保健中的可行性,旨在为寻找慕课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的最佳点。

标签:慕课(MOOC);中医食疗学;可行性一、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第一,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立足于教学团队前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将在慕课平台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全过程。

慕课教学改变了传统在线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效果。

第二,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还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法。

在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提前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见面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是答疑解惑,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到医院营养科参观或见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以及实践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二、课程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思路1.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中医食疗学慕课课程的互动答疑环节基于慕课平台论坛板块,通过课程章论坛、节论坛以及自由资源论坛板块,可以及时有效地呈现相关知识。

借助PC端和手机APP端,学生可以时时互动答疑。

鼓励学生线上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问题,老师给予点评。

开展校内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开展线下教学,讨论、互动答疑。

2.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根据慕课平台获取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并通过互动论坛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的大数据进行学习效果、学习偏好等内容的分析,结合课程进度,准备合适的案例问题,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准备与实施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在课前、课中与课后都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一、慕课建设1. 课程目标明确《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食疗的方法调理人体的健康。

慕课的构建应以传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医药膳学的兴趣和热爱。

2. 课程内容丰富在慕课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课程内容应涵盖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膳食调理的方法、常用食材的药用价值、药膳配方的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医药膳学的知识体系。

3. 教学资源优质为了保证《中医药膳学》慕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慕课的建设要积极收集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材资料、案例分析等,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4. 互动性强慕课的互动性是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作业批改、答疑解惑等方式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二、慕课运行1. 学习监督《中医药膳学》慕课的运行需要进行学习监督,以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监督方式可以包括签到制度、作业提交情况的检查、在线考试等,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

2. 学习评估学习评估是慕课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运行中应该设置考试、作业等评估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估,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依据。

3. 教学团队支持为了保证《中医药膳学》慕课的运行顺利,教学团队的支持和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团队应该及时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医药膳学》慕课的运行中,学生应该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作业展示、烹饪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与中医饮食文化与中医饮食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探讨饮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其互动作用。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⑴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或民族在饮食方面的习俗、风俗、节庆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

它包括饮食的制作、调配、烹饪技艺等方面内容。

⑵饮食文化的特点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 传承性:饮食文化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文化形式,通过祖辈的传统饮食习俗,代代相传。

- 综合性:饮食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交融,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摄入。

二、中医饮食养生理论⑴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医饮食养生根据五行理论,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 阴阳调理:中医饮食养生中注重阴阳平衡,不偏废偏衡,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⑵中医饮食禁忌- 冷热性禁忌:中医认为食物有冷热性质,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时期,需要避免或适量摄取相应的食物。

- 病症禁忌:中医饮食养生提倡因人而异,因病施治,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理。

三、饮食与中医的互动关系⑴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饮食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中医强调饮食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性,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预防、治疗疾病。

- 饮食与体质的关系: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理不同的饮食,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⑵中医在饮食文化中的应用- 药膳烹饪:中医药膳烹饪是将药材和食材相结合,以达到食疗的目的。

这一传统烹饪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华饮食文化中。

- 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医通过食物的性味、功效等特点,影响和引导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报告、饮食菜谱、中医养生方案等内容。

中国大学慕课中国饮食第五章

中国大学慕课中国饮食第五章

中国大学慕课中国饮食第五章
《中国饮食文化》将重点分析各种饮食思想与观念,探讨如何养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文明地饮食;介绍我国饮食民俗,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文化差异,讲述经典美食故事;讲解餐桌礼仪,如何吃出风度来;揭示烹饪方法的奥妙,怎样做出一道好菜来;介绍食物营养保健与安全知识要点,怎么吃出健康来;剖析菜点美食赏析的基本要素与创新思路,如何吃出快乐来;介绍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讲解品茶饮酒的艺术,怎样喝出滋味来。

为对饮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打造美食爱好者的共同家园。

饮食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生活的灵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者熟悉餐桌礼仪,养成有利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美食鉴赏与创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

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一.药食同源
很多中草药,既是治疗疾病的良药,也是很好的食 物;而很多蔬菜、水果也常常兼具“食”与“药”两 方面的性能。《黄帝内经•太素》有“空腹食之为食 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一.药食同源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
引用自: /upload/Image/mrtp/1_24471227 5.jpg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①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 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④ 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
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 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 保持适宜体重;
(一) 合理调配
2.粗细结合
粗细结合,是指主食中的五谷相杂。 五谷,是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为人体提供必 需的热量和能量。所谓五谷相杂,是说人们每天的主食,不可单一化,应粗粮与细粮相结合, 才能符合人体的营养结构,满足人身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的需要。在五谷中,一般认为上 等的粳米、面粉为精细品,而高粱、玉米、大麦之类为粗粮。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不少人只把营养视为肉、鱼、奶、蛋、精米、白面,忽视了营养丰富、保健力强的粗 粮。其实,从营养学观点来看,所谓精品,其营养价值反而不如粗粮高。
(二) 饮食有节
2.饥饱适度
饥饱适度指饮食定量要合理适中,不可过饥过饱,否则便会影响脾胃正常 的消化吸收功能,于健康不利。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 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 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超过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 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一 则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输送,二则易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

《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中医药膳学》是一门涵盖中医药学与食品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中医药理论与药膳制作方法相结合,以提高人体健康为目的。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医药膳的知识,慕课的建设及运行成为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膳学》慕课的建设及运行。

一、慕课建设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在线教学方式,它通过互联网为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建设《中医药膳学》慕课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课程目标:明确《中医药膳学》慕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传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药膳制作技能等。

2. 确定课程内容:根据中医药膳学的体系及相关教材、参考书,制定丰富、系统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药膳食材及制作方法等。

3. 设计教学大纲:编写《中医药膳学》慕课的教学大纲,明确每个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等。

4. 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中医药膳学》慕课的教学视频,可以通过录制教师授课、示范药膳制作等形式,以便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药膳学的知识与技能。

5. 制作在线教学资料: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课件、阅读材料、实践指导等,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6. 设计在线互动环节:为学习者提供在线互动的机会,例如通过论坛、在线讨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慕课运行慕课的运行是指对《中医药膳学》慕课进行实施、管理和评估的过程。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慕课的运行:1. 推广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慕课的宣传,例如在教育网站上发布相关信息、利用社交媒体等,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

2. 注册和选课: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慕课平台上注册账号并选择《中医药膳学》慕课进行学习。

3. 学习和互动:学习者按照慕课的学习计划,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学习教学资料,并参与在线互动,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药食同源
中医食疗学,在中医指导下,通过食物或者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先秦:“药食同源”,饮食中医文化的萌芽期;殷商时期,伊尹《汤液经》,记录了烹饪技术及制药疗病的过程;战国《吕氏春秋》记载烹饪技术“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出姜,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山海经》里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五十二病方》食物类占四分之一,食物类药品:乳汁,蜜,猪牛脂;周代用五味五谷治疗疾病成了首选。

秦汉:饮食中医文化奠基的时期;特点:1.有药理作用的食物大多记载在医学著作上。

2.对食物的药理作用认识比较深入。

3.形成药膳,运用比较多。

《黄帝内经》为食疗理论奠定了基础。

的主要食疗理论: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或者偏嗜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五味调和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血阴阳津液,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腑物质基础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减退或者失去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

3.“夫无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归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类,食养尽之”五味与五脏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

《神农本草经》:中药365种,食物多达50种。

上品:酸枣、葡萄、大枣等22种。

中品:干姜、海藻、赤小豆等19种。

下品9种并记录了功效。

《伤寒杂病论》:从三个方面对食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发:一是确定了食疗的原则,辩证而食,与临床辨证而治是一致的;二是提供了不少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三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禁问题。

如肝病禁食辛味食物,心病禁食咸味食物。

除了以上,人们对食物配伍,搭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二.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晋唐:1.出现了食物疗法的专著2.对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对食治,食养,食忌以及如何做到合理饮食论述颇为详细,上升到理论,有一定的系统性3.明确食疗和药疗的关系,两膳开始引起重视4.讲究辨证施治,完全继承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的精髓,为后来形成辩证施膳打下基础。

隋以前就有27种食疗学专著,影响较大:
《本草经集注》:晋代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以及有名未用药七大类
《肘后备急方》:三个食禁专篇《食物诸毒方》《治防避饮食诸毒方》《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
《千金要方》:药王孙思邈设立“食治专篇”将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介绍谷,肉,果,菜等食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提出以脏补脏的原则,使用饮食物来治疗疾病是判断医者良莠重要标准之一
《食疗本草》:作者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它是在千金要方食治篇基础上增订而成不仅重视食物营养价值更重视治疗作用,详细记载食物的性味,配伍,功效禁忌等,收录了许多食疗单方。

《食疗本草》收集唐及以前食疗学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学专著。

宋元:饮食中医文化兴盛时期,特点:1.医著中记述了大量食疗方,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2.食疗学在理论,实践上都日趋成熟3.食养受到普遍关注。

代表作:《太平圣
惠方》:病时治病,平时养身《圣济总录》:食膳类型增加了散,饮,汁,煎等
《饮膳正要》:元代1.超越食疗旧概念,提倡运用药膳预防疾病2.注重每种食物的养生及医疗效果3.民族特色十分突出,记录西域和少数民族食物。

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的专著。

明清:饮食中医文化的成熟期特点:1.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效用2.辨证食疗比较具体地提现于这一时期的著作中3.食疗学于临床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代表作:
《本草纲目》:1.记载食物资料丰富2.保存了有关食疗内容的文献3.收录大量食疗方法
《救荒本草》:记录有毒植物的加工处理方法
《调疾饮食辩》:将食疗方按功效分为发表方,温中方,行气方等56种
《老老恒言》: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阐述节制饮食的意义“凡食总以少为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养老奉亲书》:广泛收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等,专述老人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
叶天士和吴鞠通:五汁饮牛乳饮用于急性的热病得到运用
近现代:1.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2.食疗著作大量出版:科普类《家庭药膳》丛书类:中医食疗学专著类《中国食疗大全》
三.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发端:使用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原始社会:饮食文化初始阶段,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饮食结构鼎,扁,石刀,炙,蒸,煮龙山文化:酒器,酒成为人们的饮品
先秦: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时期,周代五谷皆备,调味品增加了饴,蜜等甜辅料,酸酱,谷物发酵而成的酸味料,紫苏花椒桂皮等调理。

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等保鲜方法。

名厨:伊尹,易牙
名菜:周代八珍南方稻作文化,北方麦黍文化。

先秦还出现的烹调理论:1.确立五味调和理论《吕氏春秋》2.确立主副食搭配平衡的膳食理论米饭居首位;《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3.确立四时与调味相和理论,《礼记》“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
4.建立以“色,香,味,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

豆腐,糕点;汉代:原煤,石油,天然气,刀具,炉灶;餐具变革;素斋成为风尚,饮茶;魏晋南北朝《齐名要术》;
秦唐:茶风,茶礼,茶俗陆羽《茶经》
宋元明清:走向成熟。

四司:帐设司、厨司、茶酒司、抬盘司,六局: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菜系:胡食,北食,南食,川味。

1. 饮食品种增加
2.饮食文化研究再次出现高潮《饮膳正要》
清代“满汉全席”菜系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