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一、古文阅读
1. 古文基础知识
- 古文语法
- 古文修辞手法
- 古文常见字词
2. 古文阅读技巧
- 构词法分析
- 字词引申义
- 上下文推测
- 句子结构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基础知识
- 现代文的特点
-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
- 现代文的文体与体裁
2. 现代文阅读技巧
- 认识文章结构
- 抓住关键词语
- 理解段落主题
- 掌握归纳总结方法
三、诗歌鉴赏
1. 诗歌基础知识
-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 诗歌的意象与表达
- 诗歌的修辞手法
2. 诗歌鉴赏技巧
- 阅读诗歌的音乐性
- 把握诗歌的意境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 文言文的常用词句
-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 熟悉文言文的典故和典型用法
- 理解古代人物和事件
-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以上是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古代汉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它古雅、严谨,使用了许多古代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典故和典型句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和典型的句式,这些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3. 多音字和异读字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和异读字,需要我们根据语境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使用。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代词和代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来表示人物或物品,代词的使用需要与前文的内容相对应。

2. 重叠句和插入句重叠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加丰满。

而插入句则是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饰性的成分,可以使句子的逻辑结构更加完整。

3. 并列句和从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句子,而从句则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句子,需要依附于主句来进行理解。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的理解和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理解其含义。

2. 词序的理解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我们需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上下义通的理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上下义通的表达方式,指的是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文章的结构和段落文言文的文章一般分为开头、主题、结尾等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

3. 语言的得体和书写的规范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和书写的规范性,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入门课,它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在必修一中,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课程。

文言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道难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的概述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汉语历史上的一大成就。

文言逐渐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唐宋时代,至明清时代逐渐衰落。

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正统性和精英性,它的语法、用词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二、文言的阅读方法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1.了解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序、词性、句式等方面。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和句子的结构,加强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2.注重语言环境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了解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3.注重字词的意义文言文的字词意义具有时代性和区域性,需要仔细分辨每个字词的意义,掌握其用法和用例,不要随意翻译,特别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字词,需要记忆掌握。

三、文言的语法1.文言的语序文言文的语序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是通常主语和宾语放在谓语前。

例如:“斩关羽以立让”中,“以”是介词,表示手段,放在谓语前。

2.文言的动词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不同于现代汉语,它只有“之、乃、已、将、所、若”等助词来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和状态的变化。

例如:“逐北”的意思是向北追赶,“北逐”的意思是被北方追赶。

3.文言的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很多,需要进行精细的分辨。

例如:“之”是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而”是连词,表示前后关系,”乎”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于”是介词,表示关系等等。

需要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文言的抒情表达文言文的抒情表达具有古典美感和叙事性格,需要学会欣赏其中的风采和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二、古今异义(古/今)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3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二)名词作状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三)动词作名词1、君亦无所害(害处)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3//*--作名词1、臣之壮也(壮年)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五)形容词作动词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六)一般动词的使动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四、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内,通“纳”,接纳,进入。

(《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5.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6.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0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三)文言固定句式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2.为之奈何..?3.且为之奈何..?4.孰与..君少长?5.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8.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9.不然,籍何以..至此?10.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11.今日之事何如..?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3.此.亡秦之续耳.。

14.何.辞为.?(四)宾语前置句1.不然,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何辞..为.?5.大王来何操..?6.沛公安在..?(五)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吾属今为.之虏矣!(六)省略句1. 沛公军于.霸上。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为吾.击破沛公军。

4. 具告之.以事。

5.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 还军于霸上。

9.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 竖子不足与之谋。

(七)状语后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八)重点翻译句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九)多义词4 / 10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摄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返”,返回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卒起不意通“猝”,突然2. 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3. 词类活用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封邑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皆白衣冠以送之: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发尽上冠:名词作状语,向上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作状,用厚礼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使使以闻大王:动作名,使者。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使……闻,禀告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作动,走上前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以……为怪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使动,使……断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5 / 104、一词多义【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4、顾恋慈母(动词,眷念)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4、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6、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5、虚词:【以】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以刀试人(介词,用)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5、日以尽矣(连词,表修饰)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7、以次进(介词,按照)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4、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6 / 10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 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欲与( 之) 俱( 往)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7、文言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