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历史、用途和生产
葡萄的品质鉴定方法

葡萄的品质鉴定方法—、葡萄简介英语名字:Grape (Vitis vinifera) 别名:蒲桃、草龙珠、山葫芦、李桃等科名:葡萄科(Vitaceae)二、葡萄的形态特性匍萄属匍萄科植物匍萄的果实。
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英南岸地区。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髙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匍萄的栽培。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匍萄洒的国家。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匍萄并进行匍萄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务地均有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等地。
茎蔓长达10〜20米。
单叶,互生。
花小,黄绿色,组成圆锥花序。
浆果圆形或椭圆形,因品种不同,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
果熟期8〜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张骞引入。
匍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60多种,英中我国约有25种。
世界栽培品系有欧洲品系(European grape)及美洲品系(Fox grape)两大系统,根据其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及欧洲品种群。
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
“玫瑰香”、“加里娘”等属于欧洲品种群。
鲜用或阴干备用。
在果品中,匍萄的资历最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匍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
有的学者认为在23000万年前至6700 万年前就有类似匍萄的植物。
三、葡萄的用途1、匍萄的用途很广,除生食外还可以制干、酿洒、制汁、制罐头与果酱等;2、作烹饪原料使用的要求粒大、肉脆、无核与风味好;匍萄干作为点心的辅料;3、多食易生内热,或致腹泻。
四、葡萄的分类根据地理分布不同,真痢萄亚属各种可分为三个种群:(一)欧亚种群为栽培价值最髙的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地。
葡萄的和用途

葡萄的和用途葡萄是一种食用和观赏价值很高的水果,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栽培和使用。
以下是关于葡萄的多种用途的详细解释和描述。
1. 食用:首先,葡萄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水果,可以直接食用或作为其他食品的原料。
葡萄口感酸甜可口,丰富的汁液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
葡萄可单独食用,在果盘上作为点缀,也可以在水果沙拉、果汁、冰淇淋等食品中使用。
葡萄还用于制作果酱、葡萄干、葡萄酒等产品。
2. 葡萄酒制作:葡萄被广泛用于葡萄酒的制作。
葡萄酒是一种优雅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葡萄经过发酵和储存等步骤,最终形成了具有不同口感和香气的葡萄酒。
葡萄酒种类繁多,包括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等。
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还是很多国家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产业。
3. 医药用途:葡萄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例如多酚和维生素C,这些物质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减缓老化过程。
葡萄可以保护心脏,降低胆固醇,改善肠胃功能等。
葡萄籽中的花青素对眼睛和皮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葡萄叶和藤蔓也被用于传统药物的制作中,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功效。
4. 观赏价值:葡萄不仅仅是一种食用水果,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葡萄藤状的生长方式使其成为理想的观赏植物。
葡萄种植可以创造美丽的葡萄园景观,葡萄藤可以在悬崖边缘、花坛上、阳台等处生长。
葡萄藤的叶子和果实在秋季变为各种红、紫、橙色,呈现出美丽的景色。
因此,葡萄也被广泛用于园艺和景观设计。
5. 工艺品:葡萄藤的枝条柔韧,可以用于编织各种工艺品。
有些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人会将葡萄藤编织成篮子、花盆、家具等。
这些葡萄藤制品既实用又具有装饰作用,常常被人们用于室内和室外的装饰品。
此外,葡萄树干木材也可以用于制作家具和木制工艺品。
6. 葡萄种植产业:葡萄的种植和加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
葡萄种植可以提供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原料,还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收入。
葡产业调研报告

葡产业调研报告葡萄产业调研报告一、引言葡萄是一种世界广泛种植的水果,因其种植和加工的用途多样化而备受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葡萄产业的现状分析1. 历史发展葡萄的种植历史悠久,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葡萄种植的传统。
中国葡萄种植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经过发展和推广,中国已成为世界葡萄产业的重要力量。
葡萄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也在逐渐丰富,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 生产情况葡萄的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东、新疆等省份,以及南方的云南、广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合葡萄的生长,产量相对较高。
同时,各地已建立起不同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和农业园区,提供了优质的种苗和技术支持。
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葡萄及其加工制品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
葡萄汁、葡萄酒等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需求。
同时,葡萄的食用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热带地区的进口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三、葡萄种植的挑战和机遇1. 挑战葡萄种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控和市场竞争等。
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和降雨量的不稳定,给葡萄的生长和收成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病虫害对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农民需要加强防控技术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市场上葡萄产品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和营销能力成为种植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2. 机遇葡萄种植的机遇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扩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植者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优化葡萄的品种和口感。
另外,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葡萄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合理规划和开发市场,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四、发展建议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葡萄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执行,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发展葡萄种植业务。
2. 人才培养加强对葡萄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种植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推广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葡萄产业提升方案

葡萄产业提升方案一、产业现状葡萄是一种重要的果树产业,能够提供鲜食、酿酒、干果等多种用途。
我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量和品质都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主要葡萄种植地区为新疆、甘肃、山东、河北等省份。
虽然这些地区的葡萄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面临着制约产业发展的种种问题。
其中,技术不足、品种单一、加工能力低、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是最突出的。
要想提升葡萄产业的整体水平,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技术提升技术是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葡萄种植技术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病虫害防治、低效混合肥使用等方面。
因此,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治和科技创新,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品种。
此外,为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大力推广高品质、高效益葡萄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三、品种优化品种选择是决定葡萄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目前我国葡萄品种外引、自选和繁育等方式都在不断推进。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现有的葡萄品种仍存在单一化、普及率低、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提升葡萄产业整体水平,需要通过品种优化,引进和选择在本土适宜推广的品种,并对新品种进行优化培育,加强葡萄的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以提高葡萄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加工能力提升目前,葡萄产业加工能力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例如葡萄酒厂的产能不足、葡萄干生产线不完善等。
这导致了葡萄的价值得不到完全的发挥。
因此,需要推进葡萄加工产业的发展,从上游到下游,建立一条完整的葡萄加工产业链。
此外,还需加强对葡萄干、葡萄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增加产业的经济效益。
五、营销渠道拓展葡萄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营销渠道不畅的问题。
当前,由于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葡萄产业面临着销售难、价格低、利润少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建立葡萄产品的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和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
常见葡萄品种介绍及优缺点评价(五期全)

常见葡萄品种介绍及优缺点评价(五期全)第一期我们介绍几个抗病性好的品种,他们好管理,适合新手,且在某种程度上全年不需要打药。
1.蜜汁(雨水红)欧美杂交种,原产日本。
奥林匹亚×弗雷多尼亚四倍体杂交育成。
果穗中等大,平均穗重350克,圆锥形或圆柱形。
果粒着生中等紧密,平均粒重7.73克,扁圆形,红紫色,果皮厚,肉柔软,有肉囊,果汁多,味极甜,有美洲种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6%,含酸量0.61%,品质上等。
该品种抗性极好,基本不用打药,副稍自动封顶,省工省力,极易管理。
优点:1.抗性好,大连地区基本不用打药控制霜霉病等病虫害;2.香味浓,算是比较和谐的草莓香味,汁液甜度极高,名副其实的蜜汁;3.坐果整齐,成熟一致;4.绝对不裂果。
缺点:1.果肉软,果刷极短,易脱粒;2.有肉囊,且肉囊酸,严重影响整体口感。
推荐用途:作为采摘园辅助品种、庭院种植。
2.着色香(茉莉香、极品香、金玉玫瑰)着色香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选育的鲜食兼酿造葡萄新品种,2009年8月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审定备案。
着色香是研究人员于1961年以玫瑰露(Delaware)作母本、罗也尔玫瑰(Royal Rose)作父本杂交育成,属欧美杂交种。
果穗圆柱形带副穗,平均单穗重175.0g,大穗重250.0g,果粒着生紧密;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5.0g,无核处理后果粒变长,可达6-7g,果穗变重约500g;成熟果粒紫红色,果粉中多,不裂果;果皮薄,果肉绿色,肉软,稍有肉囊,果汁绿色,具有浓郁的茉莉香味,品质极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00%,含糖量17.47%,含酸量0.55%,出汁率78.00%。
在辽宁省盘锦地区,露地果实8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20d左右,温室6月初上市,是早中熟品种,适合在葡萄主产区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优点:1.抗病性好,在大连地区露地不打药也能生产;2.抗寒性好,在大连地区露地无需埋土防寒;3.栽培管理容易,果实对激素处理的副作用小;4.香味浓郁;5.成熟一致,“一剪没”类型的品种; 6.设施内表现为早熟;7.花芽分化好;8.管理好的外观艳丽;9.受市场欢迎,近几年在东北地区迅猛发展。
第一章 葡萄主要种类和优良栽培品种

• 巨峰
欧美杂种,原产日本,1959年引入我 国,四倍体品种。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果 穗大,平均重450g,圆锥形,松散或中等紧密。 果粒极大平均重9g,椭圆形,紫红色,果粉较 厚;果皮厚;肉软多汁,黄绿色,有肉囊,有 草莓香味,皮、种子均易分离;含可溶性固形 物14%~16% ,含酸量0.6%~0.7%,味甜酸。
•果皮厚;果肉厚,多汁,易 与种子分离,味酸甜,有草 莓香味;成熟期比巨峰早10 天,为早熟品种。 高墨落花落果较轻,果穗整 齐美观,抗逆性强,各地表 现良好。
藤稔
欧美杂种,四倍体 品种,1986年引入我国,全 国各地均有栽培,浙江金华 栽培最多。别名乒乓球葡萄。 因此果粒和果穗都挺大,果 皮厚,SSC15-17%,含酸量 0.6-0.75%,品质一般。从 萌芽到果实成熟需要135天, 属于中熟品种。果实成熟后 容易落粒,成熟后要及时采 收。
森田尼无核,无核白鸡心,
世纪无核,青提。欧亚种,原产 美国,1987年引入。果实黄绿色, 鸡心形,果粒中等大,果穗大, 果粒着生中等紧密,长圆锥形, 果皮薄,果肉脆硬,有淡麝香味, SSC15-17%,品质上等,是鲜食 和制干优良品种。125天,中熟 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中等, 耐贮运。
金星无核葡萄80年代由美国引 入,经过近二十年的栽培,表现出 特抗病,特丰产,适应性特广等优 点。无论在寒冷的北方还是高温多 湿的南方地区都能种植。目前在广 西、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区已开 始规模种植。该品种不但可以生食, 而且还可以制汁,是无核葡萄当中 用途最广的品种。
抗病性均较强。在安徽9月上旬 成熟,中晚熟品种。
里扎马特 欧亚种,别名玫瑰牛
奶,1961年最先引入我国,华北、 西北有栽培。果穗大,平均重 650~1000g,分枝状圆锥形,中等 紧密。果粒极大,平均重10.4~ 12g,圆柱形,红色,充分成熟时 紫红色;果皮极 薄,肉脆甜,含 糖量14%,含酸量0.6%左右,味 甜美。在山东省济南市果实于8月 初充分成熟,为中熟品种。树势极 旺。里扎马特抗病性差,是适宜我 国北部冷凉、干旱地区的最佳鲜食 品处之一,宜用大篱架或棚架栽 培。
葡萄酒的发展历史

葡萄酒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是一种古老的饮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葡萄酒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历史概述:早期历史:-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在现代格鲁吉亚和伊朗一带种植葡萄,并制作葡萄酒。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葡萄酒制作活动。
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都对葡萄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葡萄酒在这些文明中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社交活动和医疗用途。
中世纪:-在中世纪,葡萄酒的制作和贸易成为欧洲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
修道院在葡萄酒的生产和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推动了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的发展。
探索和殖民时代:-15世纪至18世纪的探索和殖民时代,欧洲国家的探险家和殖民者将葡萄酒的种植和酿造技术带到了新大陆,如南美洲和北美洲。
这导致了葡萄酒的全球传播和多样化。
现代葡萄酒工业的兴起:- 19世纪,葡萄酒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蒸汽机和现代酿酒设备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葡萄酒质量得到了改善。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国成为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
葡萄酒的现代时代:- 20世纪以来,葡萄酒产业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
新的葡萄酒产区涌现出来,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智利、阿根廷和南非等。
葡萄酒生产技术和酿酒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包括不同的葡萄品种培育和酿造方法。
现代葡萄酒市场:-当代葡萄酒市场充满了多样性和全球化。
消费者可以选择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产区和品牌的葡萄酒。
此外,有机葡萄酒、生物动力葡萄酒和自然葡萄酒等新兴趋势也在葡萄酒行业中崭露头角。
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和农业进步的历史。
如今,葡萄酒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和广泛消费的酒类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我国葡萄产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葡萄产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作者:赵玉山来源:《果农之友》2014年第11期葡萄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果树,早在四、五千年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利用和栽培葡萄。
我国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葡萄,栽培历史在2 000年以上,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各地不断繁衍扩展,全国各地均普及发展起来。
2013年全国种植葡萄总面积达72.0万公顷,总产量达1138.0万吨,占全球葡萄收获面积的10%,占全球葡萄产量的16%,是世界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葡萄产业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1 发展历史解放后,我国葡萄产业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1 零散发展阶段解放后,由于连年战乱,百废待兴,生产进入恢复期,政府在种植业方面,将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国民吃饭的问题,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战略目标,经济作物发展不被重视,葡萄栽植区域范围窄,面积小,以农户庭院零散栽植为主。
1.2 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好转,在农业生产上开始全面发展,葡萄规模种植在小范围起步,特别是引进日本巨峰及巨峰群葡萄品种后,使葡萄种植区域几乎普及我国东部从南到北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一定发展栽植总面积。
1.3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种植结构大调整,效益型水果业受到各地普通重视,人们多途径追求高效生产。
由于葡萄产值高,受到各地普遍关注,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红地球品种的引进,加上设施栽培葡萄的兴起,使我国葡萄产业大发展如虎添翼,适栽区域全面开花发展,种植范围、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我国葡萄栽植面积和产量,从2003年的40多万公顷、产量50多万吨,逐年递增,到2013年达到72万公顷、产量1 138万吨。
2 产业布局葡萄是亚热带和温带果树,温度是葡萄主要生存条件之一。
年平均温度高于15℃地区,冬季葡萄不需下架防寒,低于15℃地区需埋土防寒越冬。
我国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4以上,有长江、黄河等遍布各地的水利资源,有千余年种植葡萄的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因此,具有发展葡萄生产极为有利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的历史、用途和生产来源:Grapes作者:Glen L. Creasy and Leroy L .Creasy翻译:裴乐乐第一章葡萄(葡萄属),全球范围内栽培,可加工成多种产品。
葡萄种植种植面积超过790万公顷,是世界主要园艺产业之一(OIV.2006)。
种植的葡萄大部分种用于葡萄酒酿造,但是葡萄第一次被发现时,更可能是被作为一种鲜食水果吸引了第一批狩猎(采集者)。
今天葡萄被制作成多种产品,涵盖了鲜食水果、果酱、葡萄酒和葡萄干等方面。
葡萄生长迅速,在一些地区被认为是入侵杂草(Uva et al.,1997)。
但幸运的是,葡萄的多种用途使其能够成为一种粮食作物。
葡萄是一种攀爬植物,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葡萄栽培方式多样,根据需要,每年都可以改变它的培养方式。
多年生植物很少具有这种灵活性,这也是其作为粮食作物的魅力。
葡萄物种的地理来源葡萄在全球几个不同区域进化、演变出很多不同的品种。
目前全球种植的欧洲葡萄可能起源于高加索南部,即现在的土耳其西北、伊拉克北方、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地区(mullins et al.,1992)。
葡萄最初(V.vinfera spp. sativa)可能在野外采集,葡萄植株长成大树,和橡木相伴生长在一起,橡木桶在陈年葡萄酒中的使用,或许就缘于葡萄藤借助橡树作为支撑。
这些地域生活的人们很早就发现欧洲葡萄的效用,并在通商往来中随身携带葡萄苗(藤),来到巴基斯坦、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然后到达地中海。
希腊人和罗马人留下葡萄苗,学习葡萄的栽培方法,并推广种植,使葡萄的种植横跨北至英国的整个欧洲。
欧洲葡萄从欧洲传播到北美、秘鲁、智利,荷兰人把葡萄带到南美(1616)。
后来英国人带上葡萄苗随着第一舰队来到澳大利亚(1788),并带至新西兰。
原产于北美的葡萄品种丰富,它们起源于从湿润到干燥不同类型的环境(看插图1)。
美洲葡萄,原产于美国东北部,在美国很多洲和南美被广泛用于葡萄汁的生产。
其他品种,包括起源于亚洲的品种没有被如此广泛地用于生产,但是这些品种在葡萄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这将会在后来的文章中讨论到。
科,属,物种及亲缘植物从植物学角度讲,葡萄是一个藤本、爬蔓植物。
因此,它不像树木一样花大量营养在枝干生长上,而是利用森林或者丛林中现成的树干作为支撑。
野外条件下,葡萄最初是一个下层植物,迅速向上生长,攀附其他植物并达到攀附树冠的顶部。
葡萄大量结果,深颜色的浆果供鸟儿取食,从而来传播种子。
这些果实具有很大的气味、较高的酸度及相对较低的糖度,不太符合人类的胃口。
但有些野生葡萄也非常爽口,比如来源于东北亚的山葡萄。
这些品种因其抗旱性和抗病性,被用于葡萄育种,同时也被用于制作佐餐酒。
葡萄幼苗,其萌发后有两片真叶,与大部分阔叶植物(不像单子叶植物,例如玉米和其他杂草)一样,它是双子叶植物。
葡萄的果实是真果(从植物学来说),里面包被种子,因此葡萄被划分为被子植物门。
葡萄属于葡萄科,葡萄科植物大部分是木本、攀缘藤本,少数具有灌木生长习性。
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卷须、花序叶对生。
葡萄科包含12属,如葡萄属、蛇葡萄属、Clematicissus 爬山虎属(维吉尼亚爬山虎),Ampelopsis and Cissus(袋鼠藤)等。
葡萄属是葡萄科的一部分,包含两个亚属真葡萄亚属和麝香葡萄亚属。
葡萄属的特殊之处在于花瓣从花底部分开,而不是像大部分其他植物一样从顶部分开,所以被称为花帽。
葡萄亚属和麝香葡萄亚属的区别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真葡萄亚属38条,麝香葡萄亚属40条)和形态特征。
与真葡萄亚属相比,麝香葡萄亚属的种子形状不同,卷须不分叉,树皮光滑,枝干内部有连续髓(即在节部无横隔),单果穗浆果数量少,浆果与花轴分离。
(williams 1923;Bailey 1933;Einset 和Pratt,1975)。
在麝香葡萄亚属有3个物种,主要是圆叶葡萄—将会在第二章进一步说明、鸟葡萄和墨西哥葡萄。
因为染色体数目不同,麝香葡萄亚属物种不能与真葡萄亚属物种自然杂交。
但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实现两亚属的杂交育种。
(Allewweldt 和 Possingham,1988)从增强抗病能力或者其他理想特性的角度来看,葡萄的杂交很重要。
真葡萄亚属包含很多种,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欧洲葡萄是其中的一种,其用于葡萄酒、鲜食葡萄、果汁和葡萄干生产。
另一个著名的品种是美洲葡萄,原产北美,相比欧洲葡萄其优势在于对害虫和病害具有较强抗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美洲葡萄的味道被描述成狐臭,这是一种后天味道。
所以,尽管被用于葡萄酒和区域性鲜食,美洲葡萄主要用于制成葡萄汁和果酱。
不管葡萄口味怎样,很多非欧洲葡萄品种在欧洲葡萄品种商业开发方面至关重要。
他们解决了根瘤蚜及其他土壤相关害虫和抗逆性的问题(这将会在第五章和第九章进一步讨论)。
自然生长条件葡萄是多年生耐寒植物,能在冬季气温远低于冰点的地区生长和存活。
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葡萄甚至可以在低至-40℃的温度下存活,为了鲜食和酒用目的,目前有一些活跃的育种项目以培育更耐寒的品种(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堤娜”)。
欧洲葡萄比较娇嫩,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5℃,否则就会受到伤害(Clore et al.,1974)。
葡萄藤地上部分在生长结束时发育出叫做周皮的顽强外壳,这是葡萄组织对极端环境产生抗性的表现。
不像苹果或者梨树等果树,在冬季来临时发育顶芽。
葡萄植株的生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当天气足够温暖时开始生长,在温度低于10℃时停止生长。
只要条件允许,葡萄就能继续生长。
葡萄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强,这也是为何葡萄能广泛分布在多种气候区的部分原因。
通常来说,葡萄可以在全球等温线为10-20℃的地区作为商业用途的栽培,由于适宜小环境的创造及栽培知识的增加,葡萄现在已经打破了以上的种植边界。
就葡萄的生长而言,很少有地区因为太热而不利葡萄的生长,只要有其他植物存活的地方,就会有葡萄的生长。
当然,从这些藤本植物中获得具有经济效益的品种是最具挑战性的方面。
栽培历史人们很快认识到栽培葡萄而不是野外收集的好处,埃及人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栽培葡萄,图片显示设施栽培生长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Singer et al.,1954,引自雅尼克,2002)中国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种植欧洲葡萄,而本地葡萄品种(例如山葡萄品种)的种植则更早。
葡萄藤的可塑性利于其栽培管理,人们使用网格的形式来应对沉重的果实。
最早的网格系统是树荫形式,而不是今天常见的树篱或者高架网格。
不过,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商业应用网格系统方面的介绍很少。
支持藤结构有很多形式,将会在第六章详细介绍。
用途葡萄适应性强,其果实也应用广泛。
成熟的葡萄含糖量高、果胶丰富(跟品种有关)及芳香化合物多样,加上其含酸(特别是酒石酸)量也相对较高使得葡萄适于加工。
葡萄最主要的用途是制作葡萄酒及其他发酵产品,鲜食及葡萄干分别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
发酵的葡萄产品葡萄与酵母菌(通常存活在浆果表面)共存(Parish and Carroll,1985;Martini ea al.,1996;Cavalieri et al.,2003),或许在葡萄采摘和贮存时已经开始自然发酵过程。
人们发现葡萄发酵产生的酒精混合物很美味,想要重复这个过程,可能这就是人工酿酒的开始。
大量葡萄酿造成酒,并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和价位。
葡萄酒保留了葡萄的特质,避免其被氧化,可以保持适口很多年,所以葡萄酒也可以看做是葡萄自然贮存。
从葡萄到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非常简单,少有添加物,只用了少量改善葡萄酒外观、香气和味道的物质。
葡萄酒通过脱硫(加甜)或者额外添加酒精进行改造,生产出波特酒和雪利酒等强化酒,这类酒性质稳定,更适合用于航海长途旅行。
通过蒸馏,葡萄酒可以转变为白兰地、格拉帕等产品,这类酒往往保留着原材料葡萄的特质。
不管怎样,葡萄种植者的技巧对生产高质量葡萄酒至关重要。
鲜食葡萄被发现后的第一个用途可能是鲜食水果,经过多年发展鲜食已成重要产业。
鲜食葡萄具有一些重要属性,比如看起来有吸引力,口感好(比如味道和坚硬度)、个头大且均匀,果梗粗壮等。
理想的鲜食葡萄最好也能对处理造成的伤害和采后病害具有较强抵抗力(更多细节将会在第九和第十章讨论)。
主要的鲜食葡萄品种有苏丹娜(也叫无核白)、汤普森无核、Oval Kishmish(Winkler et al.,1974;插图3)、Almeria、瑞比尔、Rish Baba、托卡伊和红宝石无核葡萄。
新品种总是在开发中,Seedless French hybrid 品种在纽约被开发(见插图3),因为阿肯色州和其他地方更冷,因此它可以比加州和多数欧洲国家主栽品种种植在更寒冷的地方。
仙粉黛(也叫普里米蒂沃)在加州是一个著名的酒用葡萄,早期它在美国东海岸作为鲜食葡萄种植,后来被带到西海岸,并用于葡萄酒酿造(Sullivan,2003)。
过去一百年间鲜食葡萄工业经过数次变革。
在北美,冷冻车厢的发展标志着北美东部鲜食葡萄产业的结束,因为西部州的鲜食葡萄实现了在东部州市场上市。
存贮方法的改进也影响葡萄工业的变革。
近年来,越来越好的地面交通和存贮方法使得南半球的葡萄可以供应到北半球,产地主要是智利等南美国家。
2006/2007,智利出口815000吨鲜食葡萄,意大利出口500000吨,美国出口300000吨,南非出口230000吨(数据来自2007年美国农业部生产、供应和分布数据)。
有仔葡萄的普及更利于鲜食葡萄的长期贮存,与之对应的是鲜食无核葡萄产量下降(Alston et al)。
关于鲜食葡萄的采后处理将在第十章说明。
葡萄干葡萄干或者干制葡萄也可自然发生,未被食用的葡萄在树上自然风干,形成甘甜耐腐的产品。
或许在葡萄被发现的同时葡萄干也已经开始食用,有证据显示自埃及时代人们已经有意识的生产葡萄干了(Janick ,2002)。
葡萄干是一种重要产品,但用于制作葡萄干的葡萄品种相对较少,苏丹娜是其中最重要的品种。
葡萄可以自然风干(见插图4)也可以使用烘干机制作,后者生产成本较高,多用于高端消费市场。
就葡萄干生产而言,美国和土耳其占主导地位,占据全球80%的生产。
中国、智利、南非、希腊和澳大利亚的生产量也较大(FAS,2007)。
绝大多数葡萄干需要在太阳下晾晒,所以其生产对天气依赖较高。
由于天气的限制,一些地区在葡萄生长季节结束时雨水较多,葡萄干生产减少。
另外,苏丹娜葡萄在其他用途(比如鲜食、果汁或者散装酒)的需求波动也会导致葡萄干生产减少。
关于葡萄干的更多信息,请阅读第十章。
葡萄果汁葡萄果汁通过其甜味、酸味和风味吸引人类的味觉(Morris,1989)。
果汁可以直接消费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比如巴氏杀菌)做成耐贮产品。
葡萄也用于果冻及蜜饯的生产,果汁作为自然甜味剂或者饮品广泛应用于瓶装饮料工业(Winkler et al.,1974;Olie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