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最新)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最新)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最新)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时代性变化,精神特质呈现出全新特征。

中国人民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

文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

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坚船利炮攻击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境遇中,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主流。

这种文化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崇洋媚外,认为西方在文化的根基上优于中国文化;二是极端排外,闭关锁国。

这两种表现,看似极端对立,但实质上都是自卑心态的表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境遇,不再生活在列强的刺刀和枪弹阴影之下。

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自卑心理无法彻底扫除。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提升,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抚今追昔,改革开放开始不久,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多是心仪舶来的学说和思想,“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萨特热”“海德格尔热”一浪接一浪,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一潮连一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层面变得自信起来,越来越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到今天,我们已经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己的传统为根基,以自己的社会实际为基础和出发点。

只有立足自身传统才能真正有选择地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取得社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人民明显摆脱了近代以来形成的矮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文化心理上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包容。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法治建设有序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利日益扩展并且越来越有制度性保障。

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中国精神是指中国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制度等方面的独特精神体现。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石。

中国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中国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等。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实现社会和谐。

而“和谐”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中庸”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中庸之道,警惕人们不要过于偏激或极端,要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些思想和理念,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时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文化保障。

同时,在个人层面上,我们也需要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国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石。

在当代,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富强的中国。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

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

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

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

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

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

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

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

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逐步崛起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力量。

然而,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既是一张鲜明而多元的图景,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标志。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更贯穿于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方方面面。

在和谐的理念引领下,中国社会展现出一种包容、谦逊的氛围,人们追求共赢的价值观,努力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的精神名片上镌刻着“创新”。

当代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科技创新,不仅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还在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引领世界的姿态。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DNA,推动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方位转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引擎。

中国精神名片上还镌刻着“责任”。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责任。

在全球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展现了大国担当。

在国内层面,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贫、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努力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果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此外,中国精神名片上还鲜明地刻画着“开放”。

中国一直在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倡导开放合作。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在构建起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开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为全球化注入了中国的理念和力量。

然而,中国的精神名片上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确保未来代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责任心的国家形象。

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

论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2000字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从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

中国精神的一个时代特征是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然而,中国精神是能够跨越民族界限,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

中国精神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这些价值观能够使各民族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和坚定。

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在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的另一个时代特征是创新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人民对创新的需求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商业模式创新等。

中国精神的创新力不仅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还包括自信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体现在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充满信心,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坚定的信念。

中国精神的自信力不仅在国内得到体现,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中国正以一种自信而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力三个方面。

中国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鼓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其次,是不断地追求最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在一个长期受贫困折磨的国家里,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当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拥有财富的机会的时候,那种长期积压在人们心底的渴望便会爆发出来,进而走向极端―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幸福生活。然而,这种以积累财富为目标的生活不可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辛福生活和真正的人的自由。用雅斯贝斯的话来说:“就是必然导致了‘超验存在’的丧失,对无限、永恒、无条件的事物的信念的失落。”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 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我们生活中的产品目不暇接,人类的生活渐渐地与机器技术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书,探讨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精神状况;价值;时代的精神状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就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1]总的来看,雅斯贝斯在本书中高屋建瓴的回顾了西方“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第三,当代中国人在信仰道德观念上的表现。一方面强调个人对生活的现实化,强调个人的物质成就以及感官快乐。这也导致现代人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丧失,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另一方面就是个人道德观念,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但是,在革命时期,又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所进行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致命的抨击。加之在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也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断层,个人道德价值观也显得凌乱。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方朝晖编(2008年5月)一、中年早逝资料1.英年早逝,正在各行业蔓延……我的手头搜集了一批英年早逝的资料,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都多在35-55岁之间。

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

我依稀记得,1982年6月,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42岁的科技人员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引发各界舆论的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提出要对知识分子早逝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

然而,时至今日,25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一方面,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似乎更加频繁地发生;另一方面,英年早逝现象正在各行各业迅速蔓延……下面这份名单只是一部分各行业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例子,也足以让人怵目惊心了:学者、科技人员: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32岁),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36岁),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可心(38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沈颂金(39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46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钟家栋(48岁),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著名数学家张广厚(50岁),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数学家钟家庆(50岁)……文艺、传媒界:小说家路遥(42岁)、王小波(45岁),著名作曲家施光南(49岁),著名画家陈逸飞(59岁),《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49岁),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报业协会主席、总编辑许中田(62岁),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63岁),……政府官员:原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副省长蔡秋芳(49岁),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59岁),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宋德福(61岁),原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李至伦(65岁),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禹占林(66岁),……企业家:网易代理CEO、英普达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孙德棣(37岁),温州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38岁),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52岁),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54岁),台湾英业达总经理、总裁温世仁(55岁),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56岁),上海房地产大亨汤君年(56岁),……影视界:侯耀文(59岁),高秀敏(46岁),傅彪(42岁),陈晓旭(42岁),张国荣(46岁),高枫(35岁),邓丽君(42岁),柯受良(51岁),梅艳芳(40岁),翁美玲(26岁)……2.更广泛的数据:除了上述事实外,还有不少有关中国人健康状况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当前中国人的普遍状况。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邢云文①(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时代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5-0053-02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求真务实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之“真”,“务”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之“实”,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中国已经崛起,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过去30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以说首屈一指。

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大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这样快的变化。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很好了,已经是先进国家了,我是说,我们进步的速度确实叫人大为惊异。

30年前任何人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但叫人丧气的是,却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
“不讲理”制造了深层矛盾
社会的怨气特别大,社会的矛盾也特别多。

百姓在互相交谈中,在网上的评论中,很少有人感到满意,倒是牢骚特别多,还有所谓的“中国崩溃论”。

政府大概也有同样的感觉,很怕社会不稳,把稳定视为压倒一切的目标。

一方面大家生活都改善了,另一方面怨气又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外国人对此觉得无法解释,我们自己也说不太清楚。

中国的民怨来自何处?我的直观感觉是社会正义的缺失。

正义缺失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不讲理。

古语说“有理走遍天下”。

可是现在,不跟你讲理,所以有理没用,有武力倒是有用的。

不讲理的人什么社会里都有,中国的特点是某些政府官员不讲理,不主持正义,所以不讲理变成了民怨。

一个社会是需要有正义的。

正义从哪儿来?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有许多功能,但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正义的服务。

政府自己要讲理,带头讲理,政府还要帮助别人讲理,这就是正义的服务。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千真万确的。

可是现在的某些政府官员不讲理了,社会就陷入了危险。

收入差距和贪污腐化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民怨的根源。

把根源看错了,治理就不能见效。

既然问题的根子在某些政府官员不讲理,全社会必须恢复讲理的风气,尤其是政府必须带头讲理。

应该说,政府也很想讲理,所以有庞大的宣传部门,每天从电视到广播,从学校到机关,无时无刻不在宣传党的政策。

这种宣传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调整到和政府保持一致。

可是一旦有利益矛盾的时候,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要想帮助他们恢复讲理,必须回到党章中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

放弃私利,恢复讲理,这是解决民怨的惟一道路。

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改革开放至今,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容忽视。

要改变现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到底应该怎么办?是不是鼓动穷人起来反对富人?或者剥夺富人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我认为很不好。

那就是一方面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为穷人做事的人很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

为穷人说话能够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同。

穷人是弱势群体,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

哪怕说错了,也不用担心。

因为立场不错,顶多是技术性错误。

说话的人考虑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对自己的舆论评价,为穷人说话是不会出问题的。

我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立场的国家。

立场错了一切都错。

谁敢犯立场性的错误去为富人说话呢。

所以都站在保险的立场上为穷人说话。

为富人说话则不同。

由于大众受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灌输,富人被认为是剥削者。

为剥削者说话当然错了。

所以话还没有说,立场先已经错了。

谁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至于做事,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

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

于是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这样一个社会是很不正常的,是容易出问题的。

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光为穷人说话是不够的。

他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做事。

要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上学,有病时有钱看病,搞生产时有钱买化肥农具,或能进城打工,碰到个别老板欺侮时有人帮他们维权。

这些事一部分有政府在做,但是远远不够,需要民间参与。

而且是自我牺牲式的参与,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一心为穷人着想。

可是这样的人还远远不够。

还有许多表面上帮助穷人,其后果是损害穷人的似是而非的政策,如要求小额贷款低息、设定很高的最低工资标准、要求大学降低学费、制造富人搭穷人便车的政策,让穷人上当受骗。

这些问题一时难以搞清楚,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清楚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更多的财富创造和合理的财富分配。

其他想法只是忙中添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人人都能得到同样的保护。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就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