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竖曲线表1

合集下载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i合 i纵2 i横 2 0.082 0.0482 9.33% 9%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公路设计目录(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公路设计目录(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SⅡ-8
列出总里程、测量桩号、断链桩号断链(增长、减短)、断链累计(长链、短链)、换算连续里程等。
9
公路用地表
SⅡ-9
列出用地起讫桩号、长度、宽度、所属县、乡、村,土地类别及数量等。
10
公路用地图
SⅡ-10
示出路线用地界线(变宽点处注明前后用地宽度及里程桩号),土地类别、分界桩号及地表附着物,土地所属县、乡等。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在用地范围以外还应标出建筑红线。比例尺用 1:500~1:2000。
18安全设施区域路网交通标志布置图s181安全设施工程数量汇总表s182标志设置一览表s184标线设置一览表s185护栏设置一览表s187隔离栅设置一览表s188轮廓标设置一览表s18910防眩板设置一览表s181011防落物网设置一览表s181112诱导标设置一览表s181213标志板面布置图s181314单柱式标志一般构造图s181415双柱式标志一般构造图s181516单悬臂标志一般构造图s181617双悬臂标志一般构造图s181718门架式标志一般构造图s181819互通标志布设图s181920服务区停车区标志布设s182021收费广场标志布设图s182122主线标线及导向箭头设计s182223振荡标线设计图s182324减速标线设计图s182425出口标线设计图s182526入口标线设计图s182627突起路标一般布置图s182728互通立交区标线设计图s182829平面交叉口导流标线设计s182930路侧波形梁护栏一般构造s183031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结构设计图s183132护栏立柱及附件一般构造s183233活动护栏一般构造图s183334分合流护栏一般布置图s183435混凝土护栏一般构造图s183536防眩板一般构造图s183637防撞设施构造图s183738减速垄设计图s183839焊接网隔离栅一般构造图s183940焊接网隔离栅安装设计图s184041刺铁丝隔离栅一般构造图s184142刺铁丝隔离栅安装设计图s184243防落物网一般构造图s184344轮廓标一般构造图s184445栏式轮廓标设计图s184546界碑百米牌及锥形路标一般构造图s184647里程牌一般构造图s1847第三篇路基路面说明s1路基路面说明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二施工图标段合同段划分情况说明三沿线地质地层情况描述不良地质地段及其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等四原有公路技术状况及现状原有公路技术状况及现状的描述包括原有公路的标准横断面原有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新旧路基衔接设计原有公路构造物的维修利用加固废弃情况的说明

长沙市麓谷新区泉塘冲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交通工程设施方向)

长沙市麓谷新区泉塘冲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交通工程设施方向)

目录摘要 (V)ABSTRACT (VI)第一章总体设计 (1)1.1概述 (1)1.2设计技术规范 (1)1.3设计标准 (1)1.4路线 (1)1.4.1路线平面 (1)1.4.2路线纵断 (2)1.5路基、路面 (2)1.5.1路基标准横断面 (2)1.5.2路基横坡及路基边坡 (3)1.5.3边沟、排水沟 (3)1.5.4路面结构 (3)1.6路线交叉 (3)1.7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4)1.8 公用设施 (4)1.8.1 管线工程 (4)1.8.2 公交停靠站 (4)1.8.3 道路照明 (5)1.8.4 道路绿化方案 (5)第二章路线 (6)2.1概述 (6)2.2 平面线形设计 (6)2.2.1 路线走向 (6)2.2.2 平面线形指标的采用 (6)2.2.3平面设计主要控制点 (6)2.3 纵断面设计 (6)2.3.1 设计原则 (6)2.3.2 主要控制点 (7)2.3.3 纵断面线形设计 (7)3.4 平纵组合设计 (7)2.4 详细计算 (7)2.4.1 平曲线计算 (7)2.4.2 竖曲线计算 (8)2.5 平纵曲线计算书 (8)2.5.1 平曲线计算: (8)2.5.2 竖曲线计算: (9)第三章路基、路面 (12)3.1 设计依据 (12)3.2 路基工程 (12)3.2.1 路基标准横断面 (12)3.2.2 路基横坡 (12)3.2.3 路基边坡形式 (12)3.2.4 边沟、排水沟 (12)3.2.5 一般路基设计 (12)3.2.6 路基压实标准 (12)3.2.7 路基施工要求 (13)3.3 路面工程 (14)3.3.1 设计原则及依据 (14)3.3.2 设计标准及设计理论 (14)3.3.3 路面结构 (14)3.3.4 路面施工要求 (14)第四章路线交叉 (16)4.1 概述 (16)4.2 设计原则 (16)4.3 设计方案 (16)4.4 信号灯设计 (17)4.5 信号配时设计 (17)4.5.1预测相关参数 (17)4.5.2确定配时方案 (17)4.5.3 计算过程 (18)第五章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21)5.1 概述 (21)5.1.1 工程概况 (21)5.1.2 设计标准 (21)5.2 交通标志 (21)5.2.1 设计原则 (21)5.2.2 设计内容 (21)5.2.3 版面设计 (21)5.2.4 标志板材料及反光薄膜 (22)5.2.5 结构设计 (22)5.2.6 交通标志安装注意事项 (22)5.3 交通标线 (23)5.3.1 设计原则 (23)5.3.2 设计内容 (23)5.3.3 详细设计 (23)5.3.4 标线材料及施工注意事项 (23)5.4 隔离设施 (23)5.4.1 设计原则 (23)5.4.2 设计内容 (24)第六章公用设施 (24)6.1 管线工程 (24)6.1.1 概述 (24)6.1.2 雨水管 (24)6.1.3 污水管 (25)6.1.4 给水管 (25)6.1.5 燃气管 (25)6.1.6 信息排管 (25)6.1.7 电力排管 (25)6.2 公交停靠站 (25)6.3 道路照明 (25)6.3.1 设计标准 (25)6.3.2 灯具布置 (26)6.3.3 路灯节能 (26)6.3.4 照明管线敷设 (26)6.3.5 环境美化 (26)参考文献 (2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竖曲线

竖曲线

竖曲线是在变坡点处,为了行车平顺的需要而设置的一段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圆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更为方便,故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

在纵坡设计时,由于纵断面上只反映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因此竖曲线的切线长与弧长是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切线支距是竖直的高程差,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角用坡度差表示。

一、竖曲线要素计算如图3-3所示,设变坡处相邻两纵坡度分别为i1和i2,坡度差以ω表示,则坡度差ω为i1和i2的代数差,即ω= i1-i2:当ω>0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ω<0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图3-3竖曲线示意图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基本形式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形式。

如图3-4所示,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基本方程:3-4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竖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为:当x=0时:k= i1,则b= i1;当x=L,r=R时:,则:因此,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为:或 (3-19)2、竖曲线的要素计算曲线长:(3-20)切线长:(3-21)外距:(3-22)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竖距(改正值):(3-23)二、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的设计标准包括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1、竖曲线设计的限制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会产生径向离心力,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会减重,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会增重,如果这种离心力达到某种程度时,乘客就会有不舒适的感觉,同时对汽车的悬挂系统也有不利影响,故应对径向离心力加速度加以控制。

根据试验得知,离心加速度a限制在0.5~0.7m/s2比较合适。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3-24)《标准》中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取a=0.278 m/s2。

或(3-25)(2)行程时间不宜过短汽车从直坡段驶入竖曲线时,如果其竖曲线长度过短,汽车倏忽而过,冲击力大,旅客会感到不舒适,太短的竖曲线长度从视觉上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程时间,一般不宜小于3s。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模板一、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

本路段为山岭区,地势稍陡。

路段主线长(起讫桩号为K0+—K1+),路基宽,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小时。

2、技术标准(1)平面设计技术标准:%圆曲线半径:一般值:400m,极限值:25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70m平曲线间插直线长度:同向平曲线间插直线长度应大于6V (480m)为宜,反向平曲线间插直线长度应大于2V (160m)为宜。

(2)纵断面设计指标最大坡度:5%最小坡长:200m不同纵坡度最大坡长注: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时,最大坡长没有限制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3) 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行车道宽度:4x=15m 硬路肩宽度:2x=5m 土路肩宽度:2x=中间带宽度:中央分隔带2m+路缘带x2=3m 路基总宽度:视距保证:停车视距:110m 会车视距:220m 超车视距:550m不同圆曲线半径的超高值双车道加宽值 路拱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取2%, 土路肩横坡度取用3%。

二、选线与定线600m 时,处,不采用超高和加宽;R=360m 处,:1、选线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増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不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为了采用较高指标而使得工程量过分増大。

2、选线过程:选择的路线如平面图所示,选择此路线的原因:优点:(1)此路线过HE 口,线形较好;(2)此路线经过了此路线经过地区地形较好,施工条件较好。

(3)此路线填挖工程量小,节省成本。

缺点:(1)此路线平曲线较多,对行车不利;(2)路程相对较长。

1纵坡

1纵坡


2.最小坡长的限制 ①.行车平顺,避免台阶式起伏。 ②.方便司机换档。 ③.设置竖曲线要求,美观.
缓和坡段
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 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 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 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 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 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 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 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 利等方面的要求。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缓坡宜长,陡坡宜短
1、满足设计标准 2、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填挖平衡 5、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 1. 设计速度为 120km / h 、 l00km / h 、 80km / h 的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 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 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 40km/h、30km/h、 20km / h 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 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