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卡引脚定义 电路 基本原理
SD卡接口定义

SD卡接口定义,SD卡引脚功能描述
SD卡接口定义,SD卡引脚功能描述
SD卡的外形如图1所示,引脚功能如表1所列。
SD卡的引脚具有双重功能,既可工作在SD模式,也可工作在SPI模式。
不同的模式下,引脚的功能不同。
SD模式多用于对SD卡读写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SPI模式则是以牺牲读写速度换取更好的硬件接口兼容性。
由于SPI协议是目前广泛流行的通信协议,大多数高性能单片机都配备了SPI硬件接口,硬件连接相对简单,因此,在对SD卡读写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SPI模式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摘要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为满足安全性、容量、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存储器件,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便宜的、结实的卡片式的存储媒介。
SD卡允许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即SD模式和SPI模式,SD卡在24mm×32mm×2.1mm的体积内结合了〔SanDisk〕快闪记忆卡控制与MLC (Multilevel Cell)技术和Toshiba(东芝)0.16u及0.13u的NAND技术,通过9针的接口界面与专门的驱动器相连接,不需要额外的电源来保持其上记忆的信息。
而且它是一体化固体介质,没有任何移动部分,所以不用担心机械运动SD卡的容量从16兆字节到最高32GB不等。
容量范围如此之宽,可为众多应用提供充足的外部存储空间。
SD卡做为各种消费电子产品外部存储的应用、开发技术己经非常成熟、广泛。
关键字SD卡存储器一SD卡发展历程SD卡的技术是基于MultiMedia卡(MMC)格式上发展而来,大小和MMC卡差不多,尺寸为32mm x 24mm x 2.1mm。
长宽和MMC卡一样,只是比MMC卡厚了0.7mm,以容纳更大容量的存贮单元。
SD卡与MMC卡保持着向上兼容,也就是说,MMC卡可以被新的SD设备存取,兼容性则取决于应用软件,但SD卡却不可以被MMC设备存取。
(SD卡外型采用了与MMC卡厚度一样的导轨式设计,以使SD设备可以适合MMC卡)。
SD卡接口除了保留MMC卡的7针外,还在两边加多了2针,作为数据线。
采用了NAND 型Flash Memory,基本上和SmartMedia的一样,平均数据传输率能达到2MB/s。
设有SD卡插槽的设备能够使用较簿身的MMC卡,但是标准的SD卡却不能插入到MMC卡插槽。
SD卡能够插于CF卡和PCMCIA卡上,插上转接器使用;而miniSD卡和microSD卡亦能插上转接器于SD卡插槽使用。
一些USB连接器能够插上SD卡,而且一些读卡器亦能够插上SD卡,并由许多连接埠,例如USB、FireWire等存取使用。
TF SD卡引脚定义

TF卡引脚定义,SD卡引脚定义TF卡引脚定义micro sd引脚定义类别:网文精粹阅读:1363TF卡全名(TransFLash),这是Motorola与SanDisk共同推出的最新一代的记忆卡规格,它采用了最新的封装技术,并配合SanDisk最新NAND MLC技术及控制器技术。
大小(11mm x 15mm x1mm),约等于半张SIM卡,Trans-Flash Card为SD Card产品成员的一员,附有SD转接器,可兼容任何SD读卡器,TF卡可经SD卡转换器后,当SD卡使用。
T-Flash卡是市面上最小的闪存卡,适用于多项多媒体应用.TF卡产品采用SD架构设计而成,SD协会于2004年年底正式将其更名为Micro SD,已成为SD产品中的一员。
SD卡引脚定义如下:针脚名称类型描述1 CD DAT3 I/O/PP 卡监测数据位32 CMD PP 命令/回复3 Vss S 地4 Vcc S 供电电压5 CLK I 时钟6 Css2 S 地7 DAT0 I/O/PP 数据位08 DAT1 I/O/PP 数据位19 DAT2 I/O/PP 数据位2TAG:IT培训IT认证考试TF卡引脚定义,SD卡引脚定义TF卡引脚定义/SD卡引脚定义什么叫TF卡:TF卡全名(TransFLash),又称T-Flash卡,全名:TransFLash,又名:Micro SD,这是Motorola与SanDisk 共同推出的记忆卡规格,它采用了最新的封装技术,并配合SanDisk最新NAND MLC技术及控制器技术.是一种超小型卡(11*15*1MM),约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储存卡了。
TF卡可经SD卡转换器后,当SD卡使用。
利用适配器可以在使用SD作为存储介质的设备上使用。
TransFlash主要是为照相手机拍摄大幅图像以及能够下载较大的视频片段而开发研制的。
TransFlash卡可以用来储存个人数据,例如数字照片、MP3、游戏及用于手机的应用和个人数据等,还内设置版权保护管理系统,让下载的音乐、影像及游戏受保护;未来推出的新型TransFlash还备有加密功能,保护个人数据、财政纪录及健康医疗文件。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1、简介: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为满足安全性、容量、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存储器件,SD卡允许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即SD模式和SPI模式,本系统采用SPI模式。
本小节仅简要介绍在SPI模式下,STM32处理器如何读写SD卡,如果读者如希望详细了解SD卡,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SD 卡内部结构及引脚如下图所示:SD卡内部图.JPG 2、SD卡管脚图:SD卡图.JPG3、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sd 卡: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JPG注:一般SD有两种模式:SD模式和SPI模式,管脚定义如下:(A)、SD MODE 1、CD/DATA3 2、CMD 3、VSS1 4、VDD 5、CLK 6、VSS2 7、DATA0 8、DATA1 9、DATA2(B)、SPI MODE 1、CS 2、DI 3、VSS 4、VDD 5、SCLK 6、VSS2 7、DO 8、RSV 9、RSVSD 卡主要引脚和功能为:CLK:时钟信号,每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个命令或数据位,频率可在0~25MHz之间变化,SD卡的总线管理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产生0~25MHz 的频率;CMD:双向命令和回复线,命令是一次主机到从卡操作的开始,命令可以是从主机到单卡寻址,也可以是到所有卡;回复是对之前命令的回答,回复可以来自单卡或所有卡;DAT0~3:数据线,数据可以从卡传向主机也可以从主机传向卡。
SD卡以命令形式来控制SD卡的读写等操作。
可根据命令对多块或单块进行读写操作。
在SPI模式下其命令由6个字节构成,其中高位在前。
SD卡命令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相关参数可以查阅SD卡规范。
4、MicroSD卡管脚图:MicroSD卡管脚图.JPG5、MicroSD卡管脚名称:MicroSD卡管脚名称.JPGSD 卡与MicroSD卡仅仅是封装上的不同,MicroSD卡更小,大小上和一个SIM卡差不多,但是协议与SD卡相同。
tf卡底层引脚定义

tf卡底层引脚定义TF卡底层引脚定义TF卡是一种常用的存储设备,也被称为Micro SD卡。
TF卡的底层引脚定义是指在卡片上的引脚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TF卡上,有多个引脚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每个引脚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1. VCC引脚:VCC引脚是TF卡的电源引脚,用于提供电源给TF卡。
一般情况下,VCC引脚的电压为3.3V。
2. GND引脚:GND引脚是TF卡的地线引脚,用于提供电路的接地。
3. CLK引脚:CLK引脚是TF卡的时钟引脚,用于同步数据传输的时钟信号。
TF卡的时钟频率一般为25MHz。
4. CMD引脚:CMD引脚是TF卡的命令引脚,用于发送和接收命令。
CMD引脚是一个双向引脚,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使用。
5. DAT0-DAT3引脚:DAT0-DAT3引脚是TF卡的数据引脚,用于传输数据。
TF卡支持4位数据总线和8位数据总线两种模式,DAT0-DAT3引脚分别用于传输数据位0-3。
通过TF卡的底层引脚定义,可以实现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和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TF卡通常被用于存储设备、嵌入式系统和移动设备中,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
TF卡底层引脚定义的功能和用途如下:1. 电源供应:VCC引脚和GND引脚提供电源给TF卡,保证其正常工作。
2. 时钟同步:CLK引脚提供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传输:CMD引脚用于发送和接收命令,DAT0-DAT3引脚用于传输数据。
通过这些引脚,TF卡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TF卡的底层引脚定义是TF卡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关键。
通过准确地连接和配置这些引脚,可以实现TF卡与其他设备的稳定和可靠的数据交互。
总结一下,TF卡底层引脚定义包括VCC引脚、GND引脚、CLK引脚、CMD引脚和DAT0-DAT3引脚。
这些引脚在TF卡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TF卡底层引脚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和应用TF卡,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SD卡引脚及spi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SD卡引脚及spi模式基本操作过程(摘自网络)对于SD卡的硬件结构,在官方的文档上有很详细的介绍,如SD卡内的存储器结构、存储单元组织方式等内容。
要实现对它的读写,最核心的是它的时序,笔者在经过了实际的测试后,使用51单片机成功实现了对SD卡的扇区读写,并对其读写速度进行了评估。
下面先来讲解SD卡的读写时序。
SD卡的引脚定义SD卡引脚功能详述:引脚编号SD模式SPI模式名称类型描述名称类型描述1 CD/DAT3 IO或PP 卡检测/数据线3#CS I 片选2 CMD PP 命令/回应DI I 数据输入3 VSS1 S 电源地VSS S 电源地4 VDD S 电源VDD S 电源5 CLK I 时钟SCLK I 时钟6 VSS2 S 电源地VSS2 S 电源地7 DAT0 IO或PP 数据线0 DO O或PP 数据输出8 DAT1 IO或PP 数据线1 RSV9 DAT2 IO或PP 数据线2 RSV注:S:电源供给I:输入O: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出PP: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入输出SD卡SPI模式下与单片机的连接图:SD卡支持两种总线方式:SD方式与SPI方式。
其中SD方式采用6线制,使用CLK、CMD、DAT0~DAT3进行数据通信。
而SPI方式采用4线制,使用CS、CLK、DataIn、DataOut进行数据通信。
SD方式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与SPI方式要快,采用单片机对SD卡进行读写时一般都采用SPI模式。
采用不同的初始化方式可以使SD卡工作于SD方式或SPI 方式。
这里只对其SPI方式进行介绍。
SPI方式驱动SD卡的方法SD卡的SPI通信接口使其可以通过SPI通道进行数据读写。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采用SPI接口的好处在于,很多单片机内部自带SPI控制器,不光给开发上带来方便,同时也见降低了开发成本。
然而,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如失去了SD卡的性能优势,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SD方式,因为它提供更大的总线数据带宽。
SD原理及内部结构

1、简介:SDxx(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为满足xx、容量、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存储器件,SDxx允许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即SD模式和SPI模式,本系统采用SPI模式。
本小节仅简要介绍在SPI模式下,STM32处理器如何读写SDxx,如果读者如希望详细了解SDxx,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SD xx内部结构及引脚如下图所示:SDxx内部图.JPG 2、SDxx管脚图:SDxx.JPG3、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sd 卡: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JPG注:一般SD有两种模式:SD模式和SPI模式,管脚定义如下:(A)、SD MODE 1、CD/DATA3 2、CMD 3、VSS1 4、VDD 5、CLK 6、VSS2 7、DATA0 8、DATA1 9、DATA2(B)、SPI MODE 1、CS2、DI 3、VSS 4、VDD 5、SCLK 6、VSS2 7、DO8、RSV 9、RSVSD xx主要引脚和功能为:CLK:时钟信号,每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个命令或数据位,频率可在0~25MHz之间变化,SDxx的总线管理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产生0~25MHz 的频率;CMD:双向命令和回复线,命令是一次主机到从xx操作的开始,命令可以是从主机到单xx寻址,也可以是到所有xx;回复是对之前命令的回答,回复可以来自单 xx或所有xx;DAT0~3:数据线,数据可以xx向主机也可以从主机传向xx。
SDxx以命令形式来控制SDxx的读写等操作。
可根据命令对多块或单块进行读写操作。
在SPI模式下其命令由6个字节构成,其中高位在前。
SDxx命令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相关参数可以查阅SDxx规范。
4、MicroSDxx管脚图:MicroSDxx管脚图.JPG5、MicroSDxx管脚名称:MicroSDxx管脚名称.JPGSD xx与MicroSDxx仅仅是封装上的不同,MicroSDxx更小,大小上和一个SIMxx差不多,但是协议与SDxx相同。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1、简介: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为满足安全性、容量、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存储器件,SD卡允许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即SD模式和SPI模式,本系统采用SPI模式。
本小节仅简要介绍在SPI 模式下,STM32处理器如何读写SD卡,如果读者如希望详细了解SD卡,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SD 卡内部结构及引脚如下图所示:SD卡内部图.JPG2、SD卡管脚图:SD卡图.JPG3、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sd 卡: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JPG注:一般SD有两种模式:SD模式和SPI模式,管脚定义如下:(A)、SD MODE 1、CD/DATA3 2、CMD 3、VSS1 4、VDD 5、CLK 6、VSS2 7、DATA0 8、DATA1 9、DATA2(B)、SPI MODE 1、CS 2、DI 3、VSS 4、VDD 5、SCLK 6、VSS2 7、DO 8、RSV 9、RSVSD 卡主要引脚和功能为:CLK:时钟信号,每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个命令或数据位,频率可在0~25MHz之间变化,SD卡的总线管理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产生0~25MHz 的频率;CMD:双向命令和回复线,命令是一次主机到从卡操作的开始,命令可以是从主机到单卡寻址,也可以是到所有卡;回复是对之前命令的回答,回复可以来自单卡或所有卡;DAT0~3:数据线,数据可以从卡传向主机也可以从主机传向卡。
SD卡以命令形式来控制SD卡的读写等操作。
可根据命令对多块或单块进行读写操作。
在SPI模式下其命令由6个字节构成,其中高位在前。
SD卡命令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相关参数可以查阅SD卡规范。
4、MicroSD卡管脚图:MicroSD卡管脚图.JPG5、MicroSD卡管脚名称:MicroSD卡管脚名称.JPGSD 卡与MicroSD卡仅仅是封装上的不同,MicroSD卡更小,大小上和一个SIM卡差不多,但是协议与SD卡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D卡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非常广泛,时下已经成为最为通用的数据存储卡。
在诸如MP3、数码相机等设备上也都采用SD卡作为其存储设备。
SD卡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它价格低廉、存储容量大、使用方便、通用性与安全性强等优点。
既然它有着这么多优点,那么如果将它加入到单片机应用开发系统中来,将使系统变得更加出色。
这就要求对SD卡的硬件与读写时序进行研究。
对于SD卡的硬件结构,在官方的文档上有很详细的介绍,如SD卡内的存储器结构、存储单元组织方式等内容。
要实现对它的读写,最核心的是它的时序,笔者在经过了实际的测试后,使用51单片机成功实现了对SD卡的扇区读写,并对其读写速度进行了评估。
下面先来讲解SD卡的读写时序。
(1)SD卡的引脚定义:SD卡引脚功能详述:SD卡SPI模式下与单片机的连接图:SD卡支持两种总线方式:SD方式与SPI方式。
其中SD方式采用6线制,使用CLK、CMD、DAT0~DAT3进行数据通信。
而SPI方式采用4线制,使用CS、CLK、DataIn、DataOut进行数据通信。
SD方式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与SPI方式要快,采用单片机对SD卡进行读写时一般都采用SPI模式。
采用不同的初始化方式可以使SD卡工作于SD方式或SPI方式。
这里只对其SPI方式进行介绍。
(2) SPI方式驱动SD卡的方法SD卡的SPI通信接口使其可以通过SPI通道进行数据读写。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采用SPI接口的好处在于,很多单片机内部自带SPI 控制器,不光给开发上带来方便,同时也见降低了开发成本。
然而,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如失去了SD卡的性能优势,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SD方式,因为它提供更大的总线数据带宽。
SPI接口的选用是在上电初始时向其写入第一个命令时进行的。
以下介绍SD卡的驱动方法,只实现简单的扇区读写。
1)命令与数据传输1. 命令传输SD卡自身有完备的命令系统,以实现各项操作。
命令格式如下:命令的传输过程采用发送应答机制,过程如下:每一个命令都有自己命令应答格式。
在SPI模式中定义了三种应答格式,如下表所示:写命令的例程://----------------------------------------------------------------------------------------------- 向SD卡中写入命令,并返回回应的第二个字节//----------------------------------------------------------------------------------------------- unsigned char Write_Command_SD(unsigned char *CMD){unsigned char tmp;unsigned char retry=0;unsigned char i;//禁止SD卡片选SPI_CS=1;//发送8个时钟信号Write_Byte_SD(0xFF);//使能SD卡片选SPI_CS=0;//向SD卡发送6字节命令for (i=0;i<0x06;i++){Write_Byte_SD(*CMD++);}//获得16位的回应Read_Byte_SD(); //read the first byte,ignore it.do{ //读取后8位tmp = Read_Byte_SD();retry++;}while((tmp==0xff)&&(retry<100));return(tmp);}2)初始化SD卡的初始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初始化,才能进行后面的各项操作。
在初始化过程中,SPI的时钟不能太快,否则会造初始化失败。
在初始化成功后,应尽量提高SPI的速率。
在刚开始要先发送至少74个时钟信号,这是必须的。
在很多读者的实验中,很多是因为疏忽了这一点,而使初始化不成功。
随后就是写入两个命令CMD0与CMD1,使SD卡进入SPI模式初始化时序图:初始化例程://--------------------------------------------------------------------------初始化SD卡到SPI模式//--------------------------------------------------------------------------unsigned char SD_Init(){unsigned char retry,temp;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CMD[] = {0x40,0x00,0x00,0x00,0x00,0x95};SD_Port_Init(); //初始化驱动端口Init_Flag=1; //将初始化标志置1for (i=0;i<0x0f;i++){Write_Byte_SD(0xff); //发送至少74个时钟信号}//向SD卡发送CMD0retry=0;do{ //为了能够成功写入CMD0,在这里写200次temp=Write_Command_SD(CMD);retry++;if(retry==200){ //超过200次return(INIT_CMD0_ERROR);//CMD0 Error!}}while(temp!=1); //回应01h,停止写入//发送CMD1到SD卡CMD[0] = 0x41; //CMD1CMD[5] = 0xFF;retry=0;do{ //为了能成功写入CMD1,写100次temp=Write_Command_SD(CMD);retry++;if(retry==100){ //超过100次return(INIT_CMD1_ERROR);//CMD1 Error!}}while(temp!=0);//回应00h停止写入Init_Flag=0; //初始化完毕,初始化标志清零SPI_CS=1; //片选无效return(0); //初始化成功}3)读取CIDCID寄存器存储了SD卡的标识码。
每一个卡都有唯一的标识码。
CID寄存器长度为128位。
它的寄存器结构如下:4)读取CSDCSD(Card-Specific Data)寄存器提供了读写SD卡的一些信息。
其中的一些单元可以由用户重新编程。
具体的CSD结构如下:读CSD的时序:相应的程序例程如下://----------------------------------------------------------------------------------------- 读SD卡的CSD寄存器共16字节返回0说明读取成功//----------------------------------------------------------------------------------------- unsigned char Read_CSD_SD(unsigned char *Buffer){//读取CSD寄存器的命令unsigned char CMD[] = {0x49,0x00,0x00,0x00,0x00,0xFF};unsigned char temp;temp=SD_Read_Block(CMD,Buffer,16); //read 16 bytesreturn(temp);}4)读取SD卡信息综合上面对CID与CSD寄存器的读取,可以知道很多关于SD卡的信息,以下程序可以获取这些信息。
如下://-----------------------------------------------------------------------------------------------//返回// SD卡的容量,单位为M// sector count and multiplier MB are inu08 == C_SIZE / (2^(9-C_SIZE_MULT))// SD卡的名称//-----------------------------------------------------------------------------------------------void SD_get_volume_info(){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c_temp[5];VOLUME_INFO_TYPE SD_volume_Info,*vinf;vinf=&SD_volume_Info; //Init the pointoer;/读取CSD寄存器Read_CSD_SD(sectorBuffer.dat);//获取总扇区数vinf->sector_count = sectorBuffer.dat[6] & 0x03;vinf->sector_count <<= 8;vinf->sector_count += sectorBuffer.dat[7];vinf->sector_count <<= 2;vinf->sector_count += (sectorBuffer.dat[8] & 0xc0) >> 6;// 获取multipliervinf->sector_multiply = sectorBuffer.dat[9] & 0x03;vinf->sector_multiply <<= 1;vinf->sector_multiply += (sectorBuffer.dat[10] & 0x80) >> 7;//获取SD卡的容量vinf->size_MB = vinf->sector_count >> (9-vinf->sector_multiply);// get the name of the cardRead_CID_SD(sectorBuffer.dat);vinf->name[0] = sectorBuffer.dat[3];vinf->name[1] = sectorBuffer.dat[4];vinf->name[2] = sectorBuffer.dat[5];vinf->name[3] = sectorBuffer.dat[6];vinf->name[4] = sectorBuffer.dat[7];vinf->name[5] = 0x00; //end flag}以上程序将信息装载到一个结构体中,这个结构体的定义如下:typedef struct SD_VOLUME_INFO{ //SD/SD Card infounsigned int size_MB;unsigned char sector_multiply;unsigned int sector_count;unsigned char name[6];} VOLUME_INFO_TYPE;5)扇区读扇区读是对SD卡驱动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