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

合集下载

23708851_论孟京卦气说之阴阳流转及其影响

23708851_论孟京卦气说之阴阳流转及其影响


从之”。震为东方,震之初九爻代表二月中节的春分,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夜(阴)均分的时间节


点——春分日。
离之卦画为“☲”,上下两阳爻之间为一阴爻,离为正南方,故曰“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此
时微阴生于地下,阴气偏弱,所以离之初九爻代表五月中节的夏至,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最长,夜
(阴)最短的时间节点——夏至日。
的影响。
* 本文系贵州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王阳明‘良知易’哲学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9GZGX22)阶段性研

究成果。

○○
a 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年 第
b 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四 期
c 刘春雷:《汉易卦气说及其哲学意蕴——以孟喜卦气说为例》,《齐鲁学刊》2013年第5期。

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

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 ;阴


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a


“中孚用事”,即从冬至初侯起,配以中孚卦。一月三十天,正好是筮法中九、六、七、八之数的总
关键词:卦气说 生成 阴阳
作者张春香,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贵州 贵阳 550025)。
汉代易学以象数学派为主流,而汉代象数易学又以孟喜、京房为其开创者。卦气说自先秦发展到
汉代,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或基本学说。对于这一学说,学界多有论述。如刘大钧先生侧重于卦气 说的追根溯源a;王新春先生基于历史的演进之维,侧重于探讨卦气说所透显出的哲理意涵,突显 六十四卦的符号涵摄意义b,二者都主要基于历史与价值层面的学理分析。刘春雷先生同样侧重于研 究孟喜卦气说的哲学意蕴。c梁韦弦先生提出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是于 经无据之妄说,但其启发了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d黄黎星先生从乐律学角度探讨京房的“六十律”与 卦气说之关系。e本文主要从哲学思维方法角度来探讨孟京卦气说的阴阳流转及其对后世思维结构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文章开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周易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易经”是一部以占卜为基础的典籍,用来说明宇宙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有一章名为《序卦》,其中提到了孔子对易经的看法。

孔子晚而喜易,《易经》对他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

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出了名的,他曾说:“学易,不易则易,易则难也,吾知之矣。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易经深刻的理解和认可。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序卦》,它是易经卦辞的开篇,是对易经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在《序卦》中,提到了“象传”、“说卦”和“文言”等概念。

这些都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说到的是“象传”。

在易经中,“象”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序卦》中提到:“象者,万物之所从生也,乘时以行,尚乎天,御而顺之,故以义莫大乎象。

”这句话指出了“象”在易经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以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乘时以行”,即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主题和概念的变化,以求得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接下来是“说卦”,在易经中,“说卦”是指解释卦的含义和义理。

《序卦》中提到:“说卦者,述而应乎象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说卦”和“象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文章撰写中,我们也需要将“说卦”贯穿其中,对主题和概念的含义和义理进行深入的解释和阐述,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说到的是“文言”,在易经中,“文言”是指经文的简练、质朴和深刻,它是易经的核心所在。

《序卦》中提到:“文言者,颂而可观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文言”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要用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字,来颂扬主题和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晚而喜易,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序卦》中的“象传”、“说卦”和“文言”,对我们撰写文章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乘时以行”,贯穿“说卦”,用“文言”表达,以使文章更具价值和意义。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闻道国学风欲起易学起落几多秋中华沉浮五千年世人皆醒事自休“卦气”说是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卦气”说中“卦”是指六十四卦,“气”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其所形成的四季节气。

“卦气”说是卦和历法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六十四卦和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的相配。

“卦气”说的内容包括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说、四正卦说和六日七分说等等。

“卦气”说渊源已久,但是直至西汉宣帝后,方因孟喜、京房等人倡导而兴盛,并发展影响至东汉、魏晋及隋唐,后又得到清儒的集辑、整理与疏释。

春秋至秦汉间,《易》学传承不绝。

《汉书·儒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及秦禁学,而《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

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

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

齐即墨成,至城阳相。

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

鲁周霸,吕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宽是田何的得意弟子,当他学成东归时,田何感叹说“易以东矣。

”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

丁宽传易给田王孙,田王孙有三个弟子:施仇,孟喜,梁丘贺。

宣帝时,孟喜起来自称其师田王孙临终传授给他“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但同门师友梁丘贺证为“诈言”,最终“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孟喜生前和焦延寿有交往,所以当孟喜死后,焦延寿的弟子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孟喜的弟子不肯承认。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

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不相与同。

”尽管如此,田何一系确实有“以阴阳说易”的痕迹,关于这一点,刘大钧先生在《“卦气”溯源》一文中已作详细说明:如田何弟子丁宽“从周王孙受古义”,在孟喜时代民间的高相以阴阳治易,“自言受于丁将军”;此外,田何的另一弟子王同,也和阴阳说易有关,其弟子杨何,是太史公司马谈的老师,司马谈言谈间颇重“阴阳”、“八位”、“四时”。

京房易学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

京房易学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流。

人们能常认为,象数派排斥义理,义理派扫落象数,这两派各持一端,势如水火。

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实际上,在各派易学中,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作为形式与内容是统一而不可分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讲义理,不能说离象数形式,讲象数,目的在于阐发义理内容,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各种哲学的基本特征。

如果完全扫落象数专讲义理,这就抹杀了易学的基本特征,等于是取消了易学。

反之,如果完全排斥义理专门从事象数的形式推演,这就把易学变成一个失去灵魂的僵死的躯壳,也不成其为易学。

因此,义理派的特征不在于扫落象数,象数派的特征也不在于排斥义理,这两派的分野,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象数派把形式置于首位,以为义理尽在于象数之中,义理派则置内容于首位,把象数看作是表现义理的一种工具,只要通过象数掌握了义理,可以“得意而忘象”。

至于易学的历史发展为什么会形成这两大派,此消彼长,互相攻驳,则是由于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时代思潮,易学不能不受时代需要与时代思潮的整体影响,服从中国哲学思想总的发展线索而不断地改变形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象数派的易学还是义理派的易学,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丰富了易学的宝库。

我们今天研究这两派的易学,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历史的眼光,立足于易学发展的整体,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去发掘其中的合理的内核,而不能沿袭过去那种狭隘的门户之见,党同代异,站在某一派的立场去反对另一派,重复那些无谓之争。

对于汉代延续数百年的象数派的易学来说,更应该作如是观。

汉易象数之学是直到西汉中期宣帝年间才由孟喜揭开序幕的,到了元帝年间,才由京房真正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孟、京以前,汉初易学大体上是守师法,明故训,主义理,切人事,尝未分化成派。

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曾经指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孟喜卦气说溯源

孟喜卦气说溯源

即田何传人丁宽,儒林传》 《 记载“ 宽至洛阳, 复从周 王孙 受古义 , 周 氏传 ” 这 么 看 来 , 乎 田何 另有 号 , 似
・ 收稿 日期 :0 9—0 2 20 5— 1
作者简介 : 文平( 95一). , 17 男 湖南桃源人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 。
第 3 卷 第 6期 3 20 09年 1 月 1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 ga n esy P i spyadSca Si cs ora o a t U i r t( h o h n oi ce e) Xn n v i lo l n
确 的 以阴阳说灾异 , 且灾 异 与 国政 有着 必 然 的联 并
么孟喜卦气 也不应来 自田王孙 一 系 以至 田何 , 就 也
系。《 礼记 ・ 令 》 :孟 秋 行 冬令 , 阴气 大盛 , 月 有 “ 则
介虫 败 谷 , 兵 乃来 ; 春令 , 戎 行 则其 国乃 旱 , 阳气 复
是说, 儒门易不会传授这样的旁门。但是《 儒林传》 又记载 了高 氏易 , 高相 “ 易与 费公 同时 , 学亦 说 治 其
l3 3
对日: 今兹 鲁多 大丧 , 明年齐 有 乱 , 君将 得诸 侯 而 不 终 。退而告 人 日 : 君失 问。是 阴 阳之事 。 虽 然叔 兴 ”
就 是梁 丘贺据京 房所得 的古筮 法 , 么杨 何 、 至 田 那 上
何 弟子 王同是肯 定传 有 卦 筮古 义 了。 《 书 ・ 禹 汉 张
者 。《 汉书 ・ 林传 》 日 : 喜从 田王孙 受 易 。喜 儒 记 “
好 自称誉 , 得易家候 阴 阳灾 变书 , 诈言 师 田生 且死时

周易概论(5)

周易概论(5)

“图”“书”之学
汉乃至春秋时代的演《易》者,可能存在 着一种“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 坎”的八卦方位变化说。所以说宋人“先 天八卦”的方位,不会是他们自己依据汉 人资料而出,而是先秦时代早有此说。
月体纳甲
“纳甲”法据说京房所作,然而孟喜注《中孚》卦 六四爻之“月既望”,已谓:“十六日 也。”(《张惠言易义别录》卷一)可证其源较古。 此说是否整理先秦时代人们以天体运行,阴阳消 息释《易》的遗说而成?按《彖·蛊》:“‘先甲 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其以 “先甲”“后甲”说“天行”之“终”“始”; 《彖·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其 “天行”又有“盈”“虚”之象——这些话说明 战国人确有以月之盈虚释《易》的资料。
卦气-节气歌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卦气 –六日七分
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初候”“次 候”“末候”。因每个节气为十五天,故 每候主五天。这样,由二十四节气又推衍 出七十二候。再以其余六十卦(即六十四卦 去掉《坎》《震》《离》《兑》四卦)分主 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
爻辰
以《乾》《坤》两卦十二爻与十二辰相值,又与 十二月及五行配合,西汉人早已用之。《汉书·律 历志·上》:“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 也……六月,《坤》之初六……柕之于未……正 月,《乾》之九二,万物棣通,族于寅,木 也;……”又说:“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 吕……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 月……位于丑,在十二月……位于寅,在正 月……位于卯,在二月……位于辰,在三月…… 位于巳,在四月……位于午,在五月……位于未, 在六月……位于申,在七月……位于酉,在八 月……位于戌,在九月……位于亥,在十月。”

六十四卦卦序歌及含义

六十四卦卦序歌及含义

六十四卦卦序歌及含义六十四卦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上经乾卦:纯阳刚正,万物始生坤卦:柔而能刚,厚德载物屯卦:草创时刻,充满艰难蒙卦:启蒙发智,尊师敬学需卦:耐心等待,守持正固讼卦:止讼免争,持中不偏师卦:统帅兵众,纪律严明比卦:相亲相辅,光明无私小畜卦:积蓄力量,争取支援履卦:谦虚谨慎,循礼而行泰卦:阴阳交合,安泰亨通否卦:阴阳不合,阻滞闭塞同人卦: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大有卦:昌盛富有,满不可溢谦卦:屈躬下物,先人后己豫卦:喜悦和乐,居安思危随卦:随和众人,顺其自然蛊卦:惩弊治乱,谨始慎终临卦:监临天下,恩威并济观卦:诚信严正,恭敬仰慕噬嗑卦:小惩大戒,政通人和贲卦:美化文饰,恰如其分剥卦:小人当道,谨慎隐忍复卦:正气回复,为所当为无妄卦:合乎正道,心安理得大畜卦:既富且强,当止则止颐卦:颐养天下,取之于民大过卦:刚柔相济,力求平衡坎卦:同舟共济,突破险难离卦:有所依托,柔顺中庸下经咸卦:相互沟通,建立感情恒卦:恒常不变,相依相助遁卦:暂行退避,以图振兴大壮卦:声势壮大,诚信自守晋卦:依附明君,飞黄腾达明夷卦:内明外柔,韬光养晦家人卦:相亲相爱,各尽本分睽卦:因势利导,求同存异蹇卦:遭遇困难,停止不前解卦:解除困难,与民休息损卦:减损之道,以诚为本益卦:助益他人,获得信任夬卦:清除小人,刚毅果断姤卦:邂逅相遇,防范邪恶萃卦:荟萃聚集,安和乐利升卦:顺势上升,积小成大困卦:穷困自守,徐图突破井卦:修德惠人,大公无私革卦:顺天应民,实行变革鼎卦:除旧布新,用贤任能震卦:灾难来临,从容镇定艮卦:自我节制,适可而止渐卦:循序渐进,动静自然归妹卦:谈婚论嫁,坚守妇德丰卦:丰盛之时,持盈保泰旅卦:颠沛流离,安定为先巽卦:择善而从,谦虚柔顺兑卦:外柔内刚,与人和悦涣卦:拯救涣散,消除私心节卦:适当节制,不逾规范中孚卦:诚信之德,促进和谐小过卦:因应时机,小有过越既济卦:万事皆济,守成不易未济卦:物不可穷,继续演进。

卦气——精选推荐

卦气——精选推荐

卦气编辑顾名思义,卦就是基本八卦及其相互重合而生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的最本质单位,古今的人们一直都认为,卦是圣人创造的,用来代表世间万物表象的符号,和自然物质元素存在者相应的对应关系,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艮代表山、坎代表水等等,而且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卦和组成卦的六爻,相互之间可以变换,而且这种变换是和自然物质世界的变换是同步的,所以自古以来的方术家都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卦爻的各种变化和相互关系来把握和窥探自然以及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

而“气”就是指同一事物的两种对立属性,综合起来就是指“阴”与“阳”,分解开来就是事物的多少、大小、高低、寒热、早晚、明暗、吉凶等等。

而卦气合起来就是用易的八卦来表象事物的阴阳对立的静态属性和消长的动态属性,这样,易的卦辞和爻辞就可以看作是在描述事物阴阳属性,从中就可以洞察天机时运了。

古人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一年四季寒暑变化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直传承到现代的,独树一帜的卦气学说。

在卦气学说中,不包含离、坎、震、兑四正卦的六十卦,每一爻主(值)一日,六十卦一共就是是360天,其余的五日四分之一日均匀的分摊到六十卦中就形成了一卦主六日八十分之七日的所谓六日七分卦气,(当然邵雍的卦气中,四正卦是乾坤离坎,六日七分是一样的)。

除了卦爻值日的分法外,还有一个卦序的问题,就是用六十卦来对应365.25日。

但是,卦气中的六十卦,到底是按一个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现存的两种不同顺序。

一个就当今传世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顺序,邵雍卦气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以复卦起事于冬至之日,最后以坤卦结束,最后还有一个七日来复的说法。

而另外一个卦序就是《小过》、《蒙》、《益》、《渐》-------- 《屯》《谦》《睽》《升》的顺序,这两个顺序对于易学界来说,是众所周知的。

这样,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以及天干地支组合的六十甲子就排列成为一种和地球自转以及地球绕太阳公转和月亮饶地球运转形成的年、朔望月、日周期相互同步,周而复始的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孟喜卦气中,十二辟卦反映了一年十二月阴阳的消长变化。

这一点,研究孟喜卦气学说的学者,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整个六十四卦,除去四正卦震、兑、坎、离配四季,其余六十卦是如何反映一年十二月的阴阳消长的,恐怕就很少有人去问个究竟了。

本文的主题正在于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研究,并且欲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人所创制的各种卦序,都不是杂乱无章的(或如有人所说是无序的),而是有象数的规律蕴含于其中,是以象数的方式来表达古人对自然之理和人文之理的认识。

虽然这种象数不无牵合附会之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并发生过重大作用的,单是这种现象就值得研究,它作为一种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思维方式更值得研究。

一、六十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消长卦气表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依卦气起中孚的说法,上半年自中孚卦起始至井卦,下半年自咸卦始至颐卦的排列;另一种是按月的排列。

卦气起中孚的排列中孚、复、屯、谦、睽升、临、小过、蒙、益渐、泰、需、随、晋解、大壮、豫、讼、蛊革、夬、旅、师、比小畜、乾、大有、家人、井咸、姤、鼎、丰、涣履、遁、恒、节、同人损、否、巽、萃、大畜贲、观、归妹、无妄、明夷困、剥、艮、既济、噬嗑大过、坤、未济、蹇、颐卦气依十二月的排列子月:未济、蹇、颐、中孚、复丑月:屯、谦、睽、升、临寅月:小过、蒙、益、渐、泰卯月:需、随、晋、解、大壮辰月:豫、讼、蛊、革、夬巳月:旅、师、比、小畜、乾午月:大有、家人、井、咸、姤未月:鼎、丰、涣、履、遁申月:恒、节、同人、损、否酉月:巽、萃、大畜、贲、观戌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亥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1.中孚至井(上半年)与咸至颐(下半年)以阴阳爻数变化象征的阴阳消长。

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我们经过统计可以得出:上半年自中孚至井卦,有89阳爻,91阴爻;下半年自咸至颐,有91阳爻,89阴爻。

按照“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的思想,上半年阴爻数比阳爻数多2,属阳;反之,下半年阳爻数比阴爻数多2,属阴。

这与上半年本身属阳(阳气上升时期),下半年本身属阴(阴气上升时期)的性质是一致的。

中孚至井:89阳爻,91阴爻91阳爻,89阴爻为什么上半年阴爻比阳爻多出的是2数而不是1数,下半年阳爻比阴爻多出的亦是2数而不是1数呢?我们看,若六十卦的阴阳爻由上半年与下半年均分,则应各得90阳爻,90阴爻。

现在,我们知道,上半年属阳,按“阳卦多阴”的原则,则上半年至少应从90阳爻中减去1个阳爻,同时阴爻也就随之增加了1个,这样,只要减少1个阳爻或增加1个阴爻,上半年就变成了89阳爻,91阴爻,阴阳爻的差数就成了2。

下半年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在这里,上半年与下半年实际上只有1个爻的变化,即上半年减少了1个阳爻,随之也就增加了1个阴爻,下半年增加了1个阳爻,随之也就减少了1个阴爻。

因此,这里以1个阴爻数和1个阳爻数的变化,象征性地体现了上、下半年一阴一阳的阴阳消长变化。

2.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与午月至亥月(下半年)以阴阳爻数变化象征的阴阳消长。

卦气卦序依月的排列又是如何体现上、下半年阴阳消长变化的呢?我们同样还是先做一统计:子月至巳月(即十一月至四月):84阳爻,96阴爻午月至亥月(即五月至十月):96阳爻,84阴爻自冬至一阳生所在的子月(十一月)始,至立夏阳盛所在的巳月(四月)止,为84阳爻,96阴爻,阴爻比阳爻多12个;而自夏至1阴生所在的午月(五月)始,至立冬阴盛所在的亥月(十月)止,为96阳爻,84阴爻,阳爻比阴爻多12个。

依前面探讨的规则,这里实际上是只有6个阴爻数和6个阳爻数的变化,也就是一卦之爻数,同时也可体现平均每月都有生一阳、消一阴,或长一阴、剥一阳的阴阳或消或长的变化。

故这里是以一卦的阴阳变化或平均每月一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象征性地体现阳生的子月至巳月与阴生的午月至亥月一阴一阳的阴阳消长变化。

二、六十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十二月气候的阴阳消长卦气卦序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规律性不强;而按月的排列则相当有规律。

下面主要以按月的排列来论述。

丑寅两月,自屯至泰十卦,为24阳爻,36阴爻;卯辰两月,自需至夬十卦,为32阳爻,28阴爻;巳午两月,自旅至姤十卦,为36阳爻,24阴爻;未申两月,自鼎至否十卦,亦为36阳爻,24阴爻;酉戌两月,自巽至剥十卦,为32阳爻,28阴爻;亥子两月,自艮至复共十卦,为24阳爻,36阴爻。

列表如下:丑寅月:24阳爻,36阴爻卯辰月:32阳爻,28阴爻巳午月:36阳爻,24阴爻未申月:36阳爻,24阴爻酉戌月:32阳爻,28阴爻亥子月:24阳爻,36阴爻可见,阴阳爻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

冬至以后,自丑寅月始,至巳午月止,阳爻数以每两月增加8个或4个的速度递增,同时阴爻数以每两月减少8个或4个的速度递减;而夏至以后,自未申月始,至亥子月止,阳爻数则以每两月减少8个或4个的速度递减,阴爻数以每两月增加8个或4个的速度递增。

这与十二月气候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可以断定,孟喜卦气说,除四正卦外,是要以六十卦阴阳爻数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一年十二月气候阴阳消长的变化。

这正是卦气说的主旨之所在。

那些反对对各种看似无序的卦序图做排序规律研究的人,恐怕很难反驳,为什么看似毫无规律的卦气图,其阴阳爻数的分布变化,正好与卦气说的思想相一致。

顺便指出,上表中阴阳爻数的变化,其取值正好与大衍筮法中四营以后所得蓍数的四种情况相符。

24、28、32、36除以4后,分别得6、7、8、9,正是老阴、少阳、少阴、老阳之数。

而亥子、丑寅月正是阴极生阳之时,可用老阴数6示之;卯辰月为阳气茁长之时,可用少阳数7示之;接下来,巳午、未申月,为阳极生阴之时,可以老阳数9示之;再接着,是酉戌月,为阴气盛长之时,可以少阴示之;然后,又是亥子、丑寅月阴极生阳,周而复始。

这里,以每两月为单元的阴阳消长变化的情形,是否与大衍蓍数有内在联系,可做进一步研究。

孟喜卦气说中的六十卦阴阳爻数的分布,除依每两月为单元有序变化外,依月为单元的变化也是较有规律的。

可以下表示之:丑月:11阳爻,(19阴爻)寅月:13阳爻,(17阴爻)卯月:15阳爻,(15阴爻)辰月:17阳爻,(13阴爻)巳月:16阳爻,(14阴爻)午月:20阳爻,(10阴爻)未月:(19阳爻),11阴爻申月:(17阳爻),13阴爻酉月:(15阳爻),15阴爻戌月:(13阳爻),17阴爻亥月:(12阳爻),18阴爻子月:(12阳爻),18阴爻由上表可看出:自丑月始到午月止,阳爻数基本上呈增长的趋势(唯巳月略有反复);而自未月始到子月止,阴爻数呈上升趋势。

这与一年十二月冷热气候的变化也是基本一致的。

特别是丑月至辰月,其阴阳爻数的分布不仅与十二月气候的变化一致,而且,其阴阳爻数的分布极有规律,如,其阳爻分布分别为11、13、15、17数,以每月增加两个阳爻的速度递增;而与之对应的未月至戌月,其阴爻数的分布也有极强的规律,亦分别为11、13、15、17数,也以每月两个阴爻的速度递增。

亥月与子月相邻,皆为18阴,也可算是对应的。

唯有巳月与午月,一为16阳爻,一为20阳爻,少了一点对称。

但处于对应位置的巳午两月与亥子两月一为36阳爻,一为36阴爻,仍有对称性。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有意的人为排列,孟喜十二月卦气表中阴阳爻数的分布不可能这样有序。

孟喜卦气表中,若将巳月的旅卦与午月的大有卦,或者将巳月的师卦或比卦与午月的井卦相调换,则巳月与午月皆为18阳爻,正同处于对应位置的皆为18阴爻的亥月与子月相对应。

这样自丑月始到午月止的各月阳爻数的分布和自未月始到子月止的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依次为:11—13—15—17—18—18,整个卦气卦序的阴阳爻数的分布更有规律,也更符合自然界一年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变化。

那么卦序的创制者为什么不作这种排列呢?这很可能与卦序的创制者所运用的一些易学的基本原则有关。

如,若将巳月与午月调整为皆为18阳爻,则子月至巳月为86阳爻,94阴爻;而未月至亥月变为94阳爻,86阴爻。

这样上、下半年就各只有4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可能卦气卦序的创制者认为,4数在此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不能以一个爻数的变化或一卦之数的变化代表上、下半年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不能代表每月皆有阴阳气的消长,故不取此数。

当然实际的情况可能要比这更为复杂,即是说卦序的创制者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此处不拟详细探究。

而若将子月的蹇、颐分别与巳月的师、比调换后,则子月至巳月各月阳爻数的分布与午月至亥月各月阴爻数的分布皆顺次为10—11—13—15—17—18。

这一调整同样很有规律,且不影响子月至巳月(十一月至四月)与午月至亥月(五月至十月)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十一月至四月仍为84阳爻,96阴爻;五月至十月仍为96阳爻,84阴爻)。

但它却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上、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尤其是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两个部分的阴阳属性——中孚至井原为89阳,91阴,本属一阳,现在却为91阳,89阴,从一阳变成了一阴,阴阳属性发生了逆变;反之,咸至颐原为91阳,89阴,本属一阴,现在却为89阳,91阴,阴阳属性也发生了逆转。

所以,子月之卦与巳月之卦也是不可以随意互换的。

还有另外的调换方式也能使各月阴阳爻的分布更有规律,但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排序原则,所以,卦气卦序的排列不可能绝对完满。

此处亦不拟详论。

三、六十卦上、下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气候的阴阳往来与消长1.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的阴阳爻分布反映了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往来。

子月至已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情况如下:子月至巳月:上卦39阳/下卦45阳,上卦51阴/下卦45阴。

下卦比上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午月至亥月:上卦51阳/下卦45阳,上卦39阴/下卦45阴。

上卦比下卦多6阳爻,随之亦少6阴爻。

卦气卦序中,分配至十二月的六十卦,共有360爻,其中阳爻180,阴爻180。

若均分至上、下半年中,上、下半年应各占90阳爻、90阴爻。

又均分至上、下卦中,上半年上、下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下半年上、下卦亦应各占45阳爻、45阴爻。

然实际情况是,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与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下卦皆均分了45阳爻、45阴爻,但对于上卦而言,子月至巳月(上半年)却多分配了6个阴爻,少分配了6个阳爻,即上半年的上卦为阴多阳少,反过来,午月至亥月(下半年)的上卦则少分配了6个阴爻,多分配了6个阳爻。

为什么要作如此安排呢?《程氏易传》解泰卦卦辞“小往大来”曰:“‘小’谓阴;‘大’谓阳。

‘往’,往之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

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

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

”(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可见,子月至巳月(上半年)上卦阳少即为下卦阳多,下卦阳多即为阳来,上卦阴多即为阴往,阳来阴往,即为阳气下降于地,阴气上交于天之时,此时正是阴阳和畅,万物生长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