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合集下载

帛书_易传_乾坤之义疏论

帛书_易传_乾坤之义疏论
帛书 易传 乾坤之义疏论
张克宾
摘要 帛书 易传 对乾坤之 义作出 了独特 的阐发 , 在和 今本一 样充分 肯定乾 坤的核 心
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 , 以键川为卦名 , 从宇宙的动态功 能的角度呈 现出乾 坤所统 摄的天 人 之道 。 衷 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 , 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 之义 , 并举证卦爻 辞来阐明 其 刚柔之义 , 尤有进者 , 衷 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 。 帛 书 易 传 最 终 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 发挥为阴阳合德 、 刚柔相 济 、 动静 有时 、 文武兼 施的天 人之学 , 并从 中 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 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 。 不仅如此 , 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 较之今 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 开生面 , 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 蕴 。 关键词 帛书 易传 乾坤 键川 A 文章编号 1002- 2627( 2010) 01- 0026- 08
易传 将卦爻辞与卦爻阴阳刚柔之象相联系 , 我们 只是从 帛书 易传 的阴 阳刚柔 之说出 发 , 用汉宋 的 易 注辅助性地来说明帛书 易传 的阴阳刚柔之论而已。
% 29%
孔子研究
2010 年第 1 期
功业, 文能存保安定, 但如若单一持久地施行其中之一 , 必然导致穷困消亡。 衷 篇云: ∀ 键, 六刚能方, 汤武之德也。 #乾卦就是武的体现, 汤武革命所用的就是武之道。武 , 首先 是指攻伐之事。 玉篇 云 : ∀ 武, 健也。 #天地刚健之德 , 万物刚健之性, 体现于政治统治就 是武。 衷 篇云 : ∀ 川 , 六柔相从顺, 文之至也。 #坤卦就是文的体现, 周文王 ∀ 三分天下有 其二, 以服事殷 # ( 论语 % 泰伯 ) 所体现的就是相顺从的文之道。 论语 % 季氏 : ∀ 远人不 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 # 衷 篇之 ∀ 文 #略同 ∀ 文德 #之文, 与武相对, 是指文治。简 言之, 衷 篇这里的文武也就指常说的文治与武功。 衷 篇对政治上的文武之治从刚柔动静 的角度作了理论说明。 我们知道, 今本 易传 中的 彖传 除一两处提及阴阳外 , 多数是从刚柔的角度解读 卦爻辞之义 , 而 衷 篇对乾坤刚柔的总括性阐述, 在一定意义上正可以视为 彖传 的理 论基础。虽然 衷 篇所言文武之义不见于今本, 但总体来看 , 彖传 和 衷 还应该属于 同一个学说系统。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

《帛书〈xx〉》描述:这就是《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也就是《帛书〈易经〉》八宫的次序。

图片:【原文出处】xx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503【原刊页号】1-10【分类号】B5【分类名】xx哲学与哲学史【作者】xx【复印期号】199603【标题】论《帛书周易》【正文】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

一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bó@①(薄)。

”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相差一个“不”字。

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帛书周易》的卦序是先天卦序,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后天卦序,还有些同志认为是《元包》卦序。

过去我既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先天说,也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后天说,更不同意“《元包》八卦次序和帛书八卦次序相合”说。

因而在《帛书周易校释•前言》第三章中专论《帛书周易》卦序。

并录于下。

帛书卦序不同于通行本卦序。

帛书卦图下体之八卦的顺序同其卦上体八卦的顺序也不相同。

帛书卦下体八卦的顺序是:键一、川二、根三、夺四、赣五、罗六、辰七、suàn@②八。

这是按照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这样一个顺序排列起来的。

其规则是阳阴两两相耦。

列之于下:健川根夺赣xxsuàn@②这些八卦次序和通行本《说卦》上所说的八卦次序完全不同。

通行本《说卦》上所载八卦的顺序大约有以下3种。

①震一、巽二、坎三、离四、艮五、兑六、乾七、坤八。

即:“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xuǎn@③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列之于下:震巽坎离艮兑乾坤②震一、巽二、离三、坤四、兑五、乾六、坎七、艮八。

即:“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列之于下:震巽离坤兑乾坎艮③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近年陆续发现与整理了大量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

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从香港买到一批战国竹简,因在楚地出土,被称为楚竹书,其中的《周易》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包含五十八简,涉及三十四卦,一千八百零六字,其中有三个和文,八个重文和二十五个卦画﹔阜阳汉简《周易》。

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含有《周易》,经文部分有一千一百一十字,涉及五十二卦;熹平石经《周易》。

上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上了熹平石经《周易》的残石,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书法家蔡邕书写,出土残石刻有《家人》至《归妹》共十八卦;敦煌唐写本《周易》是1900 年甘肃敦煌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周易》王弼注写卷,涉及三十三卦内容;唐開成石經《周易》。

唐文宗太和四年命陳珍等用楷書書寫,至開成二年刻成,共六卷。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 涉及《周易》的共计20000余字,分成《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其中帛书《易经》函六十四幅挂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共计四千九百三十个字,学术界称其为帛书《六十四卦》。

通过整理,有一些新的发现,首先,帛书《六十四卦》繁写的「國」字有六处,而上博楚竹书残本出现两处「邦」,说明帛书《六十四卦》有存在避皇帝讳的可能;其次,与帛书《老子》乙本情况相似,帛书《六十四卦》出现一百五十三个简写的「无」,三处繁写的「無」,因而「无」存在和帛书《老子》同樣含義的可能;郭店楚简《老子》和上博楚竹书《易经》的「亡」字,皆通假简写的「无」……本文第一部分为原始图版复原整理(两页)原始图版整理之一原始图版整理之二第二部分为原版释文(一十三页)《周易》存在各种传说,先天八卦本就是无字之图,且抛开伏羲、黄帝之说,经周文王作《易》,孔子作《传》,王弼作《注》,西汉之后,《传》与《易》合为一书,又经宋朱熹之河图、洛书的并入,四柱命理、梅花易数等等,越来越神秘莫测。

《易经》解道看《帛书老子》“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交易思想

《易经》解道看《帛书老子》“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交易思想

《易经》解道看《帛书老子》“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
交易思想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字面意思: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就会向反方向发展,和前文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的呼应。

老子是“守藏室之官”,老子当时手里掌握有国家藏书,所以写的《老子》一书就是讲三易的应用心法,是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也是交易之道。

《易经》:乾为大;坤为小,为远。

《杂卦传》“复,反也”。

坤之落地,地雷复为反。

“筮”出现在比卦“原筮”,乾阳坤阴,水地比就是测算落地的过程要有比较长久的打算,伟大的毛泽东诗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句话里有“天水地雷”这四个卦的变化,道天到道生要知道有落地久远的变化,这样可以理解佛在《金刚经》里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道大如天国佛土,掰开看看不庄严是要有落地邋遢死的推算,你打开30分钟到60分钟看都是开天落地,所以佛说:“一毛端见诸刹”,你要是只看日界面或3日界面那么就是中期波动,如道大的圆转就要几个月的比较久远。

“反转”不是一毛端所能看得清的,而是要看中期趋势如道之大。

从“大”到“反”的圆转,是圣洁的重生。

“远曰反”落地复生会到人间道,可以参解坤卦迵六“其血玄黄,利永贞,以大终也”,从地回到人间道而称“血”。

《说卦传》“震为玄黄”,天玄地黄之阴阳和合,震反生于地而上顶天满盈。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意思:看到上涨阳线,要测算落地或看离地多高,要知道阴阳和合就是会落地的,落地了就比较久远,要等待复生,这就是道的轮动。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涨要有下跌准备,要有打持久战的心,要正等正觉。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闻道国学风欲起易学起落几多秋中华沉浮五千年世人皆醒事自休“卦气”说是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卦气”说中“卦”是指六十四卦,“气”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其所形成的四季节气。

“卦气”说是卦和历法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六十四卦和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的相配。

“卦气”说的内容包括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说、四正卦说和六日七分说等等。

“卦气”说渊源已久,但是直至西汉宣帝后,方因孟喜、京房等人倡导而兴盛,并发展影响至东汉、魏晋及隋唐,后又得到清儒的集辑、整理与疏释。

春秋至秦汉间,《易》学传承不绝。

《汉书·儒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及秦禁学,而《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

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

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

齐即墨成,至城阳相。

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

鲁周霸,吕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宽是田何的得意弟子,当他学成东归时,田何感叹说“易以东矣。

”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

丁宽传易给田王孙,田王孙有三个弟子:施仇,孟喜,梁丘贺。

宣帝时,孟喜起来自称其师田王孙临终传授给他“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但同门师友梁丘贺证为“诈言”,最终“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孟喜生前和焦延寿有交往,所以当孟喜死后,焦延寿的弟子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孟喜的弟子不肯承认。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

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不相与同。

”尽管如此,田何一系确实有“以阴阳说易”的痕迹,关于这一点,刘大钧先生在《“卦气”溯源》一文中已作详细说明:如田何弟子丁宽“从周王孙受古义”,在孟喜时代民间的高相以阴阳治易,“自言受于丁将军”;此外,田何的另一弟子王同,也和阴阳说易有关,其弟子杨何,是太史公司马谈的老师,司马谈言谈间颇重“阴阳”、“八位”、“四时”。

帛书周易导读三

帛书周易导读三

帛书周易导读三第三宫习赣:有复■巂心,亨,行有尚。

初六:习赣,人赣阎,凶。

九二:赣有訦,求少得。

六三:来之赣,赣■且訦。

人于赣阎,勿用。

六四:奠酒,巧■,用缶,人药自牖,终无咎。

九五:赣不盈,塭既平。

无咎。

尚六:系用讳■,亲之于■勒,三岁弗得,凶。

释译:习赣,卦名。

通行本作坎。

有复■巂心,通行本作有孚维心。

坎卦象征重重艰险:像水奔流一样,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内心才能不畏艰险而获得亨通,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

初六:习赣,人赣阎,通行本作习坎,入于坎窞。

置身于重重的艰险困难之中,落入到陷坑的最底下,结果必然是凶险的。

九二:赣有訦,求少得。

通行本作坎有险,求小得。

仍然处在陷坑之中面临危险,虽不能脱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的。

六三:来之赣,赣■且訦。

人于赣阎,通行本作来之坎,坎险且枕。

入于坎窞。

往来进退都处在重重陷坑之间,面临危险难以得到安全,落入陷坑的最底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伏枕以待,不可轻举妄动。

六四:奠酒,巧■,用缶,人药自牖,通行本作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

一樽酒,两簋饭,用瓦缶盛着进献,礼虽然很轻,然而却充满了深厚的情意,正大光明地表示诚信,最终不会发生灾祸。

九五:赣不盈,塭既平,通行本作坎不盈,祗既平。

奔流的水还未溢出陷坑,然而却已和陷坑平齐了,还不会发生灾害。

尚六:系用讳■,亲之于■勒,三岁弗得,通行本作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

被绳索重重地捆绑住,囚放在荆棘丛生的牢狱中,长达三年不能解脱,十分凶险。

襦:有复,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襦于茭,利用恒,无咎。

九二:襦于沙,少有言,冬吉。

九三:襦于泥,致寇至。

六四:襦于血,出自穴。

九五:襦于酒食,贞吉。

尚六:人于穴,有不楚①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释译:襦,卦名。

通行本作需。

有复,通行本作有孚。

需卦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出外远行,渡过宽阔的河流会很顺利。

帛书《周易》:颠覆了两千年的易学乾坤

帛书《周易》:颠覆了两千年的易学乾坤

帛书《周易》:颠覆了两千年的易学乾坤
《周易》有六十四卦,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六十三卦既济,第六十四卦未济。

乾,坤,《周易》卦辞爻辞并无“乾为天、坤为地”之说。

是托名孔子《易传》解说八卦,“乾为天,坤为地”。

《易传,序卦》解释六十四卦卦序,乾为天,坤为地,然后生六十二卦,象征万物,有固定的因果关系: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如八卦: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

关键是,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键(乾),第二卦妇(否),第三卦掾(遁),,,第六十三卦家人,第六十四卦益。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因果关系也就完全不同。

并且,帛书《易传》也不同,无《序卦》篇。

也无通行《易传》的“乾为天,坤为地”之说。

帛书周易,颠覆了两千年的易学乾坤!。

从帛书《易》说到传本《易传》(文:李守力)

从帛书《易》说到传本《易传》(文:李守力)

从帛书《易》说到传本《易传》(文:李守力)一、笔者推测孔子晚年学《易》六年(68岁到73岁),前三年约为《易传》小成时期,即帛书《易》时期。

这一时期的解《易》特色与当时引《诗经》言志略同,解易风格是依文解义、以史说易,几乎不提卦象,这就是为什么帛书《易传》只有传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八卦类象章节的缘故。

帛书《易》六十四卦所以按照《连山易》排序,是基于这种排序规则简单,用这种简单的排序编辑竹简是为了查找方便,而《周易》的卦序排序原理极为复杂。

六篇《易传》产生的时期,孔子尚未研究透鲁大史所藏《易象》,所以虽然帛书《系辞传》已有“观象系辞”和“爻位”理论,《系辞传》本是《彖》《象》的纲领,但帛书解《易》基本没有《彖传》《小象传》以爻象为主和《大象传》以卦象为主的体例。

帛书《系辞》有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而只有“天地之数”章,这是为了与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应,因为“大衍之数”是《周易》筮法,“天地之数”是古《易》筮法(《连山易》)。

二、孔子晚年学《易》的后三年约为《易传》大成时期,即“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巅峰(同时也接近“归道山”了)。

孔子《大象传》、《彖传》、《小象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编入《易传》,其原始资料都来自周公《易象》。

通行本《系辞下传》第九章比帛书少了一个“子曰”和三个“易曰”,这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这透露出孔子依据《易象》编辑《系辞传》的原始痕迹,为《易象》说又增添了新的证据。

这三个“易曰”正是言爻位与爻象的:子曰:知者观其彖辞而说过半矣。

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近也者,谦之谓也。

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

易〕曰:三与五同功异位,其过□□,〔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亓柔危,亓刚朕邪]?(母本竹简串入帛书《衷》)这说明爻位与爻象体例并非后人所创立,乃《易象》原有,是《周易》本有的系辞体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卦气说‛,作为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是易学和历法相结合‚治历明时‛的产物,表现为按照一定规律,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一年中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的相配。

从内容上看,‚卦气说‛包括八卦卦气说、四正卦说、十二消息说和六日七分说等。

此说是象数易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也是两汉易学家借以解说《周易》理论、建立筮法体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卦气说‛渊源久远,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儒认定早在《子夏易传》中实际上就有‚卦气‛思想了。

学术界一般认为,‚卦气说‛的集大成者,是西汉著名易学家孟喜和京房。

1973年底,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12万多字的帛书。

其中,包括6篇易传,计16000多字。

自1992年5月帛书《系辞》的照片和相应的释文公开发表以来,国内外易学专家又陆续对《二三子》、《衷》、《要》、《缪和》、《昭力》等篇作出了释文,并发表了帛书《系辞》、《二三子》的图版照片。

帛书《易传》等一批出土文献的发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从文本上看,帛书《系辞》、《二三子》、《要》、《缪和》、《昭力》、《衷》诸篇,与今本《易传》有较大的差别。

从时间上看,帛书抄写的时间还更早一些。

显然,帛书《易传》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另一种传《易》的本子。

这一史实说明,在汉初,仍存在着不同的传《易》渠道。

因此,研究比较今本《易传》与帛书《易传》二者之差异,对于深化两汉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仅就帛书《易传》《二三子》、《要》、《衷》三篇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做一简要分析与评价,以期研究这一卦气思想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妥之处,求教于方家。

一在帛书《二三子》中,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卦曰:‚履霜,坚冰至。

‛孔子曰:‚此言天时晋戒葆常也。

岁□□□□□□□西南温□□,始于□□□□□□□□□□□之□□□□□□□□□□□□□□□□□□□□□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崩。

‛《衷》篇中,也有: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谓也。

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

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 。

‛《要》篇中,还有: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通览以上三段文字,文中出现的‚天时‛、‚岁‛、‚顺‛、‚四时‛等概念,以及‚东北‛,‚西南‛等方位的表述,应值得我们重视。

‚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古代是以中气一周为一岁的。

关于‚岁‛,考《春秋繁露〃天辩在人》、《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即有‚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阴阳所以成岁‛的界定。

‚岁‛的意义在于中气的运行,它表明‚岁‛必‚顺‛‚天时‛、‚四时‛。

何谓‚顺‛?就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帛书《二三子》中所称‚顺‛者,应该是‚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

因为,‚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既是中气运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空间方位,属于八卦卦位。

正由于以上时间、空间上的特点,才形成了与《二三子》中所描述的某种与天时密切相关的运动。

实际上,战国时代以降,‚以阴阳说易‛十分盛行。

重视天道阴阳消息的学术背景,较容易导致易卦与四时、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知识的结合。

因此,也为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找到了进一步研究和对比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中卦气思想的切入点。

下面,我们不妨首先从分析帛书《衷》篇中的‚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入手,揭示出八卦与八方、四时的内在关系,以此了解八卦卦气说建构的主要内容。

《易传〃说卦》中,有以下论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乎艮。

显然,此说以艮、震、巽、离、坤、兑、乾、坎八卦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和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合,使八经卦在万物生成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时间序列和空间方位的意义,建构了八卦卦气说的基本理论框架。

西汉京房的八卦卦气说、宋代邵雍的后天八卦图均是以此为理论基石的。

在此说的基础上,《易纬〃乾凿度》又进一步以八卦、八方与十二月、十二地支相配,使之更趋完善。

其中有: 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

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

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

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

……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

由此,我们得知,阳气自十二月立春起始形,同时意味着阴气自十二月立春起始失。

故‚艮终始于东北方‛,‚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在后世的传统文献中,我们也找到一些与此有关的证据。

例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

‛此说与《周易集解》引荀爽注《彖传》‚大明终始‛曰:‚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

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相同。

所谓‚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就是‚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因为乾为阳,坎主北而离居南。

所谓‚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就是‚坤起于离而终于坎‛,因为坤为阴,离居南而坎居北。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曰:‚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淮南子〃诠言训》曾有:‚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

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渐)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冰。

‛《逸周书〃周月》也载:‚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中气以著时应。

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

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

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出,‚岁之义,始于东北‛之后,立即就开始‚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

‚雨水‛之前,气当‚立春‛。

在京房卦气说中就有‚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的说法。

也就是说,‚立春‛位在东北,是一年之卦气的开始,这与帛书《衷》篇‚岁之义,始于东北‛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面,‚立秋,位在西南‛,《逸周书〃周月》立秋在‚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之前,正是一岁中气的转折点,从而证明帛书《衷》篇所说的‚岁之义…成于西南‛是可信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对‚岁‛与‚阴阳‛、‚四时‛的关系做出分析。

帛书《要》篇曰: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看来,‚天道‛与‚阴阳‛、‚四时‛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在西汉初,人们往往把‚四时‛、‚冷暖‛归结于‚岁‛。

例如,《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曰:‚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东寒以藏。

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

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种因阴阳变化而成岁中四时变化,完全与‚卦气‛之十二消息的阴阳消长说相符。

按照十二消息卦说,主要是指《泰》、《大壮》、《夬》三卦配春,《乾》、《姤》《遯》三卦配夏,《否》、《观》、《剥》三卦配秋,《坤》、《复》、《临》三卦配冬,故‚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这种天地以阴阳消长相辅成四时而行变化的思想,即是‚卦气‛说的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在汉初的《春秋繁露》、《淮南子》等传统文献中,为什么一直在讲述‚天地‛、‚阴阳‛、‚四时‛、‚岁‛之相‚辅‛相‚成‛关系的缘由了。

很显然,以上《说卦》、《易纬〃乾凿度》以及《春秋繁露》、《淮南子》等一系列传统文献的解释,一方面说明,帛书《易传》与《淮南子》、《春秋繁露》等传统文献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证实,帛书《二三子》、《要》、《衷》篇中含蕴的卦气思想与孟喜、京房的‚卦气说‛是一脉相承的。

二《要》篇中,有下面一段文字: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

吉凶之[门]也。

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

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

故曰产。

道穷焉而产,道□焉。

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巳。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患。

很明显,这里把益卦作为春,损卦作为秋。

这是一段很有价值的资料。

众所周知,孟喜卦气说的核心内容即是以《周易》中坎、震、离、兑四正卦主四方四季。

从方位上看,坎居正北,震居正东,离居正南,兑居正西。

从节气上看,四卦主四季,一卦六爻,四卦二十四爻分主二十四节气。

也就是所谓的‚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

因此,孟喜用阴阳消息变化之理阐明了卦象与四季二十四节气相匹配的根据。

例如,孟喜提出‚坎以阴包阳,故自正北,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固之气消,坎运终焉‛。

即是说,坎卦居正北,其卦象上下皆为坎,坎是上下二阴包一阳,以示阳气微弱而萌动,上升而未通达。

到二月凝固之气消失,坎卦用事结束。

故坎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从十一月到一月三个月中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

同理,震、离、兑三卦分别代表剩余的九个月、十八个节气。

孟喜‚卦气说‛亦称之为‚四正卦气说‛。

不仅如此,孟喜还进一步以筮法中的阴阳老少之数解释四正卦的动静变化。

以《坎》为例,孟喜认为,‚坎中阳爻为七,少阳不变之数‛,以示阳气尚未通达,即‚阳七之静始于坎‛。

可见,孟喜四正卦说既有易象,又有易数,是融象数与历法于一体的。

除此之外,孟喜的‚卦气说‛,还包括十二消息卦说和六日七分说等内容。

按照孟喜‚四正卦气说‛,从易象的角度分析,四正卦配四时,就是四象卦气。

《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

‛僧一行在其所著的《卦议》中也指出:‚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气之应备矣。

‛十分明显,《损》、《益》二卦配春、秋二季,就是典型的四象卦气的例子。

帛书《要》篇《损》、《益》二卦中所说的〖HT〗‚春以授夏之时‛,‚秋以授冬之时‛,〖HT〗应该是四象俱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