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气溯源.刘大钧
世纪大讲堂刘大钧谈周易之象

世纪大讲堂:刘大钧谈周易之象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曾经有过这样一本书,它凌驾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上,被称作是六经之首。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周易》。
虽然说《周易》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根本就无法去考证,而且最初它只是用来占卜、算卦,但是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学者认真地去研究它、学习它。
这其中包括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包括了很多像柳宗元、朱熹这样的大家。
那么《周易》它到底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如今兴起的这种周易热背后有着怎样的根源,在当今这样一个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又重新地去研究《周易》,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先生。
让我们来欢迎刘大钧先生。
您好,刘先生。
您好,您好,来,请坐。
首先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刘大钧先生。
刘大钧简介今年63岁的刘大钧是山东大学唯一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教授,如今已经是中国周易学会会长的刘大钧,1943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受他的外祖父的影响,刘大钧自小对易学颇有悟性。
然而因为家庭的政治原因,成绩优异的刘大钧高考连考三年,却榜上无名,于是成为了一名仓库保管员,一面开始苦心研究周易之学。
七十年代末,刘大钧的一篇论文《读史释易》引起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的注意,不久被破格调入了山东大学哲学系。
此后,他在1987年发起了中国第一届国际《周易》研讨会,大力提倡传统易学研究;并自筹经费创办了《周易研究》杂志,很快就成为中国周易学术圈内的先锋人物。
刚才这段短片当中呢,刘先生,我们看到有一句话描述您是自小就对易学颇有悟性。
那这自小有多小,当时是怎么就会有了这种悟性呢?一开头的时候,我外祖父要让我学的时候,我还不是太想学,他们以后呢就是因为当时呢就是我外祖父为什么要教给我呢,他认为我有悟性,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有哪些悟性。
但是他呢非常希望我学,但当时我不愿意学,最后还是我母亲动员我,才开始学的。
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经传合辑版】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经传合辑版】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刘大钧《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是故易有太极,①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②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颐索隐,铯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③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④《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⑤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注释:①太极:先儒众说不一:虞翻译为“太一”:“太极,太一也。
”(《周易集解》)马融释为“北辰”:“太极,北辰也。
”(《经典释文》)郑玄释为“道”:“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
”(《文选》注)王弼释为“无”:“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周易注》)孔颖达释为“气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周易正义》)朱熹释为“理”:“太极者,其理也。
”(《周易本义》)邵雍释为“无为之本”:“太极,何物也?曰无为之本也。
”(《周易折中》引)郑维嶽释为“乾”:“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极也。
”(同上)徐在汉释为“乾坤”:“同一,乾坤也。
以其一神则谓之太极,以其两化则谓之两仪。
”(同上)崔憬、朱震、毛奇龄、胡渭等人皆认为太极是就筮法而言,蓍策未分、奇耦未形即是太极。
(见《汉上易传》、《仲氏易》、《易图明辨》)案闽监毛本、石经本、岳本“太”皆作“大”,故太、大通,太即大。
极,《说文》训为“栋”,《逸雅》训“栋”为“中”,即指居屋之中,而《广雅释诂》云“极,至也”,“极,高也”,此“至”、“高”皆缘“栋”而生,故“太极”有高大而中和之义。
先天八卦溯源—李守力

李守力:先天八卦溯源一、尚秉和以《焦氏易林》考证先天八卦西汉就存在:《焦氏易诂》卷一“东汉以前之言先天象”:学者谓宋以前无言先天象者,非也。
《左传·闵二年》:“成季之将生,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於父,敬如君所。
‟”杜注不知先天象,只释:“同於父,敬如君。
”於“复”字“所”字,皆不知其所谓,而不释之,犹不失先圣阙疑之旨。
孔疏则不知而强解之,曰:“国人敬之,其敬如君之处所。
”夫乾处西北,离处正南,人敬离,如何与乾之处所相同乎?此不通也。
所者,位也。
复者,复其位也。
言乾为君为父,离变乾,既同於君父。
乾南,离亦南。
更复其君父之位,故人敬离位,亦同於君父之位也。
乾南之象,至明白矣。
又成公十六年,晋与楚战,公筮之,遇《复》。
史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元者,首也。
《左传·哀十一年》“归国于之元”是也。
乾为首、为王,离为目,乾若不在南,阳气射南。
只中离目可矣,胡为射中王首哉?杜注只知离目象,不知乾南象。
故云离受其咎。
岂知射中王首,乾亦受咎也。
卦象失传,左氏尚不能释,焉有於《易》。
左氏以外,释易之书莫古於《乾凿度》,盖《说卦》之亚。
《乾凿度》云:“易者,不易也,变易也。
不易也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
君南面,臣北面。
此其不易也。
变易也者,其气也。
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
此其变易者也。
”夫所谓天上地下,君南臣北,即先天卦位之乾南、坤北也,故曰不易。
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即后天卦位之震春木、离夏火、兑秋金、坎冬水也。
故曰变易。
又云:“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散布用事也。
震生於东方,离长於南方,兑收於西方,坎藏於北方”云云。
可见八卦未散布用事之时,其方位不在此,至为明白矣。
《说卦》之演先天也,亦不明言其方位,以当时人人皆知也。
若後天,则恐人生疑,故明释其义。
乃《说卦》《乾凿度》以为人尽知者,至后汉竟失传矣。
管辂不知先天象生,以後天为不合矣。
【专访】易道广大理数精微——访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

【专访】易道广大理数精微——访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周易》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却甚为难读,而它所具有的卜筮功能,又给这部经典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作为易学研究专家,刘大钧教授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20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本报记者就《周易》的义理与象数、简帛易学文献的学术价值、易学未来的研究热点等问题,采访了刘大钧教授。
1.《周易》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现象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周易》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刘大钧:《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今天学界普遍认同其成书于西周时期,但从考古发现尤其是“数字卦”的研究来看,《周易》卦爻符号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视之为中国远古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印迹。
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er)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所说:“人与其说是‘社会的动物’‘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
”他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人则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自觉意义的符号,并以这些符号创造文化。
《周易》的卦爻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创造,记录着先民对天、地、人的原发性哲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古经虽然成书于西周时期,却扎根远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原发之思。
《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毫无疑问,《周易》是以“象”为表意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与此相类,我们的文字——汉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均不同,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方式来表达意义,它也是一种“象”。
可以说,正是这种“象”的表意方式和思维方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原初特性,开启了它未来的发展途辙。
《中国社会科学报》:《周易》自古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对此,您怎么看?刘大钧:相比而言,《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或“道志”、“道事”,或“道行”、“道和”、“道名分”,其内容体现的仅是“人文化成”的某一方面,而“易以道阴阳”,阴阳说的是宇宙的宏观变化,因此,《周易》体现的是文化的“道”的层面。
易学大家刘大钧儿子,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学大家刘大钧儿子,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刘震,1978年生,山东济南人。
1997~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1~200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4~2007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法大开设的“周易概论”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其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十位教师”。
曾受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孔子学院总部、美国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大学、塔夫茨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开设《周易》专题讲座。
人物采访问:了解到您本硕博都就读于山东大学,请问您对学校有着怎样的印象,又在读书的这十年间见证了山大的那些变化?其实我不止是本硕博在山大读的,我的幼儿园时代就开始于山大的校园,后来成为了当时山大附小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山大就是我生命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说到读书期间山大最大的变化应当就是三校合并,当时的山东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三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山东大学,这也是山东大学120年校史之中的里程碑般的事件吧。
问:我们了解到您本科是在管理学院读的管理科学专业,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研究生阶段转入了哲学专业?在哲社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两个原因吧,第一个是我在生活中很早就跟随我父亲刘大钧先生学习过《周易》。
后来在本科的学习阶段自学了部分相关课程,对哲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大学的时候和我太太相识,她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都对中国哲学感兴趣。
我们两个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了学业上共同的追求,又有了感情上的相濡以沫,最终我们一起考取了山东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
在山东大学求学期间,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例如傅有德老师、傅永军老师、何中华老师、颜炳罡老师、林忠军老师、王新春老师等,还有老一辈的周立升老师、丁原明老师等,周老师在文史楼给我们授课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刘大钧(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主要论文
帛《易》源流蠡测,文史哲,2005年第4期 《今本、帛本、汉唐诸本〈系辞〉异同考》,载《孔子研究》2003年5期 《周易》古义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太一生水》篇管窥,载《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卦气”溯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人物经历
生于1943年1月3日,
刘大均属马。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尤其爱好语文与历史课。1961年高中毕业后连续三年报考山东大 学,都因为家庭有问题而不能如愿。于是他到济南市里拉起板车,干起了临时工。刘大钧的外公看见自己的外孙 名落孙山,心中不忍,于是就指给他一条自学成才的路:研究 “大道之源”的《易经》。自此,刘大钧便白天干 活,晚间攻读《周易》。因为他对外公的卜筮“预测”能力深信不疑,于是便稳住心性,一心研究《周易》,反 复攻读外公的易学书籍,背诵六十四卦及《系辞传》,写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开始,红卫兵把他打成“封资修的残渣余孽”,拉出去游街,还抄了他的家。所有这方面的书籍和读书笔记都被 付之一炬。在这种情况下,他攻读《周易》,也只好转入了“地下”状态。
学术专著
1、《周易概论》 2、《周易古经白话解》 刘大钧3、《周易传文白话解》4、《易传全译》 5、《周易讲座》 6、《纳甲筮法》 7、《纳甲筮法讲座》 8、《今、帛、竹书〈周易〉综考》 9、《周易古经白话解》(英文版) 10、《易经全译》(法文版) 11、《周易折中》
主编论文集
刘大钧现场照1、《大易集要》 2、《大易集述》 3、《大易集义》 4、《大易集说》 5、《大易集奥》 6、《元典哲蕴》 7、《象数易学研究》(一、二、三辑) 8、《大易集成》
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经传合辑版】第三十四卦

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经传合辑版】第三十四卦雷天大壮地位:老阳|人位:老阳|天位:老阴|错卦:风地观|综卦:天山遯|交互卦:泽天夬刘大钧《周易古经白话解》下经:第三十四卦_大壮:雷天大壮(乾下震上)雷天大壮卦辞:$大壮:利贞①。
大壮卦辞注释:①大壮:卦名,有盛大,上进之意,又有伤之意,《彖传》曰:“'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显然解“贞”为正。
大壮卦辞译文:大壮:利于守正。
大壮彖传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④大壮彖辞注释:④此释《大壮》卦卦名及卦辞之义。
壮:《大壮》四阳盛长过中故曰“壮”。
刚以动:《大壮》下乾上震,乾为刚,震为动。
大者正也:是指《大壮》阳大过中而又有正之义。
正,是释《大壮》卦辞“贞”。
大壮彖辞译文:大壮,(阳刚)大而壮。
刚健而动,故称壮。
大壮,“宜于守正”,(阳刚)之大为正。
能正其大,天地之情便可以体现了!大壮象传③雷在天上,大壮。
君子以非礼弗履。
大壮象传注释:此释《大壮》卦卦爻之象。
雷在天上:《大壮》十乾上震,震为雷在上,乾为天在下,故曰“雷在天上”。
非礼弗履:非礼事而不行。
即孔子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履,践行。
大壮象传译文:雷在天上。
《大壮》卦之象。
君子(效此)不履行非礼之事。
大壮初九爻辞:初九:壮于趾,惩凶,有孚②。
大壮初九注释:②壮于趾,征凶,有孚:伤着脚趾,出征有凶。
(但是)有诚信。
壮,伤。
趾,脚趾,帛《易》作“止”。
古趾、止通假。
大壮初九译文:初九:伤着脚趾,出征有凶;但有诚信。
大壮初九象传:“壮于趾”,其“孚”穷也。
大壮初九象传注释:壮于趾:伤了脚趾。
壮,伤。
其孚穷:初九居下,上进而无应,其诚信必穷困。
大壮初九象传译文:“伤了脚趾”,其“诚信”困穷。
大壮九二爻辞:九二:贞吉。
大壮九二译文:九二:守正吉。
大壮九二象传:“九二贞吉”,以中也。
大壮九二象传注释:以中:用中。
中华周易名家协会传播正能量刘大钧:《周易》浅谈

刘大钧:《周易》浅谈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周易》与我平时跟研究生上课太不一样了,也许讲台下有的人研究《周易》已到了很深的程度,而有的人恐怕连《周易》“ABC”都不知道。
我只能是试着讲,讲哪些内容比较适合,我心里也没底,因为讲课就是这样,“深入”不容易,而“浅出”往往更难。
我将今天的题目定为“《周易》浅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挑战。
《周易》简单说,是一部“谈象”的书。
“象”就是“卦象”,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卦象,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卦辞,另外还有三百八十四条爻辞,是对卦象象征意义的解释。
读起来诘屈聱牙,非常难懂。
后人的“注”也非常多,因为年代太久远,原先的“注”读不懂了,就有人为“注”做“注”,所以我们现在读的《周易》,它的注文往往是“注”的“注”的“注”的“注”。
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因为时间久了,当代人都知道的事情,后代人就不知道。
拿“文革”来说,尽管发生在当代,而且是这样大的社会变动,可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很清楚,更何况像《周易》这样久远的书。
另外,后人的“注”中还加入了个人的主张,使得“注”与“注”之间起争执,于是这部书就越发难懂了。
古人逢大事必向神灵卜问吉凶,其方法有龟卜和占筮。
《周易》一书即由占筮而成。
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结果。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易、归藏易皆佚,仅《周易》存世。
“易”字,有“简易”之义;又有“变易”之义。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
“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卦气0溯源刘大钧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0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其源出于先儒古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子夏易传6和5易传6中,均有/卦气0说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5尚书#尧典6中的/析0/因0/夷0/0,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气0说渊源久远。
作者强调,古人经过/仰观0/俯察0,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
关键词易学易学哲学卦气作者刘大钧,1943年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卦气0说是象数易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深入探讨此一学说,可加深对易学、易学哲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精妙底蕴及慧见的理解,意义非常重大,此本文之所由作也。
一、西汉/卦气0考施、孟、梁丘三家居西汉古5易6十三家之首。
5汉书#艺文志6:/5易经6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0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0又云:/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0/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
0可见施、孟、梁丘三家之5易6在西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所谓/施、孟、梁丘0系指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他们同为田王孙弟子。
而田王孙师承丁宽,丁宽乃田何的得意门生。
施、孟、梁丘三家,宣、元时皆立于学官。
考施仇在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于石渠阁/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0(5汉书#儒林传6),可见施氏在当时学界已有着显赫的地位。
故施氏5易6的完成,必当在此之前。
案京氏生于公元前77年,当石渠阁会议时,他已经26岁,据理而推,此时应已受5易6于焦延寿。
而焦氏自称学于孟喜,故孟氏5易6的完成,亦必在此之前。
由梁丘贺、施仇在宣帝时皆立为博士思之,估计三家5易6的完成,当在宣帝即位之初或稍前,约公元前70年左右。
在施、孟、梁丘三家中,以梁丘贺当时最为得宠。
5汉书#儒林传6称:/贺筮有应,繇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
0但那时在学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却是孟喜。
据5汉书#儒林传6载,/博士缺,众人荐喜0即其证。
但因/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0。
此所云孟喜/改师法0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5汉书#儒林传6:/喜好自称誉, #122#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0由于/上信重之0的/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0,于是,孟喜/改师法0遂成千古定案,至今两千余年从来无人怀疑。
孟喜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0,先儒多认定即/卦气0说。
/卦气0说¹首见于5孟氏章句6。
孟氏之书唐时尚存,5新唐书#艺文志6:/孟喜章句十卷。
0故唐人僧一行尚能见之。
据5新唐书#历志6一行解释/卦议0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5易6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
0/据孟氏冬至初中孚用事,,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其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分二至也。
0考5汉书#京房传6云,京房/事梁人焦延寿,,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0。
孟康注此曰:/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分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
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主之气。
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
0由这段对于京房所传/卦气0的介绍及孟康注文看,焦、京之学确为师承孟喜而来。
但5汉书#儒林传6则认定京房/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0就连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也出来呼应此说,当京房以为延寿5易6即孟喜5易6时,他们表示/不肯0,皆曰/非也0。
就这样,京房所传焦氏之学,变成焦氏得于/隐士之说0,而孟氏由田王孙处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0,亦被5汉书#儒林传6结论为孟喜之/诈言0。
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弄清这段易学千古疑案,我们须先考察/卦气0说是否属于田何系统,并由此入手,再溯/卦气0之源。
(1)据5汉书#儒林传6介绍,沛人高相治5易6与费直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0。
丁将军即丁宽,据5汉书#儒林传6记载,丁宽为田何得意门生,除师事田何外,又跟田何的另一弟子周王孙受5周易6古义:/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0,/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拒吴楚,号丁将军,作5易说6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0案,吴、楚反于公元前153年,作5易说6当在此时前后,而高氏所传/专说阴阳灾异0之书,因/其学亡章句0,显然不属/训诂举大谊0的5易说6的内容。
可见/阴阳灾异0说丁宽时已有传授,显然此说属于田何系统。
田王孙为丁宽弟子,因此,田王孙得其师说而授孟喜,当是极为合情入理之事。
(2)如果因5汉书#儒林传6称其为/自言0而使人们仍然心存疑问的话,考5汉书#儒林传6:/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5易传6数篇。
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
0案元光之年系指公元前134)前128年,杨何之学虽然今已难窥其貌,但据5史记#司马迁传6介绍,太史公司马谈曾学5易6于杨何,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0中有一段表达其易学观点的话:/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0张晏注:/八位,八卦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0此说显然与/卦气0说相一致,亦与5礼记#月令6的精神相一致。
因而可推知杨何5易6中有/卦气0说的内容。
案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40)前110年之间,故其从杨何学5易6,当在公元前134年到前128年,杨何/征为太中大夫0时。
(3)西汉有一个重要易学家魏相,因为此人未被列入5儒林传6中,故后人研究汉代易学#123#/卦气0溯源¹本文所言成熟的/卦气0说,详见5新唐书#历志6及清惠栋5易汉学#孟长卿易上下6。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源流时,他往往不被人注意。
据5汉书#魏相传6:/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5易6。
0因魏相迁河南太守时正值丞相车千秋死,而车千秋殁于公元前76年,可知此时已任太守,后又于宣帝即位时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0。
宣帝即位于公元前73年,故其任大司农与御史大夫当在此之后。
魏相在其上表言事中,表达了其易学观:/又数表采5易阴阳6及5明堂月令6奏之。
,,臣闻5易6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
.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
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
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
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
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封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
0由以上所引看,魏相以震司春、离司夏、兑司秋、坎司冬的易学观,显然与/卦气0说完全一致。
案魏相死于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他先后任郡卒史、茂陵令、河南太守,被霍光逮捕下狱后又复为太守,并逐步升至大司农、御史大夫。
如以其寿60岁计,则魏相约当生于公元前120年左右。
5汉志6既称其/少学5易60,则魏相学5易6当在公元前105)前110年左右。
由此可以断定:魏氏所学之5易6,显然早于孟喜。
5汉书#魏相传6既称其学/有师法0,可知在孟喜之前,/卦气0之说早已有人传授。
这是一件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5史记#儒林传6称汉代/要言5易6者,本于杨何之家。
0估计魏相之学为杨何弟子传授。
(4)5汉书#五行志6:/孝武时,夏侯始昌通五经,善推5五行传6,以传族子夏侯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子,其传与刘向同,,于5易6,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也;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也;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也。
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至秋阴常雨,言伤则至春阳常旱也。
0很显然,夏侯始昌的这段文字,说明西汉初年已经有了/卦气0说。
夏侯始昌为西汉大经学家,据5汉书#夏侯始昌传6: /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5齐诗65尚书6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05汉书#夏侯胜传6:/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5尚书6及5洪范五行传6,说灾异。
0可知如上/卦气0文字,属夏侯父子/明于阴阳0、/说灾异0的内容。
据5汉书#夏侯始昌传6:/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
0案5汉书#武帝纪6载,柏梁台灾发生在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显然当时他已极得武帝重视,故疑其受学起码当在公元前130)前140年左右,显然早于孟喜久矣。
由以上四考可知,/卦气0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此说非孟喜之/诈言0,实由田何系统师承先儒古说而来。
正如前述,指责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0为/诈言0的惟一旁证人是/同门梁丘贺0,证言为/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0。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作为第一证人的施仇却并未出来说话,施仇不仅在孟喜这件事上没有出来说话,考5汉书#儒林传6:/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仇问,仇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
0不但如此,更/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0。
由以上寥寥数语,我们不难悟到,/好自称誉0的孟喜在用5易6自保方面,确实不如他的另一位同学施仇。
孟喜可能因其才学过人而声望又高,因此遭到权贵同学的嫉妒,遂借用权力给了他个/改师法0的罪名,并因此而不得为博士,依据中国文人之间相轻相残的传统恶习而思之,这也是毫不足怪的。
那么,京房时,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为什么也不肯承认焦延寿所传之5易6为孟氏学呢?我们知道,汉5易6虽本于田何,但老师在具体传授弟子时往往侧重点各有不同。
考丁宽师从##124田何,并且是田何的得意弟子,但他又/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0,可知他所学的内容,没有他的另一位同学周王孙的5周易6/古义0,故再至雒阳,/复从0而学之,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5汉书#儒林传6中介绍丁宽时,有这样一段话:/作5易说6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宽授同郡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繇是5易6有施、孟、梁丘之学。
0据此,可考定孟氏5易6的内容应是/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0与丁宽的/5易说6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0及5汉志6所载/5易经6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0中有关孟氏5易6的内容,故翟牧、白生从孟喜所学,无非如上内容,其中即便有/卦气0说的内容,亦无非是一般知识,用以解经而已,肯定不包含/易家候阴阳灾变书0的阴阳灾变内容,此书孟喜只传给了焦延寿,兼之孟喜为此而蒙上/改师法0的恶名,故翟牧、白生与之划清界限,不承认焦氏所学的内容为孟喜5易6,这也就毫不足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