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

合集下载

23708851_论孟京卦气说之阴阳流转及其影响

23708851_论孟京卦气说之阴阳流转及其影响


从之”。震为东方,震之初九爻代表二月中节的春分,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夜(阴)均分的时间节


点——春分日。
离之卦画为“☲”,上下两阳爻之间为一阴爻,离为正南方,故曰“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此
时微阴生于地下,阴气偏弱,所以离之初九爻代表五月中节的夏至,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最长,夜
(阴)最短的时间节点——夏至日。
的影响。
* 本文系贵州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王阳明‘良知易’哲学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9GZGX22)阶段性研

究成果。

○○
a 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年 第
b 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四 期
c 刘春雷:《汉易卦气说及其哲学意蕴——以孟喜卦气说为例》,《齐鲁学刊》2013年第5期。

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

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 ;阴


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a


“中孚用事”,即从冬至初侯起,配以中孚卦。一月三十天,正好是筮法中九、六、七、八之数的总
关键词:卦气说 生成 阴阳
作者张春香,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贵州 贵阳 550025)。
汉代易学以象数学派为主流,而汉代象数易学又以孟喜、京房为其开创者。卦气说自先秦发展到
汉代,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或基本学说。对于这一学说,学界多有论述。如刘大钧先生侧重于卦气 说的追根溯源a;王新春先生基于历史的演进之维,侧重于探讨卦气说所透显出的哲理意涵,突显 六十四卦的符号涵摄意义b,二者都主要基于历史与价值层面的学理分析。刘春雷先生同样侧重于研 究孟喜卦气说的哲学意蕴。c梁韦弦先生提出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是于 经无据之妄说,但其启发了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d黄黎星先生从乐律学角度探讨京房的“六十律”与 卦气说之关系。e本文主要从哲学思维方法角度来探讨孟京卦气说的阴阳流转及其对后世思维结构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七讲:孟喜卦气说与魏伯阳的月体纳甲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七讲:孟喜卦气说与魏伯阳的月体纳甲

说明(三)
立夏:夏季的开始。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 炎热。 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说明(二)
四正卦上爻分别所值之仲春二月节惊蜇、仲夏五月 四正卦上爻分别所值之仲春二月节惊蜇、 节芒种、仲秋八月节白露、仲冬十一月节大雪, 节芒种、仲秋八月节白露、仲冬十一月节大雪,即 各为冬、 秋之象转衰趋隐后, 各为冬、春、夏、秋之象转衰趋隐后,最后所及之 范围。因此,四正卦各自所涵摄的, 范围。因此,四正卦各自所涵摄的,乃四时自大显 而衰退、直至终了之象。至于大显之前之象, 而衰退、直至终了之象。至于大显之前之象,则由 四正卦中相关卦之相关爻涵摄。可见,大显之后与 四正卦中相关卦之相关爻涵摄。可见, 之前的四时之显象,各由相关四正卦之六个爻表征。 之前的四时之显象,各由相关四正卦之六个爻表征。
四正卦卦气图
坎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十一月至一月三个月中 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 震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二月至四月三个月中的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六个节气。 离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五月至七月三个月中的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 兑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八月至十月三个月中的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六个节气。
孟喜著作
根据《汉书·艺文志》载,著作有:《孟氏京 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氏》六十六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已亡佚。 《隋书·经籍志》有“《孟氏易》八卷,残 阙”。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 《孟氏章句》一卷。其卦气思想收录在《新 唐书》卷二十七上《历志》三上,僧一行 《卦议》中。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与汉代《易》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四川成都610071)摘要:《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主要从《易林》在汉代齐《易》学派中的特殊性、《周易》经学的文学转换两个方面,对其在汉易发展史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了详细分析,从而有利于对其的正确解读。

关键词:《焦氏易林》;汉易;文学化《焦氏易林》(以下称《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撰的一部《易》学著作,又名《周易变卦》、《大易通变》等。

全书共4096卦,卦辞多为四言韵语。

其思想来源主要源于《周易》,是研究汉代《易》学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

1 齐易学派之奇葩《易林》以“易”为名,其创作初衷首先就是为诠释《易》而作。

它侧重于卜筮验占,故古代学者多视之为术数之末流、《易》学之另类,历代官修目录和私人著述也都基本上将之归入术数或阴阳五行类。

正史中对该书的最早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三•历数类》,其后,新、旧《唐书》均收入“五行类”,《宋史•艺文志》归入“蓍龟类”。

私人著述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入“卜筮类”:“旧见沙随程迥所记,南渡诸人以《易林》筮国事,多奇验。

求之累年,宝庆丁亥始得之莆田。

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所载繇辞。

或时援引古事,间尝筮之,亦验。

”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外篇》“论易林”条:“今焦氏诗既不本之卦爻辞,又不取之卦爻象,虽其变卦次第本文王序卦,而义则无取。

”实际上,《易林》虽由于其特殊的形式和内容,而被前人认为已“不复更及《易》道”(南宋叶适《习学记言》),但并非与《易》完全无关,它是植根于《易》学传统之中的,有其产生的基础。

过去的《易》学研究常常忽视它,提到“汉易”多言孟喜、京房,对《易林》或省略不提,或一笔带过。

近年来此书渐受重视,被视为《易》学奇葩,如民国尚秉和先生认为《易林》不但传经,且文辞字字皆由象生,解决了几千年来无法解释的卦爻辞与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发掘《易林》用象1500余例,由之返观《周易》、《左传》、《国语》等所载卦爻辞,建立了尚氏《易》学体系,著有《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等。

“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

“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

艺术生活ART&LIFE“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622021年第1期(总第219期)N0.1 2021Serial N0.219“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李若愚郑艺鸿(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安徽蚌埤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以移迁古建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在全国属首创。

内容通过 用易经八卦、儒道学说等风水学理论对园区内的生态环境、景观改造和规划布局的成因和功用进行分析,阐述了 风水原理在古今营造手法和意识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应用在主湖心岛建筑聚落场景的形式特征、的人文思想和价 值取向。

关键词:古民居;风水;聚落;易经;八針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2021 ) 01-0062-06引言风水相地之术,古称堪舆,又称青囊,是一种 古老的卜宅之术,是古人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并寻求 理想的居住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术。

在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文化脉络深厚,包含了哲学、天文学、地理 地质学、气候环境学、景观建筑学、易学、儒家学说、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内容,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 科学。

堪輿学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即追求 “天人合一”的儒道哲学思想。

“堪,天道;舆,地 道”,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实践累积的宝贵文化精 髓,从本质上也是通过协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的生态系统。

风水理论注重建筑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不 论是择址还是改造的目的都是使之愈发协调或互补,认为建筑物不能抛弃环境独立存在,这与现代建筑设 计及城市规划的主旨和理念一致。

古老的“天地人合 一”观念与现代的社会生态学都含有可持续发展观。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从选址、规划布局至填山拓 湖无不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一、选址分析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选址于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龙子湖西南区域,主要依托龙子湖畔的生 态环境和水体景观进行营造。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凤阳新书》记载,此处本是一片洼地,由淮河水倒灌至此,成为一片水 域,最后形成湖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

古——经——易——理-“卦气”说初探闻道国学风欲起易学起落几多秋中华沉浮五千年世人皆醒事自休“卦气”说是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卦气”说中“卦”是指六十四卦,“气”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其所形成的四季节气。

“卦气”说是卦和历法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六十四卦和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的相配。

“卦气”说的内容包括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说、四正卦说和六日七分说等等。

“卦气”说渊源已久,但是直至西汉宣帝后,方因孟喜、京房等人倡导而兴盛,并发展影响至东汉、魏晋及隋唐,后又得到清儒的集辑、整理与疏释。

春秋至秦汉间,《易》学传承不绝。

《汉书·儒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及秦禁学,而《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

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

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

齐即墨成,至城阳相。

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

鲁周霸,吕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宽是田何的得意弟子,当他学成东归时,田何感叹说“易以东矣。

”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谊而已”。

丁宽传易给田王孙,田王孙有三个弟子:施仇,孟喜,梁丘贺。

宣帝时,孟喜起来自称其师田王孙临终传授给他“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但同门师友梁丘贺证为“诈言”,最终“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孟喜生前和焦延寿有交往,所以当孟喜死后,焦延寿的弟子京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孟喜的弟子不肯承认。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

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不相与同。

”尽管如此,田何一系确实有“以阴阳说易”的痕迹,关于这一点,刘大钧先生在《“卦气”溯源》一文中已作详细说明:如田何弟子丁宽“从周王孙受古义”,在孟喜时代民间的高相以阴阳治易,“自言受于丁将军”;此外,田何的另一弟子王同,也和阴阳说易有关,其弟子杨何,是太史公司马谈的老师,司马谈言谈间颇重“阴阳”、“八位”、“四时”。

京房易学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

京房易学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流。

人们能常认为,象数派排斥义理,义理派扫落象数,这两派各持一端,势如水火。

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实际上,在各派易学中,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作为形式与内容是统一而不可分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讲义理,不能说离象数形式,讲象数,目的在于阐发义理内容,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各种哲学的基本特征。

如果完全扫落象数专讲义理,这就抹杀了易学的基本特征,等于是取消了易学。

反之,如果完全排斥义理专门从事象数的形式推演,这就把易学变成一个失去灵魂的僵死的躯壳,也不成其为易学。

因此,义理派的特征不在于扫落象数,象数派的特征也不在于排斥义理,这两派的分野,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象数派把形式置于首位,以为义理尽在于象数之中,义理派则置内容于首位,把象数看作是表现义理的一种工具,只要通过象数掌握了义理,可以“得意而忘象”。

至于易学的历史发展为什么会形成这两大派,此消彼长,互相攻驳,则是由于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时代思潮,易学不能不受时代需要与时代思潮的整体影响,服从中国哲学思想总的发展线索而不断地改变形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象数派的易学还是义理派的易学,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丰富了易学的宝库。

我们今天研究这两派的易学,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历史的眼光,立足于易学发展的整体,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去发掘其中的合理的内核,而不能沿袭过去那种狭隘的门户之见,党同代异,站在某一派的立场去反对另一派,重复那些无谓之争。

对于汉代延续数百年的象数派的易学来说,更应该作如是观。

汉易象数之学是直到西汉中期宣帝年间才由孟喜揭开序幕的,到了元帝年间,才由京房真正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孟、京以前,汉初易学大体上是守师法,明故训,主义理,切人事,尝未分化成派。

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曾经指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孟喜卦气说溯源

孟喜卦气说溯源

即田何传人丁宽,儒林传》 《 记载“ 宽至洛阳, 复从周 王孙 受古义 , 周 氏传 ” 这 么 看 来 , 乎 田何 另有 号 , 似
・ 收稿 日期 :0 9—0 2 20 5— 1
作者简介 : 文平( 95一). , 17 男 湖南桃源人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 。
第 3 卷 第 6期 3 20 09年 1 月 1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 ga n esy P i spyadSca Si cs ora o a t U i r t( h o h n oi ce e) Xn n v i lo l n
确 的 以阴阳说灾异 , 且灾 异 与 国政 有着 必 然 的联 并
么孟喜卦气 也不应来 自田王孙 一 系 以至 田何 , 就 也
系。《 礼记 ・ 令 》 :孟 秋 行 冬令 , 阴气 大盛 , 月 有 “ 则
介虫 败 谷 , 兵 乃来 ; 春令 , 戎 行 则其 国乃 旱 , 阳气 复
是说, 儒门易不会传授这样的旁门。但是《 儒林传》 又记载 了高 氏易 , 高相 “ 易与 费公 同时 , 学亦 说 治 其
l3 3
对日: 今兹 鲁多 大丧 , 明年齐 有 乱 , 君将 得诸 侯 而 不 终 。退而告 人 日 : 君失 问。是 阴 阳之事 。 虽 然叔 兴 ”
就 是梁 丘贺据京 房所得 的古筮 法 , 么杨 何 、 至 田 那 上
何 弟子 王同是肯 定传 有 卦 筮古 义 了。 《 书 ・ 禹 汉 张
者 。《 汉书 ・ 林传 》 日 : 喜从 田王孙 受 易 。喜 儒 记 “
好 自称誉 , 得易家候 阴 阳灾 变书 , 诈言 师 田生 且死时

周易概论(5)

周易概论(5)

“图”“书”之学
汉乃至春秋时代的演《易》者,可能存在 着一种“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 坎”的八卦方位变化说。所以说宋人“先 天八卦”的方位,不会是他们自己依据汉 人资料而出,而是先秦时代早有此说。
月体纳甲
“纳甲”法据说京房所作,然而孟喜注《中孚》卦 六四爻之“月既望”,已谓:“十六日 也。”(《张惠言易义别录》卷一)可证其源较古。 此说是否整理先秦时代人们以天体运行,阴阳消 息释《易》的遗说而成?按《彖·蛊》:“‘先甲 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其以 “先甲”“后甲”说“天行”之“终”“始”; 《彖·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其 “天行”又有“盈”“虚”之象——这些话说明 战国人确有以月之盈虚释《易》的资料。
卦气-节气歌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卦气 –六日七分
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初候”“次 候”“末候”。因每个节气为十五天,故 每候主五天。这样,由二十四节气又推衍 出七十二候。再以其余六十卦(即六十四卦 去掉《坎》《震》《离》《兑》四卦)分主 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
爻辰
以《乾》《坤》两卦十二爻与十二辰相值,又与 十二月及五行配合,西汉人早已用之。《汉书·律 历志·上》:“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 也……六月,《坤》之初六……柕之于未……正 月,《乾》之九二,万物棣通,族于寅,木 也;……”又说:“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 吕……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 月……位于丑,在十二月……位于寅,在正 月……位于卯,在二月……位于辰,在三月…… 位于巳,在四月……位于午,在五月……位于未, 在六月……位于申,在七月……位于酉,在八 月……位于戌,在九月……位于亥,在十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上表可看出: 自丑月始至午月止, 阳爻数基 本上呈增长的趋势 $ 唯巳月略有反复 & ; 而自未月 始至子月止,阴爻数呈上升趋势。这与一年十二 月冷热气候的变化也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丑月 至辰月,其阴阳爻数的分布不仅与十二月气候的 变化一致,而且,其阴阳爻数的分布极有规律。 以每月两 如, 其阳爻分布分别为 ## 、 #’ 、 #)、 #( 数, 个阳爻的速度递增。而与之对应的未月至戌月, 其阴爻数的分布也有极强的规律,亦分别为 ## 、 也以每月两个阴爻的速度递增。亥 #’ 、 #)、 #( 数, 月与子月相邻, 皆为 #, 阴, 也可算是对应的。 唯有 巳月与午月, 一为 #* 阳爻, 一为 "+ 阳爻, 少了一 点对称。但处于对应位置的巳午两月与亥子两月 一为 ’* 阴爻, 仍有对称性。可以肯 一为 ’* 阳爻, 定, 如果不是有意的人为排列, 孟喜十二月卦气表 中阴阳爻数的分布不可能这样有序。 孟喜卦气表中,若将巳月的旅卦与午月的大 有卦,或者将巳月的师卦或比卦与午月的井卦相 正同处于对应 调换, 则巳月与午月皆为 #, 阳爻, 这样自 位置的皆为 #, 阴爻的亥月与子月相对应。 丑月始到午月止的各月阳爻数的分布和自未月始 到子月 止的各月 阴爻数 的分布皆 依次为 : ## — #’ —#)—#(—#, —#,,整个卦气卦序的阴阳爻数 的分布更有规律,也更符合自然界一年十二月阴 阳消长的变化。那么卦序的创制者为什么不作这 种排列呢 - 这很可能与卦序的创制者所运用的一 些易学的基本原则有关。如:若将巳月与午月调 整为皆为 #, 阳爻,则子月至巳月为 ,* 阳爻,%! 阴爻; 而未月至亥月变为 %! 阳爻, 这样, ,* 阴爻。 上、 下半年就各只有 ! 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化,
可能卦气卦序的创制者认为, ! 数在此不具有特 殊的意义,既不能以一个爻数的变化或一卦之数 的变化代表上、 下半年阴阳消长的变化, 也不能代 表每月皆有阴阳气的消长, 故不取此数。 当然实际 的情况可能要比这更为复杂,即是说卦序的创制 者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此处不拟详细探究。 而若将子月的蹇、 颐分别与巳月的师、 比调换 后,则子月至巳月各月阳爻数的分布与午月至亥 月 各 月 阴 爻 数 的 分 布 皆 顺 次 为 #+ — ## — #’ — 这一调整同样很有规律, 且不影响子 #) —#(—#,, 月至巳月 $ 十一月至四月 & 与午月至亥月 $ 五月至 十月 & 上、 下半年的阴阳爻总数的分布 $ 十一月至 四月仍为 ,! 阳爻,%* 阴爻;五月至十月仍为 %* 阳爻, 但它却影响了中孚至井与咸至颐 ,! 阴爻 & 。 上、 下半年阴阳爻总数的分布, 尤其是影响了中孚 至井与咸至颐两个部分的阴阳属性—— — 中孚至井 原为 ,% 阳、 本属一阳, 现在却为 %# 阳, %# 阴, ,% 阴, 从一阳变成了一阴, 阴阳属性发生了逆变; 反 之, 咸至颐原为 %# 阳, 本属一阴, 现在却为 ,% 阴, 阴阳属性也发生了逆转。所以, 子月 ,% 阳, %# 阴, 之卦与巳月之卦也是不可以随意互换的。 还有另外的调换方式也能使各月阴阳爻的分 布更有规律, 但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排序原则。 所 以, 卦气卦序的排列不可能绝对完满。 此处亦不拟 详论。
三、 六十卦上、 下卦的阴阳分布反映气 候的阴阳往来与消长
$ 一 & 子月至巳月与午月至亥月的上、 下卦的 阴阳爻分布反映了上、 下两个半年的阴阳往来 子月至巳月: 上卦 ’% 阳 . 下卦 !) 阳, 上卦 )# 阴 . 下卦 !) 阴。 下卦比上卦多 * 阳爻, 随之亦少 * 阴爻。 午月至亥月: 上卦 )# 阳 . 下卦 !) 阳, 上卦 ’% 阴 . 下卦 !) 阴。 上卦比下卦多 * 阳爻, 随之亦少 * 阴爻。 卦气卦序中,分配至十二月的六十卦,共有 其中阳爻 *+ , 阴爻 *+。若均分至上、 下半 ’*+ 爻, 年中, 上、 下半年应各占 *+ 阳爻、 又均分 *+ 阴爻。 至上、 下卦中, 上半年上、 下卦应各占 !) 阳爻、 !) 阴爻;下半年上、下卦亦应各占 !) 阳爻、 !) 阴 爻。 然实际情况是, 子月至巳月 $ 上半年 & 与午月至 亥月 $ 下半年 & 的下卦皆均分了 !) 阳爻、 !) 阴 爻。 但对于上卦而言, 子月至巳月 $ 上半年 & 却多分 少分配了 * 个阳爻, 即上半年的上 配了 * 个阴爻,
中孚 升 渐 解 革 小畜 咸 履 损 贲 困 大过 复 临 泰 大壮 ! 乾 " 遁 否 观 剥 坤 屯 小过 需 豫 旅 大有 鼎 恒 巽 归妹 艮 未济 谦 蒙 随 讼 师 家人 丰 节 萃 无妄 既济 蹇 睽 益 晋 蛊 比 井 涣 同人 大畜 明夷 噬嗑 颐
孟喜卦气中,十二辟卦反映了一年十二月阴 阳的消长变化。这一点,研究孟喜卦气学说的学 者, 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但整个六十四 卦, 除去四正卦震、 兑、 坎、 离配四季, 其余六十卦 是如何反映一年十二月的阴阳消长的,恐怕就很 少有人去问个究竟了。本文的主题正在于对这一 问题做一初步研究,并且欲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 阐明古人所创制的各种卦序, 都不是杂乱无章 的 , 或如有人所说是无序的 - , 而是有象数的规律 蕴含于其中,是以象数的方式来表达古人对自然 之理和人文之理的认识。虽然这种象数不无牵强 附会之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曾经在历史上存 在过并发生过重大作用的,单是这种现象就值得 研究,它作为一种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思维方 式更值得研究。
一、 六十卦的阴阳分布反映上、 下两个 半年的阴阳消长
卦气表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依卦气起中 孚的说法, 上半年自中孚卦起始至井卦, 下半年自 咸卦始至颐卦的排列; 另一种是按月的排列。
!"
!"#$%&#$ ’(")*$+
###################################$
卦气依十二月的排列
自冬至一阳生所在的子月 # 十一月 $ 始, 至立夏阳盛所在的巳月 # 四月 $ 止, 为 %! 阳爻, &* 阴爻, 阴爻比阳爻多 "’ 个; 而自夏至一阴生所在 的午月 # 五月 $ 始, 至立冬阴盛所在的亥月 # 十月 $ 上, 为 &* 阳爻, 阳爻比阴爻多 "’ 个。依 %! 阴爻, 前面探讨的规则,这里实际上是只有 * 个阴爻数 和 * 个阳爻数的变化, 也就是一卦之爻数, 同时也 可体现平均每月都有生一阳、 消一阴, 或长一阴、
哲 学
####$
###################################$ ####$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
" 李尚信 , 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 济南 $*"%"" -
摘要: 古人所创制的各种卦序, 都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象数规律蕴含于其中, 是以象 数的方式来表达古人对自然之理和人文之理的认识的。 关键词: 孟喜卦气; 卦序; 象数规律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卦气起中孚的排列
涣 同人 大畜 明夷 噬嗑
履 损 贲 困 大过
遁 否 观 剥 坤
剥一阳的阴阳或消或长的变化。故这里是以一卦 的阴阳变化或平均每月一个阴爻数和阳爻数的变 化,象征性地体现阳生的子月至巳月与阴生的午 月至亥月一阴一阳的阴阳消长变化。
# 一 $ 中孚至井 # 上半年 $ 与咸至颐 # 下半年 $ 以 阴阳爻数变化象征的阴阳消长 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我们经过统计可以得 下 出: 上半年自中孚至井卦, 有 %& 阳爻、 &" 阴爻; “阳卦多 半年自咸至颐, 有 &" 阳爻、 按照 %& 阴爻。 阴, 阴卦多阳 ” 的思想, 上半年阴爻数比阳爻数多 ’,属阳;反之,下半年阳爻数比阴爻数多 ’,属 阴。 这与上半年本身属阳 # 阳气上升时期 $ , 下半年 本身属阴 # 阴气上升时期 $ 的性质是一致的。
江汉论坛
!""#$ %
!"
两月为单元的阴阳消长变化的情形,是否与大衍 蓍数有内在联系, 可做进一步研究。 孟喜卦气说中的六十卦阴阳爻数的分布,除 依每两月为单元有序变化外,依月为单元的变化 也是较有规律的。可以下表示之:
$ #% 阴爻 & 丑月: ## 阳爻, $ #( 阴爻 & 寅月: #’ 阳爻, $ #) 阴爻 & 卯月: #) 阳爻, $ #’ 阴爻 & 辰月: #( 阳爻, $ #! 阴爻 & 巳月: #* 阳爻, $ #+ 阴爻 & 午月: "+ 阳爻, $ #% 阳爻 & , 未月: ## 阴爻 $ #( 阳爻 & , 申月: #’ 阴爻 $ #) 阳爻 & , 酉月: #) 阴爻 $ #’ 阳爻 & , 戌月: #( 阴爻 $ #" 阳爻 & , 亥月: #, 阴爻 $ #" 阳爻 & , 子月: #, 阴爻
中孚至井: %& 阳爻, &" 阴爻 咸至颐: &" 阳爻, %& 阴爻
二、六十卦的阴阳消长反映十二月气 候的阴阳消长
卦气卦序按卦气起中孚的排列, 规律性不强; 而按月的排列则相当有规律。下面主要以按月的 排列来论述。 丑寅两月, 自屯至泰十卦, 为 ’! 阳爻, +* 阴 爻;卯辰两月,自需至 ! 十卦,为 +’ 阳爻, ’% 阴 爻;巳午两月,自旅至 " 十卦,为 +* 阳爻, ’! 阴 爻; 未申两月, 自鼎至否十卦, 亦为 +* 阳爻, ’! 阴 爻;酉戌两月,自巽至剥十卦,为 +’ 阳爻, ’% 阴 爻; 亥子两月, 自艮至复共十卦, 有 ’! 阳爻, +* 阴 爻。列表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