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矫正技术--三种认知治疗的比较
贝克提出的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贝克提出的五种认知治疗技术介绍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五种认知治疗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这五种认知治疗技术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五种技术1. 问答法(Socratic Questioning)问答法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患者反思和改变错误思维的技术。
治疗师会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患者发现和挑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
这种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寻找其他更加合理的解释。
常用的问题模式包括: - “你有什么证据支持你的想法?” - “这种想法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 “你认为其他人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问答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然而,这也需要治疗师具备良好的引导和倾听能力。
2. 认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认知重建是一种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的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治疗师帮助患者找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或扭曲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重建的步骤包括: 1. 辨认问题思维:患者和治疗师一起分析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明确问题所在。
2. 验证问题思维:治疗师帮助患者找到证据来验证这种错误思维的不准确性。
3. 重建思维方式:患者被鼓励寻找并采用更合理、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替代原有的负面思维。
认知重建是一种需要时间和练习的技术,但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3. 行为实验(Behavioral Experiment)行为实验是一种通过实践来测试和验证患者的负面想法或信念是否准确的技术。
通过让患者亲身体验,他们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到自己的行为和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认知。
行为实验的步骤包括: 1. 设定实验目标: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明确要测试的问题和目标。
2. 设计实验计划: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并明确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3. 进行实验:患者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体验。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认知行为治疗实践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这是指更新版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浪潮在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分开发展时出现。
在 20世纪 80年代,随着认知和行为疗法,也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出现,产生了第二次浪潮。
在 20世纪 90年代的第三浪潮中,出现了一些疗法,比如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正念认知治疗,和辩证行为疗法(DBT)。
第三浪潮的心理疗法相互之间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意识状态。
当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以改变为目的的检验认知概念、思维和信念时,正念技术教来访者要在此时此刻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生理感觉,不做任何评价,也不试图改变,无论有多么强烈。
克拉斯科将第三浪潮的方法概括为功能超过内容,比如,注意消极思想对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不要尝试检验或与某些想法争论,而是学会接受我们内心的体验,从而削弱这种负面影响。
正念教来访者改变与这些想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挑战他们。
消极想法似乎比实际上更强大,因为我们一直在和它们争吵、辩论,沉浸其中,或试图抑制控制它们,远离它们或劝告自己积极思考,这往往是没有什么用的。
我们会变成消极想法的囚犯。
来访者不会一整天都坐在那儿观察他们的想法,就像认知行为治疗来访者,不会一直挑战自己的想法。
而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感受去参加有价值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不能使来访者逃避或从这些想法或感受中抽离出来。
比如一位沮丧的来访者可能决定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尝试着开心起来。
但是却认为“我再也不会变好了”“我好可怜”来访者陷入自己的想法中,开始再次评估自己。
所以他现在做什么呢?你可以仅仅观察你的消极想法。
正视现在,不要试着摆脱这个想法,或者变得愤怒。
你可能会说,“你又来了”你可以欢迎这种想法,也可以邀请这种想法和你一起散步。
当这种消极想法开始唠叨并责备你时,你可以接受。
此时此刻你正在前行,并且接受着你眼前的事实。
似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和第三浪潮的方法是不相容的,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会使来访者和治疗师感到困惑。
解决自闭症十大认知行为疗法

解决自闭症十大认知行为疗法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儿童神经发展障碍,它会对患者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自闭症患者改善他们的认知行为,十大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这些疗法的原理和实施方式,以帮助自闭症患者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1. 社交教育训练社交教育训练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引导自闭症患者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兴趣,并培养友谊。
2. 认知适应训练认知适应训练旨在帮助自闭症患者调整他们对环境的认知方式。
通过识别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行为反应,并解决潜在的问题,患者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降低焦虑情绪。
3. 注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是提高自闭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和注意力转移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焦点练习、认知控制任务等方法,患者能够增强他们对特定任务的专注度和持久力。
4. 认知重组认知重组是通过改变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教授自我评估技巧、认知重塑策略等方法,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绪调节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旨在帮助自闭症患者学会识别和管理他们的情绪。
通过情绪识别练习、情绪调节技巧等方法,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有效地应对各种情绪困扰。
6. 社交技巧训练社交技巧训练是指教授自闭症患者各种社交技巧,包括眼神接触、肢体语言等,在与他人互动时更加自如。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患者能够逐步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
7. 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的目标是帮助自闭症患者更好地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
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和触发因素,患者能够锻炼他们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8. 情景适应训练情景适应训练是指帮助自闭症患者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合,提高他们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方法浏览:21182|更新:2017-10-22 04:327分步阅读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它是根据认知心理学提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遵守认知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咨询师运用一定的治疗方法对来访者进行干预,常用的认知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认知方法、行为方法和情绪方法三类。
工具/原料咨询师和来访者方法/步骤1 认知方法1猜测想法法。
有时候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太强烈,以至于他不能思考与情绪一起出现的想法。
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提出一些可能的想法,让他来决定其中一些想法是否与自己的想法或情绪一致。
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努力推测潜在的思维。
如果来访者坚持说自己没有想法只有情绪,阻碍了他对想法的识别,咨询师可以在他负性情绪非常强烈的时候,对他进行引导,这样有助于来访者对想法的猜测。
2两种标准法。
两种标准就是要求来访者思考,如果将他目前的判断标准应用到别人身上会得到什么结果。
来访者被引导去思考他们对自己采用一个标准,对别人采用另外的标准。
咨询师可以问他们以下的问题:为什么会对自己比对别人要求更加严格?为什么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会采用不同的标准?这些问题有助于来访者认识到什么标准才是最合理的。
3垂直下降法。
垂直下降法是一种了解来访者的潜在想法的有效方法。
对来访者来说,负性的想法有时候会是真的,对不良事件的预测会给来访者带来担心或害怕。
垂直下降就是探索引发这种负性情绪的潜在信念,进而可以削弱担心或害怕的想法。
咨询师将来访者当时的想法写在纸的最上面,然后画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他们的想法背后隐藏的一系列想法或事件,进而获得这些想法所包含的潜在意义。
4重新归因法。
重新归因法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重新探究事情的原因,重新为他们分配责任,减轻来访者对不良结果事件应承担的责任。
因为有时候不良结果的事件本来不是来访者的责任,而来访者却把责任归于自己,进而自责,感到内疚和抑郁。
202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辅导: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202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辅导: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行为治疗流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来源植根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总结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理论)。
3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K.Skinner)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并把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适应行为的矫正上。
70年代,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
显然,社会学习理论已经非常突出认知在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7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贝克(A.Beck)等人的影响,行为治疗模式逐渐重视认知在行为改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把行为和认知的因素结合起来,出现认知行为治疗的取向。
在社会工作领域,史华哲(R.Schwartz)在1982年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进行了总结。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主要涉及行为治疗的三种学习理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和治疗技巧。
1.行为治疗的三种学习理论行为治疗以三种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这三种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在给狗喂食物之前加上中性的刺激――铃声。
经过多次反复之后,一听到铃声,狗就会流唾液。
这个试验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建立的研究。
所谓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就是有关在刺激与无条件反射之间加入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理论。
由于人有语言能力,因此可以建立以语言为基础的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之后,就会使环境发生某种改变,环境改变的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有机体,促使有机体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关操作性条件作用机制建立的理论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

(二)治疗方法
1.建立咨询关系
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对求助者问题进行 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对求助者问题进行 -- 诊断;教育者-- --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及 诊断;教育者--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及 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 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
2. 分 类
(3 ) 问题解决方法 : 包括 D.lzurilla 的行为问 问题解决方法:包括D 题治疗、Mahoney的 个人科学”方法。 题治疗、Mahoney的“个人科学”方法。 病因:不适当的问题解决技能。 病因:不适当的问题解决技能。 治疗: 帮助受试学习问题解决技术、 治疗 : 帮助受试学习问题解决技术 、 设想 不同解决方案、尝试最佳方案, 不同解决方案、尝试最佳方案,以达到解决 问题的目的。 问题的目的。 一心想考上大学→高考落榜→自卑、抑郁。 一心想考上大学→高考落榜→自卑、抑郁。
3.坏人必须受到责备与处罚
4.假如事情非已所愿,则是一种可怕的灾祸 假如事情非已所愿, 5.不快乐是外界环境所致,非个人所能支配 不快乐是外界环境所致, 6 . 危险或可怕的事情必须加以非常的关切 , 危险或可怕的事情必须加以非常的关切, 而且必须时时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而且必须时时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7 . 逃避困难与自我的责任比面对困难与责任 容易。 容易。
①建议——建立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建议——建立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建立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 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 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 ②演示——鼓励示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 演示——鼓励示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 鼓励示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 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这样做 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的目的就是让求助者把“ 的目的就是让求助者把“我”的行为和观念投射到所扮演 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使他能够更为 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 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 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 ③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 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 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 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认知行为疗法之矫正信念的技术

不足:
过于强调正面思考的力量、太肤浅与简化、忽 视当事人的过去的重要性、过于技术导向、不重视 治疗关系,只针对减少症状,并未探索造成困扰的 背后原因、忽略潜意识因素的角色,以及忽略感觉 的角色。
(1)角色扮演方式,在治疗室内展开行为实验
(2)布置家庭作业
具体程序如下: A、来访者表达了一个消极的预测,建议他在一周内验证。
B、商定来访者何时、何地及如何去试验。 治疗师建议作必要的改变使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C、询问来访者,如果实验结果肯定了自己的担心,将如何应对,可以提前 做好准备。
3、理性--情绪角色扮演
(二)作业
● 结合案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原理,找出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中间信 念、核心信念,并对应具体阐述识别、矫正技术。
●琳琳 女 18岁 高三学生
●琳琳从小成绩优异,她爱好广泛,执着较真,凡是认 为对的事情便坚持到底,自觉与大多数人合得来。高 一时与同班同学丹丹成为闺蜜。高二分科她幸运地又 与丹丹同班,但她渐渐发现,丹丹似乎对自己冷淡了 许多,有时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琳琳害怕伤她们间 感情,没敢问丹丹原因,她很苦恼,想让班上同学去 打听原因,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日子久了,她感觉班 上同学都在看她笑话,慢慢地她选择了沉默。就这样, 她们在近乎普通同学的氛围里过完高二生活。
●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 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 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
关啦。 ●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
社工理论——精选推荐

社⼯理论个案服务所运⽤的理念:叙事治疗相信案主是有能⼒的,每个⼈都是他⾃⼰⽣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案主更了解⾃⼰。
只要案主能发现⾃我资源(⾃我特质与宝贝),就能取得⽣命主权,进⽽有能⼒脱离被害者的⾓⾊。
叙事治疗认为,“问题”才是问题,⼈不是问题,⼈与问题是分开的。
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的⼀⽣中,总有⼏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经验。
因此,社⼯把焦点放在“独特结果”的问话上。
任务中⼼取向任务中⼼取向的⼯作模式主要在于认识问题的意义,确认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之转化为案主可以了解和采取⾏动之任务。
纵然案主求助的问题是多⾯性、动态性及复杂纠葛的,社⼯⼯作焦点必须放在协助案主厘清最重要和最能够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能够清楚定义和采取⾏动加以解决的。
任务中⼼取向相当重视案主对问题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社⼯的处理策略就是协助案主⾃决,清楚觉知⾃⼰的问题,并决定⽬标、策略和⾃⼰的⾏动,强调改变的媒介是案主,⽽⾮社⼯。
任务中⼼介⼊模式认为:⼈的⽣活与成长是⼀个不断解决⽣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当⽆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问题。
⼯作员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案主界定任务,指导并⿎励案主完成任务,从⽽帮助案主处理某些⽣活上的任务。
问题是⼯作的⽬标,任务是案主为解决问题⽽需要做的⼯作,是达成解决问题的⼿段。
增能是个⼈在与他⼈利⽤环境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的对⽣活空间的掌控能⼒和⾃信⼼,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以进⼀步帮助个⼈获得更多能⼒的过程。
ABC理论:A是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B是指信念或想法,包括理性或⾮理性的信念;C是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和⾏为反应。
事件与反应的关系并⾮由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是在A与C之间有着B的中介因素,⼈们对反应C表现各异,原因是B的不同所致。
信念对⾏为反应有着重⼤影响,个案主要是由引导案主信念出发,令案主有⾃⼰满意的情感反应。
以⼈为本的理念,链接义⼯资源去帮助案主家⾥搞卫⽣,主要是年前安排⼀次卫⽣扫除,然后案主提出要求每个⽉能帮忙搞卫⽣⼀次,因此想咨询居家养⽼相关政策,如果案主能够申请就可以协助申请,如果条件达不到的话,可能也还是要链接中⼼的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