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解读
饲料学课件 第11章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

第二节 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去毒素
✓ 剔除发霉谷粒 ✓ 筛分 ✓ 水洗法 ✓ 吸附法:添加白陶土、活性炭、沸石等多孔结构的吸附剂,吸附
霉菌毒素。 ✓ 化学去毒:氨和过氧化氢处理 ✓ 微生物去毒:添加专门分解霉菌毒素的微生物,可以起到去毒作
用(Biomin公司有此类商业化产品)。
第二节 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水分含量在12%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0~42℃,都足 以使真菌生长。
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且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 毒;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霉菌毒素也可由 几种霉菌产生。
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还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株经过多代培养 可以完全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产毒能力。
✓ 霉菌毒素能引起心率减慢、呼吸加快、脱毛、腹泻、便血和流 产等,严重时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第二节 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5、饲料防霉和去毒素措施
防霉措施
• 控制湿度:收获后谷物水分一般降至13%以下,玉米12.5%以下, 花生仁8%以下。 • 低温贮藏: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2℃以下,可以有效地控制霉菌繁殖。 • 防止虫咬和鼠害:虫咬和鼠害的谷物容易发霉 • 用惰性气体保存:霉菌多数为需氧菌,所以在密闭容器内保存的谷 物通过充氮或二氧化碳可以不发生霉变 • 添加防霉剂:加工过的饲料极易发霉,通过添加有机酸及其盐类可 以防霉
第二节 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动物食入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饲料,可以发生疾病。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属 ✓ 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细菌(G+)菌,兼性厌氧,在肠道致病, 可引起败血性和急、慢性肠炎型沙门氏菌病。 ✓ 主要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 菌。 ✓ 动物性饲料(鱼粉、肉粉和肉骨粉)最易受沙门氏菌污染
饲料中草酸盐的危害及其预防

添加富含草酸盐 的饲料 、 饲草 时, 补加钙剂 ( 如磷酸 氢钙 、
大部分草酸盐 。对含草酸盐 芡 酸钙或氧氧化钙浸泡处理 。
养殖技术顾 问 2 ". 1 0 0 1 1
也可引起动物中毒。
动物在大擐采食含革酸盐的植物后 2 6小时 即可 出现 中  ̄ 毒症状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 , 呕吐 , 腹痛 , 腹泻 , 反
刍 动 物 出 现 瘤 胃蠕 动 减 少 ; 畜 不 安 , 繁起 立 与 卧倒 , 无 病 频 肌
刍动物只有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 草酸盐时 ( 如饥饿时 ) 由于 , 部分草 酸盐来不及转 化而进人皱 胃并 被动物吸收后才 引起 中 毒。长期 摄人少量草酸盐时 , 胃微生物可逐渐适应 , 瘤 使瘤 胃 分解草酸盐的能力提高。因此 , 引进 的动物 比当地动物对草 新 酸盐敏感 ,动物初次到 富含草酸盐 的草地 放牧时对草酸盐 的 食人 不适应 , 当多次摄入而逐渐适应后 , 可提高对草酸盐 的耐 受力 。但是 反刍动物如果 持续摄人稍高水平 的草酸盐时 , 由于 瘤 胃内容物 p H值 的改变 ( 正常 p 较 H值 升高 , 此可 能与革酸 盐分解 成重碳酸盐 和碳酸盐有 关 ) 及纤维 素的 消化 障碍 ( 草
饲 料 与 种 植
饲 料 中 草 酸 盐 的Fra bibliotek危 害 及 其 一 防 预
李爱 国 ( 黑龙江省林甸县黎明畜牧兽医站 160 ) 630
草 酸及 草酸盐是 广泛 存在 于植 物性 饲料 中的抗营 养 因 关 于草酸盐 的中毒量与致死量 , 一般 较难 确定 。据报道 ,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在一些常用饲料原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这些物质,有的阻碍畜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则是干扰畜禽的正常代谢。
饲料毒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毒力,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
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低于中毒临界水平时方可安全饲用。
相反,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高于中毒临界水平时,则会危害畜禽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中毒和死亡。
因此,了解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成分的性质和特性,对于确保畜禽安全十分重要。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许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着一类叫做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生化结构上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如果它们在胃内不被破坏,则进入小肠后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
这种复合物在小肠内不会被分解,进入大肠后可被微生物降解,或者随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仅阻碍蛋白质的消化,还会使部分饲料蛋白质损失。
经过高温处理(加热到100℃),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在热榨豆饼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到 3.4 g/克,基本上消除这种有毒物质,可以放心饲喂。
致甲状腺肿物质在高产油菜品种的菜子中,芥子苷的含量高达10%~13%。
该物质在饲料或动物体内芥子苷酶的作用下,可产生唑烷硫酮、硫氰酸酯和异氨酸酯等物质。
这类物质通过消化道被畜禽吸收后,可阻碍甲状腺利用血液中的碘离子,使甲状腺素(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合成受阻,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整个机体代谢紊乱。
因此菜子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其饲用价值却受到限制。
目前已广泛应用畜禽菜子饼(粕)解毒添加剂。
经过解毒处理的菜子饼(粕)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可提高到2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
此外,卷心菜和花椰菜等青饲料中,也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但不过量饲喂或短期饲喂不会引起畜禽甲状腺肿现象。
棉子酚棉子饼中含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有毒物质,其中以游离棉酚为主,在棉子饼中的含量范围是0.07%~0.24%。
常见植物性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分析

产品严重污染。芥子碱是菜籽粕中芥子酸和胆碱组成的一类物 质。芥子碱能溶于水 , 易发生非酸催化 的水解反应 , 芥子碱类先
胃肠 胀 气 因子 , 大豆 中所 含的 棉 籽糖 和水 苏糖 。一般 在 豆 分解 成 胆碱 , 肠道 细 菌 的作 用 下生 成 三 甲胺 。如果 食 用 了未脱 指 在 粕 中含量 约 为5% , 苏 糖 含量 较 高 。 动物 体 内肠 道 中缺 乏分 毒的菜籽粕 , 以水 它能强烈地抑制三 甲胺的进一步氧化 , 使其积累在 解这两种糖的酶 , 当其 进 人 大 肠 后 , 肠 道 微 生 物 发 酵 , 生大 畜 禽体 内 , 加 了 蛋 、 、 中三 甲胺 的含 量 而 使 其 出 现 鱼 腥 的 被 产 增 乳 肉 量 二 氧化 碳 、 还 有 少 量 甲烷 , 而 引 起 动 物 肠 道 胀 气 , 导 致 臭 味 。芥 子 碱在 菜 籽 粕 中含 量约 占1 氢 从 并 . ~ . , 菜 籽 粕产 2% 2 3% 是使 腹 痛 、 泻 和腹 鸣 等 。 腹
11 豆粕 中 的抗 营养 因 子 .
1 . 蛋 白酶 抑 制 因子 . 1胰 1
大 豆抗 原 蛋 白的抗 营 养 作用 主 要 为 降低 饲 料蛋 白质 的利 用 率 , 加 内原 蛋 白 的分 泌 , 致 粪 氨 增 加 , 增 导 有些 幼龄 动 物 会 出现 过 敏 反应 , 导 致 仔 猪 肠 道 过 敏 以及 损伤 , 而 引 起腹 泻 , 致 如 进 导
@ 目 杖 一 禽 毋 学 轱占
一7 7
王 金 明 , 丽娟 霍
( 酒泉职业技 术学 院 生物工程 系, 肃 酒泉 7 5 0 ) 甘 3 0 9
摘 要 : 是动物 生产的物质基础 , 饲料 现在 配合饲料 中百 分之九 十以上 的组成成分 为植物性饲 料 。然而植 物性饲 料 中经常会含有
畜禽三种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与消除

亚麻籽 实及饼 粕 中主要 含有 生氰糖苷 和亚麻素 两种有 害物质 。生氰糖 苷主要 是亚麻苦 苷 ,本身无 毒 ,但是 在亚 麻酶 的作用下生 成氢氰 酸 。过量 使用亚麻仁 饼粕 ,其 生成 的氢氰 酸与细胞 色素氧 化酶 中的三价铁离子 结合 ,造 成细 胞缺氧 ,引起 神经与心 血管系统 的功能 障碍 。还可 引起家 禽生长 停滞 、脱 羽 、产 蛋下降甚 至死亡 。亚麻素经水 解后 释放 出 L 一 氨基 一 D 一 脯氨酸 ,与维生 素 B 6 结合 并使其失 去生 物学活 性 ,导致猪 禽发生 维生素 B 6 缺乏症 。此外 ,在亚麻
畜禽三种植物 蛋 白质饲料 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与消 除
周 菊
( 重庆市长寿区菩提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 0 1 2 2 0 )
中图分 类号 :¥ 8 5 8 . 3 文献标志码 :B 文 章编号 :1 0 0 1 — 0 0 8 4 ( 2 0 1 7 ) 0 5 — 0 0 6 1 一 O l
科 植物 中还含有 致敏 因子 、脂 肪氧化 酶 、致 甲状 腺肿 大因
3 . 1 对畜禽的危害
花生饼 粕易 于感染 黄曲霉 ,进而产生 黄 凸霉毒 素 。黄 曲霉 毒素 的毒性 主要是 细胞毒 、致突变 和致癌性 。一般而 言 ,幼 年 畜禽 较 成年 畜 禽敏 感 ,畜禽 中家 禽 与猪 较 为敏 感 ,家禽 中雏 鸭 、雏鸡 最为 敏感 。 中毒 后 的表现 为嗜 睡 、 精 神委靡 、食 欲废 绝 、羽毛脱 落 、步履 不稳 、粪便 带血 。 病理 变化表现 为肝脏肿 大 、纤 维化 、脂 肪浸润 ,脾脏 、肾
性 ,阻碍 了蛋 白质与氨基 酸消化 吸收 ;干扰并破 坏肠上 皮
细胞 的正 常生理 功能 ,引起 营养不 良,畜禽生长发育受 阻, 严重 时导致死亡 。此外 ,红细胞凝集素还 可导致胰腺肥大 、 胰 岛素 降低和胸腺退化。第三 ,皂苷 的危 害。豆科植物 中的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及其制品中,如谷物、豆类、坚果、蔬菜等。
当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及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进行详细介绍。
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致癌性: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质,即“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能增加动物罹患癌症的风险。
2.免疫抑制:黄曲霉毒素会对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动物的免疫能力,使动物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发生疾病。
3.肝损伤:黄曲霉毒素主要在动物体内经肝脏代谢排泄,长期摄入大量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
1.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黄曲霉毒素主要由真菌产生,而真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加强储存管理,防止饲料潮湿霉变,是控制黄曲霉毒素的关键。
2.加工处理: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烘干、蒸汽处理、高温处理等方式进行破坏。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降低或去除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
3.使用有效的防霉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有效的防霉剂,如有机酸、吸附剂等,有助于控制黄曲霉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4.加强监测和检验:定期对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5.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喂量,避免过量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危害不可小觑,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均有不良影响。
要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加强监测和检验,加工处理饲料,合理饲养管理,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风险,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饲料原料中农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

利用。这种技术完全可以用来测定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有 机磷与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残留。乙酰 胆碱酸酶用于农药残 留速测综合指标优于其他酶系, 且能够专一性地被有机磷和 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抑制, 可通过检测被检样品是否使乙酰胆 碱酯酶活性发生变化来快速准确测出样品中农药残 留。该
检测法 已有成型 的仪器 。
饲料原料中几乎没有残留。但是由于市场监管不力 , 仍然有
人使用高毒甚至是剧毒且残留量高的农药, 对饲料安全构成
严重威胁。这些农药的活性成分都是典型的小分子化合物 , 多使用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PC) G 、 H t 来分析。这些
方法准确可靠, 但是周期长、 投资大 、 成本高 、 要求严 , 不符合 生产实践的需要。为了适应大量饲料原料的常规检钡 , 0需要 开发快速检测法, 即使用快速检测法对大量样本进行初步筛 选, 再对初筛 中具有阳性结果的样本进行实验室验证。样本 预处理技术也将得到改进。最后是使用选择性更好的检测 手段, G C I L 、CM 、P CM 等进行测定。 如 L 、P E G SH L —S - 1 11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初筛检测法 . 111 胆碱酯酶或酯酶抑制法。国内外已开发出多种方法 .. 测定食品中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残留。其原理是乙 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作用时, 首先形成一个酶底物 的络合 物, 接着乙酰胆碱上的酰基转移到酶分子上 , 形成乙酰化酯
判定原料中有毒有害物的水平 , 那么就可以通过控制原料的
使用来降低饲料中有毒有 害物质的含量, 使饲料符合安全
要求 。
l 植物性饲料原料
饲料中常用的植物性原料主要 有: 豆粕、 棉籽粕 、 菜籽
粕、 花生饼( 、 粕)玉米、 麸皮 、 次粉、 统糠等。它们中的有毒有
鸡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

鸡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鸡饲料配制常用的棉籽、菜籽粕等天然成分申存在着大量的有毒化合物。
实际生产中,不少养鸡户因配方比例不合理或处理措施不当使鸡中毒,给养鸡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农村养鸡业的发展。
现笔者根据生产实践,介绍饲料中常见天然成分中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预防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饲料中的生氰植物1 生氰植物中的毒害物质生氰植物能在体内合成生氰化合物,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氢氰酸被吸收后,动物机体就会出现中毒反应。
2 预防措施植物中大约有2000多种生氰植物,预防植物氢氰酸的中毒,应掌握植物生育期中有毒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加以合理利用。
例如,亚麻籽饼的去毒方法是经水浸泡后煮熟(煮时将锅盖打开)。
橡胶籽饼去毒方法是通过日晒或烘烤。
豌豆的去毒可采用浸泡、蒸煮、焙炒等方法,使毒蚕豆苷水解形成氢氰酸后遇热挥发而除去。
去毒处理后要检测饲料中氰化物的含量。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氰化物允许量为木薯干中≤100微克/千克,胡麻饼粕中≤350微克/千克,鸡配合饲料中≤50微克/千克。
二棉籽粕中的有毒物质棉籽粕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棉酚和环丙烯类脂肪酸。
1 棉酚的毒害影响棉酚是细胞、血管和神经的毒物,大量棉酚进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炎。
吸收入血液后,能损害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因心脏损害而致的心力衰竭又会引起肺水肿和全身缺氧性变化。
棉酚能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浆和血细胞渗向周围组织,使受害者的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和出血性炎症,以及发生体腔积液。
棉酚的脂溶性使其易积累在神经细胞中,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
棉酚在体内可与许多功能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酶结合,使它们丧失活性。
棉酚与铁结合,可以干扰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棉酚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功能,使动物繁殖能力降低,甚至造成雄性不育。
产蛋鸡饲喂棉籽饼时,其产出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贮存后,蛋黄变成黄绿色或红褐色,有时出现斑点。
棉酚可降低棉籽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植物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牲畜影响巨大。
饲用植物中已知的有毒化学成分或抗营养因子,大致可以分类为:生物碱、甙类、非蛋白氨基酸、毒肽与毒蛋白、酚类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非淀粉多糖、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胃肠胀气因子、抗维生素因子等。
(一)生物碱生物碱(alkaloids )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能和酸结合生成盐。
广泛分布于植物界。
毒性生物碱是植物有毒成分中占很大比例的一类化学成分。
它们对动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
许多生物碱是常用的药物,同时也是重要的毒物。
生物碱种类繁多,具有多种毒性,特别是具有显著的神经系统毒性与细胞毒性。
例如紫云英属植物所含吲哚里西定烷类生物碱—斯旺松宁(swainonine )是一类特殊或强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剂,能使家畜产生甘露糖病。
在植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在植物细胞中,除少数极弱碱性生物碱如秋水仙碱类以外,所有的生物碱都是与酸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常见的酸有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有机酸。
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生物碱在植物体组织各部分都可能存在,但往往集中在某一部分或某一器官。
一般来说,生物碱多存在于植物生长最活跃的部分,如子房、新发育的细胞、根冠、木栓形成层以及受伤组织的邻近细胞中。
其次分布于表皮组织,如叶表皮细胞、毛茸、根毛等。
其它如维管束内的细胞及其周围组织以及乳管中,也都有存在。
(二)甙类甙类(glycosides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其中非糖部分称为甙元或配基(aglycone ),其连接的键称为甙键。
饲料中可能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甙类有氰甙、硫葡萄糖甙和皂甙。
氰甙的毒性氰甙本身不表现毒性,但含有氰甙的植物被动物采食、咀嚼后,植物组织的结构遭到破坏,在有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氰甙经过与共存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HCN )而引起动物中毒。
单胃动物由于胃液呈强酸性,影响与甙共存酶的活性,所以氰甙的水解过程多在小肠进行,中毒症状出现较晚。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可在瘤胃中将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症状出现较早。
氢氰酸急性中毒发病较快,反刍动物在采食 15~30 min 后即可发病,单胃动物多在采食后几小时呈现症状。
主要症状为呼吸快速且困难,呼出苦杏仁味气体,随后全身衰弱无力,行走站立不稳或卧地不起,心率失常。
中毒严重者最后全身阵发性痉挛,瞳孔散大,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氰甙( cyanogenic glycoside)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指一类α-羟腈的甙。
在植物界约有 2000 多种生氰植物。
生氰植物是指能在体内合成生氰化合物,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的植物。
生氰植物在体内合成氰甙的过程为不同的氨基酸可以产生不同的氰甙,饲料中最常见的氰甙有亚麻苦甙( linamarin ),是由 L-缬氨酸形成的,百脉根甙(lotanstralin 是由 L-异亮氨酸形成的,蜀黍甙则是由 L-酪氨酸形成的。
氰甙的水解通常由酶催化进行,在含氰甙的植物中,都存在β-葡萄糖甙酶(β- glucosidase )和羟氰裂解酶 (oxynitrilase 。
在完整的植物体内,氰甙与其水解的酶在空间上是隔离的,即二者存在于植物体同一器官的不同细胞中。
因此,在生活期间的植物体内,氰甙不会受到水解酶的作用,不存在游离的氢氰酸。
只有当植物体完整的细胞受到破坏或死亡后,使氰甙与其水解酶接触时,水解反应才会迅速地进行。
氰甙的脱毒与利用氰甙可溶于水,经酶或稀酸可水解为氢氰酸。
氢氰酸的沸点低(26℃),加热易挥发。
故一般采用水浸泡、加热蒸煮等办法即可脱毒。
磨碎和发酵对去除氢氰酸也有作用。
应用含氰甙的饲料时,应限量饲喂,如木薯块根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一般以 10% 为宜。
也可通过培育低毒品种控制饲料中氰甙的含量。
硫葡萄糖甙种类与含量硫葡萄糖甙(glucosinolate )是一类葡萄糖衍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白花菜科等植物的叶、茎和种子中。
硫葡萄糖甙的一般结构式是:硫葡萄糖甙由上式可以看出,其分子结构是由非糖部分和葡萄糖部分通过硫甙键连接起来的。
其中 R 基团是硫葡萄糖甙的可变部分,随着 R 基团的不同,硫葡萄糖甙的种类和性质也不同。
油菜植株的各部分都含有硫葡萄糖甙,以种子中含量最高,集中在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其它部分较少。
不同器官中含硫葡萄糖甙的顺序为种子>茎>叶>根。
硫葡萄糖甙不同类型油菜种子中,硫葡萄糖甙的含量各不相同。
徐义俊等(1982)对中国油菜品种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品种的硫葡萄糖甙含量在 3%~8% 之间,甘蓝型油菜含量范围为1.10%~8.62 %,白菜型油菜含量范围为0.97%~6.25% ,芥菜型油菜含量范围为2.73%~6.03%。
同样类型中,春油菜硫葡萄糖甙含量都低于冬油菜。
硫葡萄糖甙硫葡萄糖甙的降解在含有硫葡萄糖甙的植物中,都含有与该糖甙共存的酶,称为硫葡萄糖甙酶(glucosinolase或称为芥子酶 (myrosinase。
油菜籽在榨油加工过程中或被动物摄入后,硫葡萄糖甙酶因与硫葡萄糖甙接触而使其水解。
硫葡萄糖甙在硫葡萄糖甙酶的作用下,降解为葡萄糖、硫酸氢根离子及配糖体。
因降解条件不同,配糖体可降解为硫氰酸脂、异硫氰酸脂(isothiocyanate ,ITC )或脱去硫原子形成腈 (nitrile,CN ,某些 R-基团含有羟基的 ITC 可自动环化为噁唑烷硫酮(oxazolidinethione,OZT硫葡萄糖甙硫葡萄糖甙降解产物的毒性硫葡萄糖甙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只是其水解产物才有毒性。
硫氰酸脂、异硫氰酸脂和噁唑烷硫酮可引起甲状腺形态学和功能的变化,例如,异硫氰酸脂和硫氰酸脂中的硫氰离子( SCN -)是与碘离子(I -)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单价阴离子,在血液中含量多时,可与I -竞争,而浓集到甲状腺中去,抑制了甲状腺滤泡浓集碘的能力,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
噁唑烷硫酮的致甲状腺肿大作用与硫氰酸脂不同,它是通过抑制酪氨酸的碘化,使甲状腺生成受阻,同时干扰甲状腺球蛋白的水解,进而影响甲状腺素的释放。
腈主要引起动物肝脏、肾脏肿大和出血。
硫葡萄糖甙在较低的温度及酸性条件下酶解时会有大量的腈生成,大多数腈进入体内后通过代谢迅速析出氰离子(CN -),因而对机体的毒性比 ICT 和 OZT 大得多。
硫葡萄糖甙脱毒及利用培育“双低”油菜品种是解决菜籽饼粕去毒和提高其营养价值的根本途径。
“双低”油菜是指油菜籽中硫葡萄糖甙和芥酸含量均低的品种。
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油菜“双低”化,其饼粕中硫葡萄糖甙含量仅为一般油菜饼粕含量的 1/10 左右。
在中国,“双低”油菜品种的选育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硫葡萄糖甙通过改进制油工艺、饼粕脱毒、控制饲喂量都可控制硫葡萄糖甙降解产物对动物的毒性。
国外研究了在预榨浸出制油以前,先灭活菜籽中芥子酶的新工艺。
我国采用先蒸炒整粒油菜籽使芥子酶灭活,然后再去壳和预榨浸出制油的工艺比较合适。
菜籽饼粕的脱毒方法中以含水乙醇浸出法、化学添加剂处理法较好。
菜籽饼粕的安全限量与菜籽品种、加工方法、饲喂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有关。
一般来说,蛋鸡、种鸡为 5% ,生长鸡、肉鸡为 10%~15% ,母猪、仔猪为 5% ,生长肥育猪为 10%~15% 。
皂甙皂甙由皂甙元(sapogenins )和糖、糖醛酸或其它有机酸组成。
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茎、根、花和果实中。
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照皂甙被水解后生成的皂甙元的化学结构,可将皂甙分为甾体皂甙 (steroidalsaponins 和三萜皂甙(triterpenoid saponins)2大类。
各种饲用植物如苜蓿、油茶籽饼、大豆中的皂甙均为三萜皂甙。
皂甙多具苦味和辛辣味,因而使含皂甙的饲用植物适口性降低。
皂甙一般溶于水,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其水溶液经强烈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皂甙生物活性和毒害作用①降胆固醇作用:皂甙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因而具有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反刍动物摄入皂甙后不会降低血浆及组织中的胆固醇含量,是由于皂甙在瘤胃中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
②溶血作用:皂甙水溶液能使红细胞破裂,故具溶血作用。
一般认为溶血作用与皂甙和红细胞膜中胆固醇的相互作用有关。
将皂甙水溶液注射入血液,低浓度时即产生溶血作用,但皂甙经口摄入时无溶血毒性。
③臌气作用:当反刍动物大量采食新鲜苜蓿时,由于皂甙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在瘤胃中和水形成大量的持久性泡沫夹杂在瘤胃内溶物中。
当泡沫不断增多,阻塞喷门时,使嗳气受阻,致使形成瘤胃臌气。
④毒鱼作用:皂甙对鱼类、软体动物等冷血动物有很强的毒性,致死量每千克体重为100mg 。
(三)非蛋白氨基酸、毒肽和毒蛋白1. 非蛋白氨基酸2. 毒肽和毒蛋白(1)植物红细胞凝集素(2)蛋白酶抑制剂(3)脲酶非蛋白氨基酸饲用植物中,有些氨基酸不是组成一般蛋白质的成分,称为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s)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中不存在这些氨基酸,一旦它们被摄入机体后,由于这些 " 异常" 氨基酸与正常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类似,可成为后者的抗代谢物,从而引起多种类型的毒性作用。
毒肽和毒蛋白植物中天然存在一些肽类化合物,包括一些呈环状结构的多肽。
它们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或强烈的毒性。
通常将这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肽类和蛋白质类化合物分别称为毒肽和毒蛋白。
饲用植物中,影响较大的毒蛋白是植物红细胞凝集素(haemagglutinin )、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TI )和尿酶。
毒肽和毒蛋白之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是一类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的蛋白质。
这种凝集素在作物中普遍存在,尤其多存在于豆科作物种子中。
不同豆科植物种子中的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活性不同,如以大豆的凝集活性按 100% 计,则豌豆为 10% ,蚕豆为 2% ,豇豆和羽扇豆几乎为零。
大豆粉中约含有 3% 的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吸收率,并且可使动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滞,甚至还可呈现其它毒性。
凝集素不耐热,只要对饲料进行充分的热处理,使凝集素灭活或破坏,就不会对动物引起危害。
在常压下蒸汽处理1h ,便可使凝集素完全破坏。
凝集素在湿热处理时较干热处理时容易破坏。
毒肽和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在自然界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剂,其中对动物营养影响最大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
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于大豆、豌豆、菜豆和蚕豆等豆科籽实及其饼粕中。
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抑制生长和引起胰腺肥大。
毒肽和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动物生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抑制肠道中蛋白水解酶对饲料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导致生长减慢或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