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要素的供给

西方经济学要素的供给

劳动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当工资水平提高时,减少劳
动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其收入水平已经达到这样 的高度,以至于闲暇增加带给他们的满足要大于收入增加带给他们 的满足。因而劳动者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
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哪种效应更大则要看工资水平的高低: 在工资水平较低时,替代效应较强,工资的上升会诱使劳动者增 加工作时数;在工资水平较高时,收入效应较强,这时工资上升允 许劳动者减少工作时间而不影响其生活消费水平。 因此,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第三:在出现通货膨胀时,利息率提高有助于抑制通货 膨胀。利息率提高,有助于减少消费,抑制信贷规模, 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四、地租(R)理论
1.土地:(泛指各种自然资源)
特点: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不能再生
地租:
土地使用者对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价格; 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收取的报酬。
利率(i)的决定 i
资本需求曲线D(投资)
D E i0
S
与供给曲线S(储蓄) 相交于E, 决定: 利息率水平为i0, 资本量为K0。
O
K0
K
4、利息的作用:
第一:利息的存在可以鼓励少消费、多储蓄,从而增加 资本 的供给。 第二:利息的存在可以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利息 是使用资本的成本,也反应了它的稀缺程度。在利息率 的作用下,资本借助于市场机制被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 方,以最适当 的数量加以配置。)
级差地租的产生:
P
MC
P
MC’
P
E2
AC’
MC’’
P3
P2
AC’’
E1 E
AC
P1
O
Q
( a)

第三六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第三六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第九章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一、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1.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特点原始的和不可以毁灭的2.相关的几个概念第一、生产服务源泉和生产服务本身前者一般是某一物,后者表现为物的能力或功能的第二、源泉的供给和服务的供给前者是买卖载体(物)后者是买卖物的能力第三、源泉的价格和服务的价格二、土地的供给曲线一个假定;土地所有者就是消费者,既定的土地有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二种用途。

1.效用函数;U=U(Y,q)但是可以简化为U=U(Y),此时自用土地数量与效用均为0。

(用量很少,故为0)则土地供给曲线是一垂线。

注意,与价格R无关。

2.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如图初始状态E和最高(终)收入K0(K1)设土地价格为R0,出租(供给)土地的量=Q-q分析过程;预算线是EK0,……无差异曲线U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原因在于自用土地效用为0,所以总效用只取决于收入);K0为均衡点。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能满足的最大效用)结论;在此点,自用土地数量是0;土地供给数量是Q,并且与土地价格无关。

得到结论的原因在于令土地只有一种用途。

三、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1.土地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结合得到均衡价格。

如下图2.地租的决定地租取决与S与D交点位置。

一般地说,D′曲线会向右移动。

因为:首先,土地稀缺(固定不变);其次,土地产品的价格会不断上升;最后,技术进步提高了边际生产力。

四、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1.租金;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服务价格。

(地租是特殊的租金)2。

准租金;供给数量暂时固定的要素收入。

下图3.经济租金;从全部要素收入中减少一部分要素收入,不会减少该要素的供给量,这部分要素收入叫做经济租金。

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略)一、资本和利息1.资本、(1)资本的特点;数量通过劳动可以改变;(2)生产出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3)是投入要素,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增殖第一个特点与土地和劳动区别开;第2与3个特点与非生产要素区别开。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
水平形状的理由 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即完全不能调整 《通论》研究的是短期,W和P不能调整
三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政策含义
结论: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 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那么国家可以使用增加总需 求的办法来时经济达到充分 就业状态
三 常规总供给曲线
说明
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都是极端情况 一是W和P能够立即进行调整 二是W和P完全不能调整 通常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总供给曲线
一 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
人口、技术水平、资本存量等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 就业量可发生变化,主要涉及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调
整时间的长短
长期
资本存量、人口、技术水平都发生变化 更着重研究人口、技术水平发生改变的后果 宏观中的“长期”更长
二 古典总供给曲线
假设条件
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可以立即调整 当实际工资W/P较高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实际工资 会下降 当实际工资W/P较低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实际工资 上升
l CC越接近AA,表示调节速度 越快
l CC越接近BB,表示调节速度 越慢
四 总结:总供给曲线的分歧
古典学派
认为W和P具有完全伸缩性经济的就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
W具有下降“刚性”,总供给曲线在小于充分就业时向右 上方倾斜,充分就业时垂直
使得产量增加,只会造成 价格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l因此,不宜使用增加总需 求的扩张性政策
三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背景与假设条件
背景:大萧条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
假设: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货币工资也会随之上升,实际工资不变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货币工资不会随之下降,实际工资偏高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ppt 61页)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ppt 61页)

第九章
第39页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工资率上涨的效应 2)收入效应
工资率上涨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 将增加包括闲暇在内的所有商品的购买, 进而劳动的供给将减少。
第九章
第40页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工资率上涨的效应 结论
闲暇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相反 的。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既可带来直接效用也可带来间接 效用。
第一种情况:消费者利用自用时间做家务。 – 或者,由于节省了本来需请他人来做家务 的开支,消费者收入相对增加,从而间接 增加效用。
第九章
第15页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第九章
第31页
价格扩展线和要素供给曲线
Y
w
要素供给曲线
价格扩展线
w2
w2L
w1L w0L
O
l2 l1 l0
第九章
w1
U2
U1 U0
L
w0 lO
L l0 L l1 L l2 L l
第32页
概述
要素供给问题
注意
要素供给曲线不一定总是向右上方倾斜。
要素供给曲线形状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亦即效用函数的特点。 – 不论提供何种要素,由此所得的收入对效 用的影响是一样的。 – 然而,自用资源的性质不同对效用的影响 有较大差异。
第九章
第33页
概述
要素供给问题
注意
要素供给曲线不一定总是向右上方倾斜。
某些资源保留下来即可增加效用,如时间。 某些资源保留下来未必增即效用,即使能够

word庄欣-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精讲班-第1部分 经济学 第5章

word庄欣-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精讲班-第1部分 经济学 第5章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本章考情分析】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合计20151题1分2题4分3题5分20162题2分—2题2分20171题1分1题2分2题3分2018首次机考,多套考卷,情况复杂【本章教材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本节主要考点:1、引致需求和联合需求2、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引致需求(2019年标题变动)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1)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时,其原因在于该生产要素可以使他们生产出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愿意购买的商品。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

我们把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

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这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面包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例如面粉和劳动等)去生产面包。

面包厂商对面粉和劳动等的需求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例题:单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间接的需求,又是一种()。

A.所谓“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B.所谓“高品质”需求C.所谓“吉芬商品”的特异需求D.所谓“不存在价格机制”的需求【答案】A【解析】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派生需求”。

(2)引致需求的概念反映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因此,不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最终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例题:2018年单选】反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是()。

A.引致需求B.联合需求C.复合需求D.有效需求【答案】A【解析】引致需求的概念反映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1)联合需求或称为复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引言劳动、土地和资本是市场经济中的三种重要资源要素。

它们的供给曲线是描述不同价格水平下,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数量关系的一种经济学工具。

本文将详细探讨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经济学中,劳动力是指个体或集体提供给市场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资源。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以工资水平为横轴,劳动力供给数量为纵轴,呈现出的一种关系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通常是正斜率的,即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数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当工资提高时,个体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从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速度会递减,原因是个体对休闲和其他非工作活动的需求也会增加。

劳动的供给曲线还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就业机会和社会政策。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另外,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可能对劳动的供给产生影响,例如提供失业救济金等。

土地的供给曲线土地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和地下的自然资源。

与劳动力相比,土地的供给相对稳定,不会因工资水平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波动。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以租金水平为横轴,土地供给数量为纵轴,呈现出的一种关系曲线。

土地的供给曲线通常是水平的或者稍微上升。

这是因为土地的供给受到其固定数量的限制,不像劳动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扩大供给数量。

在租金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土地供给的数量相对较小。

然而,当租金水平上升时,土地供给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替代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的供给曲线可以受到政府调控和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政府的土地政策、土地用途规划等因素都可能对土地的供给数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地的供给曲线。

资本的供给曲线资本是指企业和个人用于投资和生产的工厂、设备、机器等生产资产。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五章-第十章思维导图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五章-第十章思维导图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引致需求(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边际要素成本和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是完全竞争产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的市场要素需求量,应该是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

但是,当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二)劳动和闲暇(三)劳动的供给原则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

我们把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1)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2)边际收益产品:增加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边际物质产品×收益(3)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4)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5)平均要素成本: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MFC=MRP.(四)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
原始要素的所有者 追求效用最大化
概述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要素供给理论的合理构成 1)基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中间要素的供
给理论。 可以归属于一般产品的供给问题 2)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原始要素的供 给理论。
概述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要素供给问题 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 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 ”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效用最大化条件 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 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
若“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 ”的边际效用,只要将用于要素供给的部分 资源转移到保留自用上去即可增大总效用。 – 减少一单位“要素供给”所损失的效用小 于增加一单位“保留自用“所增加的效用 。
要素供给理论的合理构成 结论
要素供给理论主要考察消费者的要素供给行 为。
概述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特点 消费者拥有的要素数量(简称资源)在一 定时期内总是既定不变的。
消费者只能将其中部分要素提供给市场,其 余留为自用。
概述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U L U Y Y L或 d dU L d dU Y d dY L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特殊形式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消费者面临的要素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是既定要素价格的 接受者。
dY w dL
dUdU dYdU w dL dYdLdY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U Uw l Y
dU dl w dU dY 1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无差异曲线分析)
预算线
YwlwL
效用函数
UU(Y,l)
要素供给原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Y
wL
G* Y*
O
l*
消费者拥有的资源是既 定的,所以,无差异曲 线在右端是有边界的。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要素供给的效用是间接效用
消费者提供要素是为了获得收入,但最终目 的利用收入进行消费。 – 提供生产要素并不能直接获得效用 – 通过收入可以获得效用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一般形式 ΔL=要素供给增量(以劳动为例) ΔY=收入增量,ΔU=效用增量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f U (Y ,l)(Y w l w L )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f YwlwL0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f Uw0
l l
f U0
Y Y
概述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既可带来直接效用也可带来间接 效用。
第一种情况:消费者利用自用时间做家务。 – 或者,由于节省了本来需请他人来做家务 的开支,消费者收入相对增加,从而间接 增加效用。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既可带来直接效用也可带来间接 效用。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的供给方面
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概述 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率的决定 *欧拉定理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概述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 生产者
中间要素的所有者 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二种情况:消费者利用自用时间看电影或 休息。 – 由于直接满足了消费者的娱乐和健康需要 ,所以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既可带来直接效用也可带来间接 效用。
第一种情况本质上与要素供给一样。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自用资源的效用都是直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既可带来直接效用也可带来间接 效用。
第一种情况:消费者利用自用时间做家务。 – 这相当于消费者在做家务的时间里为他人 工作,然后将获得的报酬支付给为其做家 务的人。结果,这部分时间从根本上讲仍 不属于自用资源。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要素供给原则
dU dU w dl dY
dU dl w dU dY 1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L =消费者拥有的单一既定的资源总量
w=资源(要素)的价格 l=消费者自用资源数量
L l=要素供给量 Y=从要素供给中获得的收入=w( Ll )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效用最大化条件 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 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
只要“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不等于“保留 自用”的边际效用,就会发生要素在两种用 途间的转移,然而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 用下,二者最终趋于相等。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效用最大化条件 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 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
若“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大于“保留自用 ”的边际效用,只要将用于保留自用的部分 资源转移到要素供给上去即可增大总效用。 – 减少一单位“保留自用”所损失的效用小 于增加一单位“要素供给”所增加的效用 。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消费者的效用来自两个方面:自用资源和 要素供给的收入。
UU(Y,l)
预算线
(L l) l L ,或 Y w l w L
概述
要素供给原则(边际效用分析)
总结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问题可以表述为: 在约束条件 YwlwL下,使消 费者的效用函数 UU(Y,l)达到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