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司法心理学课件 第十章 过失犯罪心理

司法心理学课件 第十章 过失犯罪心理

内容

第一节 过失犯罪心理的概述 第二节 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Biblioteka 第三节 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第一节 过失犯罪心理的概述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与类型
1、过失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 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 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 犯罪的区分:
相似之处: 两者都预见到行为有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

不同之处: 间接故意犯罪具有有意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态 度,危害结果没有违背犯罪人的意愿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是轻信自己的认识、经验、 技术和能力等能够避免这种结果,抱着侥幸不 会发生的态度,危害结果发生违背了犯罪人的 意愿

陈某女儿赶至现场后即刻将陈某送往医院,经医院抢救无 效被害人死亡
如何判断应当预见?

客观标准: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 预见义务(包括一般预见义务和职业预 见义务)为标准 主观标准:在某种具体的情况下,根据 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如智力、发育、文 化水平、技术熟练程度等)为标准,分 析其预见能力

案例:

某电影放映员与一赶车人拉着电影胶片 到农村放映。时值隆冬,赶车人到达地 点后,即进屋烤火,顺手将电影胶片搬 放在炉火旁。电影放映员没把胶片放好, 就干别的事情去了,结果胶片受热起火, 酿成火灾。
请问: 赶车人有预见义务吗? 电影放映员有预见义务吗?
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

责任感不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心,
过于自信犯罪的心理原因:

违反了注意义务,在紧急情况下出现了 判断失误或措施不力,或应激不当,从 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是指犯罪者在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倾向,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

一、冷漠无情犯罪者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的特征。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及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这种冷漠无情的特征使得犯罪者能够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从而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二、自我中心犯罪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征。

他们往往自认为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人,具有特权和特殊能力。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有着过高的评价,常常觉得自己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受他人的约束。

这种自我中心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和羞愧。

三、缺乏责任感犯罪者常常表现出缺乏责任感的特征。

他们往往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或社会环境。

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外界的原因。

这种缺乏责任感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对犯罪行为不感到内疚,从而更容易再次产生犯罪行为。

四、欺骗行为犯罪者常常表现出欺骗行为的特征。

他们善于伪装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动机,常常通过欺骗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利用谎言和欺骗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同情,从而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这种欺骗行为的特征使得犯罪者能够在社会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动机,从而更加隐蔽和成功地进行犯罪活动。

五、自我满足犯罪者常常表现出自我满足的特征。

他们常常追求刺激和快感,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他们往往对犯罪行为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和渴望。

这种自我满足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很难戒除犯罪行为,往往会重复犯罪,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罪恶感。

六、情绪不稳定犯罪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征。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犯罪过失的种类,是指根据犯罪过失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二分成的犯罪过失的不同门类与称谓。

我国刑法中把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情况来看,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没有认识和预见,意志因素表述为行为人懈怠这么一种心理状态。

所谓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这一客观事实。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第一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及行为本身都没有认识、预见。

如,司机甲通宵玩麻将,第二天早上未休息就匆忙出车。

在行驶途中,因困倦,边开车边打瞌睡,导致汽车偏离轨道,将正在等候公共汽车的一家三口撞死。

在这种情况下,过失行为可以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所以,认定我来并不困难。

第二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但没有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过失行为是有意识实施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正确地认定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以避免定性发生错误。

为了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不能仅仅从没有预见这一个特征去理解,还应当从行为人应当预见这个角度去考虑。

简单的说,行为人必须有预见的义务,这是构成疏忽大意过失的前提之一。

行为人须有预见能力,就是根据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具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能力。

行为当时当地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必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状态。

在此,我们注已经预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区别所在,也是构成过于自信过失的前提和基础。

确定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和认识,刑法上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行为构成犯罪的事实情况,主要是指犯罪的结果事实。

女性犯罪心里分析(有案例)

女性犯罪心里分析(有案例)
女性犯罪
—— 心理分析
导语:
14岁到17岁的女孩,她 们应该是世上最美丽的天 使。可是,有谁能想得到, 在我们的城市,在我们的 身边,有些天使们却浑然 不觉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这并不全是她们的错。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
关重要,这已成为犯罪学Fra bibliotek的共识。残缺的家
庭结构,很容易受到坏
此后,静静每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心理也渐渐扭曲,她想, 如果将这个“未婚夫”杀了,也许他们就不会强迫自己了。 于是,静静趁去“未婚夫”家吃饭的时机,向男方食物里 投放了大量的老鼠药,对方当晚便中毒身亡。公安机关很
快将静静抓捕归案。
2004年,还未满18岁的静静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 徒刑。 湖北首义律师事务王高翔律师:静静与其“未婚夫”尚未 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结婚,没有形成法律认可的婚姻 关系,静静其实完全有权利自主选择自己结婚的对象。如 果其“未婚夫”妨碍静静婚姻自主的权利,静静可以拿起 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由于社会经验及法律常识的缺乏, 静静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孰不知,她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生 命权,自己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生实施抢劫,未果,被交给当地警方。办案民警了解情况后,见 她们年幼,进行了批评教育后将她们释放。
从此,小玲整日处在惊恐中,很怕小阳把这事告诉学校老师和 周围的邻居,让她以后抬不起头。想来想去,她决定让这个小姐妹 “没有机会告诉别人”。2008年9月,小玲趁家中无人时将小阳约 来家里,先在茶水里放了过量的感冒药让她服下,趁她昏昏欲睡时 用绳子勒她。谁知,小玲的绳索还套在小阳的脖子上,小阳突然惊 醒了过来,看见小玲企图杀死自己,便反复恳求小玲放过她。看见 昔日的好友哭成了泪人,小玲决定放手。此时,小玲都没有意识到 自己触犯了法律,觉得小阳没事,这件事就此过去了。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心 理状 态 支配 下 所 实 施 的犯 罪 , 过 失 犯 罪 。而 犯 是
不 意味着 行 为 人 对 危 害 结 果 的发 生 是 一 种 “ 中立 ”
的态 度 , 实 质上看 , 忽大 意过 失 的行为 人是希 望 从 疏
危 害结果 不发 生 的 , 少 可 以说 是 既 不希 望 也 不 放 至
既然行 为人 并没 有预 见 自己的行为 可能 发生 危 害 社会 结果 , 为什 么 能 肯 定其 行 为是 在 意 识 支 配 下 的行 为? 因为人 是具 有 主观 能 动 性 的 , 处 于社 会 又
关 系之 中 , 国家是 社 会 关 系 的 维持 者 , 此 , 家能 因 国 够 要求 人们 按 照一定 的标 准 , 择 和决 定 自己的行 选 为, 并且 以此为 尺度 对 人 们 的行 为 作 出肯 定 或 否定
21 0 2年 9月 第2 5卷 第 3期
山 西 省 政 法 管 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h n iP l is a d L w I si t o d n s a os o r a fS a x oi c n a n t u e fr A mi it tr t t r
评 价 。疏忽 大意 过 失 的行 为人 , 同样 具 有 主 观 能动 性, 国家 要求 行 为人 在 生 产 、 作 、 活 等 方 面 发挥 工 生
的行 为 可能 发生 危 害 社 会 的 结果 , 为 人 之所 以 没 行 有预 见 自己行 为的结 果 , 不是 因为他不 能 预见 , 是 而
我 国《 法 》 十 五 条 规 定 : 应 当预 见 自己 的 刑 第 “
行 为 可能 发生 危 害社 会 的结 果 , 为疏 忽 大 意 而 没 因 有 预见 , 者 已经 预见 而轻 信 能够避 免 , 或 以致 发生 这 种 结果 的 , 过 失 犯 罪 。 简 单 地 说 , 为 人 在 过 失 是 ” 行

过失危险犯的罪过心理分析

过失危险犯的罪过心理分析

事 责任 的根 据在 于其 包括 罪过 部分 和 非 罪过部 分 的犯 罪心理 因故 意违 法 而过 失 导致 重 大
险情 的行 为具有犯 罪化 的 重要性 、 必要 性 和 可行 性
关键 词 : 过 失危险犯 犯 罪 心 理 罪 过 心 理 犯 罪化
风险社 会是 风险刑 法 产生 的基 础 和条件 . 风 险刑 法应 风险社 会之 需而 生 自从 德 国学 者乌 尔 里希 . 贝克 提 出 “ 风 险 社会 ” 的概 念 后 . 德 国刑 法 学界 以乌 尔斯 . 金 德霍伊 泽 尔 、 乌 尔里 希 . 齐 白等 为代 表就 提 出 了风 险刑法 概念 由于现代 社会 风
险增 多 的趋 势和人 们认识 水平 的提高 . 较之 危害 社会 的结 果 实际发 生后惩 罚 犯罪 . 人 们 更寄 望于 危 害 结果 发 生前 发 挥 刑 罚 的预 防功 能 因此 . 适 应社 会 之需 . 刑 事立 法遍设 抽 象危 险犯 和具 体危 险犯 . 其 中也 包 括过 失 危 险 犯 本 文 主要 展 开对 过 失危 险犯 的罪 过心理 进行 分析
4 2
过 失 危 险 犯 的 罪 过 心 理 分 析
① 持 此 观 点 的学 者认 为刑 法 中 “ 危 害 公 共 安全 ” 的表述 就是 危 险犯 的法 律标 志 .② 所 以该 条 规定 是过 失 危 险犯 。 笔 者对 此有 商 榷 意见 . 首先 . 从语 义理 解 上看 . “ 危 害公 共 安全 ”是 一 种危 害 结果 . 而不 是 危 险结果 ; 其次 , 从 立 法惯 例来 看 , 如果 承 认我 国刑事 立法 一般 把 既遂 犯作 为处 罚 的 样本 . 那么 . 就应 当承认 “ 危 害公 共安 全 ” 也就 是 实 害结

论过失犯罪4000字

论过失犯罪4000字

论过失犯罪4000字篇一:浅论过失犯罪[摘要]:在20世纪的刑法学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哪个领域展开了像过失犯一样活跃的议论。

然而,就我们国家来说,虽然近几年来理论界在这一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探讨,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如何准确界定过失与故意疑难。

本文主要是从过失的一些概念等基础问题,来探讨是否能够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效的区分开来。

以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

[关键词]:过失过失犯罪故意故意犯罪无罪过心理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犯罪以故意犯为典型,而处罚过失犯为例外。

但是,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先进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这些技术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致险源,致使过失犯罪的发案率也不断上升。

因此,对如何惩治和防范过失犯罪就显得日益重要。

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对过失犯罪理论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在现实中的操作手段还显得非常稚嫩。

因此,本文即是在借鉴国内的一些文章的基础上,对过失犯罪的基础问题尤其是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一种犯罪类型。

行为人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之心里态度的不同是两者区别的关键。

因此,要准确的界定过失犯罪的概念,首先就必须对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区别进行分析。

对于故意与过失的区别标准而言,“国外刑法理论曾有过认识说、希望说、动机说、盖然性说和容忍说等等诸多见解。

但是由于认识说将过于自信过失纳于故意的范围之内,希望说将间接故意拒之于故意的范围之外,盖然性说中的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难以判断性,因而这几种学说目前已为多说学者所不采;唯有主张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相结合的动机说和容忍说为多数学者所赞同。

目前,中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主张容忍说。

所以,在我国从行为人的认识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就成了具体区分过失和故意的界限的重要手段:在认识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是应认识到而未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已经认识而同时否认了这种认识;在意志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态度。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我爲死去的大學生感到遺憾,也很爲馬加爵感到遺憾。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評論。

身爲犯罪心理學專家卻不能到現場,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現在苦于無法見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沒有辦法得到”。

隨著調查的深入,專家的缺席在某種程度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

這種遺憾不僅是研究意義上的,更是社會意義上的。

■“有遺憾的分析”三天內連殺四人,自己卻聲稱是因爲別人說他打牌作弊而起;殺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學,有人說馬加爵喪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而是個瘋子。

上大學從家裏拿了6000元錢,最困難的時候因爲沒有鞋子穿而沒有去上課,但還是沒有向家裏再要一分錢,靠打零工養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對馬加爵充滿同情。

馬加爵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他是個變態的殺手還是個有著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現在可以看到的資料,我認爲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情緒型犯罪。

”李玫瑾對馬加爵進行了心理分析:馬加爵在家裏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小受到寵愛,學習成績出色,所以會有任性、自我中心等問題;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貧窮、現實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憐的心理特點;進入大學後城鄉巨大落差又導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狹窄的性格特點,而這樣一種性格和同學相處的時候就難免出現一些怪異的行爲。

因爲他性格內向,不肯輕易反映出內心的東西,而周圍的人如果對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視一些,對他的一些表現作出過于簡單的回應,他的行爲就會更爲怪異。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會形成一種仇恨,仇恨的積累導致了最後犯罪行爲的發生。

情緒型犯罪有兩種,一種是激情型的,另一種就是仇恨累積型的。

馬加爵就是第二種。

這種類型有四個特點,一是心理活動的發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而不是因爲一個事件,他所說的因爲打牌只是一個導火線,背後一定有一個不良情緒積累的過程;第二個類特點是,這類犯罪有一個預謀過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這類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確的,不會殺錯,也不會“濫殺無辜”;第三,這類犯罪不會自動停止,因爲預謀時間很長,所以犯罪的時候就一定會做到底;第四,這個類型犯罪人行爲都非常狠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反社会的恶劣心理 品质,是消极的心理品 质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
有强烈的故意犯罪动机
具有反社会的 恶劣心理品质
过失犯罪的偶然性较大, 追求犯罪结果的出现,
外部因素常起重要的引 心理原因和危害结果
发作用
存在必然联系
心理要素结合较松散, 但仍是多种心理因素产 生综合动力作用的结果
心理要素结合紧密、契合
• 案例
• 某甲欲毒杀其妻某乙,在其饭碗中投毒, 某甲明知其妻在吃饭时可能会喂孩子吃饭而毒 死孩子,但某甲毒杀其妻心切,放任可能毒死 其孩子的结果发生。对于某乙,某甲是直接故 意犯罪,而对于孩子,某甲则是间接故意犯罪。
返回
1.1 过失犯罪概述
• 过失犯罪概念
•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发生危害结果。
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 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开始改变
PART
01
Judy hopps
兔子警官,24岁,元气满满,努力上进,非常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 兔子一家是再典型不过的小农家庭,追求多子多孙, 信奉安全稳定,没什么追求。 兔窝镇本身是个世外桃源,275个兄弟姐妹在这里 和平共处。 好在这个镇子的居民都很善良,所以兔子警官的心 理也很健康。不过,能跳出老一辈的观念成为第一 名毕业的警官
• 概念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罪。
• 案例
•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 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 乙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杀人罪。
返回
间接故意
• 概念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行为发生。
2
骆驼为什么 有三个驼峰?
它犯罪了吗?
发现羊副市长是幕后主使,用藏 红花弹打中食肉动物并关起来, 再引导朱迪找到动物们,造成食 肉动物有发狂危险的假象,市长 隐瞒事实。
市长为什么要隐瞒真相
市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PART
01
如果你是市长,你会如何处理?
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相 同性质的案件发生吗?
过失犯罪 的概念与 类型
Nick wilde
狐狸小时候想参加童子军,他妈妈要攒很久的 钱才能给他买一套制服。 狐狸12岁就到街上混了,主要业务是卖爪爪冰 棍,受过的教育估计也比较有限。 爪爪冰棍的成本是15块,为了把这个钱省下来, 他和搭档穷尽坑蒙手段。 最后分赃的时候,他给了搭档耳廓狐四十块钱, 真真正正的零成本小生意啊…
客观的 偶然因素
乏注意不、漫良不动消经机极心与意的志心理状

心理

品质
意识层 意识阈
无意识层
实施犯罪行为,产生危害结果
1.5影响过失犯罪 的因素
1.5.1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
• 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是?
• 疏忽大意过失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
珠 江 边 的 惨 案
1.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相同点: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皆受犯罪心理的支配; ₤具有罪过。
差异
▪ (1)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 (2)心理状态不同
• 过失犯罪:对结果发生持否定态度,对已经发 生的 危害结果,多数人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 故意犯罪: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 (3)心理机制不同
心理根据
过失犯罪心理 故意犯罪心理
个性心理缺陷
存在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心理动力 心理品质
心理原因 心理结构形式 心理结构成分
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 犯罪动机和目的
过失犯罪与 故意犯罪心 理和行为上 的异同
影响过失犯罪 的主体内、外
诸因素
CONTENTS
过失犯罪的心 理机制、过失 犯罪的动机问 题
• 故意犯罪 • 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 概念
•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 成的犯罪。
• 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
两种过失
• 疏忽大意过失
• 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绝大多数人
预见
行为人的 智力、发育、 文化水平、 技术熟练度等
PART 过失犯罪的类型
02
I know you'll never forgive me. And I don't blame you. I wouldn't forgive me either. I was ignorant and irresponsible and small-minded. But predators shouldn't suffer because of my mistakes. And after we're done, you can hate me, and that'll be fine, because I was aபைடு நூலகம்horrible friend, and I hurt you. And you can walk away knowing you were right all along.
过于自信过失
• 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虽有预见,由于过于自信 而仍实施该行为。
会撞人吧!?
飙车真爽!
没事,我技术好着呢!
PART 过失犯罪的类型
01

张某、王某、纪某三人均系油漆工。1989年7月9日为某工厂车间地
板刷油漆,中午休息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说完纪 某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
• 心理状态层次
•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 概念
• 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 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 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意识、态度、意志、注意、思维、判断、错觉、记忆、 情绪及无意识因素等
消极心理因素
1.4.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图
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 对侵害对象和自己的行为
素是“不注意”
是极为注意,谨慎小心
1.3 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个性的消极品质和心理缺陷
偶 然 性
必 然 性
三个层次
• 心理品质层次
• 骄傲逞能、判断错误、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官僚 主义、特权思想、自私自利等。
• 动机与意志层次
•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相脱节; • 个人获利的不良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