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与思辨
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辨析

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辨析近年来,科学哲学一直是学术界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思辨与实证,作为两种科学论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科学哲学观点。
本文将对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进行辨析,并探讨两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思辨,源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考方式,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思维。
它指的是通过推理和假设等手段,在没有观察或实验支持的情况下,从概念层面上进行的推断和论证。
思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理论构建和问题的启发方面。
通过思辨,科学家可以提出新的理论或假设,进一步引发实验验证或观察研究,推动科学发展。
实证,是指从实际观察、测量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重视直接观测事实和数据的积累,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有效的证据进行论证。
实证主义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强调基于具体实证的科学验证。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基于事实和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法或演绎法进行推理和验证。
传统上,思辨和实证被认为是两种相互矛盾的科学哲学观点。
思辨更注重理论构建,强调思维和逻辑的合理性;实证主义则更注重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获得,追求具体的实证结果。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复杂性的增加,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思辨和实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的。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思辨和实证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思辨与实证相辅相成。
思辨启发了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进而引导实证研究的方向。
实证数据的积累和观察结果则为思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验证结果。
思辨和实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类似于“蛋”和“鸡”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例如,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思辨与实证的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
量子力学在上世纪初由普朗克、玻尔等科学家提出,并通过思辨构建了理论框架。
然而,数十年的实证研究才逐渐证实了量子力学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并在实验数据的支持下得到广泛应用。
感悟、思辨与实证

个宇 宙 , 同此 心 , 同此 理 。我 人 心 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经验 的审视 , 来达 到 对 于共 同的 人 性 和事 理 的
体验 与 直 觉不 可 分 ,直 觉 是
在体验 中的直觉 ,体验是在直觉 下的体验 。 因此 , 它既关系到价值
世界 , 是一种“ ”即所谓“ 又 知 , 体
动, 在汉语 中带有“ 以身体 之 , 以
心 验之 ” 亲历性 含义 , 验 着就 的 体
是生活着 。 通过体验 , 的一切外 人
在现 实成 了 自身生命 活 动的 现 实。 体验除了其本体论意义, 还有 其认识论意义。但体验作为一种 认识主要是一种价值性认识 , 它 所指 向的并不是事实世界 ,而是 价值或意义世界 。 体验 , 就是把 自 己置于价值生活之 中,自己去体
把握 。人们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 生活着 , 就意味着人们 总是 在 这 有意无意地观察 、 感受和领悟着 , 在“ 以身体之 , 以心验之”并进而 ; 时常会有感同身受 , 既而 如梦 初 醒、 恍然大悟 。人类生活确有 共 通性 的一面 , 因此才有普世伦 理
的存 在 。
会” “ 、体知 ”“ 、体察”但体验更具 , 有情感色彩 , 与人的情感心理 、 情 感活动 、情感态度 以及评价有直 接关系。体验是心灵的 自我 “ 感 受”但又不完全是感性的。一个 , 经验 系统 贫乏 的心 灵 只能是 肤
我们每个人 都生活在 一个独 特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带 有主观 经验的 、 只为 自己所 知的世界 。当 然 ,我们可 以把 这些经验 告诉其 他人 ,和别人一 道分享我 们的感
实证研究可 以为我们揭 示事 物之间 的相关 ,但对 于 “ 何以相 关 ”的解释 却需要在我们 的理论 框架 中作 出。比如 , 计发现“ 统 吸 烟与肺癌” 之间存在着 密切关系 , 于是人们得 出了“ 吸烟导致肺癌 ” 的结论 。其实 , 是不是也存在这样
辩证法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编辑本段简介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δνaλεxειx╰(η廹xyη),意谓进行谈话的艺术,由δνaλ廹yζμxι(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
而其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为马克思从《逻辑学》中所提炼出,这个三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编辑本段演变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辩证法概念公元前 6世纪,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一些哲学家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进行了争论,产生了辩论的方法。
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认为存在是"不动的","只有唯一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如果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会陷入矛盾,承认"多"的存在,就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
为此他作了"飞矢不动"的论证,把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加以割裂,夸大运动的间断性,否认运动的不间断性,从而否认了运动。
但这一论证在客观上却接触到了运动本身所包含的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原则上假设了空间与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芝诺的其他论证,也采用类似的方法。
他的论辩方法也就是最初意义的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思辨与实证的统一专题三解答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对于事物
运动源泉和动力的天才
猜测:“互相排斥的东
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
赫拉克利特
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70年
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如季节交替永无休止
生 命 的 运 动
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学生的过度解读
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进一 步发展了他的变的哲学。老师说,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进一 步说,连一次也不能。这样,克拉底 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把老师 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 对主义的诡辩论。如果没有相对静止,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 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 界将成为混沌一团。
那人想了想,道:“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便 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时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你真是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 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怀疑,质疑,否定,批判,是一切学 问、知识的前提!
苏格拉底把古代“辩证法”从主观的、感觉 式的运用中解脱出来,成为理性的哲学思维方法。 他在对话中揭露矛盾,不是为了加强自己论证的 力量而战胜对方,而是要通过矛盾的揭露而找出 “一致同意的论点”,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原则 性问题”,再去发现新的矛盾,一步步向前推进, 最后达到永恒的真理。
我自知,我无知
苏格拉底闻讯大惊,认为不可能,为了反驳神谕, 访问了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 手工艺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 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
于是他明白了:同样是无知,他们以不知为知,我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的确比他们智慧。 由此进一步悟到,神谕的意思其实是说:真正的智慧 是属于神的,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人之中,唯有像 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是智慧的。苏格拉 底只想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 智慧的起点。
实证与思辨

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能力。
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
这是因为思辨方法在其它方法之前,以欧氏几何为例,首先是定义其次是公设公理,那么这些内容就是先于经验也先于逻辑。
从定义、公设、公理再推出定理、继而得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就需要逻辑了。
所以思辨方法在一段时间很受推崇,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实验方法推上王座②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
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
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思辨与实证有机结合修辞学研究方向之一——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读后

第26卷第3期2009年6月黄石理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U A N G SH l INS唧rr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V01.26N o.3J uI L2009“思辨",C声77t与“实证"有机结合:修辞学研究方向之一——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读后罗积勇1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张秋娥2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在研究方法、语料搜集、理论观点等方面多有创新,其理论研究(“务虚”)中的“务实”风范值得学界重视,即该书所显示出来的“思辨”和“实证”有机结合的研究路径,难能可贵。
[关键词]《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思辨;实证;修辞理论[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3—0029—04 T he O r gani c C om bi na t i on of Theor et i cal St udy andE m pi r i cal S t udy:O ne of R het or i c St udy D i r e c t i onsm A R eview ofZhang Chunquan's’’St udy O R Recept i on Ps ychol ogy and Rhet ori c Expressi on’’L U O Ji yon91zH A N G Q i ou'ez(1.Col l ege of C hi nese L a ngua ge,W uha n U ni ver si t y,W uhan H ubei430072;2.School of C hi nese Language and Li ter at ure,A ny姐g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A n yang H en an455002)[A bs t r act]A f t er r e adi n g”S t ud y O n R ec ept i on P s ych ol og y and R het or i c E xpr essi on”w r i t t en by孤Chunquan,w e c a n f ind t hat t hi s w or k i nn ovat es f r om var i ou s aspe ct s:r esear ch m e t hod,dat a col l ec t i on,and t he t heor y vi ew poi nt,et e.A s t o t he s tyl e of i t s t heo r et i cal s t udi es,i t§not pur e”i deol ogi ca l”but”pr act i cal”,and i t i s w or t hy of m or e at—t ent i on i n t he ac ad em i c ci rcl es t he st ud y ap pr oac h c om bi ni ng t he t heor et i cal st udy w i t l l em p i r i cal s t udy.[K ey w or ds],,St udy O ft R ec ept i on Ps ychol ogy and R het or i c Expr es s i o n”;t heor et i cal st ud y;em p i f i cMs t ud y;r hetor i cal t heor y当今学界正在出现一种“修辞学转向”【I J,这种转向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转向修辞学”,指的是修辞学之外的各种学科吸收、借鉴修辞学理论而发生的一种转向;另一方面指“修辞学内的转向”,指的是修辞学本身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辩证法的故事 (1)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
他说,‚不过地方虽小, 但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 的朋友,我就是快乐的。‛
辩证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苏
格拉底完善成熟。其原意是通 过对话发现对方说法的矛盾, 发展知识。
苏格拉底有一句口头禅:‚我
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 所知’。‛这并不表示他的谦 虚,而是他辩论时惯用的一种 方法。
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
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 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人们称之为‚苏格拉 底方法‛,或‚辩证法,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使用 ‚辩证法‛一词的思想家。
一天,在一片旷野,大家在草地坐下来,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现在你们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作 为你们的最后一次考试,问你们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问他们:‚现在我们坐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们回答道:‚旷野。‛
苏格拉底又问:‚这里长了什么?‛
学生们答曰:‚草。‛ 苏格拉底说:‚是的,这里长满了草,那我问你们,你们如何除
掉这些杂草?‛
一名学生抢先开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用手拔掉即可。‛
另一个学生答道:‚用镰刀割掉,那样会省力些。‛ 第三个学生回答得更为干脆:‚用火烧更彻底。‛ 苏格拉底站了起来,说:‚那好,现在你们就按各人自己的
1. 智慧
2.公正
3.坚韧不拔 4.自我控制 5.爱 6.积极的人生态度 7.勤奋工作 8.正直 9.感激 10.谦逊
Thanks For Appreciation!
方法除一片杂草。我们明年再来这里,看看谁的答案更好。‛
一年后,学生都来了,在他们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
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原理

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原理
哲学的方法论和原理在各个哲学流派中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原理:
1. 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普遍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
2.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综合则是把部分、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以便全面地理解和研究。
3. 实证和思辨:实证主义主张只有通过实证经验才能获得知识,而思辨主义则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也能获得知识。
4. 历史和逻辑:历史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逻辑则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
5.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形而上学主张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辩证法则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的、矛盾统一的。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原理,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方法和原理,这些方法和原理在哲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能力。
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
这是因为思辨方法在其它方法之前,以欧氏几何为例,首先是定义其次是公设公理,那么这些内容就是先于经验也先于逻辑。
从定义、公设、公理再推出定理、继而得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就需要逻辑了。
所以思辨方法在一段时间很受推崇,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实验方法推上王座②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
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
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
”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
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实证哲学原理实证哲学原理(一)实证主义的要素和原则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
19世纪人们使用“实证”一词,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的实验自然科学。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实验,要求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圣西门曾经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
孔德把实证作为他哲学的主导性概念,并对其作了六点规定: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六是“相对的”,与绝对相对立。
孔德推崇实证,其目的在于表明他的实证主义具有科学性,是一种“科学的哲学”。
孔德到了晚年,又对实证的含义补充了一点,即“感情的”,以加进他人道教的内容。
他对“实证”一词的规定和解释,标志哲学转换了一个方向,为科学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孔德不仅规定了实证概念的含义,而且阐发了实证主义原则。
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是来自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
他说:“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②]这种看法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但孔德却做了错误引申:第一,认识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范围以内;第二,经验之外的本质和原因是永远不可认识的;第三,世界本原等超出经验界限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和神学残余。
这就是孔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给科学和实证哲学划界,把神学和形而上学从知识领域清除出去。
孔德致力于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为哲学发展带来新的转机,但他的经验主义立场却给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敞开了大门。
孔德把自己的实证主义说成是科学的哲学,因而并不否定规律的存在。
他经常谈到“自然规律”、“不变的规律”、“必然规律”等等,再三强调每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该门科学范围内的规律,并且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有象自然界的规律一样的规律。
但是,孔德对于规律的理解却是令人失望的。
他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看作经验现象中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如摩擦生热是先后关系;两木磨擦生热和两手磨擦生热是相似关系。
这样,孔德就把规律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而与本质无关了。
自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虽然侧重于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但尚无拒绝对本体论的回答,孔德则拒绝一切对本体论的探讨,即拒斥形而上学。
他认为,以往一切哲学,不是神学就是形而上学,它们都企图寻求世界一切现象的“最初起源”、“终极原因”、“终极本质”。
神学的特点是企图凭借主观幻想,用人们的眼睛看不到的所谓“神”这种“超自然的观念”来作为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
形而上学用所谓实在的概念来代替神性的概念,减少了超自然原因的介入。
但是,实在概念逐渐成为它所相应的现象的纯粹名称以外的东西,即成为一切现象之后的“人格化”了的“终极”之物。
所以,也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可见,孔德既反对把“神”的观念作为世界的本源,也反对把“实在”的概念当作世界的本源。
前者是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后者是反对唯物主义。
他不理解唯物主义说的物质实在是对外界无数具体事物的最普遍的共性--外在性、客观实在性的概括,而是把“物质实在”这个概念理解成万事万物的本源或终极原因。
这说明了孔德对唯物主义的曲解。
孔德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他看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于是就从反对本体论入手,企图走既反对唯物主义又反对唯心主义的第三条路线。
他明确地说过:本体论的争论进行了两千多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虽然一切理论都会涉及到世界存在的本质、本源问题,但一切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都必然落空,毫无所得。
因此,本体论不仅是无用的、空想的,而且对真正科学的基础是有害的。
于是他宣布:实证哲学应该把本体论的争论一扫而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全部甩掉,从而“消灭二者”。
孔德的这个观点在他的认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孔德认识论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但是,他作为一个从自然科学讲哲学的哲学家,深受培根和上一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自发地接受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承认客观的外在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只是在进一步论及认识的内容和结果时,走进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坑。
孔德在他的《实证精神论》中一再指出:“外界事物”是人们“思维的外在对象”,是人类不断探求的对象。
他在《社会静态学与社会动态学》中又明确肯定:人的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的主要属性”。
这说明他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方面都肯定了物质世界对于人的意识的第一性。
他还说过:“外间世界”是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客观基础”。
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之所以能有发展,就在于它们“一开始就顺从自然”,以“认识自然秩序为基础”。
这些都说明,孔德不是象贝克莱那样仅仅从主观感觉出发,而是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实验即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出发的。
但是,当孔德进一步论述经验和科学知识时,就转向了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既然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那么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主观经验之外。
主观经验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这个界限,科学知识只能禁锢在这个界限之内。
否则认识就没有可能,知识就失去了根据,理论就没有意义。
人们的认识内容只能是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具体事物的现象,至于事物的“内在本性”、“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则是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的。
实证哲学的“根本特点正是认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说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迹”。
[③]如果企图凭借“抽象思维”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或现象的终极原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必然会陷入传统的本体论。
又因为实证科学研究的是现象,并且只是主观经验范围之内的东西,所以实证知识只是相对的。
也只有相对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所谓绝对知识,不过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幻想。
科学的任务就是对与主观经验相联系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记录,而不作解释。
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最好的例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该定律说明,一切分子之间的固定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千变万化的天文现象只不过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点去看同一事实。
人们知道这个规律就行了,至于引力究竟是什么,重力到底是什么,不必管它。
这类问题不属于实证科学研究的范围,让那些神学家去想象,让那些形而上学家去论证吧。
实证哲学只记述事实,不说明事实;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只管其然,不管其所以然。
所以,这种知识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由此可见,孔德用与经验相联系的主观的现象界代替客观世界,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绝对性,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