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古代大佛造像思想探析

艺术•理论古代大佛造像思想探析■文/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龙忠摘要:佛教的发展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在佛教典籍集中有许多大佛造像思想。
古代大佛造像关乎经济、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所以历来都受到重视。
关被词:大佛造像弥勒佛大乘佛教古代各地普遍流行大佛造像,而且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和重要交通要道。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之事,佛教弘法和流布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从而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每一次佛教的繁荣昌盛,都是佛教本身与世俗力量的紧密合作。
一、典籍中的大佛思想大佛思想主要集中在大乘佛教典籍中,其中没有释迦牟尼身高的记载,只是神格层面的尺度。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典籍中关于佛像比例的描述为营造巨像提供了佛理依据。
此外,弥勒下生信仰及其经典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大佛信仰的流布,高大庄严的尊神形象逐渐在现实世界得到体现,那就是巨像的塑造。
典籍中对佛像身高的形容比较夸张,如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脸长十二丈等。
在僧众的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佛像高大伟岸,身形体量的巨大暗合及迎合了佛法无边的佛学思想。
巨大的体量造像,让观者产生一种神圣感,促使观者抬头仰视佛容,心理上产生体量对比,崇拜之感由然而生。
大佛造像并非佛教本土化现象,北印度陀历国八丈木刻弥勒菩萨像⑴:建于公元3〜5世纪的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受其影响,中国也出现了大量巨型佛像,且主要以释迦佛、弥勒佛居多。
二、大乘佛教发展的结果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活于公元前6〜5世纪,佛陀去世后的四百多年是没有佛像的,据考证古印度的佛教造像活动从公元一世纪前后才开始。
早期佛教教义中反对偶像崇拜,而是通过佛的脚印、菩提树、窣堵坡等象征物来纪念佛陀。
但是到大乘佛教以后,改变了反偶像崇拜的教义。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记载:中国包装2019.10119艺术•理论“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其后世世所生之处,眼目净洁面貌端政,身体手足常好柔濡,生于天上亦复净洁诸天中胜眼目面貌甚好无比,作佛形像其福如是。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一、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发展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佛教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各大佛教圣地、寺院等地方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代石匠技艺的高超,塑造的这些佛像是为弘扬佛法,为佛教修行而为。
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从传统佛像雕塑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这是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在,融汇着雕塑独有的特色,这些雕塑记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1、传统佛像雕塑产生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雕塑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
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2、传统佛像雕塑流传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
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
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二、各朝代佛像雕塑造型1、北魏时期雕像特征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塑的代表作。
北魏时期受南北战乱的影响,人们都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因此那个时代的佛像雕塑都有尊贵无极珍的地位,让佛像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官民都造佛像保平安。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艺术探讨123视界观.2021.06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杨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佛教美术来自汉代进入东土以来,在吸收了中国的道家、儒家的文化之后于唐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其中在佛教美术方面尤其以佛画以及雕塑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自公元581年隋代伊始到唐代907年灭亡,期间300多年是封建社会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
隋代从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取得统一,而唐代更是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国策。
所以唐代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
也促进了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唐代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在佛教美术方面,佛画与雕塑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佛教美术的发展背景在佛陀在世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而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佛,则采用了法轮、足印和菩提树等来代表佛陀的形象。
这一点郭阳冠祺先生也曾说:“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1]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希腊文明由此得以进入印度,这也就造就了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而健陀罗艺术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源头。
二、佛教美术中国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末到东汉初。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进入中国起,就开始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融合。
而到了唐代以后,佛教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民族化与本土化。
在这期间,佛教美术不断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佛像造型也不断的改变,具体体现在绢画,壁画以及雕塑方面。
其间,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点十分值得深究。
下面就以佛画以及雕塑两方面的发展演变,看一下佛教美术中国画的特点。
(一)佛画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道释画的一个高峰。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包括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艺术流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古代雕塑风格:
1. 六朝风格:六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的雕塑以精细、细腻而著称。
此时期的雕塑作品多为人物形象,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作品有佛像、道教神像以及皇帝、文人等的塑像。
2. 唐代风格: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雕塑在艺术造型上更加大胆和丰富多样。
唐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庄严肃穆,线条流畅,注重表现人物的力量感和气势。
3. 宋代风格: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雕塑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宋代的佛教雕塑更加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力求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4. 元代风格: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雕塑受到蒙古族、西亚和波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丰满,装饰华丽,富有宗教神秘感。
5. 明代风格: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雕塑作品注重写实和细腻的表现,追求形象的生动和立体感。
明代佛教雕塑多采用木材作为材料,形象活泼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平和感。
这些古代雕塑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点。
每个时期的雕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以其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可追溯到4世纪末,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莫高窟也逐渐兴起。
初期的莫高窟主要以石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窟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二、艺术风格1.雕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以壁龛中的主尊佛为主,主尊佛通常占据整个龛位,并且多半为弥勒佛。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安宁感。
此外,莫高窟中还出现了许多辅佛、菩萨和护法神的雕像,各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2.壁画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壁龛和走廊为主,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等。
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多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壁画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中期的壁画主题更加广泛,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兼具写实和艺术创作的特点。
后期的壁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莫高窟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经典和神话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容,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解脱的追求。
其次,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总结: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雕塑艺术经历了一个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呈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风貌。
唐代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形式表现还是题材内容,都展现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1. 宗教题材的雕塑艺术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发展的时期,而佛教雕塑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佛教雕塑作品,特别是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形象,形态庄严、富有灵性。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借鉴了古代希腊雕塑的立体感和宏大的气势,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2. 宫廷雕塑艺术唐朝以宫廷雕塑艺术的发展而著称。
宫廷雕塑作品主要以皇帝和贵族为题材,表现了当时政治权力和社会阶层的秩序。
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栩栩如生、细致入微,通过对服饰、姿势、面部表情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其中以唐高宗和武后的塑像最为著名,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者的形象。
3.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唐朝是中国墓志铭和墓碑雕塑的鼎盛时期。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是用来纪念和祭奠已故人的方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独特的要求。
唐代的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刻画了死者的事迹和个人形象,并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些雕塑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人文风貌,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石窟雕塑艺术唐朝时期,石窟雕塑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石窟内的佛教雕塑凭借其壮丽和庄重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例如,洛阳白马寺的卧佛、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等,都是唐代石窟雕塑的代表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艺术创作的杰作,不仅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也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充盈。
总之,唐朝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
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
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莫高窟也成为这一时期佛教洞窟雕塑的杰出作品。
到了唐朝,雕塑作品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色。
许多雕塑奇异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后大力提倡佛教造像,致使唐代佛教雕塑达到高峰。
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此时造像的特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雕塑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充分体现出雄健奔放的时代气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雕塑家杨惠之,就生逢此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江苏吴县保寿寺的罗汉群像,而千手千眼菩萨造像也是他首开其端的雕塑。
世称“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他们的作品广泛受到当代的推崇与后世的仿效。
其中,唐代的敦煌莫高窟造像在千百匠师的创造之下,不同程度
的反映了唐代现实社会的面貌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龙门石窟也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
艺术家在这里通过佛教所规定的形象,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某些现实生活中人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严肃和力士的刚强暴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
奉先寺的开凿不取凿洞方式而利用山势开辟大面积山崖,因而使得大规模的整组雕像有可能组织在统一的气氛之中。
从远处望去,突出于前部的两侧天王和力士,孔武有力,或威严或夸张瞩目远方,给人以威慑力量。
当人们攀上崖壁来到大像之前,面目宁静、温和的卢舍那大佛便出现在面前,他微倾头部正视礼拜者,而菩萨的端庄,弟子的虔诚更衬托出佛像的庄严,造成一种亲切的,以佛的慈悲为怀感化人的气氛。
这种完整的气氛创造使佛教艺术达到高度完善的境地,在对佛教宣传的前提下艺术技巧的表现是十分高超的。
此外,极南洞的菩萨和力士、看经寺的罗汉浮雕等,也都是高宗、武后时的代表作品都以细腻的手法体现了全然不同的性格和类型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石刻作品。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
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
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有的菩萨、罗汉、使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元代喇嘛教佛
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
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
五代南唐二陵及西蜀王建墓中都有石雕,特别王建墓中的王建石像更是难得的肖像雕塑,巩县北宋陵地上石雕群则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以俑从葬的风气自宋以后逐渐衰落,现存宋元陶、木俑写实技巧尚具有相当水平,特别有些戏曲俑动态自然,表情传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发达。
建筑上的砖石雕刻装饰大量应用,案头陈设的泥人瓷塑也较为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显示了民间工匠的艺术才能。
此一时期寺观塑像遗迹渐多。
宋代寺观雕塑中最具特色者当推苏州保圣寺及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和太原晋祠侍女像
彩塑。
保圣寺在苏州用直镇。
现存宋塑罗汉九尊,分置山水塑壁中,形貌各异有的胡貌梵相,写实中带有适当夸张,衣纹如行云流水,与山水泉石浮塑和谐统一,并具有一定装饰性,犹承唐代雕塑之遗绪。
灵岩寺在长清县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为国内著名古刹。
千佛殿内有彩塑罗汉40躯,髙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动态生动入微,呼之欲活,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
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渐失生气。
明清寺庙中的佛教雕塑数量甚多,主要是泥胎彩塑,较为出色的作品是更加世俗化与个性化的罗汉像和侍女像。
明代的形象写实,比例适度,饶于生气。
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殿
的彩塑十八罗汉,不但塑造技法娴熟,静中有动,而且表情如生,个性鲜明,早已受到雕塑家和观者的重视。
清代宗教雕塑在衣纹处理上则更多吸收了绘画的描法。
北京西山碧云寺罗汉堂(1748年建)的木雕五百罗汉可作为代表,清代宗教雕塑中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木雕与铜铸的喇嘛教造像的增多。
除去西藏等藏传佛教地区外,北京雍和宫法轮殿里的喇嘛教中黄教祖师宗客巴铜像、雍和宫大佛楼中以白檀木刻制的高达18米的弥勒菩萨像,均为重要作品。
经过历史岁月的演变以及不断地民族化、世俗化,具有异域风格的印度佛教艺术逐渐与中华民族艺术特征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风格。
佛教雕塑艺术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它,更应该多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使佛教雕塑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间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