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经典诵读)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儿垂钓唐朝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小儿垂钓》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儿垂钓》阅读练习与答案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人。
【注释】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译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阅读训练及答案】一(1)从首句中“蓬头”一词,可以推知“垂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衣衫简陋的山村孩子)(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随意而坐,专注地垂钓,草丛几乎淹没了他的身形。
)(3)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其中一、二句重在写“____”,三、四句重在传神。
(形)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A.幼稚B.充满童趣C.无邪D.天真可爱正确答案:A B C D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 B C D二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2分)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2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二年级经典诵读(上学期)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五周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六周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七周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第十四周
村居 (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十五周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十六周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第八周
敕
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①,阴山下。 天似穹庐②,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③牛羊。
①[敕勒(chìlè)川]南北朝时期敕勒族人生活的地 方,在今山西、内蒙一带。川,平地,原野。②[穹庐 (qióng lú )]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③[见(xiàn)] 同“现”,露出。
第九周
《悯农》
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十一周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十二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十三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
第三册经典诵读版

小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第三册)1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今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学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2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今译】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气雾霭(ǎi)经阳光照射,呈现出一片紫色的烟霞。
诗人站在山下,睁大了眼睛,忘情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只见白玉般的瀑布倾泻而下,激起了万丈浪花,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璀璨(cuǐcàn)的星辰。
而整条瀑布也更似从天上掉下的银河,闪着摄(shè)人的光辉,加上瀑布飞泄时激起的震耳欲聋的水流声,整个画面看起来壮观而又辉煌(huánɡ)。
3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诗今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4 敕勒歌(汉乐府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今译】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ɡèn)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zhān)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5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今译】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胡令能唐诗《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情境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言】《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古诗词

小儿垂钓古诗词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 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zhì
lú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头发蓬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 的孩子。 诗句 写出了钓 鱼小孩子 的天真可 爱。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 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 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 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 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 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页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 “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 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 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 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 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 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 “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 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 “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 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诗句 写出了小 孩钓鱼的 专心认真。
应:回应,答应, 理睬。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 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 回应过路人。
古诗鉴赏:
第一页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 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 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 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 《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 (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 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mù] 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 为生,人称“胡钉铰[jiǎo]”。他 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 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 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全诗从形、神两个方面着力 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 言辞明快晓畅,描绘出一幅童趣 盎然的图画。诵读时要用清新活 泼的语调表现出一种自然纯朴的 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三页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 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 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 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 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 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 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 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 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 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