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红旗颂》赏析

合集下载

红旗颂 曲式分析

红旗颂 曲式分析

《红旗颂》是由中国大陆作曲家吕其明所创作的交响乐,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

它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颂歌,融入了国歌、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

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整首乐曲气壮山河,动人心魄,令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充分展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伟大祖国的尽情歌颂与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光辉明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1.引子:曲调坚定有力,圆号的连接庄严而神圣,国歌响起,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2.主题一:曲调主要写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景象,用颂歌般地旋律,抒发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面对无数先烈染红的旗帜: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充满憧憬、无限幸福地、无限伤感地和对红旗的无限爱恋地,……既有对革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追思。

音乐重复一遍,可以听到隆隆的礼炮声。

3、主题二:音乐急转双簧管柔和哀怨地开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中提琴的重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开始的岁月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共三遍。

4、低音响起,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想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地黑暗,人民的苦难在一天天地加重,最后小号响起,人民忍无可忍,奏响革命的号角,催促革命者上路。

5、主题一以交响曲风格的再现,描写了一个轰轰烈烈、前赴后继的战争场面,最后是红旗插上山顶胜利和夹道欢迎场面,两遍。

6、主题一再现;7、东方红旋律奏出,整个音乐推向高潮。

新中国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将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围,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8、尾声:引子再现,引入国际歌旋律,全曲达到最高潮,表示新中国的明天将一片光明,人类大同的理想社会在中国一定会实现。

红旗颂音乐鉴赏

红旗颂音乐鉴赏

红旗颂音乐鉴赏
红旗颂,又称“红旗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首抒情歌曲,它的歌词表达出中国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

红旗颂的作曲者是李政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红旗颂的旋律、和弦和节奏都很优美,充满动感,整首歌曲以C小调为基调,以6/8拍子为节拍,缓慢而深沉的旋律中带有温暖的氛围,使人不禁流泪。

歌曲用两个主要的和声来表达红旗下勇士们奋斗的精神,歌词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的热爱,引人深思。

通过音乐和歌词,红旗颂向人们表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景,给人们以力量,给人们以希望。

歌曲所传达的信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家园之美和国家的力量。

红旗颂的音乐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的热爱和信念,使人们深刻理解了红旗下勇士们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所奋斗的精神。

红旗颂的音乐鉴赏,给人们以深刻的视觉和情感上的感受。

在音乐鉴赏中,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红旗颂的旋律、和弦、节拍和歌词,以及它所表达的信息。

从细节上看,红旗颂的旋律极具冲击力,和弦也充满动感,而歌词
则丰富多彩,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火热,了解到中国人民的信念和拼搏精神。

红旗颂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首象征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热爱和信念的歌曲。

人们可以通过聆听红旗颂来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火热,并将这份热爱带入自己的生活。

《红旗颂》作品鉴赏及表达情感

《红旗颂》作品鉴赏及表达情感

《红旗颂》作品鉴赏及表达情感《红旗颂》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6月15日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表达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崇高,以及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支持。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分析,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和精神,以及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首先,这首诗的整体结构是由若干个韵诗组成。

韵诗是一种既有音韵美感又易于传唱的诗体形式,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独特的诗体形式使得《红旗颂》在朗诵和演唱时更加动听激昂,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领悟。

其次,这首诗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历程。

诗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时刻高悬在各个重要历史时刻,如描绘了党成立时的破晓、红军长征时的飞驰、红色中国的崛起等,这些场景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激起人们对革命历史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和无比热爱。

诗中提到了“红旗在颤抖”,表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和热情。

这首诗借助红旗作为象征中国共产党的意象,将人民对党的情感与红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热爱。

最后,这首诗还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追求和信念。

诗中提到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崛起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统治下的苦难和屈辱中,但党的出现使得人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这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和信念一直贯穿整个诗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

总之,《红旗颂》是一首充满豪情和力量的诗歌,以独特的诗体形式、鲜明的意象和抒发人民感情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和精神,以及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红旗颂》歌曲分析

《红旗颂》歌曲分析

《红旗颂》歌曲分析
交响序曲《红旗颂》为作曲家吕其明所作,1965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的开幕曲首次演出。

作曲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赞颂了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作品采用《红旗颂》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嘹亮的小号声伴以长笛、短笛、双簧管吹奏出明丽的颤音,小提琴则以滚动的平行七和弦音型为之衬托,展现出彩霞满天、红旗如海、人群如潮的壮丽图景。

国歌音调经圆号反复显得格外庄严,接着大号及低音弦乐器奏出国歌首句的音调,引出了以弦乐器在C大调上演奏的红旗主题,这是深情无限的赞美,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富有歌唱性。

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及木管闪动的音型伴随下,给人带来绚丽明澈、生气盎然的感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在眼前呈现,巨人般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耳边回响。

“红旗”主题提高一个大二度又一次响起。

音乐更为激越高扬,人们的热情也随之奔腾激荡。

乐曲的中部(展开部)抒情的颂歌主题仍保持相同的旋律,但通过速度的加快,附点音符的插入,变成了一首豪壮、铿锵的进行曲,这是中国人们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一往无前大雄壮步伐。

进行曲主题再次出现后,乐曲进入再现部。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

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的评价

红旗颂的评价

红旗颂的评价《红旗颂》是一首描绘中国革命历史的传世佳作,由民间艺人杨洪基演唱。

这首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

以下将从音乐性、艺术性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评述。

首先,从音乐性上看,《红旗颂》以饱满激昂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演唱,勾起了人们对革命斗争的热血澎湃之情。

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打造出壮阔的氛围,合唱部分的编排使整首歌曲更加庄重肃穆。

曲调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易记,尤其是那首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能够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

其次,从艺术性的角度考察,《红旗颂》的歌词充满力量和激情,深情而有力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

歌词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同时,歌词中融入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描绘红旗、红军、艰苦环境等,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最后,从历史意义方面来看,《红旗颂》作为一首纪念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歌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首歌曲把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和革命历程传递给了后代,激励着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它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伟大胜利的象征,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总之,《红旗颂》以其激情洋溢的音乐性、卓越的艺术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人们回顾起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更唤起了大家对前辈们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并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着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缩影。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歌曲中蕴含的革命意义和奋斗精神,传承下去,让红旗在中国大地上永远飘扬!。

红旗颂的评价

红旗颂的评价

红旗颂的评价1. 红旗颂的背景《红旗颂》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歌,由聂耳作曲、志清填词。

该歌曲于1938年创作完成,是为了激励和鼓舞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民士气而创作的。

它以崇高的情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2. 歌曲结构与内容《红旗颂》采用了简洁明快的音乐节奏,整首歌曲分为序奏、主歌和尾声三个部分。

序奏采用铜管乐器演奏,铿锵有力;主歌部分则以合唱形式呈现,展现了革命者们对于光荣事业的坚定信念;尾声部分则回到了序奏的音乐主题上。

歌词内容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员对于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在一系列动人词句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歌曲以红旗作为象征,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全体党员坚守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3. 红旗颂的意义与影响3.1 激励革命士气《红旗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通过激昂的音乐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极大地激励了当时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士气。

它成为了广大革命者们在战斗中高唱的歌曲,凝聚了人们对于抗日事业胜利的美好期望,鼓舞着大家勇往直前。

3.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旗颂》以红旗作为象征,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首歌通过歌词中对红旗及其象征意义的赞美和讴歌,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

它使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更加深入人心。

3.3 传承革命文化遗产《红旗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首歌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斗争,代表着革命先烈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它通过音乐和歌词将这段历史记忆传递给后代,成为革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红旗颂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4.1 仍然被广泛传唱尽管《红旗颂》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但它至今仍然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无论是在庄严隆重的国家仪式中,还是在各级党组织活动中,都可以听到这首经典歌曲。

6欣赏《红旗颂》

6欣赏《红旗颂》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 就懂 一做 就错
看得懂,但不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长久坚持的能力 (自律性等)
什么是学习力-常见错误学 习方式
案例式 学习
顺序式 学习
冲刺式 学习
什么是学习力-高效学习必 备习惯
(这首管弦乐曲气势宏伟、宽广,旋律 舒展、壮美,以国歌音调素材谱写的主 题贯穿全曲,歌颂五星红旗庄严雄伟形 象。乐曲深切表现了共和国新一代伟大 祖国形象的无比崇敬、热爱之情,充分 抒发了共和国的接班人高举红旗、奋发 向上,充满信心和希望,奔向明天的壮 志豪情。)
【学习力-学习方法】
优秀同龄人的陪伴 让你的青春少走弯路
Know--X分类法
费曼学习法-实操
第二步 根据参考,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
(二) 根 据 参 考 复 述
1. 参照教材、辅导书或笔记复述主要内容; 2.复述并不是照着读出来或死记硬背,而是用自己的话去 理解 ,想象如果你要把这个讲给别人听,你会怎样讲。 就像你按照前面的步骤对定于从句的理解是“定语部分是个从句”,就没必要死记 硬背“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这个概念。
费曼学习法-实操
第四步 循环强化
(四) 循 环 强 化
1. 循环加强需要在前面三个步骤已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2. 如果对第二三步的复述还不是很满意, 那么就重复二三步骤,不断回顾加强,直至复述效果满意; 3.如果复述结果已经满意,尝试运用更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
(不断地提炼,会培养你提炼知识精华的能力哦~)

浅析《红旗颂》

浅析《红旗颂》


乐 曲分析
国 际 歌 的旋 律 .使 全 曲达 到 了 最 高 潮 . 光 明 新 中 国将 会 在 明天 出现 。 共产 主 义在 中
国 通 过 人 民 的共 同努 力 也 一 定 会 实 现 的
引 子 中 的素 材 融 入 了国 歌 、 东 方红 和 国 际 歌 的旋 律 主 要描 写 1 9 4 9年 1 O月 1
日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诞 生 . 嘹 亮 的 小号 奏 出
红旗主题 , 《 东方红》 音调 的出现 , 我们 的 内 心 有 一 种 想 尽 情 歌 颂 的 情 绪 在 尾 声
民 实在 是 忍 无 可 忍 .奏 响 了革 命 的 号 角 .
催 促 着 革 命 者 上 路 主题 一 以 交响 曲风 格 再现. 描 写了一个 轰轰烈烈 、 前 赴 后 继 的 战争 场 面 。 最 后 是 红 旗 插 上 山 顶 胜 利 和 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迎场 面 , 两遍。 主题一再现。 东 方红 旋 律 的
开 幕 曲进 行 首 演 并获 得 成 功 经 过 四 十 年
暗 。最 后 小 号 响 起 , 生 活 在痛 苦边 缘 的 人
的提 炼 后 经 作 者 再 次修 订 并 最 后 定 稿 作
者 吕其 是 安 徽 人 。 生于 1 9 3 0年 , 是新 中 国培 养 的首 批 电影 音 乐 家 之一 他 从 事 电 影作曲以来 , 创作 了二百余部 ( 集) 电影 、 电视 剧 的 音 乐 作 品 .如 电 影 《 铁 道 游 击
人 的旋 律 . 对红 旗 的那 份 深厚 的 情 与 爱 无
不 被 表 达 得 淋 漓 尽 致 在 欣赏 富 有 动 力 的 展 开部时 . 那 铿 锵 的进 行 曲 . 会 使 我 们 有 激 昂的斗志 . 增 强 我们 豪 迈 的气 概 . 坚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管弦乐《红旗颂》赏析摘要:《红旗颂》在艺术形式、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宏大深邃思想主题的完美结合,把中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思想内涵上,它以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博大的民族主义情怀、火热的革命主义激情。

本文深入分析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重要启示,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红旗颂》主题内涵艺术特色美学价值赏析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旗颂》系中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经典管弦乐曲。

作品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交响乐曲的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展现和服务重大历史题材,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艺术价值,首先表现在艺术形式创新上,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

其次,表现在艺术创作模式上,《红旗颂》第一次成功把重大历史题材运用到管弦乐曲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管弦乐曲创作的新境界,也为音乐艺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提供了有益的模式和思考,使交响乐曲、管弦乐曲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音乐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完美融合,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的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管弦乐曲的创作题材。

再次,表现在艺术创作风格上,《红旗颂》把外国交响乐等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乐器结合,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内涵与精髓,无论是音乐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些成功之处都显示了《红旗颂》不朽的艺术价值。

二背景与内涵1 时代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独立和解放。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和繁荣景象。

为生动展现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主题,音乐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同时,随着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大量的音乐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苏联对革命历史为题材和以革命历史歌曲音调为主题的交响乐曲的成功探索,给我国音乐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也给《红旗颂》创作与诞生提供了可能。

2 思想内涵五星红旗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赋予了《红旗颂》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是因为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它映现的是一幕幕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宏大的历史场景,彰显的是一种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昭示的是一种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作品吸收了《国歌》、《东方红》、《国际歌》三支歌曲的旋律,按照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全国人民在五星红旗引领下阔步前进的思路,构思和谋划音乐结构和音乐元素,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历史情景,深情回顾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烈士,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议的精神面貌,整体旋律既缠绵舒缓又高亢激昂,既有深情的追思又有美好的展望。

作品一经演奏,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艺术与特色1 旋律色彩《红旗颂》是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奏鸣曲式结构。

在显示部,音乐节奏是4/4拍,旋律层次丰富多变而且题材热烈,充满深情。

在音乐进行中,弦乐深情地奏出了两个高音,生动再现了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人群如潮的景象。

在展开部,音乐节奏在持续了三连音之后,变为四分音符和附近音符,节奏为2/4拍,旋律变得明朗而欢快,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坚定信念。

在连接部,音乐注重内心刻画,旋律由双簧奏出,时而悠扬,时而充满哀的气息,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表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红旗的无限热爱。

纵观整个作品的旋律,总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而连接部所表现的是与主题音乐迥异的旋律,目的是衬托人们对红旗热爱、崇敬的复杂情感,这样更加生动地突出了音乐主题,增强了音乐的内涵和感染力。

2 和声运用总体来看,《红旗颂》在和声运用方面具有三个特点,即注重和声音响与明朗、热情、豪放的乐曲总体风格保持一致,注重使用古典、淳朴的强功能结构和声,注重合理地安排调性布局。

在和声的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如为升华对红旗的情感,作者在呈示部安排了两个乐段,前一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分别在属系和弦、d7—t上进行,使音乐充满了倾向性力量、新颖脱俗之美,把人们引入到一个红旗漫天飞舞的情景;后一个乐段由乐句和结尾构成,音乐分别以下属系和弦、bvⅱ—ⅱ9—d3和d—d的和声进行,音响效果充满了张力,生动描绘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和人们激奋的心情。

在调性转换上,作品根据音乐的发展,不断转换调性,如作品展开部,音乐由弦乐按照三连音节奏进行演奏,调性按照d—bb —be—f—ba—bd—bg—bb—c—bb的调式进行变换,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场景。

在强功能和声运用上,作品注重正三和弦、重属和弦、副属和弦等和声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表达效果和表现能力,洋溢着壮丽豪迈的气概和崇高的音乐气质。

3 曲式结构《红旗颂》是典型的三部古今奏鸣曲式结构,即作品由引子、连接部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作品的曲式结构极为严谨,如作品引子部分,音乐旋律为c大调,先由小号奏出引子,而后木管奏出炫金属般的颤音,引导小提琴、大号等乐器奏出《国歌》的主题;呈示部的音乐旋律为c大调,先由圆号反复奏出后,然后由大号和长号奏出《国歌》旋律,引出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富有歌唱性质的音乐主题,再由弦乐和木管从c大调转至d大调演奏;连接部的音乐旋律为d大调,先由双簧管演奏,而后转为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真切地表现了人民对红旗的复杂情感。

作品展开部分的音乐为b大调,先由弦乐奏出三连音节奏,而后由木管以进行曲的音调演奏,并加之以铜管和打击乐的伴奏,营造了一种声势浩大的气氛,象征全国人民高举红旗阔步前进的决心和意志。

再现部的音乐旋律为c 大调,先由木管和弦乐重复再现音乐开始的主题,而后由管弦乐队的所有乐器集体演奏,声势更为宏大,音乐旋律随之发展到了高潮;尾声部分的旋律重回c大调,首段的音乐主题重复再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4 节奏特点音乐节奏是对音高材料有机组合并在音乐主题指令下有效运动的元素。

《红旗颂》在节奏方面颇有特点,这点从作品的展开部可以看出。

作品的展开部由三段组成,第一段是5个乐句,随着音乐调性的变换,音符呈波浪式发展,音响由低到高,犹如波涛一样汹涌,音乐的情绪也发展得更为紧张和激烈。

第二段的则以三连音为主,节奏有力,音乐短促,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主题。

第三乐段的音型是4分音符和附音符,节奏为2/4拍,音乐明朗、激昂,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对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3乐段结束之后,第一个乐段的音乐主题又重复再现,音乐节奏更为急促更为有力,音乐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感悟与启示1 加强艺术修养是前提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红旗颂》创作的巨大成功,是与作曲家的思想理念、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分不开的。

作曲家吕其明是从革命战争中走过来,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英雄的忘我拼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都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烙印在作曲家的心中,深刻影响着作曲家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形成。

在此之后,吕其明始终坚持为革命而创作,为人民而创作,因此,在创作中总是自觉地吸收和借鉴民族音乐传统表现形式,使之更好地展现音乐的思想主题。

这种思想情感和创作理念是吕其明成功创作《红旗颂》的前提和保证。

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加强艺术修养,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使音乐艺术更好地进入群众心中,引起群众的共鸣;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因此,音乐艺术家要注重在深入群众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努力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艺术作品。

2 反映时代主流是根本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是音乐艺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红旗颂》诞生以来,它那庄严浑厚、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旋律,被广泛地引入影视作品之中,艺术展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红旗颂》的深远影响更表现在它对人们心灵的教育、熏陶与感化方面,沐浴在《红旗颂》宏大的音响里,人们都深深为之振憾、为之激动,它把人们带入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引发人们对革命先烈无限的缅怀和崇敬,启示人们新中国成立前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教育人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高举用革命先烈染红的旗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锐意创新、团结拼搏。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品的影响和意义,其主题内涵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形式。

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为完美的音乐形式反映时代面貌、讴歌时代发展,奏响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以先进、激昂、健康的思想主题激励人、鼓舞人。

3 追求完美形式是关键艺术只有实现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才能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以及永久的艺术价值,二者选一或者厚此薄彼,都是不正确的,都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来。

《红旗颂》把宏大深邃的思想主题与完美的形式进行结合,把我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思想上都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就总体风格而言,作品从国歌中演化而来的主导动机从乐曲开头到尾声不断出现,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音乐形象非常集中、统一、凝炼和鲜明;乐曲的和声运用了传统的纯朴而明朗的和声语言,具有英雄性与史诗性的特点;在配器方面则根据乐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集中使用铜管乐和弦乐,强化乐曲强弱、快慢、音色、音域、调性等艺术对比,都与总体风格有机融为了一体,有力而又深刻地表达了音乐主题、突出了音乐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继承我国传统艺术技巧、吸引西方音乐表现形式而进行创新创造的结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一切文化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技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需求进行创新、创造、创作,拓宽创作题材,培育创作风格,创造更多精品。

五结语《红旗颂》在艺术形式、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色彩、节奏把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独特性,都更加有力地表现了音乐主题,更加深入地展现了音乐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宏大深邃思想主题的完美结合,把我国管弦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思想内涵上,它以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博大的民族主义情怀、火热的革命主义激情,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高举红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红旗颂》也因之走向了永恒和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