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绽放课堂精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历史的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历史的案例乡土历史是指地方社会的历史,它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提高历史素养。
下面是一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历史的案例。
案例一:乡土历史参观活动在乡土历史参观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文化遗址或者历史文物。
在学校附近的古村落进行参观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沿革、风貌特色和人文底蕴。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乡土历史专家或者当地老人作为导游,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并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参观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乡土历史,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案例二:乡土历史研究课题在历史课堂上布置乡土历史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乡土历史。
让学生选择一个古老的建筑、传统工艺或者历史事件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调查和整理资料,给出一个专题报告或者展示。
这样的乡土历史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调研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乡土历史故事讲解在历史课堂上加入乡土历史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乡土历史故事,如民族英雄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等。
教师可以从故事中抽丝剥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含义。
通过讲解乡土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案例四:乡土历史文化展览学校可以组织乡土历史文化展览,让学生参与展览的准备和策划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展板、图片或者模型等。
展览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和交流,向其他同学和家长介绍展品,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乡土历史文化展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红色文化润乡土,语文课堂传薪火——乡土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探究

红色文化润乡土,语文课堂传薪火——乡土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探究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突出革命文化,重视革命文化的思想熏陶感染的作用。
乡土红色文化教育要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入途径。
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听乡土红色故事、说乡土红色英雄、读乡土红色作品、写乡土革命事迹,让学生体认和传承乡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关键词:乡土红色文化;初中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红色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突出革命文化,重视革命文化的思想熏陶感染的作用。
乡土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上与学生的生活更接近,更能充分发挥其思想熏陶感染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要深入探究乡土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熏陶感染的主要载体。
听、说、读、写是乡土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乡土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运用语文基本技能传承乡土红色文化。
听乡土红色故事、说乡土红色英雄、读乡土红色作品、写乡土革命事迹等成为融入课堂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这些融入途径之中接受思想熏陶感染,体认和传承乡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听乡土红色故事听是乡土红色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通过组织听乡土红色故事的活动,邀请当地乡土红色文化专家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的活动。
除了课堂,教师可以把听乡土红色故事的活动搬到革命纪念馆等地方,认真聆听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
听乡土红色故事还可以作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导入环节,创设乡土红色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故事,学习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如《老山界》课堂教学时,教师设计“听乡土红色故事” 导入环节——德化革命英雄——颜泗德:英勇作战的游击队长。
教师讲述乡土红色英雄颜泗德的故事,并配图让学生了解这一革命英雄。
同时,导入环节把德化革命英雄事迹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课前思考。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乡土资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开展实地考察等方面,详细阐述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课堂教学设计1. 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乡土资源,比如文物、古迹、传统工艺等,以便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直观、真实的感知。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独特的历史文化等作为课题,通过教学实例、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土资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融入当地乡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可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使学生更贴近历史。
可以通过古代建筑群、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可以开展学生的实地观摩、参与体验,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打造互动式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小故事演绎、历史文物展览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增强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资源选择1. 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收集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乡土历史文化和风貌变迁。
这些视觉化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分析图片、视频,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2. 文物、实物展览可以利用当地的文物、实物资源,开展展览活动。
教师可以联系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借用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文物或实物,搭建专题展览。
学生可以在展览中了解到真实的历史物证,通过参观与互动,加深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3. 历史文化街区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场所。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乡土文化是指各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它是夹在我们生活中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文化是学生心灵的滋养,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发挥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文化作为学生身边最亲近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乡土文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乡土文化凝结着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乡土文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乡土文化的教学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这对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课文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和乡土文化相关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谚语或地方俚语,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写作习作通过写作习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来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考察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农田、民居,了解农耕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乡土文化课程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的内涵,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家乡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
2.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乡土文化。
2.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料,如民间故事、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家乡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择一个乡土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民俗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乡土文化?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各小组展示考察成果,分享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乡土文化。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乡土文化表演,如剪纸、皮影戏、民间舞蹈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考察报告、表演、竞赛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第2篇课程目标:1.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乡土课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 一、引言 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模式,旨在通过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将从乡土课程的教学理念、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乡土课程教学实践。
二、乡土课程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本。乡土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课程教学应以乡土资源为基础,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等。
3. 传承与创新。乡土课程教学既要传承乡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德育为先。乡土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乡土课程实践过程 1. 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学主题。
(2)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制作手工艺品等。
2. 教学实施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2)参观访问。邀请乡土文化传承人、专家等为学生讲解乡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
(3)制作手工艺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家乡特色手工艺品,传承乡土技艺。 (4)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乡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乡土课程教学效果 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乡土课程教学,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乡土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土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制度建设等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以下是一些策略供农村学校参考。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等,进行田野调查和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老师、村民、艺术家等,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乡土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袖等开展讲座和交流,推动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或资源单位的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农村学校应该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在计划中可以包括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乡土资源特点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课程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农村学校可以加强校本课程和传统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乡土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把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摘要:文化对人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乡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与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让中华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时代风采。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优化对策引言乡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是伟大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与传承价值。
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全力以赴抓好传统文化的传递任务,进一步强化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力度,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及艺术性,着眼于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落实好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培养。
1乡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1.1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使他们学习前人的智慧乡土文化多半产生于乡村,它体现了社会基层劳动人民对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热爱。
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学习乡土文化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先祖的智慧充分地理解,让他们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自己的家乡,永远对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充满无限的热爱之情,也能够让他们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学习乡土文化能够完善他们的个性养成,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能够使他们形成坚定的民族信仰。
1.2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使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近年来,城市文化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肯定,城市文化固然具有先进性和现代性,城市的繁荣发展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冀,让人们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然而倘若没有乡土文化这片沃土的滋养,城市文化就像是失去了根系的大树,终究会失去它的活力。
所以,乡土文化能够丰富城市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质朴、温馨的乡土文化氛围,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乡村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能够让他们知道自己成长的根系在哪里,能够为他们日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能够让他们的根系不断地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助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乡土文化 绽放课堂精彩
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
在课堂上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如何激发学
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让课堂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收集和探 访,悟
得点滴启发,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地方课程。本
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绽放地方课堂精彩:挖掘 风
景名胜资源,传承地方文化;挖掘民俗风情资源,陶冶艺术情 操;挖掘
家乡文化资源,激发爱乡之情。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地
方课程兴趣, 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 使地 方课程课堂教学彰
显出活力。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他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乡土文
化。乡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 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 资
源。具体说来,有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两大类。乡土文化资源 经过千百
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发掘和利用乡土文化 资源,应用于地
方课程教学,必将极大地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 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家
乡的情感, 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 的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
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直接经 验,促进全面发展。
一、 挖掘风景名胜资源,传承地方文化
小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体验。因此, 在
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体验 生活、学
会生活”是地方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地方课程教学应
该形成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
地方课程像一股清冽的清
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
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
风。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
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
笔者结合地方课程教学实际,收集了大量的地方乡土资源素 材,以
缙云仙都风景和千年古镇为背景, 让师生在寻找和品味缙
云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发掘题材, 让学生经过寻访和实地考察, 激 发兴
趣,丰富知识,启迪心智。
仙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墨客都在这 里留
下了足迹。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风景优美,更是众多 影视剧的取
景之地,将这些引入教学中,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在千年古镇
的文化资源挖掘中, 我们介绍了缙云的“赵州 桥”一一贤母桥等文化
资源,同时组织参观和考察的实践活动。 在参观、考察活动中,笔者引
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名胜古迹的 特征,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小中
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 而且使
他们走进自然,学习了书 本外的知识,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
二、 挖掘民俗风情资源,陶冶艺术情操
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有一定影响, 更因其
独特魅力而陶冶了一方劳动者的情操, 使广大劳动者在劳
作之余能获得美的体验,从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农村小学应关 注乡
土艺术活动,着力挖掘乡土艺术资源。 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 参与乡土
艺术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兴趣, 充实学生 的生活,又能
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操。
利用民俗风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 从而激 发学
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引入张山寨“七七庙会”民俗风情 为例:首先
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知情人,了解献山庙会的民 间传说、习俗及历
史沿革;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挖掘庙会的文化 内涵;最后扩大“七七庙
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组织学生
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 作为向外宣传的材料或学校传授 乡土
文化的教材。学生受到了浓厚的家乡文化的熏陶, 感到非常
自豪。也可发动学生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献计献策, 为以后发扬
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培养人才。
学生积极参与到庙会当中, 经历一系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文
化活动,感受传统庙会的文化内涵, 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他 们的精神
文化需求。每逢庙会,人们便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扶老 携幼,从四面八
方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欢聚畅叙,其乐融融, 一派祥和气氛。在此
期间,学生也能从中学会交往的礼仪,受到 教育,陶冶情操。
在上述地方课程教学案例中, 我们清楚地发现,通过学生实 践活
动,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是地方课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成为
真正的实践者。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 生开展综合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民俗风情中, 感受民俗风情 的魅力和内涵。
三、挖掘家乡特产资源,激发爱乡之情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 乡特
产,感受家乡丰富多彩的特产经济,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 爱家乡的感
情。
如教学六年级《浙江绿谷》中《香菇之源》。在这一课中, 学生了
解了菇神传说,就会对家乡的特产产生好奇。 教师顺着思 路插入了家
乡特产的介绍,缙云以粮食生产、生态水果、蚕桑、 茶叶和席草为农业
的主导产业。尤其蚕桑是大多数学生家庭生活 中的一部分,学生听得
到、看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学 生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
把蚕桑资源作为地方课程的最佳资 源和活教材,以“蚕桑知识小调查”
开展教学活动, 调查农户桑
树种植和养蚕的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了解桑树的种植、蚕的养 殖方
法,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 家乡的感
情。
将家乡特色美食融入到地方课程教学活动中, 必将创出一份
新天地。例如缙云米炮糖、缙云上王土爽面等特色美食,组织学 生观察
烤烧饼的制作过程,通过采访切糖师傅了解缙云米炮糖的 制作工艺。同
时,在开展“缙云烤烧饼”这一教学活动中,如何 突破传统,让学生在
活动中寻找具有古镇特色的素材, 成了笔者
的思考点。经过思索,笔者以调查民间故事为切入点,经过学生 的调
查,找到不少如“烧饼的起源”等具有古镇特色的故事, 还
有学生写下了关于烧饼的习作。
为了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 增强教学活动的 针对
性和实效性,我们还开展“寻找名人足迹”的课外实践活 动,让学生在
寻访、调查中悟家乡名人爱家乡之情感,求做人之 品质,让学生在体验
中产生心灵的震撼,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
的热爱。
地方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积极
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创造性地挖掘现有资源的 潜力及深层次价
值,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在社 会大环境里学习与探
索,真正达到对地方文化的内在认同, 在多 样的文化传统中追寻独特
的价值,找寻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
“共识”,让学生徜徉在地方文化的圣殿里,品尝文化大餐。只 要我
们高度重视乡土文化, 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地 方课程定
能在乡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