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治萎缩性胃炎妙方_治疗萎缩性胃炎验方

合集下载

从《脾胃论》发挥到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从《脾胃论》发挥到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

李玉奇教授的临床经验
李玉奇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他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以下是李玉奇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
1、药物使用:李教授善于运用 中药复方治疗萎缩性胃炎
2、剂量与炮制:在确定药物治 疗方案后,李教授非常重视药物 剂量的选择和炮制的技巧
结论
本次演示从《脾胃论》出发,探讨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及李玉奇教授 的脾胃病临床经验。以痈论治学说主张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 进胃黏膜细胞再生和修复,为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萎缩性胃炎简介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胃黏膜病变,其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萎 缩、黏膜变薄和黏膜肌层增厚。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反酸、嗳气、恶心、 呕吐等。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 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病情仍未得到有效 控制,甚至出现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脾胃论
《脾胃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主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在脾胃病的发病过程中,李杲强调了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的作用。 同时,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法则,如调理脾胃、益气升阳、祛邪扶正等。 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李杲提倡调理脾胃,以恢复气血生化之源。
萎缩性胃炎
2、运用益气升阳法:李教授认为,脾胃病往往与脾气虚、中气下陷有关。 因此,他主张运用益气升阳法,提升中气,使脾气得以运化。常用药物包括黄芪、 白术、升麻等。
3、活血化瘀:李教授认为,瘀血阻络是导致脾胃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主张运用活血化瘀法,疏通血脉,消除瘀滞。常用药物包括丹参、三七、 当归等。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炎,其特征是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或消失。这种 病变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 不适或疼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目 前,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多采用对症治疗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但疗效有限。

李玉奇论治胃脘痛(二):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

李玉奇论治胃脘痛(二):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

李玉奇论治胃脘痛(二):“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往昔,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众多病例中也曾视为胃脘痛,从因于寒、因于火、因于气滞……而予以辨证施治。

实验证明,应用常规手段治疗本病,虽有效果但往往经久不愈。

在临床研究中读张仲景氏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肺痈为病从脉辨证,并创立方药,为内痈命名和治疗开辟了先河。

又张仲景氏治五劳极虚之证不用大补其气血之剂,反用大黄虫丸攻坚破积,悟其意旨在化瘀而后生新。

得此启示顿开茅塞,敢于跳出框庭之外另立学说“以痈论治萎缩性胃炎”。

按,此观点也并非凭空设想,而是鉴于胃痈与萎缩性胃炎病变机理相同。

以痈论治的宗旨意在补气于脾,化腐于胃,调和阴阳,逐瘀生新。

亦即从本治于血,从标治于气。

二十多年来运用这种学术观点治疗数千例萎缩性胃炎,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将此理论用于阻断胃癌变的研究。

为便于理解上述观点的形成,不妨阐述一下中医学对痈之为病认识的由来沿革。

病痈,医家每视为疮疡门类,认为皮表多生痈疽,鲜有内痈为患。

单单就“痈”而言,古医学常视胃脘疾患为壅,壅乃胃阳遏阻所致。

后世医家将“壅”逐渐演化为痈。

实际上五脏六腑皆可为痈。

考《灵枢·脉度》指出:“六府不合则留为痈”。

《素问·病能》指出:“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张仲景氏继《黄帝内经》之后,首先在临床上发现肺痈与肠痈并创立了治疗大法。

而后到隋·巢元方在著《诸病源候论》中曾立痈候,其谓:“痈者,由六府不合所生也,六府主表,气行经络而浮。

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六府不合。

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稽留于脉。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

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气者阳也,阴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聚积成痈。

”由是指出病痈成因。

待宋·《圣济总录》有关胃痈及痈的论述又作了精辟的分析:“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上)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上)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上)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方经验(上)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Official Account1.升阳益胃饮子方药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苦参15克,升麻15克,黄连10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薏苡仁25克,甘松15克,莪术10克,红豆蔻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白芥子15克,小茴香5克。

功用主治升阳益胃,降浊化瘀。

适用于浅表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随症加减:①胃脘刺痛不止: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紫菀20克。

(2)呃逆:加柿蒂15克,扁豆20克,陈皮15克。

③呕吐:加藿香15克,紫苏15克,半夏15克。

④胃脘灼热,口吐苦水:加枇把叶20克,连翘20克,射干15克。

⑤咽梗呃逆,气闷膻中:加桔梗20克,昆布20克。

⑥经久便秘:加火麻仁10克,炒杏仁15克,郁李仁10克。

⑦泄泻:加山药30克,莲肉20克,诃子10克。

⑧两胁下痛:加姜黄15克,有郁金15克。

⑨烦躁不宁:加焦栀10克,豆豉15克,合欢20克。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痛的范畴;然而,又因为各种兼夹症的不同,也包含了胃痞、嘈杂、呕吐等病在内。

病机有以下几种:①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客于胃腑,皆可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尤其是寒邪客于胃腑,或者过服寒凉,导致寒凝气滞胃痛。

②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壅滞,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如过饥过饱,或者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气机壅滞。

③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

④久病素虚诸劳: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导致脾胃失养,不荣则痛。

萎缩性胃炎经验方:胃福煎剂(李玉奇方)

萎缩性胃炎经验方:胃福煎剂(李玉奇方)

萎缩性胃炎经验方:胃福煎剂(李玉奇方)
萎缩性胃炎经验方:胃福煎剂(李玉奇方)
[药物组成]黄芪20g,苦参10g,黄连10g,白花蛇舌草20g,黄药子10g,白及20g,莪术10g,丹参20g,延胡索15g,香櫞15g等15味药。

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萎缩性胃炎。

[方义]首选黄芪“壮脾胃、益元气”补气行滞;苦参清热燥湿,以祛脾胃之热邪,共为君药。

据药理研究,黄芪、苦参碱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选黄连、白花蛇舌草、黄药子清热解毒,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消除肠化、异型增生;用白及、莪术、丹参、延胡索、香橼行气化瘀止痛。

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能显著增加胃黏膜血流,抵抗乙醇损伤。

而白及消肿解毒、敛疮生肌,固表护膜以外向内,若配白蔹同用,解毒托里从内向外。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胃炎有由黏膜向肌层发展,也有由肌层向黏膜层发展,二药相配相得益彰,能恢复、保护胃黏膜。

[加减应用]若症见苔厚腻者,痰凝胃腑,用苡米、茯苓化痰涤浊;舌光红无苔者,胃阴枯竭,用天冬、石斛养阴清胃;有口苦者,胆气上逆,用柴胡、郁金。

[附注]每剂取汁400ml,早晚各服200ml,每日1 剂。

李晓英,李玉奇.胃福煎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40例分析[J]。

中医药学刊,2003, 21 (6): 1000、1004。

国医大师治萎缩性胃炎

国医大师治萎缩性胃炎

国医大师治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一般即指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由于胃黏膜表面反复炎症受到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往往增厚的病理改变。

由于黏膜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层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而且往往是癌变的前期表现。

病因可能与遗传,重金属接触.放射治疗,缺铁性贫血,慢性肝病,免疫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甚或饮食因素,精神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起来非常棘手。

传统中医在此方面则有比较独特的优势。

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将萎缩性胃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脾胃虚寒四肢怕冷,胃脘不适或微痛,喜热食,食冷发病,喜用手按或热熨,得按痛减,泛吐清涎,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或沉。

胃热阴虚胃脘不适,时有痞塞,灼热,饥不欲食,Lj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形体消瘦。

胃痛常由热性食物诱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寒热夹杂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或时有干结。

舌质淡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胃气不足脘腹胀满,暖气呃逆,食后更感脘腹胀痛不适,神疲乏力,时有大便稀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气血亏虚素体虚弱,面色胱白,唇淡,食欲不振,易感冒,常自汗出,动则乏力气短,头晕心悸,胃痛隐隐,喜得揉按,空腹痛重,进食缓解。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滞血瘀每遇情志不畅而胃脘部不适、疼痛加重,疼痛固定不移,按之明显,入夜痛甚,嗳气,饥不欲食,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

舌质暗有瘀点,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涩。

气滞食积胃脘胀满,时时暖气,攻撑不定,不欲饮食,多食则消化不良呕吐酸腐。

舌淡,苔薄白,脉弱或兼滑。

肝胃气滞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有时恶心呕吐、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六一、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7首)61.1 滋胃饮【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

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

炙鸡内金健脾消食。

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且和血畅血。

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被破坏,导致胃壁变薄和胃腺萎缩。

这种病症常伴有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李玉奇老中医拥有多年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他独特的以痈论治的方法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上得到了显著效果。

一、背景介绍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往往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抗酸药物、维生素补充等,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容易反复发作。

二、以痈论治的理论依据李玉奇老中医在治疗脾胃病上独辟蹊径,他主张用以痈论治的方法来处理萎缩性胃炎,这种方法源于他多年的实践经验。

他认为,萎缩性胃炎实质上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养分摄取和消化能力。

因此,他将萎缩性胃炎视为“痈”(意为有积聚之物),“以痈论治”意味着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根治该疾病。

三、李玉奇老中医的治疗经验1. 草药调理李玉奇老中医采用中草药的方式来调理脾胃功能。

他常用的方剂包括保和丸、四君子汤等,这些方剂以其温补脾胃、理气健脾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同时,他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和体质,个体化调配草药,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饮食调节李玉奇老中医注重饮食调节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粗细搭配”的原则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他还强调患者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此外,他还会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改善消化功能。

3. 心理调控李玉奇老中医认为心理因素在脾胃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情绪波动过大、压力过大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因此,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他会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保持愉快的情绪。

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及应用方法

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及应用方法

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及应用方法验方是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很多,在此仅列举文献报道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验方,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

1.胃炎灵(《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 6(3):141)组成:黄连5克,半夏、木香、黄芩各10克,元胡、丹参、陈皮、乌梅、麦冬各15克。

用法:将以上诸药粉碎后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0.4克。

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资料: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2~67岁;辨证属脾胃湿热型14例,肝胃不和型12例,脾胃虚弱型11例,胃阴不足型9例,胃络瘀血型4例。

经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胃镜检查:显效7例,有效2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病理检查: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

均较养胃舒胶囊对照组效果好。

2.平萎展缩汤(《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4):235)组成:生白芍、丹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各20克,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五灵脂各15克,延胡索、柴胡、枳壳、佛手、莪术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资料: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77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3例;年龄25~69岁。

显效66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

3.消痞汤(《新中医》1998; 30 (10):18)组成:党参、白术各15克,枳实、半夏、莪术、苦参各10克,丹参30克,黄连5克。

加减:中虚气滞者,加黄芪30克,桂枝6克;阴虚胃热者,原方去半夏、莪术,加石斛20克,乌梅10克;湿夹寒热者,原方去白术、枳实,加炮姜5克,炒白芍10克,茯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资料: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105例,其中男74例,女31例;年龄30~71岁;辨证属中虚气滞型41例,阴虚胃热型30例,湿夹寒热型34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玉奇治萎缩性胃炎妙方_治疗萎缩性胃炎验方
李玉奇治萎缩性胃炎妙方
李玉奇先生曾说:“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即寒气隔阳;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萎缩性胃炎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的瘤痈。

”其中“痈”是中医对感染和热毒引起的发炎和化脓性疾病的总称。

中医治疗痈的方法是“清热解毒”,很多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

李玉奇先生提出的“以痈论治”,核心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胃炎,从而达到“治本扶正,去腐生新”的效果。

以痈论治是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萎缩性胃炎学术思想的体现。

治本从病而治,治标从证而治。

治本扶正补脾,去腐生新,治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李玉奇先生针对胃痈,给出了胃醒饮的处方:
【组成】黄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仁米20克,白敛15克,文蛤15克,羊角屑15克,蚕沙15克,丹参2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党参40克。

【用法】水煎服。

其针对的症状是:形体消瘦,面色灰垢无华,唇干板齿燥,
脉来弦实有力。

舌质绛全无苔,舌面稍有津液覆被。

精神委靡不振,倦怠无力,食少纳呆,胃脘隐隐作痛,时有胀闷感,轻微欲呕,口干咽干,口干欲饮但不欲咽下,大便偏秘结,体重剧减。

此方可扶正固本,理脾益胃,救阴和血,去腐生新。

李老通过多年的临床,还体会到延缓衰老从调理脾胃入手,其效甚为可喜。

方书所言,脾胃为后天之本而主宗气,宗气旺盛,邪不可干。

补之于脾,益之于胃,使之有序地化生水谷之精微,达到气血充沛,营养五脏六腑,滋养四肢百骸,使之筋骨强壮,青春焕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