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南园十三首》译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诗词鉴赏

【导语】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昌⾕,后世称李昌⾕,是唐宗室,唐⾼祖李渊的叔⽗李亮(⼤郑王)后裔。
有“诗⿁”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诗⼈。
有《雁门太守⾏》、《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集》。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贺《南园⼗三⾸》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南园⼗三⾸ 唐代: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长红越⼥腮。
可怜⽇暮嫣⾹落,嫁与春风不⽤媒。
(其⼀) 宫北⽥塍晓⽓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茧蚕。
(其⼆) ⽵⾥缲丝挑车,青蝉独噪⽇光斜。
桃胶迎夏⾹琥珀,⾃课越佣能种⽠。
(其三) 三⼗未有⼆⼗余,⽩⽇长饥⼩甲蔬。
桥头长⽼相哀念,因遗戎韬⼀卷书。
(其四) 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五⼗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万户侯?(其五) 寻章摘句⽼雕⾍,晓⽉当帘挂⽟⼸。
不见年年辽海上,⽂章何处哭秋风?(其六)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容。
见买若耶溪⽔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其七) 春⽔初⽣乳燕飞,黄蜂⼩尾扑花归。
窗含远⾊通书幌,鱼拥⾹钩近⽯矶。
(其⼋)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泻酒⽊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其九) 边让今朝忆蔡邕,⽆⼼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堪书字,⽼去溪头作钓翁。
(其⼗) 长峦⾕⼝倚嵇家,⽩昼千峰⽼翠华。
⾃履藤鞋收⽯蜜,⼿牵苔絮长莼花。
(其⼗⼀) 松溪⿊⽔新龙卵,桂洞⽣硝旧马⽛。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匹染朝霞。
(其⼗⼆) ⼩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涨溪⽥。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悬。
沙头敲⽯⽕,烧⽵照渔船。
(其⼗三) 译⽂ 枝头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开,有⼤有⼩,有⽩有红,恰如美⼥的⾹腮。
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的花⼉凋零,随着春风乱飞,像草草嫁出的⼥⼉连媒⼈也不⽤。
(其⼀) 我虽然三⼗不到,但已⼆⼗有余,常⽇受饥饿,靠吃蔬菜充肠肚。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园十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贺组《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
文学其一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落的小诗。
前两句写花开。
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
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
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
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
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
可怜二字表达了无限惋惜的深情。
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
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
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
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
嫁与春不用媒,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
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
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
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
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
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其四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
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
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翻译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翻译|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诗句赏析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及注释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古诗鉴赏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
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篇1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鉴赏: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
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
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
“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南园十三首》译文及赏析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⑴。
可怜日暮嫣香落⑵,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二】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其三】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⑶,白日长饥小甲蔬⑷。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⑸。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⑹,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⑺,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⑻,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⑼?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⑽,曼倩诙谐取自容⑾。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⑿。
【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其九】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其十】 边让今朝忆蔡邕⒀,无心裁曲卧春风⒁。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其十一】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其十二】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其十三】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⒂,遥岚破月悬⒃。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注释 ⑴小白长红:指花有小又大,颜色各种各样。
越女:习称春秋时越过美女西 施,这里泛指美女。
⑵嫣香:娇艳芳香,指花。
⑶未有:一作“未满”。
⑷小甲蔬:原为莩甲尚小的蔬菜,此处指野菜。
⑸戎韬:即《太公六韬》,此处指兵书。
⑹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一作“横刀”。
⑺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⑻寻章摘句:指创作时谋篇琢句。
老雕虫:老死于雕虫的生活之中。
⑼哭秋风:即悲秋的意思。
⑽长卿: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
⑾曼倩:汉代滑稽家东方朔的字。
⑿事猿公: 据 《吴越春秋》 所载, 越王勾践曾请一位善剑法的女子到王都去。
她在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称袁公,与此女以竹竿比剑术,后来老翁飞上树梢,化 作白猿。
⒀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
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没被重用。
此句以边让、 蔡邕的关系比喻作者与韩愈的关系。
⒁裁曲:指制曲吟诗。
⒂古刹:古寺。
⒃岚:山头云气。
破月:农历月半以后的月亮。
译文 【其一】 枝头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开,有大有小,有白有红,恰如美女的香腮。
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乱飞,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 也不用。
【其四】 我虽然三十不到,但已二十有余,常日受饥饿,靠吃蔬菜充肠肚。
有一位桥头老人对我怜念,赠给我讲军家韬略的一卷兵书。
【其五】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 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 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 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 万户的列侯? 【其六】 在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来写诗文,老于雕虫小技之中。
往往当破晓的 残月对着帘幕、状如弯弓挂在天边时,还在伏案疾书。
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 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 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 又有什么地 方需要它呢? 【其七】 司马长卿不得志,住在空房子里悲吟。
东方朔侍奉汉武帝,靠幽默滑稽换取 宽容。
看来应该买把若耶溪所出的宝剑, 明日回去拜个猿公那样的师傅练习武功。
【其十】 我这今日的边让想起奖进贤能的蔡邕,无心制曲吟诗,只好闲卧春风中。
舍 南有片竹林,削成青简倒可以写字,到老年时,索性在溪边做个钓鱼翁。
【其十三】 树丛里的小路在晨光中渐渐开朗, 细嫩的杂草夜来被烟雾湿染。
柳絮落满河 边,令人惊奇,以为是雪,一场春雨,使水涨满了溪边的麦田。
古庙里远远传来 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
到了晚上,渔人们在岸边敲石取火,点 燃竹子,火光映照着渔船。
[2-3]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李贺组诗 《南园十三首》 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 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 813 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 816 年(元和十一 年)之间。
鉴赏 【其一】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
前两句写花开。
春回大地, 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
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 “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
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 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
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 一斑。
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是由 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 而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
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 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 深情。
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
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 不免悲从中来。
“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 生气。
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
“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 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
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 本枝, 随风飘零, 只为盛时已过, 无力撑持, 春风过处, 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
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 越发显得悲苦酸辛。
当时盛开, 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
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 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
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七言 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 品。
【其四】 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 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
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 必要的铺垫。
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 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 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
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 壮豪迈的一面。
【其五】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 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 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 高处跌落而下, 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 身佩军刀, 奔赴疆场, 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 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 一气呵成, 节奏明快, 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 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 强了诗句 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 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 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 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 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 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 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 破竹之势,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 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 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 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 牢骚的意味显得 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 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 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 诗歌 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
但此 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
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 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其六】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 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
首句说我的 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
此句诗意,好像有点自卑自贱, 颇耐人寻绎。
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
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 无人识” ( 《致酒行》 ) 的境地。
“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 显然是愤激之辞。
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 发奋写作的情状: 一弯残月, 低映檐前, 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
这里, 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 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 四句遒劲悲怆, 把个人遭遇 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 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 情怀。
“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
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 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
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 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
国家多难,民不聊生, 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 由于战乱不已, 朝廷重用武士, 轻视儒生, 以致斯文沦落, 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
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 实即作者自己。
“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 悲。
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 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
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 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 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
首句叙事兼言情,满 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
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 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
“玉弓” 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
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