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偏误的类别
• 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 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 *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 *王林觉得他自己受了亲人的爱。 •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 认知偏误——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 而出现的偏误。
偏误类别
系统前偏误: 学习者无法解释、不能改正。→容忍。 系统偏误: 学习者能够解释,不能改正→引导、改正、解释。 系统后偏误: 学习者能够解释,能够改正。→提醒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偏误的类别 • 语际偏误——就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 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过度泛化/过度概括
(over — generalization)
有限的、不充分的 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 不适当地套用
目的语新的现象
1. *我们下周回去美国。(带趋向补语的动词,其宾语如不能因动作而 移动位置则必需放在动词预取向不予之间,此处为趋向补语的过度 泛化。) 2. *他们父子俩在驴子上骑。 3. *他很朝三暮四。 4.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状语的过度 泛化) 5.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很”修饰, 此处为副词“很”的泛化) 6. 他在看看电视呢。(表进行态的动词不能再重叠,此处为动词重叠 的过度泛化。) 7.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前边不需用量词,此处为量词的泛 化。)
偏误分析的局限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三)离合词固有的特点
离合词的“骑墙性” :兼具词和短语的特征的“中间状态 语义上:离合词重叠式具有“时短量少”的时(动)量义,还兼具“委 婉”、“尝试”、等情貌义 句法上,离合词重叠式通常不作定语,绝大多数任谓语不能后接宾语 语用上,离合词重叠式语体较低




三、教学策略
1. .“双音节动词重叠---双音节动宾短语的动词重叠---动宾 式离合词重叠式”依次讲解,区分开来教, 教材一般是先 一般动词,几阶段后离合词. 2.重视讲解顺序 .先“形式”后“内容” 。“形式”指离 合词的重叠形式(“VVO”和“V了VO”)。“内容”指离合词 重叠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特点。
然.前提是不伤害学生积极性,有错必纠会造成学生回避策略
例:*I like taxi but my friends said no not that we should be late for school. *If I heard from him I will let you know.




第六讲 偏误分析
10844002
主要内容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二、偏误分析的过程 三、偏误的分类 四、偏误分析与教学 五、偏误分析的发展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偏误分析的提出 错误和偏误 国内偏误分析的情况
偏误分析的概念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学导论》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中所产生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 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赛林格(Selinker)1969
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 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 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语⾔习得者在使⽤汉语时因语⾔能⼒的不⾜⽽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能⼒难以取得成效,本⽂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偏误产⽣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原因策略⼀、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语⾔学习者在使⽤语⾔时不⾃觉地对⽬的语的偏离,是以⽬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的语⾔错误,⽐如注意⼒不集中、疲劳、粗⼼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语⾔学习者和使⽤母语的⼈都有可能发⽣这类错误,⽽且在错误发⽣之后有能⼒进⾏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运⽤范畴,不能反映说话⼈的语⾔能⼒。

例如:①这周是6⽉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份的第⼀个星期。

这⾥的两个例⼦前⼀句遗漏了量词“个”,⽽句法环境相同的后⼀句却未遗漏,可见前⾯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句⼦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这⾥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的情况,从⽽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
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谢谢大家!
偏误的类别
• 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 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 *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 *王林觉得他自己受了亲人的爱。 •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 认知偏误——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 而出现的偏误。
偏误类别
系统前偏误: 学习者无法解释、不能改正。→容忍。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偏误的类别 • 语际偏误——就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
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过度泛化
迁移
简迁迁化移移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
1. 他气得不说话。 他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2.她到学校了,她穿了新衣服。 她穿着新衣服到学校去了。
3、他不高兴了,他走了 他不高兴地走了
语言 转换
回避
求助 于权

预先制 作的模

认知和 人格特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
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 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 3. 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可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偏误分析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忽略了中介语的 正确部分。
• 1、运用分析
•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 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 估计。偏误是否严重,要根据其语言环境进行判定。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有;(2)是存在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东西——桌子上存在着两本书.两个句子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的主语是拥有者,(2)的主语是处所,而处所通常是地方(北京、中国、外面、旁边等)或者是“名词+方位词”(桌子上、屋子里、树下、房后等). 你句子中的“书包”不可能是书的拥有者,只能是处所,但你没用“里”.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1

2

3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
导读: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
作者/ 王学凯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的学习展开讨论,并且提出了偏误分析应以本族人的标准去判断,要求汉语老师要给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解释。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判断标准
一、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下面以留学生的习作为例,进行偏误分析。

中国日历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纪年新年。

在中国有一个神话:佛到达了智慧以后要纪年新年。

他邀请的所有动物,但是只有出现的十二只动物。

对每一个动物归一年,因而这个动物将治理,形成与十二年的周期的中国日历,从鼠开始以后水牛、老虎、兔子(或猫)、龙、蛇、马、山羊、猴子、雄鸡、狗、野公猪
(猪)。

首先我们要确定十二生肖与纪年的故事背景:如何挑选十二种生肖动物,这是一个人们亘古流传的话题,传说中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决定按前来祝贺生日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卫,并按年轮流值班。

然后我们在对文章进行逐句逐字的修改。

中国历史可能有5000多年,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才开始纪年。

中国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有了智慧以后要纪年。

他邀请了所有动物,但是只来了十二种动物。

他将每一种动物归为一年,并让这种动物在这一年里值班,形成以十二年为周期的中国日历。

从鼠开始以后分别是牛、虎、兔(或猫)、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猪)。

修改原则上要尊重并符合原文的意义和用语倾向,不可将学生的文章修得“体无完肤”。

10月5日我跟朋友们一起去轻工市场买东西了。

大概六个小时,他们走来走去买了很多东西。

在轻工市场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能买东西便宜。

改为:10月5日我跟朋友们一起去轻工市场买东西,他们逛了大概六个小时,买了很多东西。

在轻工市场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能买到很便宜的东西。

第一句中的“了”,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一个难点。

用在句子末尾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但这里是正在进行陈述,动作并
没有结束,所以要去掉“了”。

第二句中,在市场走来走去,不合常理,“逛了大概六个小时”,很生活化,也合语法。

最后一句,“买东西便宜”不符合汉语语法,改为“买到很便宜的东西”,也能对应上半句的“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偏误分析的判断标准及老师的反馈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用于交际,也就是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

所以对待目的语习得者的偏误,最好根据本族人的标准来衡量判断。

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原则上都要按照本族人的标准来判断。

例如,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会学到“小姐”这个词。

因为课本中只讲了“小姐”的正面色彩义,并没有介绍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它的文化义发生了变化,哪些场合可以用“小姐”,哪些场合不能用“小姐”这个词,这就涉及语用的问题了。

如果留学生去一些小的旅店,把服务员称呼为“小姐”,恐怕要引起一番争吵了。

所以,类似这样的偏误,一定要根据本族人的标准来判断。

当然,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偏误的类型也不完全相同。

初级阶段主要是语音上的偏误,中高级阶段主要是文化和语用上的偏误。

针对学生的偏误,老师要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并给出解释。

老师在举例子的时候,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体验语言的含义,并且要将学生偏误中使用的词和老师举例使用的词进行对比。

参考文献:
[1]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言教学与研究,1984(03)。

[2]于根远。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文字应用,2002(01)。

[3]鲁健骥。

中介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1993(01)。

[4]吕必松。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3(0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