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_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
论“黛玉教诗”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黛玉教诗”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黛玉教诗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黛玉把阅读和写作作为她自我表达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她不按常规,不复制别人的想法和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来写作。
这可以启示我们,现代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黛玉教诗强调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黛玉的诗承载着她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是她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她的诗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共鸣力,使人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她的内心。
这提醒我们,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黛玉教诗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评价语文教育的反思。
在小说中,黛玉的诗歌作品一度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和质疑。
一方面,这反映出了社会对女性作品的偏见和不公平;也提醒我们,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作品,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和个性张扬的空间。
黛玉教诗给现代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关注个性化教育,重视情感教育,注重文学艺术的培养,同时也反思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希望在今后的语文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借鉴黛玉教诗的经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语文教育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中二位至关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
早在《红楼梦》流传初期,就有所谓朋友因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褒贬不同而“几挥老拳”的说法。
俞平伯则认为薛林为一,作者对薛林一视同仁,无所谓褒贬,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因为读者自己的眼光不同,“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
与此相对的看法则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卫道者,林黛玉是封建阶级叛逆者,从而扬黛抑薛。
新时期以来,则多有抑黛扬薛之论盛行,甚至网上有调查显示,认同薛宝钗者在80%以上,认同史湘云者10%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认同林黛玉。
我们姑且不论选择婚配对象不是选民意代表,没有必要取得多数人的认同;我们要探讨的是林薛二人究竟谁遵守封建礼法,谁更宽容,谁更顺应环境。
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同情她们,“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悲金悼玉”。
在以后各回的描写中,角度不尽相同,对她们各自处世的态度也就不是“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了,而是有褒有贬,有爱有憎,并非一视同仁。
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体味。
曹雪芹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而其中最精华的水精灵,是两个最具特色的女性,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女人,同样的阶级,不同的形容外貌,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文笔才华,却同样的吸引人,而这两个人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心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研究者,对时下女性也具有了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封建,女儿,社会意义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引言:《红楼梦》本身即是一首优美悲哀的诗。
它不仅记载着我们民族历史生活的风貌,更是人类心灵情感的艺术结晶。
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不仅溶入了作者“半世亲闻亲见”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痛苦思考和执着追求。
红楼梦做人作诗作文

红楼梦做人作诗作文
先来说说做人。
这书里的人物,那做人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
像王熙凤,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可有时候又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她这种做人方式,虽然能风光一时,但最终还是落得个悲惨下场。
再看薛宝钗,聪明理智,稳重端庄,处处迎合着封建礼教,看似完美,可总让人觉得少了点真情实感。
而林黛玉呢,敏感细腻,真诚率性,爱就爱得刻骨铭心,恨就恨得咬牙切齿,虽然活得有些辛苦,但她的真性情却让人忍不住喜欢和心疼。
从他们身上咱能明白,做人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虚伪,得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还得有真情实意,这样才能活得踏实,让人真心相待。
他们作诗告诉我们,写诗要有灵感,要有情感,要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
不能为了作诗而作诗,那样就成了堆砌辞藻,毫无意义。
从中学到的就是,作文要有细节,要有情节,要有深度。
不能干巴巴地叙述,得让人读了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浅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摘要]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人物类型的代表。
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
她们的性格也当然迥异。
林黛玉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目无尘下; 薛宝钗性冷无情、八面玲珑、上下逢迎。
文章从才情、感情方面比较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 关键词] 性格; 才情; 感情红楼梦在人物的塑造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因此研究她们的学者也是最多。
有的尊薛而抑林, 有的则尊林而抑薛。
有人则认为, 黛玉尖酸刻薄, 心胸狭窄, 爱使小性, 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 豁达大度。
有人则认为, 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
同样的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这里只从才情、感情方面作一对比分析。
一、对待情感问题上的差异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 表现出很多细微的差别, 也反映了她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严格遵循封建社会为人处事的规范。
她想力争做一个封建淑女, 这是她的性格, 因而在感情上必然是深藏不露的。
林黛玉对宝玉的关心, 对宝玉的爱,就不像宝钗那样。
薛宝钗的爱偏重于功利, 而宝黛之间则心心相印, 无纤无尘。
王国维说: 《红楼梦》书中明确揭示出黛玉解脱之道在于投身恋爱生活, 这亦是黛玉的爱情观。
王昆仑说: 没有恋爱生活, 就没有林黛玉的生存。
这些见解都肯定了黛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林黛玉来到贾府同宝玉的初次相见, 就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由于他们年纪幼小, 加上贾母的宠爱, 使得二人得以日则同行同坐, 夜则同止同息。
这种形鬓厮磨的生活培养了两人之间比别人更加深厚的感情, 为二人以后的爱情发展打下了基础。
黛玉一直反对仕途经济的科举制度, 她所以一往情深地爱着宝玉, 绝不是仰慕对方的财势和才貌, 更丝毫没有夫贵妻荣, 博得个五品诰封的鄙俗观念。
黛玉是宝玉叛逆道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
谈黛玉作诗与宝钗做人

谈黛⽟作诗与宝钗做⼈《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家族为背景,刻画其由盛到衰的过程,全⾯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性世态及种种⽆法调和的⽭盾。
这部⼩说塑造了很多精彩的⼥性,但个性鲜明,都能给⼈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林黛⽟和薛宝钗显得尤为出众。
她们不仅仅是美丽聪慧,⽽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独⽴⼈格的⼈。
这两个才⼥加美⼥,性格迥异。
宝钗在做⼈,黛⽟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在进⾏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沉于意境;两⼈在作诗填词上⼗分伯仲,但宝钗即会作诗⼜会做⼈,既熟史学⼜悟禅理,既能理家⼜懂经营,⽆愧是⼤观园⼀绝。
⽽黛⽟⼀⽣与诗为侣,诗是黛⽟的⽣命所系,灵魂所归,诗最⼤程度体现了黛⽟⽣命的意义,也体现了黛⽟⽣命的美。
这两个⼈物性格上的差异,在她们的写诗与做⼈⽅⾯显露⽆疑。
黛⽟才华超绝,姿容盖世,秉性柔弱却⼀⾝傲⾻。
⽽宝钗呢?⾼才博学,稳重端庄,艳冠群芳却不加修饰。
同样出众的两⼈,⼜各有千秋,林黛⽟、薛宝钗这两个与宝⽟有关系的⼥性,更是被作者塑造的惟妙惟肖。
⼀、钗黛为⼈:宝钗的雅量⾼致与黛⽟的⼼胸狭窄她⾸先是个内慧外秀的⼥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玲珑,取悦于⼈;她对⼈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黛⽟字“颦颦”,名号“潇湘妃⼦”,潇湘妃⼦是根据她住的屋⼦命的名。
黛⽟富有魅⼒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更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的娇美姿容是迷⼈的。
然⽽,动⼈⼼魄、更具艺术魅⼒的则是她的⽆与伦⽐的忧郁和丰富⽽优美的精神世界。
从神话的⾓度来说,从黛⽟的象征之物⼊⼿来分析⼀下这个⼈物。
黛⽟的象征物⽐宝⽟要多。
黛⽟最基本的象征物是西⽅灵河岸边三⽣⽯上的⼀株⼩草,由于神瑛侍者每⽇灌以⽢露,得以久延岁⽉,修成⼥体,所以黛⽟的⽣命⼒是⾮常脆弱的,这就是她⾃幼多病、体弱的⼀个基本的原因。
她的⽣命⼒⾮常脆弱,这是第⼀个她的⽂化基因。
第⼆个⽂化基因,她的⽣命来⾃于神瑛侍者每⽇⽤⽢露浇灌,所以她才能够久延岁⽉,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命上的依赖性。
红楼梦钗黛论文

《红楼梦》诗词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摘要】《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涉及诗词的地方。
这些诗词在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雪芹就是用诗词这种艺术形象。
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抒发欢乐与爱情、表示抗议和叛逆,从中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以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诗词为例,分析她们之间性格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人物性格异同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宝典。
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尤其在描写十二钗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作者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
在《红楼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正是众多女性悲剧命运都真实写照,随着家族的败落,众多美好无辜的女性被残酷地抛入命运的深渊,被无情的命运毁灭。
从开篇到结尾,可以说诗词贯穿《红楼梦》始终,诗词深蕴着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美的意境,形成真实感很强的人物塑造。
从而使得《红楼梦》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钗黛性格的共同交集点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
那个是才华横溢的贵族少女,钗黛二人个性迥然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二人的思想没有交集。
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馀音》一回中,宝钗劝黛玉别看杂书时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
先时人品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实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
只是黛玉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性格逐渐定型,而宝钗则不同,“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论文提纲论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宝、黛、钗三者来看,宝钗在各方面都比宝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二)林黛玉性格分析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二、宝黛爱情的社会因素三、总结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中国小学史上有“压卷”地位。
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而艺术成就又是多方面的。
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为中心内容。
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识、相知到发展成爱情,二人心相通,志相同,但他们美好的爱情理想却不能实现,被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家长无情地摧毁了。
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
宝黛爱情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要求相背离,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爱情悲剧《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作者“曹雪芹以其卓绝的才华,把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瑰宝。
”①而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
小说中的宝黛爱情,可谓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可为什么宝玉和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不能被容忍,而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权势上看,宝、黛、钗三者,宝钗于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一位贵公子,他的家庭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为他安排了一条读书中举、显亲扬名的道路,盼望他成为继承其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而他却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些:“不爱读圣贤书,把劝他读书的人骂成‘国贼’、‘蠢’,以至焚书,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作者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
她们在判词中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的钗黛二人,使得《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更添光彩。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于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这些角色通过一些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本文主要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一、潇湘妃子林黛玉不平凡的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奇特经历,比如林黛玉原是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
从开篇“绛珠仙草”化身便可以想到林黛玉的形象是如何超凡脱俗,作者还未直接描写黛玉的形象,但是却让人对这她心仪不已。
为了使形象丰满起来,会着力对其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这时多用细节表现其与众不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通过侧面描写她的外在美,巧借王熙凤之口和贾宝玉的眼来表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段侧面描写出黛玉迷离、梦幻、柔弱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
作者常运用伏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名字、别号、房屋名等都有深刻含义。
元妃省亲时题名的“潇湘馆”为黛玉住处,馆因竹而得名,黛玉也因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
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
黛玉是绛珠仙子临凡,“绛珠”暗指血泪。
作者用斑斑血泪的湘妃竹来比喻黛玉,表现其君子性格,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暗喻宝黛关系,这“潇湘”是古诗文中常用来特指情深的湘水,此处也预示在后文黛玉因思念宝玉而泪尽夭亡的结局。
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往往用诗词来宣泄人物的离情别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XXXXXXXXXX XX 指导教师:XX【摘要】对于黛玉和宝钗孰美孰优,自红楼问世,历来各有派别,争论不休,在诸多大家中最是王昆仑大师的精妙高论,尤其是“黛玉在作诗、宝钗在做人”。
本文通过对黛玉与宝钗在作诗与做人上的差异性分析,以期让两人的形象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以求“戚戚于吾心”。
【关键词】黛玉宝钗作诗做人;[Abstract]Lin Daiyu and Baochai and what beauty the relative merit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the Red House, traditionally has factions, arguing, in many people the most is the subtlety of master Wang Kunlun pontificating, especially "her books in verse, Po Chai-man". This article by Lin Daiyu and Baochai difference analysis on the verse and conducting oneself, to let two human images render more clearly in front of readers, in order to "worry in my heart"[Key words] Lin Daiyu, Baochai, a poem, a man;目录1 引言 (1)1.1作诗:情与词 (1)1.2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女性 (1)1.3黛玉是唯一一个把诗歌融入生命的女性 (2)1.4从容貌举止上看,黛玉更有诗人风范 (2)2做人:形象与形而上 (3)2.1从形象本身来说 (3)2.2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4)1 引言《红楼梦》是一个世界,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里有缤纷之色、纷繁之音、甘旨之味,不断撞击着我们的神经。
它像一座博大精深的知识迷宫,里面涉及着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学问;又像一条悠长深邃的人物画廊,两边悬挂着众多的人物图像。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女性是作者着力歌颂的群体。
她们或质朴自然如清水芙蓉,或雍容华贵如傲世牡丹,或风流洒脱如天边游云,或柔弱单纯如崖间细流,性格迥异,却各领风流。
林黛玉、薛宝钗是众女子中塑造的最为出色的两个,且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两人合用一个判词,钗黛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钗黛之争自《红楼梦》诞生之日就一直存在。
“拥林派”强力支持林黛玉,而“拥薛派”却首推薛宝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学界为此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阅读欣赏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固然允许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应该来源于小说本身,不能作无味的加工、虚妄的揣测,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下面,就从作诗与做人两方面来比较一番,希望能让林薛二人的形象更清晰地浮现在纸上,更了然于我们的心头。
1.1作诗:情与词自古即有“诗言志”“言为心声”的定论。
诗歌是传递心曲、抒发情思、表达志向的绝佳方式。
“情”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词”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能把情与词完美结合的必然是诗歌创作的高手。
《红楼梦》中的女性大多是诗词方面的高手,其中首推林黛玉。
不管是从作诗数量来看(整部小说中林黛玉的诗词有三十几首),还是从作诗篇幅来看(黛玉的诗中有多首长篇歌行,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还是从参与诗社的积极性来看,林黛玉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当然,薛宝钗的才气也非同一般,在大观园的女儿王国里,也只有她可与黛玉相媲美。
在十八回中,两人初次较量,元春评道:“终是薛林二妹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
”两人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三十七回《咏白海棠》,李纨评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同回咏菊花,李纨评潇湘妃子的三首律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
接着填词,薛宝钗以“食螃蟹绝唱”稳居榜首。
七十回咏柳絮,薛宝钗再次技压群芳。
几番较量下来,似乎黛玉才情不及宝钗。
可是要论谁是真正的诗人,毋庸置疑,肯定是黛玉。
1.2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女性诗人总是有一颗敏感多虑、忧愁忧思的心,而林黛玉恰恰具备了这样多愁善感的气质。
这种气质来源于的她的前世和今生。
前世,她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蒙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最终幻化成人形。
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决定追随他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著名的“还泪说”。
唯美的神话给黛玉的前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还泪”报恩的初衷却让黛玉难免忧郁的心境。
眼泪,是心灵的泉水,什么时候眼泪流干了,心灵的泉水就会干涸,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就会到来。
这样一个难以逃脱的“命中注定”,揉碎在她和宝玉相处的每一个日子里,沉淀成她独特的诗人气质。
这是大观园中其他女性无法具备的。
今生。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年幼丧母离父,寄人篱下的悲惨经历让她对世事人情更多了一份敏感。
进入贾府之初,她秉持着“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宗旨,事事小心谨慎。
邢夫人留饭,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在王夫人处和贾母处非常注意座位的次序。
饭后发现贾府规矩和在家时的习惯不同,但“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陌生的环境、森严的等级、严厉的家教都让她无所适从。
对自我身世的伤感,最终熔铸在诗作《葬花吟》中。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落红的珍惜、怜悯无不投射了对自身身世的感伤。
自古红颜薄命,在贾府里,林黛玉尤其感到命薄如纸。
与黛玉相比,薛宝钗少了悲惨的经历,却多了显赫的出身。
薛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和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薛姨妈与王夫人是姐妹,王熙凤是薛姨妈的内侄女。
如此盘根错节的关系,再加上宝钗本人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温柔敦厚,才德兼备,让薛宝钗进入贾府,如鱼入水,畅快自如,上下一片喝彩。
自古就有“逆境出人才”“穷而后工”“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说法,黛玉在诗词上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1.3黛玉是唯一一个把诗歌融入生命的女性第五回的人物判词包含着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钗黛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宝钗以“德”服人,黛玉以“才”擅场。
作为唯一一个在才气上可与林黛玉相媲美的女性,薛宝钗却并不把作诗作为她生命的必备内容。
她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训。
与之相反,黛玉却是一个不仅用才气更用血泪去抒写诗歌的女性。
她在《唐多令·柳絮》词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林黛玉的一生漂泊流转、寄人篱下,正如这无根的柳絮。
草木也知愁,人更何以堪?三十八回《咏菊》本文从事奥鹏作业代做已经有3年时间内专业代做奥鹏作业、毕业论文写手价格,免去中间环节和费用通过后付款,保障您的权益需要作业答案或找人写毕业论文请联系QQ:1227258276: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同回《问菊》: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同回《菊梦》: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身世之感、飘转之悲、未来之忧全都融入诗句,读来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她的《葬花吟》更是替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
所谓蚌病成珠,痛苦可以摧毁一个人,却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泰戈尔说:“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奏不出世间的绝唱。
”“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林黛玉把诗歌的情与词完美的结合,“词”因“情”而生,“情”因“词”而显。
虽然宝钗诗也有出色者,在论诗上也有极高的见解,但论其作诗的初衷,却不是为了传递心曲、表达心声。
所以宝钗之诗技巧纯熟而情词不足,技巧只可分析,而情词却足以动人了。
在这一点上,宝钗是远远不及黛玉的。
1.4从容貌举止上看,黛玉更有诗人风范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通过宝玉的眼睛来描绘这个未曾谋面却似曾相识的林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概括起来,林黛玉是一个多情多愁多病的女性。
多情而致多愁,多愁而致多病。
而黛玉之病态却另具一种风情:姣花之容、弱柳之姿、微蹙之眉、含情之目,加上比干之心、西子之病,让林黛玉的气质风度“与众各别”。
第二十八回宝玉到梨香院看望宝钗,也是通过他的眼睛来写宝钗的容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第三十回宝玉说宝钗:“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为此还惹怒了宝钗。
宝钗之姿当然“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若喻之以花,黛玉是空谷幽兰,宝钗则是花圃牡丹;若喻之以水,黛玉是山间清流,宝钗则是浩瀚江潮。
各有千秋,各有韵味。
然而幽兰、清流清新雅致常见于诗,牡丹、江潮热烈泼洒略见于文。
也很少见到诗人有丰腴怯热之姿,更多的却是清癯消瘦之容。
为此,林黛玉也比宝钗更像诗人。
2做人:形象与形而上历来评论家对钗黛优劣之争的最大分歧处就在于两人在为人处事上的优劣。
“拥林派”认为林黛玉虽然有时候难免反应过激、爱耍小性子、言语尖酸刻薄,但却自然天真、率性而为、无意藏拙。
“拥薛派”则认为薛宝钗温柔敦厚、圆融豁达,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俞平伯也指出了钗黛对比性的性格:“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
”俞平伯的评析固然抓住了人物身上的性格差异,却未能展示形成差异的原因。
对二人形象的分析应该从形象本身和形而上两个角度去进行。
2.1从形象本身来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操作以及对周围人的交流,发展自身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想象力以及一些创造性思维等。
学前儿童处在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刻,而动作思维的特点是需要用具体的动作来进行思考,游戏恰好能充分满足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