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6 将相和 第二课时课件(共30张PPT)

6 将相和 第二课时课件(共30张PPT)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排练《将相和》课 本剧。
蔺相如的无所畏惧吓 到了秦王的卫士。
秦王的阴谋没有得逞。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 句子,并说说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渑池会面
语言:“希望您能击缶助 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 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 同归于尽!”
行动:他向前走了 几步,逼秦王为赵王击 缶,叫人记录下来。
大义凛然 不顾个人安危
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廉颇 蔺相如
出身
成就
职位
上卿 屡建奇功 低于蔺相如
门客 “一张嘴”

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把你此时 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 究竟靠的是什么?
他真正靠的是他不畏强暴、机 智勇敢 、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 负荆请罪(15-17)
想一想:蔺相如是怎么避开廉 颇的?蔺相如的门客是怎么看










整体感知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请同学复述《完璧归赵》,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全体同学快速阅读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尽量做到连 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渑池之会
渑池会面
--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 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不畏强权,请秦王击缶,维 护国家尊严。
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负荆请罪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 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 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 国啊!”

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课件】

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课件】

课文精讲
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 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 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 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
课文精讲
别,有话好商量!
说一说:看图复述这个故事。
您要强逼我,我 就和玉同归于尽。
提示:要讲清楚这个故事 的起因,经过,结果。
家庭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3.请你设计一段“负荆请罪”情节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
感谢观看
课文精讲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 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 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 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 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 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 呢?
课文精讲
默读《渑池之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精讲
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
课文精讲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 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 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课文精讲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 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课文精讲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 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 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将相和》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将相和》第二课时

胸襟开阔 顾全大局
从“负荆请罪”的故事 中,找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 子,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廉 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 他,一定让他下不来台!”
居功自傲、耿直爽快。
他脱下战袍,背上绑 着荆条,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
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大义凌然
请大家按照上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再次默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不顾个人安危
想一想:廉颇、蔺相如和好的表面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6 将相和
第2课时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初读感知中 大致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请大家按照上节课 所学的阅读方法,再次默读课文, 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品读鉴赏
回顾:本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1—9)
渑池之会 (10—14)
负荆请罪 (15—17)
梳理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不的畏是强秦、,顾“和大”在局这、里识是大体 的
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 想他一怒想 发:冲廉冠颇,、说蔺:相“我如看和您好并的不表想面交原付因十是五什座么城?。根本原因是什么?
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 合三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说一说。(课后习题第二题)
完璧归赵
谨慎、沉着、冷静
大方应对秦王,机智勇敢、足智多谋。
渑池会面
梳理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共26张PPT)

品读感悟
(三)学习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
说一说“负荆请罪 ”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 经过:相如躲避忍退让 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
品读感悟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意味着廉颇放下了自己的名誉和地 位,可见,他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品读感悟
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
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 曲折的故事。
从内容上看,“完璧归赵”是“渑池会面”的起因,因为“完 璧归赵”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才有了渑池会面时秦王对赵王的侮 辱。而且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蔺相如立下奇 功,职位比廉颇高,从而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这才有了“ 负荆请罪”。
将相和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课文讲述了哪三个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部分:(1~9)自然段 “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品读感悟
当赵王接到秦王的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 后,为什么会“非常着急”?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 秦王善于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 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 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看出蔺相如态度非常强硬,如果秦王再不答应,他 就要跟秦王拼命。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把 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

将相和五年级(共33张PPT)

将相和五年级(共33张PPT)


册 治远见所折服;并且也对廉颇勇于改过的
精神肃然起敬。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课下

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理解蔺相如 的性格特点。
品读课文
2
0
2 3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

五 年
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

将 相 和

文 上
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

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能
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2023-2024学年秋季 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课件
背景简介
2
0 2
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3
年 五
思想家。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



级 语
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和

上 册
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其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
相 和

文 上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品读课文
2
0
2 3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五 年
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将 相 和


上 册
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胆识过人,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 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品读课文
2
0 2
②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
3

每个小故事加上小 标题。
①自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上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上课教学课件

二、近义词我会找。 商议—( 商量 ) 诚意—( 诚心 ) 抵御—( 抵抗 ) 记录—( 记载 )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填一填。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 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初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将相 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课文,精读每个小故 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神态描写来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人物 作出评价。学习作者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 作方法。
一个“撞”字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 无畏,可见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 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讨论交流: 蔺相Βιβλιοθήκη 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是在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 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 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他也是会真 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白白落到秦王手里。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 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 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同归于尽”可以看出蔺相如态度非常强硬,如果秦王再不答应, 他就要跟秦王拼命。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完 全置之度外了。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 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 心理等描写,找出故事之间的关联。
蔺相如 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 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 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 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 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 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课件(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课件(第二课时)
这个故事的关键字是什么呢?
负荆请罪
读一读 “负荆请罪”的内容,重点读一读描写蔺相 如言行的句子。 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感受蔺相如的语言
热爱祖国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 们两个人在。”这句话说得对吗?
每一个人都要发言哦!看谁 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谁的问题 最有价值?
完璧归赵
再读这一部分,体会蔺相如识破了秦 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 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发挥想象,说 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渑池之会
速读第二部分“完璧归赵”之后,秦国 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秦王约赵王 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结果怎么呢?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 您能击缶助兴。”
机智勇敢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有胆有谋 热爱国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以 后蔺相如和廉颇在政治上的地位有 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了什么 矛盾?
这个故事的关键字是谁呢?
完璧归赵
再速读“完璧归赵”的内容,重点读一读描写蔺相
如言行的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
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
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
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
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
巩固练习

6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

6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共22张PPT)

起因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经过
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秦王想用十五座城 蔺相如觉得秦王不 换取和氏璧,蔺相 会信守承诺,就叫 如带璧去了秦国。 手下人带着和氏璧
回了赵国。
赵王封蔺 相如做上 大夫。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秦王想用十五座城 换取和氏璧,蔺相 如带璧去了秦国。
很不服气。
蔺相如觉得秦王不会 赵王封蔺相 信守承诺,就叫手下 如做上大夫。 人带着和氏璧回了赵 国。
蔺相如以命相逼,要 封为上卿,
秦王击缶,也叫人记 职位比廉颇
录下来。
还高。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 廉颇负荆请
重,避让廉颇。
罪,他俩成
了好友,同
心协力保卫
赵国。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 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 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再在四人小 组内交流。
读这句话时,我连词成句,一眼看过去 就看见了一整句话,比读成“蔺相如”“在 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要快很多。
这一句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感觉比 较慢,如果忽略停顿,眼晴扫过一整句话,就 快多了。
快速阅读方法小结
不回读
边读边思考
连词成句
忽略停顿
用连词成句的方法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了好友,同 心协力保卫 赵国。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秦王想用十五座城 蔺相如觉得秦王不 赵王封蔺相 换取和氏璧,蔺相 会信守承诺,就叫 如做上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编收集了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

教学设计: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
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三)研究“负荆请罪” 分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

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

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

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
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

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

(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

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

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