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韦庄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韦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词中的艺术手法,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对比等。

2、难点体会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思乡、怀旧、感慨身世等。

理解韦庄在词中所展现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诗词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唐朝末年的历史和文化有哪些了解,引出韦庄所处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韦庄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仕途坎坷、漂泊流离的生活。

讲述唐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以及这种背景对韦庄创作的影响。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菩萨蛮》,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4、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如“春水碧于天”中的“春水”“天”,“画船听雨眠”中的“画船”“雨”等。

5、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词中既有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留恋,又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身世的感慨。

6、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白描手法描绘江南风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江南的美丽和宁静。

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江南的美好与作者身世的飘零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7、再读诗词学生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

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诗词作品名为《菩萨蛮》。

本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意境,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词(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0分钟)讲述诗词的背景,解释生词难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

4. 赏析诗词(10分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感悟作者思想感情(5分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6. 背诵与默写(5分钟)指导学生背诵诗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进行默写练习。

7.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诗词题目:《菩萨蛮》2. 诗词结构:起、承、转、合3. 诗词意象:春天的美景、作者的情感4. 诗词特色:音乐美、韵律美、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将《菩萨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生词难句。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介绍、词牌知识、词文朗读、词义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菩萨蛮》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内涵,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义的理解与赏析,艺术特色分析。

重点:词的背景知识,朗读与鉴赏,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韦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菩萨蛮》,感受词的音韵美。

3. 背景介绍:讲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逐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词意。

5. 艺术特色分析:讨论《菩萨蛮》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背景知识朗读与鉴赏词义解析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

(2)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答案:(1)略。

(2)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等;修辞手法:如对仗、比拟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韦庄的其他诗作。

(2)组织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用诗词表达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义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义解析1. 生僻字的解释:对于词中出现的生僻字,如“画楼”、“桂堂”等,教师需详细解释其含义,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2. 关键词的解读:如“画楼西畔桂堂东”,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画楼、桂堂的象征意义,以及诗句中的空间关系,从而揭示词人的情感内涵。

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

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

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菩萨蛮》,主要内容包括词作者韦庄的生平简介、创作背景,《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以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韦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2. 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词的内容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风山水画,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引入韦庄的《菩萨蛮》。

2. 讲解:介绍韦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阐述《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3.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菩萨蛮》,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详细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令。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教案2. 内容:韦庄生平《菩萨蛮》词牌特点词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艺术特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个人理解:《菩萨蛮》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韦庄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令。

2024年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

2024年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

2024年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第12课《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主要讲解韦庄这首词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了解韦庄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江南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 背景介绍:讲解韦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本词打下基础。

3. 诗词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词的内容,分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赏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2. 板书内容:a. 作者:韦庄b. 背景:晚唐时期,江南地区繁荣昌盛c. 意境:优美、恬淡、哀愁d. 艺术手法:对比、拟人、借景抒情e. 情感: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与惋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b. 分析本词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c. 比较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分析两者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答案:a. 见教材。

b. 见教材及课堂笔记。

c. 见课堂讨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艺术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韦庄菩萨蛮(其二)教案

韦庄《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领会韦庄词“疏淡明丽,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词的语言。

②了解诗意江南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

③通过宋之问的《渡江汉》与韦庄的《菩萨蛮》进行比较,深入了解词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情感。

④背诵。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方法:读背、质疑探究、交流、师生合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汤非的《乡愁不老》。

正如歌里所唱,不管是冰封万里雪飘半壁的塞北,还是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远在他乡的游子,千里万里总回首,最疼是乡愁。

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花间派词人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去感受如画江南和那颗游子之心。

ppt展示主题《江南好,乡愁不老》。

展示标题《菩萨蛮(其二)》,板书题目。

二、助读资料(韦庄与花间词),了解背景。

韦庄:善白描,词风清丽,其词名曰《花间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秦妇吟》反应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被称“秦妇吟秀才”。

花间派:•五代时西蜀的文学流派,温庭筠为鼻祖。

•成员:温庭筠、韦庄、薛绍蕴、毛文锡等。

•来源:赵崇祚集众作品,名《花间集》。

•内容:多歌咏男女相思离别、旅愁闺怨、合欢离恨。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强化朗读节奏。

四、以意逆志,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词中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认为“江南好,好在哪里?”。

(学生)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老师)景美、人美、生活美。

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小结:这两句写景。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美丽的女子。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标题: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庄《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韵律等。

3、感受词的优美和情感深度,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韦庄《菩萨蛮》的创作背景介绍。

2、《菩萨蛮》词牌的介绍。

3、《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分析。

4、韦庄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深度和艺术特色。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理解韦庄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展示《菩萨蛮》原文及注释。

2、电脑:播放《菩萨蛮》的朗诵录音。

3、教学PPT:总结《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韦庄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风格。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朗诵练习。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进行朗诵练习。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菩萨蛮》的朗诵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韦庄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风格,然后讲解《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特点,最后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并进行朗诵练习。

4、归纳小结:总结《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特点,以及韦庄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朗诵展示。

2、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改进方法。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标题: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庄《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韵律等。

3、感受词的优美和情感深度,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韦庄《菩萨蛮》的创作背景介绍。

2、《菩萨蛮》词牌的介绍。

3、《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分析。

4、韦庄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深度和艺术特色。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韵律和结构,理解韦庄的情感表达。

5《菩萨蛮》-韦庄 教案 一等奖

5《菩萨蛮》-韦庄 教案  一等奖
内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许多诗篇都以此为题材,通过看《江南烟雨》的视频,请同学们说明与北方相比江南的不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上阕两句先从美景写起,既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碧蓝的水上、精雕细刻的画船中,听雨入眠的悠闲意境。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下阕转而写人,酒家女貌美似月,肤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人写到这里,把江南的美景美人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并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作结。
二、思考:写什么
①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其二)所写的内容。江南好
②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③请用三个词语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景美、情美、人美
三、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播放视频)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韦庄,字端己,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韦应物之四世孙。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风格清新明朗,感情真挚。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韦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理解词句的内容、含义及主旨。

2、体会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悲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

“书江西造口壁”即诗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

二、整体感知: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

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2、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先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三、细读品味: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望”字,一个“可怜”,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惜。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对北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决心是不可阻挡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下片,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之愁情。

四、合作探究:本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明确: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中事,达到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因为难以一一实指,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

但其主要寓意则可体会,其胸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福意境写整个襟怀、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实指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体现。

五、教师小结:《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开头两句,由俯瞰“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痛史。

三、四句写眺望故都、痛感北方山河沦陷敌手。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前两句承上启下,由江水冲破青册的遮拦而奔腾东流,联想到收复中原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住的。

结尾两句,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声,暗示实际恢复大业还将困难重重,因而勾起心中无限的愁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书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哀叹国土沦丧;下片:决心收复失地、报国之志难挡。

恢复中原、必胜信念。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②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③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④背诵。

2、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学习重点〗1、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2、背诵。

〖学习难点〗感受词人思归而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说到江南,也许我们眼前会浮现“玉人吹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许会遥望“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也许会倾听“旧时堂前的小桥流水”。

如果是画中的江南,那么也只有水墨画才能画尽它的文采风流。

那么文人笔下的江南又是怎么美丽的风景呢?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杏花烟雨。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知人论世1、作者信息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多媒体显示介绍文字及图片: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二人齐名,号称“温韦”。

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2、背景信息学生参看P35注释①。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配乐,多媒体上出现江南景色之画面)。

读前点拨: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你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的?能不能用那种雄浑慷慨,很有气势地去读?应该平缓地、委婉地、抒情地去读。

2、学生齐读学生读前谈自己的感受:我在朗诵这首词时,又一次体味到了这首词中渗透出来的美感。

请同学们齐诵这首词,看看是不是由朗读而体味到了美。

请注意语音语调,平缓委婉抒情地朗读。

3、对照注释翻译。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澈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垆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四、缘景明情1、自由朗读,并讨论:本词是赞美江南好,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 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春水碧于天,风景美(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写江南美丽风景的诗词:《忆江南》、《江南春》、《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简单点评一下后再读补充的诗句,明确江南的风景确实是非常美丽,可以说江南的烟花细雨、白墙黑瓦、垂柳画舫、幽深雨巷等独特风物构成了江南独特的风景。

画船听雨眠,生活美江南还有什么别样的生活情趣吗?(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例举一下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的有关内容,北国的冬天:围炉煮茗,地炉暖坑过着一中蛰居生活,进行简单的对比。

同时明确还有哪些诗句写到了江南的这些独特的生活场景,例如皇甫松的《梦江南》: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桥边;梁元帝的《采莲赋》,这里设计投影后让学生齐读;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最后可以总结一下江南比较有特色的生活情景: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月,冬来踏雪寻梅。

垆边人似月,人物美(出示投影)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江南美女。

江南女子的美不仅在于外貌,眉清目秀,娇小玲珑,更美在性格,美在修养,她们的美由内而外,与众不同。

江南女子美在温柔含蓄,美在婉约多情,美在细心体贴,江南女子是水做的,天生就是诗,就是画,是曲,更是酒。

可能学生会提到秦淮八艳、西施等。

教师小结: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春水碧于天”是写“风景美”。

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写“生活美”。

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人物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2、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情意的江南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力,用比喻、拟人等方法,用你们美的触觉将一幅“江南春景图”来点染一下。

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之美。

参考示例:①人说美丽女性的骨肉是水做的,若真如此,那么我想,必是江南的春水造就了美丽女性风情万种的骨肉。

因为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迷人,碧绿得比蓝天还要妩媚;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醉心,清新得比白云还要柔情。

柔情似水,水似柔情,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在温柔的江南烟波里,任意西东。

江南不缺春雨的潇潇,在品酒论诗之余,相互枕藉舟中,静聆江南丝雨无数双纤手轻叩船篷的柔情蜜意。

销魂,当此际,当睡意悄然袭来,江南春眠梦亦芳…… ②是在这样朦胧温暖的光晕中,似弯小月牙儿般的身影款款行来,霜雪皓腕捧上江南的米酒。

客官请用。

客官醉了?哎呀客官,你为何凝视着人家再也不放?怎么能放手?酒未至,人已醉。

明明是历尽了沧海,怎当她低回里秋波一转。

求也求不到的因缘,天上人间,竟然、竟然也能叫人遇上?③想象遥远的从前想象遥远的从前我自日暮的苍山走来你从杨柳衰颓的津渡登岸晚来天欲雪你我俱在当垆的皓腕前卸落一路的风尘江湖的素昧平生挡不住红泥小炉炖着的一壶琥珀色的柔情暖意四海之内皆兄弟雪地中,隔牖风吹竹却吹不断室内樽前古朴真纯的萍聚雅意那段古老的岁月人心不施铅华粉黛本色真诚的面容最容易一见如故不像多年之后的今时雨雪将孤独投向人群人群报我以陌生和冷漠热闹的人群烘不干一颗潮湿的心遥远的从前雪花盛开的时日即便远走天涯总怀揣温热的怀念和向往教学目标韦庄《菩萨蛮》教案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