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赣州和袁江合流之处。
长安:京城的代称。
这里借指宋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愁余:即“余愁”。
余,我。
鹧鸪(zhègū):鸟名。
古人拟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大意】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水中融合着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 我登台遥望西北方向的旧日京城,可惜,连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我的视线。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终究挡不住这浩浩东流的江水。
天色渐晚,我正满怀愁绪地伫立在江岸上,山深处却传来了阵阵鹧鸪的乱啼声——“行不得也哥哥!”。
宋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是我国著名的词中瑰宝,表达了诗人辛弃疾的深沉之爱国情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作者: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zhè gū)⑨。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⑨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赏析】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赏析【宋】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 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朝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一作:愁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⑴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⑴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⑴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
郁(yù)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汉、唐时的都城,此处借指汴京(北宋都城)。
余:我。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名,叫声似说“行不得也”。
【大意】
郁孤台下清江的水啊,中间流淌着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眼泪。
向西北眺望故都,唯见莽莽的群山。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毕竟挡不住江水东去。
我在傍晚的江边,心头愁云密布,耳边只听到深山鹧鸪的悲鸣。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翻译及鉴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翻译及鉴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翻译及鉴赏,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鉴赏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期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挂念!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翻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yùgūtái__àqīngjiāngshuǐ郁孤台下清江水,zhōngjiānduōshǎoxíngrénlèi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běiwàngchángān西北望长安,kěliánwúshùshān可怜很多山。
qīngshānzhēbùzhù青山遮不住,bìjìngdōngliúqù到底东流去。
jiāngwǎnzhèngchóuyú江晚正愁余,shānshēnwénzhègū山深闻鹧鸪。
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与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惋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奇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远眺西北的长安,惋惜只见到很多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拦住,浩浩江水最终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到底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悲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远眺,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加了他争取最终成功的信念。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患病,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擅长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2、《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
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
由于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接受。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举,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
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
不久,辛弃疾担当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
又由于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
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预备招步卒两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
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转变他的想法。
(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擅长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
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宝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
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
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
”辛弃疾说:“不用担忧。
”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
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峻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
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依据状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商定月底到城下销售。
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恳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
”就拿出米舟的格外之三给了信州。
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由于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成淳年问,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始终不停。
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预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
德秸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宋史·辛弃疾列传》3、《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三)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来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
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
不久担当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夫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
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期望陛下深化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
”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卒二千人,骑兵五百人。
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
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
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转变他的想法。
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擅长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
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宝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反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飞虎营如期落民,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
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峻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
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依据自己的状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商定月底到城下销售。
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恳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
”就拿米舟格外之三拨给了信州。
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