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及对设计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时间: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它以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前来弗洛伊德诊所就诊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伊德认为,为了更好地探索患者心灵深处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也须真正理解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问题,获得必要的洞察体验。
弗洛伊德本人通过与弗里斯频繁通信,经过痛苦的自我精神分析来克服自己的神经症倾向。
因此,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自身也是精神分析重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对象。
它与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
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能够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早期关于心理结构(潜意识、潜意识、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不能被本人意识到,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进入无意识领域。
前意识(preconscious ):指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前意识系统像介于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筛子。
”意识(conscious):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失的心理现象,是个人现在意识到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回忆的。
后期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id):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原始的驱动力,基本的生理欲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所有的本能(饥、渴、性);二是后天被压抑的经验(特别是创伤性的性经验),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又能认识到外界现实的要求,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二者的关系,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互相平衡,服从于“现实的原则”。
第四讲: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五讲:精神分析心理学(1900)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
它产生于19世纪末,既是一种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Neurosis)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如自由、联想、移情、释梦、解析等;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精神分析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而现在它也变成了一门科学的名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大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构成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世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亦称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是由奥国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建的。
波林曾写到“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高觉敷译,1981,814)。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1)从产生条件来看,它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o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2)从研究对象来看,它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3)从研究内容来看,它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
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深蕴心理学(或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4)从研究方法来看,它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心理治疗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常发生派别内部的分裂与重新组合。
在精神分析运动的早期,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他的前期理论与后期理论就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弟子们由于日益不满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先后与他分道扬镳。
于是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心理学)

结合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心理现象 的神经机制和生理过程。
情绪与认知过程
研究情绪和认知过程在大脑中的活动和相互作 用,揭示心理过程的物质基础。
神经精神分析
探索神经损伤、神经疾病等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精神分析在治疗中 的应用。
社会建构论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
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素与心理过程
研究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 程,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塑造自己的心理世 界。
社会建构论与精神分析的 整合
探讨如何将社会建构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 合,以更全面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THANKS
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 我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形成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 治疗方案,如依赖性、焦虑症、强迫症等。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童 年经验和早期关系的影响,通过潜意识的 冲突和防御机制来塑造人格。
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心 理学)
目录
Contents
•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批判 •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望
0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与发展
理论起源
精神分析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奥地利 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工作,他提 出了无意识过程和人格结构的概念。
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经历了 多位重要代表人物的发展,包括阿德 勒、荣格、埃里克森等,他们为理论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分析学派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1838-1917)是意动心理学派或称奥国学派的创始人。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
他称这种活动为心理的活动或意动。
但是意动不是离开客体和内容而独立存在的;它一定要指向一个客体,涉及一种内容。
譬如看必有所见,听必有所闻,思维必有所思及的对象。
所见、所闻和所思及之物是内容,见、闻、思维等就是意动。
布伦塔诺以为内容不是心理学的对象而是物理学的对象,意动才是心理学的对象。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冯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布伦塔诺提出来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单子论是莱布尼兹最有名的哲学论述,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性》中把实体阐述为单子,他说“实体的本原,在生物那里就是灵魂,在别的东西那里就是实体的形式。
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一'的实体,但凭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
”单子=实体本原=简单实体=实体形式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具有其固有的本性-知觉和内在的本原-欲望:知觉:莱布尼茨的基本规定是“知觉是一个单元中的对繁多性的表达”,也就是一个单子对所有其他单子或者说由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表达。
知觉作为一种表达,其主体是单子,其对象是宇宙中所有的单子。
知觉是单子的一种自主活动,它不是由外部事物对知觉者起作用引起的。
欲望:莱布尼茨的规定是“欲望是从一种知觉到另一种知觉的倾向,是单子内在本原的活动”,也就是说单子具有自发性。
心理学精神分析

心理主要理论流派: 积极或消极行为或人格特征是怎样获得的。 是怎样维持的 如何改变当事人行为,及如何取得改变。
理论取向
当治疗师与来访者初次接触时,治疗师的理论 思想决定着他们寻找什么和看到什么。这基本 决定了治疗的中心和过程,并影响着治疗策略 和步骤的选择。
没有理论的指导而进行咨询,就象在没有地图 和仪表的情况下驾驶飞机。
前意识
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 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在精神分析中相对意义不大。
潜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那些我们意识 不到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及其他欲望, 这些本能、欲望为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 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挤出意识之外。 去除阻力、超我的监察作用之后才能显露 出来。如梦、催眠状态下。是过去经验的 大储藏库。
超我
自我 本我
超我 自我
本我
超我
自我 本我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2-3岁) 性器期(4-6岁) 潜伏期(6-12、13岁) 青春期(青春期后)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口欲阶段(0-1岁左右):主要活动是口腔 的活动,快感来源于唇、口、吸吮的吃东 西。口腔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 最重要身体部位。
三者保持平衡则人格正常发展,关系失调 则导致神经症。
人格结构图解
至善原则 现实原则
稽查作用
快乐原则
意识 超我(super-ego) 自我(ego)
前意识
本我(id)
潜意识
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关系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 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其中: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 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心理学史6精神分析心理学

h
1
精神分析
早期(古典)精神分析:弗罗伊德精神分 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 学;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安娜·弗罗伊德、 海因兹·派:霍妮、沙利文、 卡丁纳、弗洛姆
h
2
精神分析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三、其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家 四、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h
7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h
8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 理论
精神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潜意识论 精神分析的方法 本能论 人格论
梦论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社会文化观
h
9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弗洛伊 德
h
3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条件 (二)文化思想渊源
h
4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条件
1、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条件的产物(神经症、精神病的发病 率日益增高)。
2、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文化生活的 产物(性压抑)
h
5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文化思想渊源 (一)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1、布伦塔诺的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观点 2、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观点 3、莱布尼茨的微觉说 4、赫尔巴特的意识阈观点 5、费希纳关于人类心理类似冰山,把无意识称为心理能量的观点。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 1、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无意识意志、非理性主义) 2、卡尔·哈特曼的哲学思想(《无意识的哲学》:无意识是生命的源泉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由无意识所支配的,无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自我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存在的,超我是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人的无意识因素在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1.奠定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它不仅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为现代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的无意识、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2.揭示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即无意识、人格结构等方面。
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促进心理治疗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心理治疗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融合随着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精神分析理论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
例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为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实证研究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验证精神分析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该理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3.应用领域的拓展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外,还将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十一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简介:荣格,19875-196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苏黎世 学派的领导者,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后因理论的分歧,而 自创学派。其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意识 的内涵和功能等等,对心理学及宗教、历史、艺术、文学 有深远影响。
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一)人格整体论: • 荣格把心灵看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 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从人类个体来看,是 一个整体的人格。 • 荣格的心灵(人格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 意识。
• 阿德勒认为: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 准。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均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阿德勒的某些思 想人就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化的烙印,如关于 生活风格,天生的社会性等。 (2)区别: 在人的发展驱力上解释不同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自然性,而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 对神经症的病因解释不同。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二)心理体系 • 1、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主张,追求优越是人生 命中的基本事实,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利意志”。 • 2、自卑与补偿:和弗洛伊德把原始动机看作是性力的不同是,阿德 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的意志的基本动力。 自卑不仅能摧毁人,也能使人更加上进。 • 3、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人的追求优越的目标总要通过各种行为方 式实现。于是提出生活风格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 已定型的行为模式)。 • 4、社会兴趣:认为,人是社会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上天生具有社会 兴趣的潜能。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涉及一个人与人交往时的情感,而 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当时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作为思考 人的精神活动的模式。 (2)人格的动力状态: 人格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能量系统,而人格 的动力状态就是由精神能量在整个人格三大系 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不同分布和 转移所决定的。 2、“心理地形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试图把精神装置看成是由许多可 以用空间概念来表示相互关系的机制或系统组 成的,它与大脑的构造毫无关系。”
(2)定量的精神过程: “力比多”在量上是固定的、守恒的,性的能 量(或爱欲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 形式,但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四、早期关于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 识)的理论: 1、意识(conscious) : 意识总的说来是处于非常变动不居的状态。 “我们把这个出现在我们的知觉中并为我们 所意识到的概念称为‘意识’,而这也是‘意分析”时期(1895—1899): 1895年7月23—24日 “梦的标本”;1899年9 月完成《释梦》。其奠基性发现:恋母情结、 婴儿性欲,以及如何解释梦、自由联想、移情 和阻抗等。 (4)“本我心理学”时期(1900—1914): 《释梦》(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 学》(1904)、《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1905)、《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 禁忌》(1913)。
F、合理化( realization ):对于一项失败或 缺点不是找出它的真正原因,而是给予糨理性 的、逻辑的但却是错误的理由。 G、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做与实 际愿望正好相反的事情。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 化而来的价值观。 有两个部分:(1)良心:由儿童受惩罚的经 验内化而来。(2)自我理想:内化而来的儿 童受到奖赏的经验。
2、前意识( preconscious ):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 我们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前意识系统像介于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 之间的一个筛子。” 3、潜意识( unconscious): “潜意识一词以前只是在纯描述性意义上使 用的,现在则蕴含着更多的东西。它所指的不 仅是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特别指的是那些有 一定动力性质的观念,即那些尽管十分强烈和 活跃便却与意识格格不入的观念。”
(1)望远镜的“影象”——精神定位: 要尽力避免以任何解剖学方式决定精神定位的 企图。 (2)心理空间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 识。 3、“心理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的”意即“定量的”。 (1)恒定原则: “精神装置竭力要使它自身存在的兴奋量尽 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或者至少使这种兴奋 量保持不变。”
二、生平与著作: Sigmund Freud(1856_1939),“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而 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 生平与著作可划分为5个阶段: (1)科学准备时期(1873—1886): 布吕克的影响。1885年春师从沙可。1886年 私人开业行医并结婚。 (2)揭示神经症的时期(1886—1895)《癔 症研究》、《科学心理学设计》(1895)
C、道德性焦虑:当个体已经或即将违背超我 中内化的价值观时产生这种焦虑。 为了应对后两种焦虑,自我必须使用“自我 防御机制”。其共同点是:都扭曲现实;都在 潜意识水平上操作。 几种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 A、压抑(repression):受压抑的观念只有经 过充分的伪装从而不引起焦虑时,才能进入意 识。
本我只有两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一是反射行 为;二是想像出某种对象的意象来满足目前的 需要。 本我的活动是独立于个人的经验的,为整个 人格提供了基础,因此为“原发过程” (primary process)。 2、自我(ego ): (1)、自我的特征: 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又能认识到外 界现实的要求,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二 者的关系。自我是服务于本我的。
第1节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先驱: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统觉团、压 抑)。 3、叔本华的“升华”、“压抑”和“阻抗” 概念。 4、尼采关于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永恒冲突。 5、费希纳关于心理的“冰山隐喻”。 6、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 7、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9)
B、移置( displacement ):用另一个对象或 目标取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目标。 C、升华( sublimation ):当移置表现为用非 性欲的目标取代性欲的目标时即升化。它是文 明的基础。文明是一种妥协。 D、投射( projection):将引起焦虑的观念 加到自身之外的另一个人或物上。 E、认同( identification ):当一个人因没有 实践内化的价值观而感到受挫和焦虑时,他能 象征性地借用他人的成功。
(5)“自我心理学”时期(1915—1939) 《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 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 (1923)、《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 《文明及其缺撼》(1930)、《摩西与一神教》 (1939)。 三、弗洛伊德方法: 1、“心理动力学”的方法: 动力学概念指“力”或“能量”的相互作用 概念。 (1)精神本性的奥秘——“精神能量”:
自我还受到“现实原则”——它所提供的对 象必须是“真实的”——的支配。 贯注(kathexo, cathexis)是将心理能量投入 到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或过程上。 自我的现实性活动被称为“继发过程”。 (2)“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危险逼近的警告。有三类: A、客观性焦虑:当个人的生存面临客观性的 威胁时产生这种焦虑。 B、神经性焦虑:当自我感到将被本我征服时, 产生这种焦虑。
五、后期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的理论: 1、本我( Id,音译“伊底”, 系idioplasma的 缩写): 是人格的驱动力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 所有的本能(饥、渴、性);二是后天被压抑 的经验(特别是创伤性的性经验)。 完全是潜意识的,受“快乐原则”支配。 与本能有关的集合能量被称为“力比多” (lib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