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立于雾都的现代吊脚楼式建筑
描写恩施吊角楼的作文

描写恩施吊角楼的作文你要是到过湖北恩施,那一定不能错过那儿独特的吊脚楼。
这吊脚楼啊,就像是大山里长出来的奇特房子,而且每一栋都像是有自己的小秘密和独特性格呢。
刚看到恩施吊脚楼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新奇。
你想啊,它一半扎在地里,另一半却像踩高跷似的悬在空中,那些支撑的木柱子就像是一个个强壮的腿,稳稳地站在那儿,所以叫它“吊脚楼”,可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这些“腿”可不是随随便便长的,它们巧妙地顺着地势排列,高高低低的,就像在跳一种无声的舞蹈。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那可真是把实用和美观结合得恰到好处。
从外面看,它的屋顶就像一个大大的帽子,斜斜地盖在楼顶上,这帽子可有大用处。
恩施的雨啊,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说来就来,这大屋顶就能把雨水利利索索地导走,让屋里一直保持干爽。
而且屋顶上的瓦片整整齐齐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一种质朴的光芒,就像鱼鳞一样,又像是给这吊脚楼穿上了一件波光粼粼的铠甲。
再往近了瞧,吊脚楼的木头那可都是充满了故事的。
这些木材大多是取自当地的山林,带着大山的气息。
摸上去,那粗糙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它从树木变成建筑材料的漫长旅程。
木头上有的地方还留着工匠师傅们精心雕刻的花纹,有花啊、鸟啊,虽然不像那些宫廷雕刻那么精细,但却有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
就像是山里的姑娘,虽然没有城里女孩的精致妆容,但却有着纯真的笑容和健康的活力。
走进吊脚楼里面,你会发现空间利用得那叫一个绝。
下层呢,常常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一些家禽家畜。
那些小鸡小鸭在下面叽叽喳喳、嘎嘎叫着,像是在演奏一场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而上层就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啦。
屋子里的布局很温馨,床、桌椅都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它们安静地待在屋子里,散发着一种岁月沉淀的气息。
站在吊脚楼的窗前向外望去,那景色简直绝了。
远处是连绵的青山,山上绿树成荫,云雾缭绕,就像一幅水墨画。
而近处呢,是自家的小院子,可能种着几棵果树,花开的时候满院飘香,果子熟了的时候,伸手就能摘到那新鲜的美味。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有雕梁画栋,檐角高翘和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情画意之境。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势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绕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
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搭配花格窗、司檐悬空、小青瓦、木栏扶手等。
窗花采用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房屋的四周会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是为了防止盗贼。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
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吊脚楼

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房屋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形式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田茂军走进湘西土家族山寨,一座座精巧的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与土家山歌、摆手舞一样,吊脚楼是土家儿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早在远古时代,吊脚楼的前身干栏式建筑就作为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吊脚楼逐渐摆脱了干栏式建筑的原始性,营造技艺愈加精妙、装饰手法愈加丰富,成为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于一体的珍贵的民族艺术。
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民族的文明标志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
这里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湍急,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恶劣。
为了保障居住安全,土家先人利用现成的大树作为支撑,其上架设竹、木搭成悬空平面,再立木柱、横梁,盖上树皮茅草或竹条板作为顶篷,将居所架空离开地面,建造出一座座“空中住房”。
这种悬离地面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袭击,很快便流传开来,经过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在湘西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中就发现有木楼的形象,遗址中还发现大量有规律分布的密集柱洞,说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武陵山区已出现木柱支撑的干栏式建筑。
不少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吊脚楼的身影,如《魏书·僚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清光绪《龙山县志》载:“民居中有数十家,或架树枝作楼,或两树排比作门户,至崖尽处则万树葱茏,环拥于外,若栏栅然。
”在各个历史时期,土家先民不断总结营造经验、完善居所功能,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形成了一整套技术成熟、工序复杂又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依托山地林木资源作为建筑主要材料的干栏式建筑成为侗族、瑶族、苗族、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内部结构展示了土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高超智慧。
一般来说,架空部分多位于地势低洼处,比较潮湿阴暗。
寄托乡愁的下浩吊脚楼

寄托乡愁的下浩吊脚楼作者:张川耀来源:《红岩春秋》2017年第10期南岸下浩吊脚楼,是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栖身之所,也是城市文化独具的标志和风景。
它随形就势、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不拘一格,是劳苦大众聪明才智的记录和标本。
它的临时、凑合、随意性,见证了中国的战乱、迁徙、抗战、解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中华盛世。
吊脚楼历史源远流长吊脚楼开端于远古渔猎、耕樵群居社会,是在生产力极度低下时,先人们建造的就地取材、简单适用、安全避险、因地因势制宜的简易栖身之所。
它是某些殿宇庙堂、皇宫内苑、亭台楼阁、高层大厦、特色民居等繁复建筑发展变化的始祖。
吊脚楼不只是重庆独有,全世界都可觅其踪迹。
在我国,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渝、川、滇、黔、湘、桂等省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所用材质、功能作用各有不同。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靠近亚热带地区,具有雨水频繁、地面蒸发快、湿气重、虫蛇多的特点。
因此,傣、布依、景颇等族的吊脚楼主要是避免瘟瘴之气、虫蛇野物侵扰。
生活在川、黔、湘、桂等山区的土家、苗、侗、壮、瑶等民族,为把生活与居住区分开,将吊脚楼高悬地面,确保通风干燥。
楼下养猪喂牛、堆放杂物、烧火煮饭、设置鸡舍鸭棚,楼上为起居卧房。
这些吊脚楼大多用材考究、建筑精良,是长居久住、舒适惬意的家。
素有“山城”之称的重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江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群占据着主城半壁河山。
改革开放前,江北石门、刘家台、溉澜溪,南岸玄坛庙、弹子石、大佛段,渝中区十八梯、建兴坡、临江门、洪崖洞、石板坡,皆是吊脚楼的聚集地。
而朝天门至千厮门沿江河街、江北嘴至三洞桥沿江一线、南岸下龙门浩(即下浩)等地的吊脚楼群规模最大。
其中,下浩的吊脚楼因地形独特、风格多样、时间久远、保存完好而闻名遐迩。
重庆城区吊脚楼群的形成据文献记载,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四川时,屠杀民众,清军入川民众又被屠杀,以致天府之地人口骤减、土地荒芜。
自康熙亲政以来,为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长治久安,朝庭采取给盘缠、奖土地,规定一个家族十迁其三、五走其二,有的地区甚至整个族群集体西进,100余万人的湖广填四川大迁徙,历经康雍乾三朝100多年。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9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假“六合门”也是六扇门的形式,但 两边的门只是摆设,中间两扇大门才能 开合。有的住户在假“六合门”门外加装 两扇对合开的“扦子门”用以挡鸡犬,“扦 子门”高1.1 m ,宽1.7 m ,门由椿木、“ 猴板栗”树做成“羊角角”。由于当地民风 淳朴,鲜有盗贼,有的住户堂屋干脆不 装大门,只做简易的“扦子门”。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构造特点
有些土家族地区,把“两重挑”形式转变为“板凳挑”, 即出挑大挑的枋下增加一个“夹腰”,夹腰水平出挑,上 立短柱,称“吊起”,吊起顶头支檩,承担部分屋檐重量, 大挑也穿过吊起,把部分重量透过吊起传给夹腰,再传 给檐柱,这样吊起和夹腰共同承担了比二挑还要多的重 量,使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但构造也更加复杂,吊起底 下的吊头也和耍头一样,做成各种形状,成为土家族建 筑的装饰重点。
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一、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实用性”重庆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重庆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
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重庆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
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
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
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
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
一、二、三层,无论虚实,在外观及内涵来看,合理、实用、适度。
而在房屋结构的处理上,采取在两旁立帖中加柱和增加楼板的厚度,增强房屋的承重能力及稳固性。
“降温、除湿、防雨、通风”是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民居的要求,吊脚楼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松杉、杂木、山石、黄土,辅助泥、茅草、秸秆,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凿崖为坪。
最具巴渝风建筑吊脚楼六百字作文

最具巴渝风建筑吊脚楼六百字作文
在巴渝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
楼房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房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
二层三层和前檐用挑伸出房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状,故称“吊脚楼”。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
苗族人民认为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护,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楼的壁板用刨光的杉木板封锁。
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
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唯有堂屋大门为两扇。
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的另一头成牛角,富裕人家还要有龙凤浮雕,俗称为“打门锤”。
吊脚楼一般为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或家禽的围圈,以及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也是宴会时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三层多用于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
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增加了亲和力。
在贵州,“吊脚楼”这一特色的民族建筑形式在苗、侗、瑶、水等民族居住地随处可见。
如今,“吊脚楼”已经成为有名的人为景观。
在著名的“千户苗寨”,千百栋吊脚楼与花木共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无不体现了吊脚楼那别具一格的民族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立于雾都的现代吊脚楼式建筑
项目名称:重庆江北CBD招商楼
项目地点:重庆江北CBD中央商务区
设计单位:重庆金字塔装饰有限公司深圳汤桦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设计师:李舟汤桦、朱训
参与设计:李干、刘菊英、贺茂丽胡尚平
竣工时间:2008年3月
主要材料:灰色地砖、乳胶漆、地毯、不锈钢瓦楞板、指接木、木制吸音板、枫木板、黑色人造石、黑金砂花岗石、玻璃
重庆江北招商楼位于重庆黄花园大桥的桥头,是重庆最大的一幢吊脚楼形式的现代建筑,其独特的建筑手法让它成为重庆的一座地标式建筑。
其业主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投资公司具有雄厚的实力和极高的知名度,同时也是重庆大剧院的建设单位。
招商楼的建筑设计由深圳汤桦建筑师事务所完成,作为国内建筑设计界的高手汤桦,仅用简单的方盒子加上传统吊脚楼的手法精心构筑,风格现代而形体简洁,内外空间分隔灵活,并互相渗透,整个建筑空间层次丰富、景
观宜人。
而室内设计部分,设计师没有喧宾夺主,设计反而低调简洁,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室内设计,整个空间和谐统一。
吊脚楼式建筑完美融入地方特色
不同的地域建筑反映了各个地方当地人的性格和生活
方式,正如四合院让人感受到北京人的大气和沉稳,石库门的建筑透露着上海人的精明,而三面临江,日益坚固的吊脚楼则体现了重庆人坚强的意志。
虽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重庆人当年因为贫苦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吊脚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吊脚楼作为一种顽强精神的象征,成为重庆人心中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加上招商楼陡峭的斜坡基地地形特征,建筑师匠心独具地将不利因素转变为建筑的独特风格,将重庆人心中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融入设计中,达到建筑和情结上的和谐统一。
1.建筑依托陡峭的斜坡建设,建筑师巧妙地运用重庆传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化解了这种不利因素,建筑通过一系列细长的柱子轻盈地立于绿化的坡地中,保留了建筑基地的地貌特征,也让建筑和环境和谐统一。
2.建筑外观立体而层次丰富,沉稳而理性的外观颜色符合招商楼的工作气质,小面积的方块玻璃和丰富的幕墙设计
又让建筑外观立体而层次分明。
3.建筑师运用传统吊脚楼的手法精心构筑,建筑外观现代简洁,层次丰富,绿檀环绕点缀,春意融融。
4.建筑师将建筑主体通过错位和叠加,让这里成为―们自透的,架空的平台,不仅可以凭栏眺望远方美景,尤其夏日还能感受丝丝凉风,好不惬意,抚平烦躁的心绪。
5.招商楼内部的建筑结构现代时尚,透明的玻璃幕墙让室内空间开阔而光线自然,一丝不苟的玻璃结构透着丝丝严谨,符合业主的工作特点。
6/7.天然的木质地板透出暖暖的自然气息。
中和了顶部钢结构玻璃幕墙的严肃感,两者相互搭配让室内空间充满了亲和力。
办公空间性格:简单单纯
招商楼的建筑现代简洁,而且立体丰富,所以室内设计师在规划室内设计部分的时候,就要求自己克制住内心跃跃欲试的发挥,设计手法也没有喧宾夺主。
在室内空间处理上尽可能延续建筑设计的感觉和风格,室内部分在材料、色调、质感上与建筑保持协调统一。
同时,业主强调装修造价方面不能过高,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采用高档的饰面材料。
所以在这一系列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室内造型的元素简洁时尚,材料尽量少而精,而且色调以黑、白、灰及少量的枫木
本色着色,只用简单的材料,单纯的色彩,达到整体空间的统一性,来体现办公空间简单单纯的性格。
办公场所:以人为本
设计办公空间的最大目标是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员工身处舒适的办公空间更能放飞思想,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设计办公间不是单纯地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完成的,它不仅涉及到建筑声学、建筑光学,人体工程学、健康环保等各个学科,还要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所以建筑师将多个中庭和休息平台进行组合,创造出多层次的,丰富的空间,并为室内采光通风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同时,室内设计师尽量让空间简单,单纯,彰显大自然的魅力,让工作人员繁重的工作之余享受这难得的舒适感。
1.楼多功能厅非常简练。
金属穿孔铝板与主席台背景墙面的枫木色吸音板过渡自然,两侧墙面的枫木色吸音板也没有多余的设计元素。
整体统一,简洁和谐。
2.餐厅两侧都是宽大的落地玻璃。
屋外无论是万里晴空,还是小雨滴答,或是大雪纷飞……,都能让用餐者的心情自然舒畅。
3.会议室运用天然木材为饰面材料。
配合幕墙玻璃,两
者揉和在一起,既中和了幕墙玻璃的严肃,沉闷,又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清新的自然气息。
4.设计师在设计总经理办公室时,毫不吝啬阳光的温度
和光芒,办公室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奢华的元素,但整个空间却浑然大气,适合总经理在安静的时候心无旁骛地深度思考公司的未来发展。
5.副经理办公室延续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风格,却在采光、办公桌等细节方面区分开来,划分出主副经理的职责和义务。
6.天然的指接木板从地面延续到墙面,再从墙面折回延
续至顶棚,再转回墙面,一气呵成。
因指接木天然的缘故,会有一些很细微的色差,这种很细微的色差恰恰让室内空间柔和有亲和力。
7.贵宾室依然是天然木材妆点墙面,营造出任何材料难
以体现的“暖意”。
不过地面运用淡黄色地毯装饰,符合贵
宾室客人的地位和身份。
设计师简介:
李舟
1990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
现为重庆金宇塔装饰有限公司、L+B室内设计工作室总
设计师/高级室内建筑师/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
造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兼19(重庆地区)秘书
长
近年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及论文十多篇.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04年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为“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2004年及2007年连续被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