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
比如,《诗经》中就有“书以时”之句,表达了及时回信的重要性;《礼记》里则有“书则思无尽,言则念不忘”之语,表示书信可以永久保存并持续传递思念之情;《论语》中则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句,说明书信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思想;《孝经》中则有“箫韶九百,志在帝王;书奏十二,乐以知礼”之语,以书信为表现孝道的一种方式。
此外,古人还有很多对书信的雅称,如书札、书简、书函、书疏、书牍、书帖、书传、书启等等。
这些雅称体现了古人对书信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社会的特色和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
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削成狭长的⽵⽚作为书写材料,⼈们把这种⽵⽚称为简。
⽤于写信的⽵⽚便称为⽵简。
尺牍古代书写⽤的薄⽽⼩的⽊⽚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般书信宽不过1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是信件、名⽚、贴⼦的总称。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尺素古代称⽩绢为素。
⽤⽩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供⼈们题诗或作画⽤。
⼀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匣⼦邮递,这种匣⼦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书。
据《⽂选》“古诗⼗九⾸之⼗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来,遗我⼀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的⼩⽊简。
现仍通
⽤“信札”⼀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些别称。
如,⽤鸿雁代称书信,鲤鱼和书简也代指书信。
古代情书的雅称

古代情书的雅称
1、尺牍: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或是信札,书信。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
2、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
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
3、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
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
4、书简: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5、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6、八行书: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简称八行。
7尺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的介绍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用书信交流、报平安、传递信息的,那你们知道古达书信的别称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书信别称,快来看一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别称知多少,古代关于书信的别称有很多,接下来网站和大家分享古代书信的别称,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中小学作文。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

这些雅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于书信的尊重和重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
古代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呼:
1.书函:表示书信,既可以指正式的公文,也可以指私人信件。
2.简札:表示简短的信件,通常是私人信件。
3.章书:表示公文或正式的书信。来自4.章疏:表示公文或正式的信函。
5.笺牍:表示私人信函,尤指日常书信。
6.纸笺:表示用来写信的纸张,有时也可指信件本身。
古代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对书信的雅称有:
1. 鸿雁:古代每每作战,兵士们都会通过使者来传递书信,表示平安,也表示思念之情。
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来代指书信。
2. 飞奴:因为信使的主要职责就是传递书信,所以,人们用“飞奴”来指代信使。
3. 鸾笺:因为古时书信的写作往往用凤嘴刀削过的木板作为写信的纸张,这种木板因有鸾鸟图案而得名。
再加上有些书信也插上鸟毛作为装饰,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鸾笺”来代指书信。
4. 青鸟: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青鸟”来指代传递书信的使者。
5. 雁足:因为使者往往通过传递书信来传递消息,因此,人们用“雁足”来代指书信。
6. 鱼书:因为古时寄信往往将书信装入鱼形的木盒中,因此,人们用“鱼书”来代指书信。
7. 尺素:因为古时书信往往写在长约一尺的素纸上,因此,人们用“尺素”来代指书信。
8. 鲤鱼:因为鲤鱼在古时是人们传递书信的工具,因此,人们用“鲤鱼”来代指书信。
9. 飞雁:因为使者往往通过飞鸟来传递书信,因此,人们用“飞雁”来代指书信。
总之,古代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这些称呼都与书信的传递、装饰、材质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
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